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民族英雄 第一位捐助中國人民誌願軍 飛機的 常香玉】

(2016-07-31 13:04:54) 下一個

 

收存在 中國航空博物館,的米格-15" 香玉劇社號 "飛機

收存在,中國航空博物館,的米格-15

常香玉和她的"香玉劇社"全體同仁,於1951年8月從西安出發,輾轉5省,曆時半年,義演180多場,收入15億多元(舊幣,約合現人民幣15萬元),捐獻給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買回這架戰鬥機裝備前線,後來在戰場上屢建奇功。

 

 說起常香玉平時的生活,她的家人、鄰居、徒弟、學生,幾乎都用同樣的兩個字概括:簡樸。那座不起眼的小平房,一住就是17個年頭,刷的是白粉牆,鋪的是水泥地,她睡的板床,用的三鬥桌、書櫃,還是當年單位發的,印著"河南省文化局"字樣,床弦上還鋪著裁掉半截的舊床單用來遮灰。她得意地對女兒說,你不要的這舊單子我剪成了兩半,可好用啦,洗起來省水,連肥皂都省了。

    常香玉一輩子很少穿新衣服,衣服總是補了又補,縫了又縫,枕頭是用舊衣服裹的。她交待女兒們,穿破的絲襪子可別扔了,我接起來能當繩子用。離開人世時,她穿的仍是平生最喜歡的一套舊衣服:70年代丈夫陳憲章親自為她挑選的那套演出服,洗得發白的玫瑰紅襯衣、黑禮服呢上裝。女兒曾說,走時給你穿一條新秋褲吧,她說,舊秋褲洗洗,幹淨就中,不準亂花錢。她日常的生活習慣更是要用"摳門"來形容,不許孩子在外麵館子裏吃飯亂花錢,連買菜都要求保姆:"下午買,因為便宜。"她最愛吃的飯食是烙餅就黃瓜。在她的遺體告別儀式上,她多年的鄰居,76歲的王淑琴早晨5點鍾就起床,烙了一張大餅,選了兩根鮮嫩的黃瓜,捧在她的靈前:"大姐,這是你最愛吃的飯,我給你送來了……"

    就是這樣一個省吃儉用的人,在解放初期,剛挺直腰杆、自身溫飽堪虞,卻給抗美援朝的誌願軍捐獻了一架米格15飛機。如今這架名為"香玉劇社"號飛機仍然保存中國航空博物館裏,先後吸引了500萬人次的觀眾。那是1951年夏,全國上下掀起抗美援朝的熱潮,作為新中國一名藝術工作者,常香玉日夜睡不著:國家有難,我能做點啥?想來想去,蹦出這樣一個念頭:義演,捐飛機。

    一架飛機需要十幾億元(舊幣),這可是個天文數字。錢不夠咋辦?她賣掉了劇社的運輸卡車,取下金戒指,並拿出多年積蓄,作為捐獻義演的基金;演啥能鼓勁?她丈夫陳憲章在舊書攤上發現一本舊書《花木蘭》,一商量,就演她--巾幗英國愛國殺敵,保家衛國。孩子呢?最大的不到7歲,最小才3歲,幹脆,全部送托兒所。開封、鄭州、新鄉、武漢、廣州、長沙……半年時間內義演180多場。為了節省開支,常香玉和80多個香玉劇社演職員住在劇場裏,吃的菜是綠豆芽和涼拌黃瓜。生活雖苦,沒有一個人吭聲,每一場演出都很賣力。

    正是在他們這種愛國熱情的鼓勵下,有老大娘送來了一竹籃雞蛋,有華僑把手腕上的手表摘下來……最後義演捐款金額達到了15.2億餘元,超額完成了捐獻一架戰鬥機的任務。這件事,極大地鼓舞著當時全國軍民的愛國心,也首次將豫劇推廣到了全國。

    事實上,捐飛機的壯舉僅是常香玉一生中"捐贈"的開始。循著常香玉走過的足跡,就會發現始終伴隨著她演藝生涯的有一件事,那就是義演,即使在唱戲被視為"下九流"年代,也從沒有間斷過。

    上個世紀40年代初河南有句順口溜:"兩個省主席,不如一個常香玉"(當時河南人劉茂恩和長兄劉鎮華曾分別任河南和安徽省政府主席)。1938年,蔣介石為阻擋日本人不顧百姓死活,下令炸毀黃河花園口大堤,河南外逃的災民不計其數。常香玉的第一場義演就是為逃難的災民子女上學讀書募捐。"觀眾將紅包、衣實、被麵等扔到舞台上,他們的熱情使我受到極大的鼓舞,我心裏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愉快。"回憶起首次義演,幾十年後常香玉還曆曆在目。

    她出身苦,最知道挨饑受餓的滋味,她沒文化,不想讓一個窮孩子讀不上書。"一口飯能救活一個人呀",恨不得把每一分錢都想攢起來給沒飯吃的人、給上不了學的孩子。1988年她設香玉杯回西安演出,後台上齊刷刷跪倒一群人,跪拜謝恩,都是她當年設粥棚舍飯救活的。

    常香玉一生為災民籌糧,為小學、中學集資,到底有過多少次義演,恐怕誰也無法說清。常香玉家鄉的一條河,經常泛濫,當時的國民政府不聞不問。1940年她在洛陽連場義演,修起了一座石壩--香玉壩。

    但對於常香玉個人生活來說,金錢似乎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新中國剛成立,按當時的工資定級她可以拿到800塊錢一個月,而當時的中央領導人才拿300元,文藝界她第一個站出來,主動要求減薪。平日手上一有餘錢,她就買公債支持國家建設。1959年5月4日,在鄧小平同誌的親切關懷下,常香玉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文革"平反後,她將補發的1萬多元工資全部交了黨費。

    "國家的難,就是自己的難",這是她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即使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常香玉已過花甲之年,但她熱衷公益事業的心也絲毫未減。1998年初,為喚起社會各界對下崗職工的關愛,75歲高齡的她攜家人和弟子在河南人民劇院登台義演,所得的6萬多元的票房收入全部捐給了"河南省送溫暖工程基金會"。隨後她和她的子女們又向基金會捐助了3萬元人民幣。

    2003年4月,非典肆虐中國,老人深深地被戰鬥在抗非典一線的白衣戰士的精神所感動。她又一次慷慨解囊,從自己微薄的工資裏拿出1萬元錢捐獻出來,用於河南省農村非典防治工作。

     今年3月,常香玉住進河南省人民醫院,在後來的幾個月裏,醫院采取了多種措施,想方設法減輕癌細胞擴散給她帶來巨大痛苦,可她麵對疾病、麵對死神,始終保持著慈祥的微笑和超人的堅強。省裏的領導來探望她,她反複說:"不要在我身上花費太多了。"

    她對祖國和人民貢獻的很多,但她個人卻要求的很少、很少,就連她走的時候,還對子女反複叮囑:後事從簡、從速,不發訃告;不要驚動了大家;不準任何子女以她的名義向組織上提任何要求謀私利。為此,她還專門做了公證。女兒常如玉在告別媽媽時說:"媽媽一生不看重名利,人民藝術家這個稱號是對她的最高獎賞,因為為人民演戲,叫人民喜歡,是媽媽生前最開心最自豪的事。媽媽走了,她一生的積蓄將全部捐給她的出生地,以報答人民對她的養育。

    有人說,常香玉的一生是"捐贈"的人生,她捐錢捐物,捐獻的還有她那份真摯、發自內心的愛,也實踐了她常說的一句話:我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聯係在一起,我深愛著自己的祖國、深愛著人民、深愛著觀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