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安徽的大青天 張愷帆沉浮錄】--- 編輯 轉載 參考

(2016-12-03 23:09:51) 下一個

 

 

張愷帆(1908~1991)  著名政治家,知名詩人、書法家。安徽省無為縣陡溝鎮忠台人。

1926年在蕪湖民生中學讀書時投身革命,1928年加人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時期,張愷帆以教員身份從事革命活動,曆任區委書記、代理縣委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皖南第三遊擊縱隊政治部主任。1930年冬組織並領導了無為的“六洲暴動”。1933年任上海吳淞區委書記、滬西區委書記。因叛徒出賣,被關進龍華監獄,在此間留下了

 

“龍華千古仰高風,壯士身亡誌未窮。牆外桃花牆裏血,一般鮮豔一般紅”

 

的傳世詩作。

1937年獲釋後回到安徽,曆任新四軍第五支隊秘書長、來安縣委書記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蘇皖邊區政府秘書長、合肥市委書記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共安徽省委統戰部部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省委書記處書記、省委書記,省政協主席和省地方誌編委會主任等職。應聘為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和省書法、詩詞和楹聯組織名譽職務。1991年10月29日,因病在合肥逝世。

張愷帆一生堅持真理,實事求是。1959年7月,他到無為視察工作時,真實地向上級反映無為的饑荒情況,“大鬧無為二十天”(1959年7月4日至7月24日),果斷實行應急措施,開倉放糧,拯救掙紮在死亡線上的災民數十萬計,被百姓呼之為“張青天”。

張愷帆是一位知名詩人和書法家,著有《張愷帆詩選》,書法曾受毛澤東讚譽。由李一氓題簽、張勁夫作序的《張愷帆回憶錄》(宋霖記錄整理),作為安徽省史學界最早和最具規模的口述曆史成果,2004年10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張愷帆是安徽無為縣人,時為安徽省委常委、書記處書記、副省長,是安徽省第三號政治人物,權傾一時。

廬山會議後,他被打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成了安徽省的“小彭德懷”,而受牽連的達28741人。

當時 省委書記 曾希聖, 省長 黃岩, 副省長 張愷帆

 

 

注:張新元 --- 張愷帆之子

從1958年11月第一次鄭州會議到1959年7月廬山會議前期,“中央領導全黨做了許多努力,糾正已經覺察到的‘左’傾錯誤”。(注2)“糾左”運動,也貫徹到安徽。在廬山會議召開後,張愷帆前往老家無為縣,宣告停辦公共食堂,並處分了一些幹部。他在無為縣觀政潮廣場上召開的萬人大會上說,“什麽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是不勞而獲,剝削別人。請問社員搞點小塊土地,養幾隻雞生幾個蛋賣賣,這是剝削了哪個?我們是領導群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是走共同貧窮的道路。”“這樣搞下去,人家要革我們的命了。”此時,無為縣和整個安徽境內,已經大麵積死人。“慘不忍睹!病人抬死人,埋得不深,沒有勁挖,天又熱,沿途常聞到腐屍的味道。”張愷帆晚年回憶他1959年7月在無為縣的見聞時說。(注3)

1959年的廬山會議中 彭德懷一封3000多字的長信,在廬山受到批判,全國範圍內由是開始聲勢浩大的“反右傾”鬥爭。張愷帆很快被打成“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安徽省委主要領導稱其“大鬧無為20天”。他被批鬥、下放農村,還遭秘密關押審問207天。(注4)他成了安徽省的“小彭德懷”。受此案牽連,無為縣、社、隊幹部被批鬥處理的有28741人(注5)。

做了三年右傾分子之後,張愷帆在1962年6月被宣布平反。

對張愷帆的平反發生在1962年七千人大會之後,安徽省委也進行了改組。全國範圍內的甄別平反工作始於1961年6月,但在七千人大會後加速,“到1962年8月,全國有600多萬幹部、黨員包括受到錯誤處理的群眾得到平反。這是當時進行的所有甄別平反工作中影響最大的一項成果。”而張愷帆,是所有這些平反案件中,牽涉級別最高的幹部之一。

平反後,張愷帆恢複黨內外一切職務,“文革”結束後,曾出任安徽省委書記、省政協主席等職。1985年離休。

1985年離休。
根據中共中央有關規定,遵照張愷帆留下的 “喪事概免” 的遺囑,未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未開追悼會。但自發前往合肥殯儀館為他送行的,有千數百人。
 
 

1959年的廬山會議 後 搞了“反右傾”鬥爭。大量中共黨員遭到批判,部分被定性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受到組織處分,

據1962年甄別平反時的統計,被重點批判和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的幹部和黨員有三百幾十萬人。

中央後來認為這些幹部和黨員大都是敢於講真話、敢於反映真實情況和敢於提出批評意見的,運動是錯誤的。

 

=======

Image result

 

-------------

在無為縣,張愷帆提出著名的“三還原兩開放”:吃飯還原(解散食堂)、房屋還原、小塊土地還原;開放水麵,開放自由市場。他晚年回憶說,在7月7日講話之前,他在無為縣西鄉、東鄉、南鄉考察了二三十個公社,回到縣城後即決定給安徽省委寫報告,同時停辦食堂。稍晚,正在安徽廬江縣調研的省委書記處書記桂林棲,也被張愷帆叫到無為,張愷帆希望桂能與他一同反映無為的現狀。“我知道,這種時候,我一個人反映,曾希聖同誌肯定是不會相信的。”

此時,張愷帆已將無為縣200萬斤糧食裝上船,準備完成省委要求的征購任務。“王光宇同誌一天幾次電話向無為要糧食,張口就是幾千萬斤……他(桂林棲)把桌子一拍:”裝上船也不行!卸下來!糧食一點也不準調出去!‘“張愷帆說,這之後,他打電話給安徽省候補書記、副省長陸學斌,希望他從省委宣傳部派兩個人過來。陸學斌派來了《安徽日報》的兩名記者。張愷帆讓他們寫一份報告外加一份內參。”如果省裏講不通,就把內參送到中央去。不管有多大風險,我是決心要把實際情況反映上去的。“(注24)

隻是,令他意外的是,正在廬山召開的八屆八中全會,改變了政策方向。他也因此受到牽連,與陸學斌一道被打成“妄圖修改總路線”的“張陸聯盟”。

下篇:掃地出門,批倒批臭

按張愷帆晚年的回憶。他在無為縣調查時,安徽省委常委宋孟鄰等人也來到無為,“對凡是我調查過的地方,他全都重新‘調查’一遍;凡是我說情況嚴重的地方,他都說不怎麽樣。他避著我召開地、縣幹部會議……宋孟鄰當著我的麵不敢講什麽,卻背後放空氣:”張某人肯定要犯錯誤了,他大鬧無為二十天。‘後來我才知道,我在無為解散食堂,他們已經派高鴻(安徽省委常委)專程把我寫的反映無為情況和意見的報告送到廬山給曾希聖、黃岩看了,說我’大鬧無為二十天‘,’擅自強迫解散食堂‘。宋還背著我找白犁平(安徽省民政廳廳長)、夏雲(安徽省政府辦公廳主任)談話,說:“張某人不看全局,專看陰暗麵!’我再在無為蹲下去也沒有意思了,就回到了合肥。”(注25)

 

張愷帆 彭德懷 在安徽,1959上半年 廬山會議前

 

回到合肥後,張愷帆發現,此前曾支持他的省委書記處書記桂林棲也改變了態度,認為“無為的情況還是可以的。”因為彭德懷1958年上半年來安徽時,陪同者恰好是張愷帆,故有人認為彭德懷廬山會議致信毛澤東的材料是張愷帆提供的。1959年8月4日,安徽省委專門就張愷帆案形成報告,送給廬山開會的曾希聖後遞交給毛澤東。8月10日,毛澤東做了批語:“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中央委員會裏有,即軍事俱樂部的那些同誌們;省級也有,例如安徽省委書記張愷帆。我懷疑這些人是混進黨內的投機分子。他們在由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中,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蓄謀破壞無產階級專政,分裂共產黨,在黨內組織派別,散布他們的影響,渙散無產階級先鋒隊,另立他們的機會主義的黨……”安徽省省長黃岩提前從廬山回來,召集省委常委會議,張愷帆開始受到長達51天的批鬥,被“掃地出門”。(注26)

“父親要寫檢討,不讓回家。”張愷帆之子張新元說,父親有時會帶他出席批鬥會,他對此有模糊的印象:在合肥稻香樓賓館地下的會議室裏,因天氣炎熱,而放置了一個堆滿冰塊的大木盆降溫。現場人並不是很多,張愷帆寫的檢討無法被通過,大家坐著批鬥他。

有的批鬥會則人數眾多。廬山會議後,安徽省文化廳黨組成員方一清參加了安徽省、地、縣三級幹部會議。“主會場在江淮大戲院,坐了1000多人,還有別的會場,一共有2000多人與會。大會開了幾天時間,傳達廬山會議精神,接下來小會批鬥張愷帆。”方一清記得比較清楚的是一次一兩百人參加的批鬥會場,張愷帆沒有受到體罰,他坐在那裏,既不反駁,也不檢討,隻是沉默聽那些批判話語。

方一清說,當時發言的人很多,以省委領導為主,他沒有發言,同時意識到自己也可能在劫難逃。果然,他也很快因“反對大躍進,說放衛星是假的”、“配合張愷帆向黨發動進攻,說人民公社餓死人”等罪狀而被打成右傾分子。在被打倒之前,安徽省文化廳擬任方一清為單位內的反右傾辦公室主任,方一清說他拒絕了。“我知道這個職位要說瞎話,我不願鬥人,就說自己思想跟不上,不夠條件。”這後來也成為方一清的一條罪名,不僅辜負黨組織的信任,而且牽涉到對廬山會議的態度。

無為縣開始收集並匯報張愷帆的相關材料,內容包括張愷帆在無為期間的講話、批示、調查報告、通話記錄等,張愷帆會見過的人接受了調查,縣委相關領導還專門就某些情況做了說明,包括張愷帆1957年在無為的講話也被翻了出來。(注27)對張愷帆的批判並不局限在“三還原兩開放”,包括他在巢縣“站在地富立場,引起思想混亂”,以及保護反革命分子劉某的曆史也被揭發出來。他講過的一句話———幹部兩個保姆,以前資產階級這樣的也不多,同樣被認為是反黨言論。此外,另有材料舉報他違反交規反要抓交通協管員及“大鬧勝利旅社”辱罵服務員,不一而足。(注28)總之是要從各個層麵將其批倒批臭。

1959年國慶前幾天,張愷帆一家被下放到淮北勞動。這之後他還曾被秘密囚禁,調查解放前坐牢的經曆,欲定其為“內奸”。(注29)張愷帆受到批鬥後,安徽農村的境況每日愈下。

做了三年右傾分子之後,張愷帆在1962年6月被宣布平反。依官方數據,在無為縣大躍進人口最低穀的1960年,人口總數為662557人,而此前該縣人口最多的年份是1957年———982979人。三年來,無為縣人口減少了約32萬人,大約是該縣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注30)而整個安徽省農村1961年較1958年共減少了449萬人。(注31)

 

書法

 

 

注釋

注1:張新元2012年1月於安徽合肥接受南都記者專訪。下同。

注2、6:《中國共產黨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冊,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央黨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

注3、4、5:《張愷帆回憶錄》張愷帆口述,宋霖記錄整理,宋霖、劉思祥注釋。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注7:《無為日報》1959年7月4日頭版報道《開展增產節約運動,宣傳口各單位幹部積極開墾種菜》。

注8:《無為縣誌》126頁,無為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注9:據《無為縣誌》,1959年無為縣人口死亡人數為86278人,死亡率為9.747%.而在1957、1958年年,死亡率分別為0.913%和1.104%.

注10:參見《張愷帆回憶錄》。

注11:在《張愷帆回憶錄》中,有關於李世農“因為如實反映情況”而受批判的段落,但並未提及張愷帆參與批鬥,也沒有就此道歉。

注12:2012年1月,方一清在合肥家中接受南都記者專訪。下同。

注13、14、15、16、17:《張愷帆回憶錄》。

注18、19:《張愷帆同誌在無為縣五級幹部會議上的講話(記錄稿)》,無為縣檔案館館藏。《張愷帆回憶錄》也收錄該講話,但個別地方有增刪。譬如,刪掉了“對1958年的成績和今年午季豐收的成績是不能動搖的”,在“全縣糧食總產在十一二億左右”前增加了一句“據縣委匯報”。

注20:戴厚英在1992年3月《隨筆》雜誌發表的《愷老,您好》中說,“在那謊言無價,人命如草的‘大躍進’年月,安徽人民的狀況隻能用血淚書寫……就在這個時候,張愷帆發出了一個真實的聲音:百姓家裏沒糧了,他們已經餓死了。”事實是,張愷帆並未直言餓死人,這大概因為當時的氛圍下,公開宣說餓死人仍是重大政治錯誤。

注21:1959年7月7日《張愷帆同誌在無為縣五級幹部會議上的講話(記錄稿)》。

注22:《張省長在無為縣公社書記會議上的講話(記錄)》,無為縣檔案館館藏。

注23:《張愷帆處分和罵幹部情況》,1959年9月6日統計。無為縣檔案館館藏。

注24、25、26:《張愷帆回憶錄》。

注27:見無為縣檔案館檔案《關於對反黨分子張愷帆在無為進行反黨罪行活動、檢舉有關材料及省委張陸聯盟的會議》。

注28:參見合肥市檔案館相關檔案。

注29:《張愷帆回憶錄》。

注30:參見《無為縣誌》。無為縣實際人口以1961年為最低,但因遷入人口多,故總數超過1960年。該統計數據也疑似造假,因為出生、死亡和遷入、遷出的人數,和總人數的增減並不吻合。

注31:見《當代中國的安徽》第602頁附錄二《安徽省綜合統計表》之人口數,1958年年末安徽農村總人口為2997萬人,1961年末為2548萬人。當代中國出版社1992年3月版。

◎1959年,張愷帆來到了無為,“第一鎮是石澗,路上行人沒有一個不帶拐棍的,村上的小孩子瘦得不成人形。到農戶家裏看看,大多數躺在床上,呻吟不絕。”張愷帆印象深刻的是石澗區沿河梢村,“全村十幾戶人家就有九個孤兒!農民家裏,第一個餓死的,家裏人還給他弄幾塊板,釘個棺材。第二、第三個餓死的,就隻用竹床或門板抬出去。第四、第五個就更慘了。”

◎張愷帆回憶,在無為縣城,縣委書記姚奎甲在向張愷帆匯報時,仍堅稱1958年全縣共收糧食13億斤,上交7億斤,現在農民每人每天可得4兩原糧,全縣浮腫病人不過萬把人,“浮腫的人都是好吃懶做,不做事當然沒有飯吃。”但第二天,他從無為縣糧食局長處獲知,縣裏有兩本賬,一本7億斤,另一本13億斤。

◎在無為縣,張愷帆提出著名的“三還原兩開放”:吃飯還原(解散食堂)、房屋還原、小塊土地還原;開放水麵,開放自由市場。張愷帆還讓《安徽日報》的兩名記者寫一份報告外加一份內參。“如果省裏講不通,就把內參送到中央去。不管有多大風險,我是決心要把實際情況反映上去的。”

◎彭德懷1958年上半年來安徽時,陪同者恰好是張愷帆,故有人認為彭德懷廬山會議致信毛澤東的材料是張愷帆提供的。1959年8月4日,安徽省委專門就張愷帆案形成報告,送到廬山。8月10日,毛澤東做了批語:“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中央委員會裏有,即軍事俱樂部的那些同誌們;省級也有,例如安徽省委書記張愷帆。”

南方都市報

原文見:http://news.qq.com/a/20120328/000605.htm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