2010 (264)
2011 (255)
2014 (518)
2015 (976)
2017 (946)
2019 (491)
甲骨四堂是指中國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學者:
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羅振玉(號雪堂)和王國維(號觀堂)。
著名學者陳子展教授在評價早期的甲骨學家的時候寫下
“甲骨四堂,郭董羅王”的名句,這一概括已為學界所廣泛接受。
唐蘭曾評價他們的殷墟卜辭研究
“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
隨著甲骨文的研究,在我國書法界掀起了一股甲骨熱。一些學者以其深厚的藝術修養和書法功力,或摹寫臨書,或集字成篇,使自然形態的甲骨文字體得以提升為一種新書體。由著名學者羅振玉集甲骨文字用毛筆寫成楹聯打開了甲骨文新書體在近現代書法中的先河。他說:“取殷契文字可識者,集為偶語。”
------
下 以年齡尊長為序
雪堂羅振玉
羅振玉( 羅振玉 羅振玉 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蘊,號雪堂。浙江上虞人。羅振玉自幼研讀古籍,對文物古董造詣很深。1902年羅振玉第一次在劉鐵雲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認識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學部參事官,不僅廣為收集古物,也著手調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他對甲骨學的重大貢獻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並考證其地為“武乙之都”;他將甲骨文中的人名與《史記·殷本紀》中商王名相比較,發現其大部分相同;他在考釋文字的基礎上注意了對整條甲骨文卜辭的通讀;在考釋文字上,他提出“由許書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窺卜辭”的方法,對一詞的考釋,必求其形聲義的符合。這些都給後來考釋古文字者以啟迪。
觀堂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是我國近代最著名的學者之一。1917年,王國維登上了甲骨學研究的高峰。他寫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一書,糾正了《史記》中記載的個別錯誤,證明了司馬遷的《史記》的確是一部信史。被譽為甲骨文發現19年來第一篇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科學論文。郭沫若曾評價說:“卜辭的研究,要感謝王國維。是他,首先由卜辭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發了出來......王國維的業績,是新史學的開山。”他做學問的最大特點,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學與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對照曆史,他創造並完善研究方法“二重證據法”,學術貢獻極大。
王國維、羅振玉 題秦公敦蓋銘文
拓片為1921年羅振玉贈王國維秦公敦蓋銘文之二者,王國維於拓片上有標記“敦蓋文二”,二人各有題跋於旁,王國維撰長文精研此敦,從文字排布、字體、內容等方麵類比、分析,最後將秦公敦定為西漢之物,論證簡明精當,令人可窺其做學風格於一斑。《觀堂集林·卷十八》收有“秦公敦跋”一文,署1923年款,與此段跋文內容大體一致,做數處措辭調整、文獻出版提供、斷代亦由“西漢”改為“秦漢之間”,應即由此文修改而得。整篇跋文三百餘字,書寫小楷精謹工整,極為經心。秦公敦,與《毛公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均為研究金文最著名、最富代表性的青銅器,1917年出土,後流入商肆,曾為合肥張廣建所得,即王跋中“皖中張氏”,現藏國家博物館。王、羅二人1898年結識,遂成莫逆,二人共好文字之學,羅慷慨將其收藏書籍、拓本等供王使用,王亦助其撰成《殷墟契考釋》等書,二人學問被後人尊為“羅王之學”。1919年,羅振玉三女兒羅孝純與王國維長子王潛明結親,故羅跋中以“親家”相稱。
鼎堂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四川樂山縣人。1928年6月,在日本東京的書店,他拿到了羅振玉所著《殷墟書契考釋》,開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幾乎訪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實物資料。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在這以前,他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就已經收錄了他的《卜辭中之古代社會》一文。從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顛峰時代。幾經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辭通纂》也問世了。郭沫若從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前後。雖然起步較晚,但是起點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過了前人。1959年8月郭沫若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陽殷墟。晚年,主編的大型甲骨文匯編《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譽為新中國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郭沫若 甲骨卜辭
彥堂董作賓
董作賓( 董作賓 董作賓 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彥堂。河南南陽人。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在廣州成立。董作賓被聘為通訊員,受命到安陽進行殷墟調查。回到北京,匯報了在安陽的考察情況, 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長的重視。幾天後,董作賓再次來到安陽,中國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對殷墟的科學發掘拉開了序幕!從1928年至1937年科學發掘15次,董作賓參加了前7次和第9次發掘。奠定了我國田野考古學的基礎,培養了一大批考古學專家。他1933年發表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公認是一部中國甲骨文史上劃時代的名著。他對甲骨學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甲骨斷代學。董作賓重視對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書法,為世界許多名家所收藏。
董作賓 江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