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264)
2011 (255)
2014 (518)
2015 (976)
2017 (946)
2019 (491)
|
|||||
|
北京飯莊的淵源,可以上溯到金朝。金海陵王1153年定北京為中都之後,便開始有了飯莊。那時候叫酒樓。這在《東京夢華錄》一書裏有記載。元明兩代,北京的酒樓正經火紅過一段,馬可·波羅遊記中有過描述。到了清朝,尤其到了清中葉以後,北京的飯莊越發興旺起來。可以說,領導全國新潮流。 北京的飯莊有約定俗成的規矩。叫堂的最大,所謂堂,是既可辦宴會,又可以唱堂會,飯莊裏不僅有桌椅,還有舞台和空場,很是氣派。最早的堂一般都在皇城周圍,比如金魚胡同的隆福堂、東皇城根的聚寶堂、打磨廠的福壽堂、大柵欄的衍慶堂、北孝順胡同的燕喜堂(衍、燕都是與“宴”諧音,均宴請之意),以及東單觀音胡同的慶惠堂和前門外櫻桃斜街的東麟堂兩家冷飯莊,無一不是如此。 比堂略小的才叫莊,再次之的叫居。它們與堂很大的區別在於隻辦宴席,不辦堂會,是一般官員或進京趕考秀才落腳之地。清未民初號稱北京八大居,即是如此。八大居包括:前門外的福興居、萬興居、同興居、東興居(此四家又稱"四大興”),大柵欄的萬福居、菜市口北半截胡同的廣和居、西四的同和居、西單的砂鍋居。 其中福興居的雞絲麵頗有名,光緒皇帝每次逛八大胡同,必去那裏吃雞絲麵。砂鍋居專用通縣張家灣的小豬,做出的白肉有66樣品種,地小人多,隻賣半天,過去老北京有句俗語:沙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說的就是它的興隆。廣和居是魯迅先生邀朋聚友常去的地方。廣和居是道光年間專為南方人開設的南味館,其中南炒腰花、醬豆腐、潘氏清蒸魚、清蒸幹貝、蒸山藥泥,都馳名一時。 說起南方館,最早的興起要數康熙、乾隆都曾六下江南,帶回玩的、吃的,讓北京大飽了眼福和口福。到嘉慶、道光年間,愈發火爆。 粵菜館也是在那時應運而生,據考證北京最早的粵菜館叫醉瓊林,至光緒年間紅火的粵菜館要數陝西巷的奇園和月波樓兩家。陝西巷即八大胡同之一,自南而北的走向,這兩家粵菜館即在南端熱鬧之處。 如今看看北京,清末民初鼎盛一時的老字號,而今安在?上述飯莊,大約除了沙鍋居還在,其餘早已風流散去。聽說還有一處在這幾年恢複老牌子的致美齋。北京城所謂齋都是原來的點心鋪進而升格晉級辦成的飯莊。論檔次和規模是遜於堂、莊、居的。致美齋是同治年間開辦的,它的一魚四吃、紅燒魚頭和蘿卜絲餅,最享盛名。 再有一處掛起老招牌以吸引眾人的是正陽樓飯莊。正陽樓飯莊創辦於鹹豐年間,清未民初頗引人矚目,它緊靠前門,地處繁華熱鬧之處,以烤羊肉出名,價錢又不貴,是一般百姓常光顧的地方,不止一種報刊書籍記載著它的名聲。 眼下正陽樓招牌已非當年的招牌,內容更非當年內容,地點也非老地方。人重返曆史是不可能的,曆史也絕不會向人重複第二次笑靨。因此,無論是正陽樓也好,致美齋也罷,同和居、砂鍋居也算上,老字號的招牌都難以挽回北京老飯莊的頹勢。個中原因,究竟何在? 麵對洶湧而來的粵菜、川菜,以京菜、魯菜為主的北京飯莊隻有招架之功,隻有充滿繁華而以傷感的回憶。恐怕與經營觀念、經營方式以及固守正宗、依戀舊夢有關。並不是北京的飯莊不努力,這幾年來,北京飯莊力求摸準百姓口味與脈搏,以雅文化角度,推出仿唐菜、紅樓菜等的仿古菜係,又從俗文化角度出發,在大飯店讓野菜、窩頭原係災荒年代窮人的食品登上大雅之堂,一一都是為振興北京飯莊的嚐試。不能說沒有效果,卻依然不成氣候,隻給人以負隅抵禦的姿態。有人說過;什麽事一到了振興的份上,恐怕已是快到了未路。這樣說,或許過於悲觀,但有一點可以說:要想重振興北京飯莊盛風,僅僅靠老字號是不行的。任何事物興衰都有個過程,輝煌隻屬於曆史,老了自然要壽終正寢,這是新陳代謝的規律。這樣說,可能對老字號依然有些悲觀和無奈,但隻有邁過這一步,方才海闊天高,來路軒豁。(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