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鼎 大鼎 青銅大鼎 唯中國獨有】

(2016-05-22 14:23:10) 下一個

 

 

約一萬年前我們的祖先製造了最早的鼎——陶鼎,用來烹煮肉食和貯存肉類。

相傳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後,曾收九牧所貢之金(金屬,銅等)鑄成九鼎,象征一統九州。

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成為傳國重器。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見:(《左傳》成公十三年),即 慶典祭祀 和 軍事戰爭。

 

本文 簡介 很著名 很奇特的 4鼎2尊 青銅大器

人麵方鼎 - 司母辛方鼎 - 毛公鼎 - 司母戊大方鼎

四羊方尊 - 何尊

這6件國之重器 每件都有不尋常的奇跡故事和獨到之處

 

人麵紋方鼎,大禾人麵紋方鼎,是商晚期的鑄品,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原器通高38.5厘米,重12.85公斤,口長29.8厘米,寬23.7厘米。鼎呈長方形,口沿外翻,立有兩耳,鼎腹外四麵有四個人麵紋,邊角有象征性的角、爪紋裝飾。經過化學分析,它的合金成分為:銅占76.06%,錫占12.66%,鉛占11.94%,是理想的青銅合金比例。

該鼎的人麵紋造型生動嚴肅,十分罕見,以人麵作為主體裝飾的方鼎僅此一件。在鼎腹內口沿下,有“大禾”兩個字,印兩字左右排列,也有說“禾大”。大禾可能是物主的標記,即是做器者的名字。“禾”字如穀子抽穗時的植株形象,結合器壁的人麵形象,有人認為是對祭祀、祈禱穀物豐收的一種紀念。

1959年秋在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黃村出土。當時挖掘出它的當地農民黃某準備將其作為廢銅賣錢,由於器形巨大不利於搬運,就將其砸成幾塊,背到廢品收購站。黃某挖出有人臉方鼎的事情被湖南省博物館的一位老專家得知後,他來到黃家走訪,但當時人麵紋方鼎已經同收購站的其他廢銅一起運走,準備送冶煉廠回爐。老專家和黃某火速趕往長沙,在毛家橋中心倉庫門口截下了即將運往冶煉廠的卡車,在廢銅鐵堆中終於找到了鼎的碎塊,但鼎的腿及底部沒有找到,工作人員順著廢銅的轉運路線,在株洲廢銅倉庫找到了腿及底部殘片,兩年後腿部也被找到。後由湖南省博物館修複。

------------

 

湖南省博物館收藏著一件舉世聞名的方鼎——人麵紋銅方鼎,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件以人麵裝飾的商代青銅鼎,也是一件難得的國寶級文物。   

這件器物入藏湖南省博物館的過程很有傳奇色彩:

1959年秋,湖南寧鄉縣黃材鎮炭河裏鄉勝溪村一個叫新屋灣的地方,當地的一位農民黃某在挖地時發現了這件人麵紋方鼎。把人麵鼎挖出來以後,他不知道這東西是什麽,更沒意識到這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國寶。為了攜帶方便,他揮起鋤頭就砸,把人麵方鼎砸成了十幾塊碎片。他把青銅碎片裝在籮筐裏,帶回了家,然後,連同他家的一堆廢鐵把它當作廢銅賣給了當地的廢銅收購店。

黃某這其實是破壞文物了,缺少教育 無知者不罪,到底還是他發現的,功過相抵,功略大於過。-- 筆者注)

不久,寧鄉發現了人麵鼎的消息傳到了湖南省博物館,館裏急忙派人前往,得知此鼎的碎片已經隨同其他廢銅一起打包,運到了長沙。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緊追不舍,查得此鼎碎片很可能在長沙市湖南省物資局毛家橋廢銅收購中心的倉庫裏。經過交涉,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進入了毛家橋倉庫,裏麵是堆積如山的廢銅,有的還是剛從各地運來的未打開的包裹。他們不怕困難,不辭勞苦,終於在如山的廢銅堆中,找到了10塊人麵鼎碎片器物運到館裏後,青銅器修複專家張欣如師傅馬上對其進行修複。經過拚合,人們發現方鼎尚缺底部和一足,他們隻好回過頭去再找廢銅,順著廢銅的收購轉運路線,終於在離長沙不遠的株洲廢銅倉庫中尋找到了, 

這已是時隔兩年之後了,殘缺的那條腿也找到了,於是便修複它了最初的容貌。

經過專家的精心修複後,人麵鼎碎片變成了珍貴的國寶,再現了昔日的輝煌!人們今天回想起來,還有些後怕,當日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如果去遲了一步,它就被當作廢銅投入了熔爐,化作了銅液,一件三千多年前的世界級重寶,就將因此而與世永訣。

---------------

 

Si mu xin fang ding 司母辛方鼎

司母辛方鼎

司母辛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3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其腹部著有「司母辛」的銘文,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197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在河南安陽小屯5號墓發掘出土。

通高80、壁厚0.8cm,重117.5kg。口呈長方形,長64、寬47.6cm,方唇折沿;兩耳直立於寬邊口沿上,耳高15.3 cm;器身下承四根粗壯圓柱形空心足,足高31.5、孔深 28cm。口下長邊一麵的內壁中部有銘文“司母辛”三字。從外底的長方條範線,以及四角與四足內側明顯的範線來看,應該是鑄造成形。

此鼎是商王武丁一位 王後  婦好 的兒子 為紀念母親 名“好”行 “辛”而鑄造的

母辛其兒子對其母婦好的尊稱。

婦好 為生稱,“辛” 是她死後的廟號。

商人以天幹為自己的稱號,但不按輩份取字,據何取字尚不明,甲乙丙丁己庚

母戊-----婦妌, 母辛-----婦好,母癸-----婦

 

--------------------------------

 

毛公鼎 不算大重 35公斤, 但以鼎內銘文為冠稱奇

 

《毛公鼎》通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9公分,重34.7公斤,大口圓腹,口沿有一道重環紋飾,上有兩隻大耳,腹下三隻獸蹄形足。

據考證,《毛公鼎》於清宣宗道光23年(1843年)在陝西岐山周原(今陝西省岐山縣)被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裡所挖掘,北京永和齋古董商蘇兆年、蘇億年兄弟聞名而來,以白銀300兩購得,但運鼎之際,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買賣沒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賄知縣,董治官被逮下獄,以私藏國寶治罪。此鼎最後運到縣府,被古董商人悄悄運走,密藏於西安張燕昌之子張石瓠曾巧見此鼎,便把鼎內銘文摹繪成雙鈎圖,寄給浙江嘉興名士徐同柏,寫了《周毛公鼎考釋》文章。

清文宗鹹豐2年(1852年),北京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又從蘇億年手中購得,並賞給蘇億年1,000兩,此鼎深藏於密室,鮮為人知。陳介祺病故後,其孫陳孝笙宣統2年(1910年)以萬兩白銀將鼎轉售給兩江總督端方,後端方被派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被革命軍所殺。端方之後人因家道中落,將《毛公鼎》典押給天津俄國人開辦的華俄道勝銀行英國記者辛浦森出5萬美元向端家購買,端家嫌錢太少,不肯割愛。當時有愛國人士極力呼籲保護國寶,《毛公鼎》輾轉至當時擔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大收藏家、後來國學館館長葉恭綽手中,存入大陸銀行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葉恭綽避走香港,《毛公鼎》藏在上海寓所未能帶走。由於葉恭綽是用假名購得《毛公鼎》,日本人無法查知它的下落。葉恭綽囑咐其侄葉公超:「美國人和日本人兩次出高價購買《毛公鼎》,我都沒有答應。現在我把《毛公鼎》托付給你,不得變賣,不得典質,更不能讓它出國。有朝一日,可以獻給國家」。《毛公鼎》幾經易手,甚至差點被日本軍方奪走,所幸葉公超拚死保護,死不承認知道寶鼎下落。葉恭綽為救侄子,製造了一隻假鼎上交日軍。葉公超被釋放後,於1941年夏密攜《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軍攻占,葉家托德國友人將《毛公鼎》輾轉運回上海。後來因生活困頓,將《毛公鼎》典押給銀行,由巨商陳詠仁出資贖出,《毛公鼎》才不至於流浪他鄉。1946年陳詠仁將《毛公鼎》捐獻給國民政府,次年由上海運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

1948年,大量故宮珍貴文物移至台灣,《毛公鼎》亦在其中,現收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毛公鼎上刻的銘文卻是當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銘文青銅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銅器之最,毛公鼎的年代為周宣王時期(?---西元前782年),至今約2700多年。

周宣王靜是周厲王的兒子,因為周厲王施行暴政導致朝政更加腐敗。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於是在西元前842年聚眾國人暴動,衝進王宮,試圖殺掉厲王。周厲王逃離鎬京,沿渭水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才停下。國人攻進王宮,沒有找到周厲王,轉而尋找太子靜。召穆公將太子藏了起來,國人圍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被迫用自己的兒子冒充太子,國人殺召穆公之子,太子靜得以倖免遇難。

周宣王繼位時,歷經周厲王統治下的西周王朝吏治敗壞、百姓離散,周宣王於是下令修復公室、廣進諫言、安頓百姓、修繕武器;遂命毛公歆處理國家大小事務,又命毛公一族擔任禁衛軍,保衛王家,並賜酒食、輿服、兵器。毛公感念周王,於是鑄鼎紀事,這是毛公鼎的由來。

《毛公鼎》腹內鑄有32行、共499 / 500字銘文,是西周晚期一篇完整的冊命書。

書法極具美感,實不多見!

《毛公鼎》腹內500字金文是全世界鑄銘青銅器中最多者,冊命文訓誥辭華美且古奧艱深,是西周散文代表作,郭沫若認為《毛公鼎》:「銘全體氣勢頗宏大,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風烈,此於宣王之時爲宜」,並譽「抵得一篇《尚書》」。

其書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級,李瑞清在《毛公鼎》銘拓跋文說道:「《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故列名晚清「四大國寶」、「海內三寶」之一,為「故宮三寶」中歷史最久遠的一件器物。

 

--------------

 

File:HouMuWuDingFullView.jpg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3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

因其鼎腹內壁著有銘文「司 / 後母戊」三字而得名。「司 / 後母戊」是武丁的一位 夫人 婦妌(jǐng)的廟號

婦妌 名 “妌” jing3,排行 “戊”

司母戊的婦妌是商王武丁的三配之一,舉世聞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其子輩為祭祀她而鑄。

根據卜辭的相關記載及學者的研究,婦妌也寫作婦井,是井方之女,井方在武丁時期還是殷商的友邦 約現邢台地域。

婦妌善於農業種植,尤其擅長種黍;也從事征伐、祭祀、先導、進貢等一係列王室活動。

她的地位相當高,是武丁之太子子弓(孝己、祖己 ji3)的生母。

死後廟號為“戊”,因為她的兒子曾經被立為太子。曆史沒有記錄婦妌是什麽時候去世的,婦妌與商王武丁生下了祖己——也就是司母戊鼎的主持鑄造者。祖己是有名的孝子,故而又被稱為“孝己”,傳說他每天晚上都要起床好幾次,看父母是否睡得安好。此外,祖己還是武丁朝的一名重臣,經常為他父親出謀劃策,因而深得武丁寵愛,被立為太子。可惜的是,婦妌去世後,祖己憂傷過度,再加上繼母屢屢發難,沒過多久,便英年早逝了,未能即位成商王。

 

司母戊鼎是她的親生兒子所鑄,故名“司母戊”,“司母”即“嗣母”,是法定王位繼承人也就是儲君之母。

康丁以後的卜辭中稱之為“妣戊”或“妣戊妌”。

----------------------

1939年 發現於 安陽殷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國家一級文物

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公斤, 足高46釐米,壁厚6釐米。

舉世無雙, 堪稱 “鼎王”

 

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吳培文家的農地中出土。後母戊鼎發現後被古董商蕭寅卿欲以20萬大洋買下;但因鼎太重太大,移動困難,其便要求村民鋸斷大鼎然後運出,但僅鋸一耳便鋸不斷,惟有作罷,並重新埋下避免被其他人發現(該耳亦因為歲月而丟失)。

另有說法,大鼎在出土時隻有一隻立耳,另一隻丟失。挖出鼎的村民為了便於運輸,決定用鋼鋸鋸鼎,但最後收效甚微,隻鋸開一個小口,隻得作罷。最後是用回填土的辦法,用了3個晚上把大鼎挖出地麵。大鼎剛出土恰逢聞訊而來的日本人索要,當地村民為了防止大鼎被日本人搶走,村民將大鼎重新掩埋起來。

1946年後母戊鼎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於縣政府處。同年十月底,為慶祝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60壽辰,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一集團軍用專車把它運抵南京作壽禮,蔣指示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並精心複製了一隻鼎耳補齊。

 
蔣介石參觀後母戊大方鼎

1948年5月29日,該鼎在南京首次公開展出,蔣親臨參觀並在鼎前留影。1949年國民政府離開大陸的時候將大批珍貴的銅器運往台灣,由於戰事緊急,而後母戊鼎太重需要起重機吊裝,當時無法找來起重機,隻得留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鼎存於南京博物院,1959年轉交中國歷史博物館至今。

 

 

 

 

 

--------------------------

武丁是商王朝後期非常有作為的一位君王,他在位時期,勤於政事,任用賢能,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史稱“武丁盛世”。

武丁(約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子姓,根據《今本竹書紀年》名昭,是中國商朝第23位國王,共在位59年,“武丁”是他死後獲得的廟號。他是商王 斂(小乙)之子,商王 旬(盤庚)、商王 頌(小辛)的侄子。

武丁一生娶妻數十位,但正式立為王後的隻有三位,即 母戊(婦妌)、母癸(婦嬕)、母辛(婦好),史稱“武丁三配”。這三配中,當以婦好最為著名,她一生征戰四方,為武丁王朝立下汗馬功勞,在河南安陽發掘有獨立完整的婦好墓,著名的“司母辛方鼎”便是為祭祀她而鑄。 

-------------

武丁的夫人和子女:

  • 婦好 hao3(妣辛,中國史上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女元帥將領,也是一方諸侯,是武丁的左右手,與武丁感情良好。)
  • 婦妌 jing3(妣戊,孝己、祖庚、祖甲母親,後母戊鼎祭祀的對象。)
  • 在卜辭的記載中,武丁的這位婦妌王後主要是一位農業專家,
  • 婦嬕 shi4(妣癸)
  • 甲骨文記載還有婦嫀、婦周、婦楚、婦蛭、婦杞、婦妊、婦鼠、婦龐、婦妥等60多位,稱為“諸婦

 

  • 子妥
  • 子媚
  •  
  • 武丁應該還有更多(十幾 或幾十個)其他子女
  •  
  • -------------
  •  
  • 可見:
  • 母辛  婦好  (祖甲 之母?)
  • 母癸 婦嬕(祖庚 之母?,尚未見其墓葬)
  • 母戊 婦妌 有子有女 ------- 也許此乃 為何司母戊 要比 司母辛 重大幾倍的原因和答案 ?
  • 婦妌死後,得廟號為“戊”,武丁的子輩稱武丁為“父丁”,稱婦妌為“母戊”。
  •  
  • 司母戊鼎可說是婦妌的子輩為祭祀她而鑄造的,但婦妌不是祖庚、祖甲之母,
  • 而應該太子孝己(子弓)之母,故這個鼎應該是孝己為祭祀自己的生母所鑄,故署名曰“司母戊”。
  • 武丁的太子是子弓,武丁時的卜辭中稱之為“子弓大子”(《前》4.16.6),即子弓太子,又被稱為“小王”,
  • 權利和地位非同一般,他應該就是沒能即位的孝己,也就是《尚書·高宗肜日》中的祖己,
  • 他能為生母鑄造一個宏偉的巨鼎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隻是後來因故被廢/因病早逝?而沒得即位罷了。
  •  
  • 武丁身後即位為王的是祖庚(名曜)在位11年;和祖甲(名載)在位33年,
  • 應該分別是婦嬕(妣癸)和婦好(妣辛)之子,
  • 特別是祖甲之後的祭祀中,賓武丁以妣癸配享的最多,妣辛次之,妣戊最少,
  • 那麽應該可以斷定,祖甲應該是婦嬕(妣癸)的兒子,其後之王康丁是祖甲之子
  • 此後的殷王都是祖甲這一係的,祖甲就是直係先王,他們祭祀妣癸隆重當在情理之中;
  • 婦好(妣辛)次之,她應該是祖庚的母親,祖庚是旁係先王,所以比直係的祖甲之母地位要稍遜;
  • 婦妌因為兒子雖然被立為太子卻沒能即位為王,自然就退到更次要的位置了。

(商王室內 夫妻妾 母子女的確切關係 尚未定論 !)

  •  
  • --------------
  •  

 

青銅銘文拓片“婦好”
 
“婦好”並不是一個人名,而是一個特定的稱謂:“婦”是對與商王有密切關係的女性的稱呼,
“好”才是其名,此處的 “婦”即指 王的女人 王親近的女人
 
青銅銘文拓片:“婦好”“司母辛”“司兔_?母
 

司母辛

----------------

 

司母戊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裏,有一件被稱為“鎮國之寶”的青銅器——司母戊鼎

(此名為郭沫若所取,但近有專家有說,“司”字應為“後”,因甲骨文 司後正反同形,即“後母戊鼎”)

 

同為武丁王的王後,司母戊鼎的體積幾乎是司母辛鼎的2倍,重量則是它的6倍。不久,考古人員在當年司母戊鼎出土的下方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甲字型大墓。在殷墟王陵區中共有大墓11座,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戊”的墓葬規格僅次於商王。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後——女將軍 婦好,她的墓葬並沒有進入王陵區。在12位商王中,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十幾甚至幾十個妻子,為什麼僅僅隻有武丁的王後“戊”,墓葬有如此高的規格呢?尚不知。

1952年11月1日毛主席到訪安陽  殷墟  -  袁林 - 老城

此碑石為毛主席駐足處 恰巧近婦好墓(時尚未確知),2016為婦好墓開掘40周年

 

 

商 世係 表

 

中國青銅器5盎司紀念金幣(第1、2、3組)背麵圖案 自左至右 依次為:

  “商·獸麵紋方鼎”金幣,雕刻的青銅鼎,是迄今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器中最大的一件,斑駁的銅鏽布滿了獸麵紋樣,這些獸麵紋又稱饕餮紋。人們根據饕餮這種具有神秘色彩的怪獸形象,對其進行人形化,使其具有獸和人的特性,雕刻在象征著權力的鼎之上,來體現古人們對神靈的崇拜。
 
  “商·司母辛方鼎”金幣,雕刻的青銅鼎恢弘厚重,給人一種大氣的美感。甲骨文史料記載她是屬於中國商代一位偉大的女性,集美貌與智慧、權力與力量於一身的殷商王後——婦好。因此司母辛方鼎的構造風格被貫穿始終,繁縟的獸麵紋以及精細的乳釘紋,在給人一種莊嚴神秘之感的同時,又因其紋飾的華美,分明的層次,被賦予上一種柔美深邃的意境美。
 
  “商·後母戊方鼎”金幣,雕刻的青銅鼎是司母戊方鼎,該鼎典雅渾厚,氣勢宏大,紋飾美觀,是商王祭奠其母的器物,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鼎,。其敦實的構造,對稱的圖案設計,更顯它作為國之重器的莊嚴偉岸,堪稱舉世無雙。它宛如一座豐碑,屹立在青銅器時代的頂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中國青銅鼎:

https://bronzeschinois.wordpress.com/nourriture-%E9%A3%9F%E5%99%A8/ding-%E9%BC%8E/

 

 

 兩河流域的命名與來由:

Mesopotamia (from the Greek, meaning 'between two rivers’) was an ancient region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bounded in the northeast by the Zagros Mountains and in the southeast by the Arabian Plateau, corresponding to today’s Iraq, mostly, but also parts of modern-day Iran, Syria and Turkey. The 'two rivers' of the name referred to the Tigris and the Euphrates rivers and the land was known as 'Al-Jazirah' (the island) by the Arabs referencing what Egyptologist J.H. Breasted would later call the Fertile Crescent, where Mesopotamian civilization began.

 

“美索不達米亞 出土了公元前4000年的冶煉青銅器”

此說 不確,見:

http://www.ancient.eu/Bronze_Age/

Bronze Age Sword (Calame)

青銅器

 

古埃及 青銅始於 3150 BC

古希臘 愛琴 青銅始於 約 3000 BC

美索不達米亞, 包括 蘇茉兒,巴比倫,亞述,阿卡德人 的  青銅始於 約 2900 BC

In Mesopotamia, the Bronze Age begins at about 2900 BC in the late Uruk period, spanning the Early Dynastic period of Sumer, the Akkadian Empire, the Old Babylonian and Old Assyrian periods and the period of Kassitehegemony. In Ancient Egypt, the Bronze Age begins in the Protodynastic period, c. 3150 BC.

The Aegean Bronze Age begins around 3000 BC, when civilizations first established a far-ranging trade network. 

中國青銅器 也是產自大約 3700~3500 BC,也許甚至早於西方,以甘肅 馬家窯青銅刀為例。

The earliest tin-alloy bronzes date to the late 4th millennium BCE in Susa (Iran) and some ancient sites in Luristan (Iran) and Mesopotamia (Iraq). 

此處 說道:

最早的 發現於現伊拉克和伊朗的 錫合金青銅 被溯為 公元前第四千年後期 。

但 以據

http://www.makin-metals.com/about/history-of-bronze-infographic/

說:

The earliest bronze artefacts were found in the Middle East and China nearly 7000 years ago

with additional artefacts being found in parts of Serbia.

最早的青銅文物 被發現於中東和中國,大約距今7千年前,另有部分 發現於塞爾維亞部分地區。

其實,青銅器時代到底最早始於何時

尚無定論,隻有假說

One theory suggests that bronze may have been discovered when copper and tin-rich rocks were used to build campfire rings. As the stones became heated by the fire, the metals contained in the rocks were melted and mixed.

一個學說提示 人們在篝火野炊時 壘灶所用的石塊 正好是礦石,含紅銅或含錫鉛等金屬元素不等

燒火燃燒一定長的時間  石塊中的金屬熔化混合成一體

冷卻後,人們發現了 金屬塊,嗨,還挺硬 或鋒利

比紅銅硬很多,得,合金青銅 就這樣 誕生了。

 

4500 BC

The oldest tin alloy bronzes data back around 4500BC and were found at an archaeological site, Plo?nik in Serbia 塞爾維亞. 

青銅斧頭

3500 BC

Around 3500 BC the first signs of bronze usage by the ancient Sumerians 蘇茉兒人 started to appear in the Tigris Euphrates valley 兩河流域 in Western Asia. 

 

3000 BC

 

Around 3000 BC, the manufacture of bronze spread from the early Mesopotamian cities to Persia where it was commonly used to create weapons, ornaments and fittings for chariots. One of the earliest well dated bronze objects, a knife, was found in the Gansu 甘肅 province of China which had been cast in a mold. 甘肅 青銅刀 被發現 相當完整 有模有範 (單範鑄造)還鑄造殘跡。

 

 

四羊方尊

尊,酒器,祭祀用,非鼎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器身高58.3厘米,重量接近34.5公斤。整個方尊雄渾厚重,卻又不失端莊典雅。

1938年4月的一個上午,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的轉耳侖山上,薑景舒、薑景橋、薑喜橋兄弟三人正在半山腰墾荒栽種紅薯。忽然鋤下“當”的一聲金屬碰撞聲,引起了他們的注意。一件碩大的金屬器物出現在薑景舒兄弟眼前。他們不知道這個墨綠色、帶有4隻卷角羊頭的東西為何物,猜想肯定是個寶貝。

如獲珍寶的三兄弟,不停地打量著這件寶貝,並用工具敲敲打打,不小心竟將器物的口沿敲掉了手掌心大小的一塊碎片。薑景舒把它抱回家後,用老式的杆稱稱了重量,大約64市斤,雖然並不清楚這件寶貝到底有何價值,但不凡的外形和如黑漆般的色澤,讓薑景舒以為挖到了“烏金”,倍加珍惜。

薑景舒挖到寶貝的消息很快在鎮上傳開了,由於長沙曆來就是青銅文物出土的寶地,文物販子在鄉村往往布有很多眼線,因此黃材鎮萬利山貨號的老板也在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他當即開出了四百大洋的價錢要購買這件後來被稱為“四羊方尊”的稀世珍寶。那時的薑景舒還隻有17歲,生活在一個有10多口人的大家庭裏,家裏就靠爺爺做豆腐、父親做短工的微薄收入度日,聽說這件東西能賣個好價錢,也就隻能忍痛割愛了,畢竟在當時能夠解決溫飽問題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在經過當地保長、甲長和鄉紳的層層盤剝後,四百大洋最後到薑景舒手上就隻剩下二百四十八塊了。薑景舒在賣掉寶貝時還下意識地將那片敲下來的碎片留下來做紀念。1976年,他將殘片獻給了國家。

 

四羊方尊在被黃材鎮的古董商買進後,很快輾轉到了長沙縣靖港鎮某商號,一些心懷不軌的商人通過文物販賣的渠道秘密放出消息,打算密賣寶物,內定起價二十萬大洋。
當時的長沙因文物盜掘走私現象嚴重,政府部門對出土文物走私現象的查處也十分嚴厲。四羊方尊出土的消息很快被長沙縣政府得知。為防止奸商貪利將國寶賣給外國人,長沙縣政府立即派警員前去查處此事,並將四羊方尊沒收,上交了湖南省政府。寶物充公之後,被放在了時任湖南省主席張治中的辦公室裏,張治中雖然知道這是個寶物,但並不知道它有什麽價值,竟把寶物作為筆筒放在幾案之上達3個月之久。
不久,日寇進逼長沙,四羊方尊被送到了湖南省銀行保管。1938年11月,國民黨湖南省政府和省銀行均遷往沅陵。為了不讓完整的長沙城落入日寇之手,當局決定實行“焦土政策”。11月12日,延續兩天兩夜的大火,燒毀了長沙城近80%的建築,史稱“文夕大火”。這把火不但燒掉了長沙城,也使四羊方尊在戰亂中遺失了。
 

1938年四羊方尊出土、截獲的消息,曾轟動三湘,其時,周恩來葉劍英等同誌均在長沙。解放後,向來關心文物的周總理,於1952年親自責成文化部派人追查四羊方尊的下落,經多方查詢,最後得知四羊方尊在隨湖南省銀行內遷沅陵的途中,車隊遭到日機轟炸,運載四羊方尊的車輛不幸中彈,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塊。之後這些碎片就一直被丟棄在湖南省銀行倉庫的一隻木箱內,十幾年無人問津

 

得知這一信息後,經文化部指示,相關部門迅速通過專家會診、攻關,經過將近一年的時間終於把破碎的四羊方尊修複了。所幸,修複後的四羊方尊幾乎看不出破損的痕跡。這樣,經過戰火洗禮的四羊方尊才又得以重新麵世,並成為了我國國家特級文物。
1952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專家蔡季襄在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的倉庫中,找到這個破碎的寶貝。又過了兩年,修複四羊方尊的重任落在了國內文物修複大家張欣身上。張欣如上世紀30年代便在河南省開封市的“傾古齋”學習古玩修複,1954年4月,張欣如調至湖南省文管會,當年5月,便接到任務修複四羊方尊。清洗碎片、烙鐵焊接……每天,張欣如都把30多公斤的方尊放在腿上,一手扶著,一手作業,絲毫不敢分心。兩個多月後,四羊方尊終於修複成功,再次展現出3000年前的瑰麗身影。美中不足的是,尊的口緣部分始終還缺一塊殘片。原來,農民薑景舒在賣尊給古董商時,曾有意識留下鋤掉的一塊碎片作紀念。這事兒於1976年才被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高至喜發現。為此,高至喜遠走寧鄉縣,千方百計尋找到薑景舒兩兄弟。至此,尊口上的雲雷紋殘片才終於完璧歸趙。
1954年,湖南省博物館成立,1956年省文管會將四羊方尊移交省博物館收藏,1959年國慶10周年時,四羊方尊調往中國曆史博物館展出,以後就一直留藏在該館。四羊方尊作為全國排名第三的十大傳世國寶曾多次出國展覽,並作為中國古文物的精華和古代青銅工藝的傑作編入中小學曆史教科書和各類教材。

2012年,河北省學者梁勇稱,經過其實地調查和考證,出土於湖南寧鄉的國寶四羊方尊首次出土地應該在河北省廣宗縣。

他們經過幾十年的深入調查認為,民國時期的廣宗縣縣長薑謐榮與四羊方尊有很大的關係。《廣宗縣誌》中記載:薑謐榮(1900~1986年),湖南寧鄉縣黃材區月山鄉龍泉村左家灘人,1929年畢業於中國大學,1931年考取廣宗縣長。“因為當時戰亂,他有可能為了保護國寶,將其帶回家鄉暫時埋藏起來。”梁勇稱,這一說法在廣宗縣還有見證人和文字依據。

四羊方尊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

2013年08月19日,四羊方尊被確定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名單

 

四羊方尊 局部精美細節

 

 

何尊

 

何尊內銘文,首次出現 中國二字

何尊通高38.8厘米,口徑28.8厘米,重14.6公斤。圓口方體,體側裝飾有四道鏤空扉棱,長頸,腹微鼓,高圈足。以雷紋為底,口沿下飾蕉葉紋,頸飾蠶紋圖案,圈足處也飾有饕餮紋。造型渾厚,工藝精美。

何尊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銅酒器,成王五年,為貴族“何”所作,是西周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青銅器。1965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賈村。何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公布的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現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其造型莊嚴厚重,紋飾精美,內底有銘文122字,為研究西周初年的曆史提供了珍貴史料。

何尊也是“中國”二字已知的最早出處,“中國”在這裏的含義,是指西周王朝的都城成周地區,

即“天下”的中心——伊河、洛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洛陽。

 

何尊的出土地點在寶雞市東北郊的賈村,這裏常有西周文物出土。賈村鎮西街的一戶陳姓人家,常年在屋後三米高的斷崖崖根取土,斷崖上麵未取土處逐漸突出。1963年的一天,陳家老二為防止上方土塊掉落傷人,用钁頭挖鏟時意外發現了一件古銅器。陳家人不知其價值,在清理幹淨泥土之後,用於裝盛糧食。1965年8月,因經濟拮據,陳家將銅器賣給寶雞市的一家廢品收購站。同年9月,寶雞市博物館的職工在廢品收購站將其發現並搶救運回博物館。最初稱為“饕餮紋青銅尊”。

1975年在北京展出時,故宮博物院唐蘭(一說馬承源)發現內膽底部有銘文122字,從此身價倍增,成為國寶級文物。

 

He Zun.jpg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