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燾(1897年11月26日-1979年12月3日),字愷蔭,又名特立,中國江西萍鄉人,小毛澤東4歲。因近水樓台,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資格很老。
張國燾,一大代表,建黨有功,此人有才不假,唯心胸窄逼,眼界近管,終難成大業。
張國燾工於心計,城府極深,用楊尚昆的話來形容,“臉上沒有表情,說起話來很慢,還哼哼哈哈,在肚子裏打主意”。
在長征時期,1935年4月紅四方麵軍放棄川陝根據地,張國燾說是為策應紅一方麵軍。
1935年6月,由洛甫(張聞天)、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等領導的中央紅軍(紅一方麵軍)與張國燾領導的紅四方麵軍在四川懋功地區會師。當時的紅四方麵軍有近八萬人的強大實力,而紅一方麵軍經過前一階段的長征,隻剩不足三萬人。
會師後,張國燾取代周恩來出任紅軍總政委。因為張國燾堅持南下而中共中央堅持“北上路線”,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麵軍分裂。張國燾在回憶錄中稱率紅四方麵軍南下並非是反對北上,當時北上決定並未確定。
9月9日,紅四方麵軍政委陳昌浩稱張國燾發密電要求武力解決,得到葉劍英報告的毛澤東等不辭而別,僅率領紅一軍團和中央機關等組成的中央縱隊北上,張國燾則率四方麵軍及部分一方麵軍部隊第二次過雪山草地南下。
1935年10月5日,張國燾在四川馬爾康縣卓木碉開會,並決定另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史稱“第二中央”),張國燾任中共中央主席,“第二中央”宣布開除毛澤東、周恩來、博古、洛甫的黨籍。張國燾以“黨團中央”的署名向陝北的中共中央宣稱:“此間已用中央、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央軍委、總司令部等名義對外發表文件,並和你們發生關係”“你們應稱北方局,陝北政府和北路軍,不得再冒用黨中央名義”。
193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在陝北甘泉縣下寺灣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決定:“對外使用中共西北中央局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的名義;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
1936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作出《關於張國燾同誌成立“第二中央”的決定》。1936年1月23日朱德張國燾致電張聞天,提出“黨內急謀統一”,“提議暫時此處以南方局,兄處以北方局名義行使職權,以國際代表團暫代中央職務,統一領導”。
1936年1月24日,共產國際代表林育英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和朱德的提議,致電張國燾、朱德,電文稱:“兄處可即成立西南局,直屬代表團”。1936年2月14日,張聞天、林育英又致電朱德、張國燾:對政治決議既原則上同意,“組織上亦用西南局,則對內對外均告統一”。
【張國燾 貶毛中央 為 西北局; 毛等 則“規勸” 張等 你們還是 以 “西南局” 名稱為好~。 各不相讓正統中央的位置。】
中央紅軍在陝北與陝北紅軍以及先期到達陝北的紅二十五軍會師後,建立並鞏固了陝甘寧根據地。
南下期間損兵折將的張國燾被共產國際命令取消其“第二中央”,
1936年6月6日,張國燾正式宣布取消第二“中央”、“中央軍委”等,並準備成立中央西北局。
1936年7月27日,中共中央批準紅二、四方麵軍成立中央西北局,由張國燾任書記,任弼時任副書記,統一領導紅二、四方麵軍的北上行動。
張被迫帶領紅四方麵軍和賀龍、任弼時領導的紅二方麵軍及紅一方麵軍的部分部隊一同北上,1936年10月在甘肅靜寧縣將台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麵軍會師。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彭德懷誘使張國燾脫離大部隊,僅帶數十人的警衛排進入根據地,由此解除了張國燾對紅四方麵軍的指揮權,彭德懷帶領的中央軍委前進指揮所接替張國燾控製了紅二、四方麵軍。根據中央命令,由紅四方麵軍主力以及紅九軍團等部組成紅軍西路軍,任命陳昌浩任中共西路軍前委書記兼西路軍政委,徐向前任總指揮。
西路軍在陳昌浩、徐向前等率領下,奉命向北,先是試圖打通經中衛、阿拉善進入外蒙到蘇聯的補給線,後中共中央又接共產國際指示放棄北線,轉而打通經甘肅、新疆到蘇聯的補給線。西路軍在北上被寧馬馬鴻逵打擊後,轉而退入河西走廊,試圖打通經由甘肅、新疆到蘇聯的補給線。遭到青海軍閥馬步芳、馬步青以及甘肅軍閥馬鴻賓的猛烈攻擊,同時由於中央軍委和軍委前指(彭德懷司令)指揮錯誤,致使西路軍在河西走廊東突西衝,猶豫徘徊,始終不能擺脫被追殺的被動局麵,經數月浴血拚殺後,將近3萬人的西路軍最終幾乎全軍覆沒-僅有李先念率殘兵一千餘人進入新疆,其餘部隊大部被殲,少部分被俘或被打散。(1937年11月,李先念等人帥殘部從新疆返回延安, 被稱為“小團”; 被俘和被打散的一部分人員(如徐向前等)後來終回到陝北,徐向前 堂堂總指揮,柱了根棍子要飯 回到陝北 延安 (他身上帶有8-9個金戒指,但 那是黨的經費,他沒有私用私貪,到延安後,繳給了中央。)
由於紅軍未能打通陝北到蘇聯的補給線,使蔣更有信心剿滅紅軍;紅軍發動寧夏戰役失敗,也使東北軍、西北軍更難和紅軍正式、公開結盟,因為張學良希望與紅軍在打開與蘇聯通道後結盟,否則無法抵抗強大之中央軍。同時,南方追擊紅軍的中央軍迅速北上,越來越接近陝北;張學良明知中央軍到達陝西後,東北軍不能繼續與紅軍秘密合作,使張學良難以“剿共”與“聯共”。
張國燾進入陝甘寧邊區之後,張國燾被邊緣化,1937年3月遭到批判後任邊區政府副主席。
1937年3月底,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批評他的錯誤。在開會之前,毛澤東把張國燾請到自己的住所來,同他長談了一次。
當時,毛澤東和賀自珍已經搬到延安的吳家窯洞居住。這是平地箍起來的石窯洞,一排四孔,坐北朝南,其中三孔窯是相通的,右邊是毛澤東的辦公室和臥室,左邊是書報室,中間的一間,用木隔扇牆隔成兩間,外間是會客室。毛澤東就在會客室裏同張國燾談了一兩個小時,耐心地指出他擅自把隊伍拉到西康,和另立中央的嚴重錯誤,要他深入地進行檢查。張國燾當即承認自己是犯了錯誤,還掉了幾滴眼淚,表示一定要改正錯誤。可是,他又說,怕從此以後,自己威信掃地,再也抬不起頭來,今後無法再工作了。毛澤東又給他講黨的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要他打消顧慮。張國燾聽了毛澤東的話,似乎思想通了,走的時候露出一副很感激的麵孔。可是他走了以後,也不知道在原來四方麵軍的幹部中搞了些什麽名堂,參加抗大學習的一部分原四方麵軍的幹部,對中央批判張國燾表示不服,差點兒鬧出事。
後來,賀自珍聽毛澤東說,張國燾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頭一天痛哭流涕,把自己罵得一錢不值,第二天又把自己昨天說的全盤推翻,根本不認賬。
毛澤東感歎地說:“對這個張國燾,我是軟的硬的辦法都用了,這個人是軟的硬的都不吃,我拿他怎麽辦好?怎麽才能使這塊頑石點頭呢?”
陝北
1937年,中共派往祭陵的代表是周恩來和葉劍英。1938年4月4日是清明節。國民黨方麵將派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蔣鼎文出席,按照慣例,中共方麵也要派相應級別的官員前往共同主持儀式。張國燾認為這是金蟬脫殼的絕好機會。
4月1日,張國燾上門求見毛澤東,要求去黃帝陵掃墓,說這有利於統戰工作。
“你去幹什麽?”毛澤東搖著頭說,“軒轅黃帝又不是共產黨,我們也不必過分地去崇拜他。若是為了搞統一戰線工作的話,邊區政府派一個秘書就行了。”
張國燾堅持要去,列舉理由說:“去年是恩來、劍英同誌去的,今年級別不能低於去年,而且國民黨方麵派出的代表也有很高級別,我們不能派一個秘書去應付,以免授人話柄。”
毛澤東被他糾纏不過,讓了一步:“好吧!你去掃完墓就立即回來。”
張國燾滿口答應:“好,我很快就回來。”
憑直覺,毛澤東感到張國燾可能有鬼,專門叮囑張國燾的警衛員張海:“你陪張主席去,一是要保證安全,二是掃完墓就立即回來。”
第二天,張國燾帶著警衛員張海、陸秘書和一個警衛班乘坐一輛大卡車從延安出發,一行人經甘泉、鹿縣、洛川,於4月3日趕至陝甘寧邊區南麵的中部縣。
4月4日,蔣鼎文與張國燾代表國共兩黨共同主持祭祀活動。祭陵禮畢,各方人士相互道別,紛紛驅車離開。張國燾對陸秘書和警衛班說:“你們先坐卡車回延安吧!我還要到西安辦事處,有事找林伯渠商量……”
站在一旁的張海急了:“毛主席不是說了,叫你掃完墓就回延安嗎?”
張國燾沉著臉,不予答理,一轉身,鑽進了等在前麵的蔣鼎文的小轎車。小轎車引擎早就發動了,張國燾一進去,車就風馳電掣般地開走了,連多說一句話的時間也沒給。
不僅蔣鼎文的小轎車跑得飛快,西安綏靖公署的其他車輛也紛紛啟動。
這一切都發生在刹那間,相互配合得極為默契,好像早有密謀,看得陸秘書和警衛班目瞪口呆。
張國燾經西安到達武漢,拒絕中共中央長江局領導人周恩來、秦邦憲、董必武等人的一再勸導,起草電文,請長江局轉呈中央:
毛、洛:
弟於今晚抵漢。不告而去,歉甚。希望能在漢派些工作。
國燾
接到電報後,在延安的中央政治局委員開會商議。毛澤東、張聞天、康生、陳雲、劉少奇一致認為,從種種跡象看,張國燾此次出走是有計劃的,而且已經與國民黨方麵取得了聯係,達成默契,因此回頭的可能性較小。但是,為了做到仁至義盡,中央集體發出了挽留電,希望能在懸崖邊上阻止他墜落:
國燾同誌:
我兄去後,甚以為念。當此民族危艱,我黨內部尤應團結一致,為全黨全民模範,方能團結全國,挽救危亡。我兄愛黨愛國,當能明察及此。政府工作重要,尚望早日歸來,不勝企盼。
弟
毛澤東、洛甫、康生、陳雲、劉少奇
張國燾去意已決。
中共中央又提出三條出路供他選擇:一是回黨工作,二是請長假休息,三是自動脫黨。
張國燾不假思索地選擇了第三條。他脫黨後改靠國民黨,麵謁蔣介石說的第一句話是:“兄弟在外,糊塗多年!”隨後,發表《聲明》和《敬告國人書》,正式宣布脫離中國共產黨。
1938年4月22日,中國共產黨在《新華日報》上正式公布《關於開除張國燾黨籍的決定》。
張國燾以戲劇化叛逃的方式,向自己參與籌建的中國共產黨決裂。
這個行為本身就宣告了他的政治生涯及其人生的徹底失敗。他叛逃後,毛澤東再次重申對他的評判:“此人一貫稱自己是‘中國的列寧’,什麽都爭第一。但是他隻看見局部而看不到全體,隻知道有今天不知道有明天!”
1938年4月3日,時任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一說是代主席)的張國燾借祭拜黃帝之名逃離延安,隨蔣鼎文到了西安,投奔中國國民黨。4月11日周恩來到武漢漢口與張多次規勸協商未果之下,4月18日,中共中央開除張的黨籍。張的警衛員拒絕叛黨,張國燾隻身叛逃。毛等中央 寬大為懷,仁至義盡,將張妻楊子烈 和兒子 送到武漢與張國燾團聚。
當時負責中組部的陳雲,告訴還在延安的張的夫人楊子烈:張國燾叛逃了。楊子烈十分吃驚,當即痛罵張國燾“不仁不義”,又表示自己要去尋找,“一定到武漢把張國燾找回延安”。對此,毛澤東和黨中央答應了她,即將其和小孩“禮送出境”,並希望她能夠規勸一下張國燾。毛澤東還對她說:“你能把張國燾找回來,就是共產黨大大的功臣!”並批給她500元法幣的旅費。但她一去之後,杳無音訊。
據說楊子烈離開延安時,毛澤東曾意味深長地要她轉告張國燾一句話:“我們多年生死之交,彼此都要留點餘地。” ------- (???? 真假???)
張國燾投奔國民黨後,蔣中正視其為“對延安的致命打擊”交給軍統領導人戴笠“妥善運用”,給了個 中將軍銜。
張國燾於1938年叛變投靠國民黨,在蔣介石的要求下,張國燾正式加入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任特種政治問題研究所主任,少將軍銜。在軍統局裏,這可是—個不小的官職。所以,不少原國民黨特務都對張國燾嫉妒得要命。因為當時在軍統局裏,隻有戴笠和鄭介民是中將級,其他最多也隻是少將。張國燾也確實十分得意,由於蔣介石還給了他一個軍委會中將委員的空頭銜,所以,他去軍委會開會時,便穿上軍服,掛上中將領章。但他也挺知趣,到軍統局工作時,特別是去見戴笠時,大都穿便服。據曾任軍統局七處處長的沈醉回憶說:“有一次,戴笠約了幾個處長去吃飯,也邀了他,我們都是掛少將領章,隻有他一個人掛中將領章,他便感到有點尷尬,因為別人雖隻掛少將,但權力都比他大,他隻是限於研究範圍,所以大家在談日常工作時,他一言不發。”
張雖為特務 似乎沒有直接出賣共產黨哪個人,而是整個叛黨,似乎沒有直接血債, 如顧順章 向忠發等那樣。
1948年底因政治環境變化,舉家遷到臺北市,在那裏 根本沒人搭理他;1949年冬又移居香港。
1949年冬,張國燾攜帶著妻子和三個兒子離開台北,來到了香港。1951年,青年黨領導人謝澄平與程思遠幾經交換意見,決定組織一個定期座談會,其成員有:羅夢冊、張國燾、程思遠、董時進、伍藻池、黃如今。不久,張發奎、顧孟餘又拉張國燾創辦《中國之聲》雜誌,以張國燾為社長,李微塵為主編。《中國之聲》是一個反蔣的刊物。
1952年10月10日,由張發奎、顧孟餘積極籌備的"自由民主戰鬥同盟"正式宣告成立。但好景不長又發生變故。"戰盟"成立不久即發生分裂,張國燾的《中國之聲》社長一職也被張發奎派其親信林伯雅接收。眼看已有的積蓄日漸減少,張國燾夫婦很是焦慮。
這時,朝鮮戰爭爆發。受其影響,國際黃金市場價格逐漸上漲。本來對"炒金"業務一竅不通的張國燾,見許多人靠"炒金"發了財,便也動了心。他將家裏僅有的5000美元作押金,到金融市場幹起了買賣黃金的生意。結果連老本也賠了進去,落了個一貧如洗的結局。從此,一家人隻能靠當教師的大兒子張海威不多的薪水勉強度日,每天以粗茶淡飯慰之饑腹,還要供養二子和三子讀書,其困難可想而知。
當張國燾在生活上處處不如意的時候,新中國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看看自己窮困潦倒的生活,張國燾萌發了回歸大陸的想法。他有三次這樣的機會:
第一次與大陸聯係是在1951年4月。張國燾在江西萍鄉上栗老家務農的三弟張國傑收到大嫂的一封家信:
1966年開始為美國堪薩斯大學撰寫《我的回憶》連載文章,並於香港明報月刊刊登中文版。
1968年舉家從香港移居加拿大。
1976年突然中風,右半身癱瘓;1979年12月3日在加拿大多倫多一養老院病逝,終年82歲。
1960年10月,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在北京中南海采訪毛澤東時問道:“您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是什麽時候?”毛澤東回答:“那是在1935年的長征途中,在草地與張國燾之間的鬥爭。”“當時黨內麵臨著分裂,甚至有可能發生前途未卜的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