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北京政變記》--- 淺說 辛酉政變 --- 初稿】--- 多事之秋, 京秋事多 。。。。。。

(2016-05-19 11:19:21) 下一個

 

 

譚盾譜曲 李穀一唱

這是一曲短小精華的譚盾曲 餘下以為甚至可謂譚氏最佳作曲

李穀一也是唱的 婉轉悱惻 柔腸萬千

----------------------------------------------------------------------

淺說 辛酉政變

這次政變,因同治熱河登極後擬定年號為“祺祥”,故史稱“祺祥政變”;

這年為辛酉年,又稱“辛酉政變”;

因政變發生在北京,又稱為“北京政變”。

常言

多事之秋  秋天事多 京華鄉畿 陰晴叵測

 

一, 此次政變的禍根在 鹹豐帝

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鹹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鹹豐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禦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 、杜翰(杜受田之子)、焦祐瀛等。

鹹豐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讚襄一切政務。”

以上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讚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等請鹹豐帝朱筆親寫,以昭鄭重。

而鹹豐帝此時已經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寫朱諭。

鹹豐在病逝前,授予皇後鈕祜祿氏“禦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

十七日清晨,鹹豐帝病逝。

 

二, 鹹豐一死,皇權血爭即始,禍起那個看似鹹豐兩全的遺詔(見下)。

1861年8月22日(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鹹豐帝病逝於熱河(今承德)行宮

遺詔立6歲的皇太子載淳為帝

遺命載垣、端華、肅順和禦前大臣景壽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瀚、焦祐瀛等八人為

「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年幼的皇太子載淳,一切軍政事務由輔政大臣處理。

“輔弼皇太子載淳為帝,總攝朝政。” 但

同時分賜皇後及繼帝太子 「禦賞」「同道堂」2玉璽為下達聖諭的符信,以期兩極平衡互製。

意即 8大臣議定, 2玉璽批準,無玉璽蓋複 8大臣還是無實權 不算數,但未說皇帝(小)不可發聖旨。

 

三, 鹹豐身後 實為四股勢力:

1,帝後,2,熱河顧命八大臣,3,帝弟六爺恭親王奕訢北京集團,4,勝保 僧格林沁 京直軍界實權派

四,八大臣 迂腐 輕敵 還無實權, 更不掌兵,犯了接連幾個致命大錯:

1,八大臣,皆是庸才書生,唯有肅順有才能力。是八大臣的頭羊和主心骨。 

2,肅順 自持有才 得信於先帝 剛愎自用 輕敵自重 以為死人的話 無人敢違悖 還輕視女流 。

3, 沒有策略,輸於心計,盲目自信,孤家八人,沒有籠合八人以外的任何人士和勢力。

4, 肅順的幕僚師爺 有成為奕訢的坐探 內奸,而八大臣在外在京沒有耳目內線,如盲人瞎馬黑道 。

5, 奕訢(鹹豐6弟)身為恭親王 負責在京的一切要務,提出要離京來熱河奔喪,八大臣本可而未予阻止 。

6, 奕訢到熱河後 與兩位嫂嫂(兩宮太後)有過2次 較長時間的麵談(時辰計) 超過了 禮節儀式上的拜會,實則密謀策劃(奕訢在承德逗留六天)篤定, 卻裝出隻為幼帝登基安排,麻痹肅順等人。

奕訢北京集團要 鹹豐“近支”血脈掌權,肅順 端華等則為 “旁支”皇血係 。

7, 勝保,時居欽差大臣 兵部侍郎(國防副部長)京城軍界大拿, 也提出要來承德麵見太後請示要務, 勝保來後 見到兩太後 也有密商 而 八大臣對 兩太後與奕訢及勝保將軍所談內容 竟一無所知所聞!

8,慈禧提出帝後和七大臣 小路間道捷徑 與 肅順帶鹹豐靈柩 分兩路自承德返京 肅順和另7大臣 竟聽之任之!如此 肅順帶著個死人和棺材,而慈禧攜活人(幼帝)上路 慈禧 舉重若輕 四兩撥千斤,分化八大臣 使之群龍無首,另幼帝在手 可 “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 肅順手裏已無任何硬牌,輸已注定了,竟無察無覺!

所以 動身離開熱河承德還京之日起 即是 肅順敗時!

9, 肅順帶領運棺槨的大團隊從大道緩緩而來,還遇上了一天的大雨延擱,6天後才到京郊密雲, 而慈禧帝後和7大臣已於4天前就回到北京了,有充足時間布設,盡占先機,以逸待勞 守株待兔,工到垂成 。

10, 九月廿九日 到京當天,慈禧等就會見了 奕訢 勝保等在京其他要臣。 奕訢已經得到英俄等外交使團的支持,並且京城一切安排妥當 穩操在握。

11, 次日,即 九月卅日,兩太後又召見恭親王奕訢、大學士桂良、賈禎和軍機大臣文祥等, 恭親王奕訢遂奉聖旨派親兵突然抓捕了載垣和端華2大臣。 同時著 睿親王 仁壽、醇郡王 奕譞前往途中(密雲)羈拿肅順,押解來京。

12, 十月初一日,上諭授恭親王為“議政王”,並掌管軍機處,戶部左侍郎文祥等功臣皆有晉獎。

13,十月二日夜間,肅順在護送鹹豐帝梓宮回京途中之夜,於密雲歇息時被鹹豐七弟醇郡王 奕譞捕獲,解京 。

14, 十月初六日,“皇上”賜令 載垣、端華 自盡, 並令 在菜市口 刀斬 肅順,年四十五。 其餘 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 五人被解任處罰。

 

 

(本文一下引用資料中的月日計算 有按夏曆,有按陽曆,故而不一,看官需自我檢校)

 

---------

 

從 清太祖 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說起

 

曾祖父:孟特穆,追尊清肇祖。

祖父:福滿,順治五年追尊清興祖。

父:覺昌安,清朝統一後追尊為清景祖。

塔克世(1543年-1583年),又譯為 塔失、他矢,追尊清顯祖。努爾哈赤的父親。

 

【【【【

努爾哈赤是後金的創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其子皇太極在改號稱帝後追尊其為清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雖然沒有親自建立清朝,卻仍有“清朝第一帝”之稱。努爾哈赤是八旗製度的創建者和滿文的建立者。

努爾哈赤生前為避免諸子爭儲導致權力紛爭,創立八旗貝勒共議國政之製,汗位可由八個旗主互議,推選旗主之一擔任,因此並沒有明確指定繼承人。他於1626年9月去世,經推舉,努爾哈赤第八子、四貝勒皇太極繼任後金大汗,次年改元天聰

(清太祖 )努爾哈赤 有十六子八女,

繼位的 皇太極(清太宗)是其第8子,(清成宗)多爾袞 為其第14子

福臨帝(順治)

玄燁帝(康熙)

胤禛帝(雍正)

弘曆帝(乾隆)

顒琰帝(嘉慶)

旻寧帝(道光)

奕詝帝(鹹豐)

載淳帝(同治)

載湉帝(光緒)

溥儀帝(宣統)

Prince Gong 2.JPG

奕訢, 鹹豐帝奕詝(行四)的同父異母弟弟(行六)

 

肅順

愛新覺羅·肅順(1816年11月26日-1861年9月),清末滿洲鑲藍旗人,晚清宗室、權臣,字雨亭,

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 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

自道光中期曆任禦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

深為鹹豐帝信用, 與其兄鄭親王端華 及 怡親王載垣相互倚重, 煊赫一時。

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鹹豐帝駕崩前受命為讚襄政務王大臣

是年十月二日夜, 肅順在護鹹豐帝梓宮回京途中, 行至密雲被捕, 4日後被斬於菜市口, 年四十五。

 

----------

 

肅順家譜

 

舒爾哈齊又譯舒爾哈赤速爾哈齊清顯祖 塔克世 第三子,清太祖 努爾哈赤 的同母弟。

舒爾哈赤的第六子:濟爾哈朗鄭獻親王。清世祖福臨即位後,他奉命與睿親王多爾袞一同輔政。

濟爾哈朗 是  努爾哈赤 親侄子。

濟爾哈朗的兒子 濟度,孫子 喇布、雅布

鄭恭親王 積哈納 的長子 名 烏爾恭阿 為 鄭獻親王 濟爾哈朗七世孫

端華 是烏爾恭阿 的第三子,肅順 是烏爾恭阿的第六子, 即 端華 肅順為親兄弟,肅順排行也老六。

肅順這個老六 與 奕訢這個老六    是         老六 對 老六 , 本是皇家血脈一家人。

 

----------------

 

鹹豐的算盤

 

從鹹豐帝安排身後事說起。據軍機處現存的檔案記:

「鹹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硃諭:皇長子禦名(載淳),著立為皇太子,特諭。」

在這道上諭之後又加了附注文字為:

「本日子刻,大人們同內廷王、禦前大臣一起寢宮召見,麵諭並輔政一道,寫硃諭述旨後發下,即刻發抄。」

「鹹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硃筆:皇長子禦名(載淳)現立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特諭。」

這是可信的官方記載,也就是說鹹豐帝的「遺詔」是立皇長子載淳為繼承人,也命令了八大臣「贊襄一切政務」,可以說是一套輔政體製。

同時 鹹豐皇帝在臨死前又把兩方隨身印章「禦賞」與「同道堂」分別授予了皇後鈕祜祿氏與太子載淳,作為皇權的象徵,規定未來在載淳年幼不能親政時,凡是八大臣等所擬的諭旨,須經皇太後與小皇帝同意,並在諭旨文字開始時蓋上皇太後持有的「禦賞」印,諭旨結尾處還得蓋上小皇帝持有的「同道堂」印,才算真正有效。

小皇帝當時才六歲,當然不能處理政務,由生母慈禧代為執行,於是朝政的運作就變成兩宮太後與八大臣共同處理的局麵了。

鹹豐帝為什麼作如此的安排呢?他知道皇太子載淳年紀太小,根本不能理政。

大臣們可以贊襄,但也不放心他們會弄權,甚至奪權。

兩宮太後畢竟對政事經驗不足,而且漢文能力有限,尤其肅順與慈禧之間關係欠佳,

所以他才想出這樣一個互相製衡的2後1帝8臣政治體製,以保穩當。

1867年8月22日(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鹹豐帝殯天於熱河(今承德)行宮,

遺命載垣、端華、肅順和禦前大臣景壽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瀚、焦祐瀛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

輔佐年幼的皇太子載淳為帝,總攝朝政,改年號為「祺祥」。

同時規定分賜皇太後及天子的「同道堂」、「禦賞」璽為下達聖諭的符信,一切軍政事務由輔政大臣處理。

由於皇太子年幼,「同道堂」實際上把握在慈禧手裡。

據說,鹹豐死前曾經問計於肅順,肅順引用 漢武帝誅「鉤弋夫人」的故事,想以「殺母立子」來保證權利的順利過渡。

 

是年慈禧27歲、慈安25歲、小叔6爺奕訢30歲,都是很年輕的了,

而肅順等人,年齒都在他們三人之上,其從政經歷也都有相當年頭了

他們的失敗,隻能說明他們 薑老不辣 太無能。

同時,也充分的表現了慈禧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果敢 手腕、謀略與魄力。

 

「辛酉政變」後,慈禧採取了一係列的措施鞏固其權利,在給載淳舉行了不具實際意義的登極儀式後,

兩宮皇太後就立即以天子的名義發出上諭,令大臣彙編以往各代皇太後臨朝預政事跡,

賜以美名曰《治平寶鑒》,作為垂簾聽政的歷史依據。

隨後她們攜載淳於養心殿東熱閣正式垂簾聽政,設兩太後寶座於天子寶座之後,中間以八扇黃屏風隔開。

為使此舉更具正當性,恭親王等人還製定了《垂簾章程》。

至同治十二年,載淳已成年,兩宮皇太後撤簾回政。

 

  但同治帝親政不及兩年就因病而死。因無子嗣位,慈禧玩弄政治手段,

精心設計擇立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載湉繼位號光緒帝,使兩宮皇太後二次垂簾終又得逞。

載湉乃 同治帝堂弟和表弟 雙重身份。

其父為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賢親王奕譞(鹹豐帝之親弟弟,行七),生母那拉氏慈禧太後之妹。

(帝王還是自家出,慈禧掐的很準~!)

 

 

至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後故往,隻剩慈禧一人垂簾聽政。

光緒帝成年親政後,因支持戊戌變法而遭慈禧等頑固派的忌恨,他們發動戊戌政變,

解除了光緒帝的皇權,慈禧再次臨朝10年,卻又美其名曰「慈恩訓政」,直至往世。

慈禧通過垂簾聽政之途,一手操控同治、光緒兩朝天子,把握清代朝政達48年之久,功過是非,自有公論。

 

據說臨終前,慈禧太後鄭重地說:

“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製。

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

 

 

光緒身後,其侄繼位,即 末帝宣統 溥儀

在光緒和慈禧太後死後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

 

肅順有六名 秘書師爺 號稱“肅門六子”

這六位師爺分別是曹毓英、李壽蓉、尹耕雲、郭嵩燾、王闓運和高心夔。

此六人在政經文商官等方麵各有專長,各司其職,一道組成了肅順的智囊團。

 

晚清官員閑居湖南老家的翰林郭嵩燾

1861年11月12日夜,滿懷複雜心情,緩緩展開紙卷,提筆蘸墨,在其日記裏寫下如許文字:

門丁之舞弊,人皆知之;幕友之舞弊甚於門丁,人不知也。

天下之亂,原在訟獄,定首亂之罪,惟幕友當之。

郭氏對幕友此職業之抨擊,絕非泛泛而論,一般“吐槽”,實則有感而發,暗藏所指。

須知,四天前,前大清顧命大臣肅順的腦袋剛剛搬了家

而郭嵩燾曾一度與肅順走得很近,短暫躋身“高官大秘”之列。

故在郭看來,肅順之敗,恐與其幕中的秘書、也就是師爺們大有幹係。

(其實 肅順失敗於 臥底的奸細,親信的身邊秘書反水)

 

“曹師爺反水”

受利益之驅使曹毓英狠狠擺了肅順一道。

曹乃典型不學有術之政客。起初他依附於肅順,便是希望大樹底下好乘涼。隨著形勢發展,特別是英法入侵北京,鹹豐北逃熱河後,曹隱隱感覺肅順集團與恭親王集團漸成水火,於是有意調和。一日,肅順向曹毓英谘詢如何抵禦外患,曹道:“太平軍、洋人都是皮膚之疾,但如果能主政得人,安內攘外都不為難,眼下主少國危,誠無以定亂。恭王素賢明,若效章皇故事,以王攝政,庶可挽回。”肅順聽後大為詫異,原視作心腹的曹毓英,此刻竟建議與政敵攝政,遂大聲斥責,曹大為沮喪,知肅順“未可終恃”,遂暗地轉而投靠恭王,“日輸機密情報於奕訢”,而肅順竟絲毫沒有察覺。

待到鹹豐殯天,軍機處班子大調整。肅順、載桓、端華三人在未同群臣商議,更未經皇帝簽閱的情形下,內定匡源與焦佑瀛破格進入軍機處。曹毓英本以為自己妥妥地入圍,誰知由他人染指,一怒之下,鋌而走險,聯合南書房及樞部中層幹部,以肅順等人挾製兩宮為由,草擬密函,傳遍京師。當奕訢集團拿到曹的書信,喜出望外,自此便師出有名,正式啟動太後垂簾計劃。曹毓英反水,實為慈禧恭王叔嫂誅殺肅順之導火索。

而此時的肅順,依然自以為大權在握,高枕無憂呢。

 

-----------------------------

 

辛酉政變

 

又稱祺祥政變或北京政變。1861年(鹹豐十一年,農曆辛酉年)鹹豐帝逝世後由慈安太後、

慈禧太後和道光帝六子恭親王奕訢、道光帝七子醇親王奕譞四人聯合發動的宮廷政變,

剪滅了鹹豐帝遺昭的顧命八大臣。

鹹豐帝 不待見其弟 恭親王奕訢, 現瀕死,其子隻有六歲,恭親王多少令他不安,

在死前一天,鹹豐宣布其兒繼承皇位的同時,宣布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和肅順等八個人為

讚襄政務大臣,一齊輔佐幼帝。八大臣裏,其弟恭親王奕訢不在其列。

鹹豐傳子不傳弟,而且防範其弟 奕訢

 

1861年8月,鹹豐帝病死於熱河避暑山莊行宮(在今河北省承德市),遺詔禦前大臣:

以上八人,均為讚襄政務大臣(又稱顧命八大臣),輔弼皇太子載淳為皇帝,總攝朝政。

八大臣與新皇帝載淳的生母皇太後 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後)產生嚴重矛盾,

葉赫那拉氏乃鼓動鹹豐帝皇 後鈕祜祿氏(即慈安太後)與八大臣爭權,

授意禦史董元醇上朝奏請由皇太後垂簾聽政,隨即遭到八大臣抵製。

另一方麵,宗族中比較最近的恭親王奕訢與鹹豐朝顧命大臣僧格林沁軍機大臣文祥等人

被排斥在最高權力之外,亦極為不滿。於是葉赫那拉氏與奕?等人聯合,發動政變。

 

鈕祜祿氏(即慈安太後)正宮,但無子,稱為 母後皇太後

 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後)偏宮,但為新皇帝的生母,母以子貴,稱 聖母皇太後

 

 

政變經過

 

  • 9月5日,恭親王奕訢以奔喪為名趕赴熱河,與慈安慈禧秘密聯繫,謀劃政變。
  • 9月14日,山東道監察禦史董元醇奏請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並派近支親王輔政。
  • 被八大臣以我朝“向無皇太後垂簾聽政之禮”駁回,雙方激烈辯論。
  •  
  • 奕訢在北京爭取到了外國勢力的支持,拉攏大學士桂良賈楨周祖培、戶部尚書沈兆霖、刑部尚書趙光
  • 並得到在京畿握有重兵的欽差大臣兵部侍郎勝保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的支持。
  •  
  • 10月26日,鹹豐帝的靈柩從熱河承德起運回京,葉赫那拉氏(慈禧)暗使計策,故意讓肅順一人負責護送靈柩後行,
  • 自己和載淳帶領七名 顧命大臣捷徑/ 間路 先期4天於 11月1日到達北京,當日隨即召見奕訢安排政變事宜。
  •  
  • 11月2日,下詔逮捕載垣、端華,派醇親王奕譞抓獲尚在密雲的肅順。
  • 肅順被抓時大罵道:“悔不早治此賤婢!”
  • 被押回宗人府,見載垣、端華斥責道:“若早從吾言,何至有今日?”
  •  
  • 11月3日,命奕訢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並以桂良等五人為軍機大臣
  • 11月8日,詔載垣、端華賜死,肅順斬首;其餘五人撤職,穆蔭發配軍台,景壽則保留公爵額駙品級。
  •  
  • 11月11日,載淳正式即位,廢除八大臣原擬年號“祺祥”,改明年為“同治”元年。
  • 慈安慈禧奕訢實質掌握了清中央統治權。

 

----------

 

帝製時代,權臣的好日子往往過不了兩朝。新舊皇帝更替,權力格局勢必重新洗牌,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棄用舊人,提拔新人,實乃必有之義。

鹹豐一死,肅順便失去了「大boss」,政局趨於複雜。

 

鹹豐於彌留之際,特意留了一手。他一方麵任命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輔弼幼帝,

一方麵又將「禦賞」和「同道堂」兩枚隨身私章賜予慈安與同治皇帝,二人可憑印章對決策實行否決權。

因此當時朝政的運作形式,既非「八人幫」一家獨大,也非兩宮垂簾獨裁,而是「垂簾輔政,蓋兼有之」的製衡局麵。

一言以蔽之,身處熱河的肅順集團、後宮集團 與北京的 奕訢集團 呈三股勢力。

 

  然而由於肅順繼續採取強硬立場,致使「贊襄」與「垂簾」之爭日趨白熱化,處於弱勢的後宮集團

不得不轉而與奕訢集團聯合:「三國殺」化作「二人轉」。

在博取列強默許、獲得軍隊效忠及各路朝臣支持後,

奕訢叔嫂慈禧聯手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掉了以肅順為首的八隻「大老虎」。

 

----------------

鹹豐十年(1860)8月,英法聯軍再次向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由天津進抵北京通州,清軍一敗塗地。9月,鹹豐帝驚慌失措,在載垣、端華、肅順等親信大臣扈從下,倉皇逃奔熱河(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留恭親王奕訢在京與洋人周旋、議和。

《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逐漸退去,在北京主持和議的恭親王奕訢多次奏請鹹豐帝回鑾。鹹豐帝在熱河咯血病重,肅順等人一再勸阻暫緩回京。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鹹豐帝病危,在病榻前遺命立6歲的載淳為皇太子,任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大臣為“讚襄政務大臣”,在載淳未成年前共同輔政;同時授予皇後鈕祜祿氏“禦賞”章,皇太子載淳“同道堂”章(實際由其生母葉赫那拉氏掌管),作為符信。同時規定,經顧命八大臣草擬的諭旨,必須加蓋兩印章後,方為有效。鹹豐帝這樣做的本意,是在確定輔政大臣的同時,加強對他們的製約,以防止大權旁落,重蹈康熙初年輔政大臣鼇拜欺君專權的覆轍。但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種精心安排反而加速了皇室內部的爭鬥。

鹹豐帝一死,肅順等顧命大臣權勢更加擴張,引起載淳生母那拉氏(慈禧太後)的強烈不滿。那拉氏有著很強的權力欲,而她在鹹豐帝病重期間替他批閱奏章的經曆又使她有了幹預政務的能力。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大臣為此加意防範那拉氏幹政,大大加深了雙方的惡感。另一方麵,權勢日重的肅順在兩宮太後麵前顯出的妄自尊大的態度更深遭忌恨。在慈禧的提議下,兩宮太後暗中發懿旨往召唯一有力量可以對抗顧命大臣的恭親王奕訢赴熱河行在“籌諮大事”。

與此同時,在北京的恭親王奕訢為了探聽虛實而一再請求赴熱河叩謁梓宮(皇帝的棺材)。肅順等顧命大臣沒有理由駁回奕訢這個合情合理的請求,又對自身的權位過於自信,認為奕訢即便到了熱河也興不起什麽風浪,於是同意他赴熱河叩謁梓宮。

鹹豐十一年八月初一,奕訢到達熱河,在澹泊敬誠殿叩謁梓宮之後立即受到兩宮太後的單獨召見。八月初六日,奕訢再次晉見兩宮太後。雙方密談,達成了推翻“顧命大臣”的默契,而肅順等人卻完全蒙在鼓裏。

在此前後,還發生了一件非同尋常的事情。八月初六日,禦史董元醇上疏,奏請由“皇太後暫時權理朝政”,並“另簡親王(意指奕?)輔政”。從而挑起了“垂簾聽政”與“讚襄政務”之爭。兩宮太後召見顧命八大臣,商議“垂簾聽政”的奏請。端華、肅順等人勃然抗命,說“臣等係讚襄幼主,不能聽命於皇太後”。據說聲震殿宇,嚇得小皇帝驚怖不已,大聲哭泣,以致尿濕了太後的衣袍。端華等退朝後,立即草擬諭旨,內有“我朝聖聖相承,向無皇太後垂簾聽政之禮”的話,對該禦史予以痛斥。皇太後將擬旨留中不發,拒不鈐印。次日,八大臣又晉見太後,以罷政相威脅。兩宮皇太後被逼無奈,將擬旨發下照抄頒布。

那拉氏曾與她的妹夫、醇郡王奕譞密議製服肅順等八大臣的良策。奕譞說“此事非恭王不辦”;恭王則認為“非還京不可”。兩宮皇太後與奕訢合謀,乘梓宮還京,一舉廢除顧命大臣,奪取政權。

九月二十三日(夏曆),鹹豐帝的梓宮由熱河啟運回京,由肅順親自護送。那拉氏則抱著幼帝載淳同端華、載垣等七名顧命大臣一起,由小道先行,在京迎候梓宮。九月二十九日,皇太後與小皇帝返抵北京,向迎候的王公大臣哭訴載垣、肅順等要挾無禮,欺侮之甚。大學士周祖培建言,先令解任,再行拿問。

九月二十八日,領兵在外的兵部侍郎勝保奏請“皇太後親理大政,另簡近支親王輔政”。同時,在京王公大臣聯名上疏,請皇太後親政。兩宮太後隨即宣布,將載垣、端華、肅順等解除讚襄政務大臣任,革職拿問。

十月初三日,兩宮太後命群臣議載垣、肅順等罪。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均令自盡,肅順斬立決。其他顧命大臣或革職、或發遣。

載垣為第一代怡親王胤祥四世孫,康熙帝的後裔,屬近支宗室,排在載字輩。端華為鄭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屬遠房宗室,故不排字,但鄭親王爵為“世襲罔替”八大鐵帽之一,將端華奪爵賜死,在清朝曆史上也是非同小可的大事。端華死後,王爵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同治三年(1864)七月,奉旨賞還鄭親王世爵,由濟爾哈朗的另一支子孫承誌承襲。

再說肅順的結局。那拉氏對肅順恨之入骨,政變成功後,決意殺戮不貸。詔書中說:“肅順之悖逆狂謬,較載垣等尤甚……斬立決。”那拉氏早與肅順結下怨恨。據說鹹豐帝曾因那拉氏“忤旨”(違背皇上旨意)事與肅順商議對策,肅順建議效用“鉤弋故事”,鏟除那拉氏,僅留其子。西漢武帝喜歡鉤弋夫人之子弗陵,想立為太子,又擔心弗陵幼小,母後專權,為穩定劉氏政權,漢武帝在生前將鉤弋夫人賜死,又將其子立為太子,即後來的漢昭帝。這就是“鉤弋故事”。鹹豐帝在位11年,所生皇子,隻載淳一人。慈禧敢於頂撞皇上,也是因為恃子而驕的緣故。肅順請鹹豐帝效“鉤弋故事”,是他的遠見。但鹹豐帝心有婦人之慈,沒有采納肅順的建言。一次酒醉,不慎把肅順的話泄露給那拉氏。那拉氏對肅順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

 

肅順被押赴菜市口刑場,由睿親王仁壽擔任監斬官。據時人記載:肅順身肥麵白,白袍布靴,被綁縛倒置牛車上。車過騾馬市大街,路旁看熱鬧的兒童歡呼:“肅順也有今日嗎?”一些人拾起瓦礫泥土向他扔去,頃刻之間,麵目模糊一片。將行刑,肅順仍謾罵不止:“想不到,受了小娘們的算計。”肅順不肯下跪。劊子手就用大鐵柄敲斷他的兩腿。

清朝定製,宗室行刑,在宗人府自盡,不赴刑場公開斬決。肅順因比照叛逆例,所以綁赴菜市口行刑。慈禧、奕訢剪除政敵,逞快於一時,絲毫不顧及天潢貴胄的顏麵。

肅順富於權變,任事果斷,最終卻身首異處,栽在那拉氏、恭親王的陰謀之下。肅順被關入宗人府後,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同聚一室,曾抱怨二王未聽其建議,果斷處置那拉氏等人,以致落得今日下場。二王無言以對。其實,落到如此下場,作為八顧命大臣主心骨的肅順,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一,恭親王奕訢身為皇叔,在親王中最為顯貴,作為欽差全權大臣簽訂和約,在留京的王公大臣中聲威顯著。肅順等顧命大臣不僅未能爭取奕訢等皇族實力派,反而加以排擠,促使其與那拉氏聯手,釀成了宮廷政變。

其二,肅順銳意求治,不惜嚴刑峻法,因此積怨甚多。他卻無所顧忌,依仗皇帝的恩寵,為所欲為,在朝中樹立了許多對立麵。

其三,肅順忽視了“槍杆子”的重要性,未能得到京畿一帶手握重兵的二大臣僧格林沁和勝保的支持。欽差大臣、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領兵在山東鎮壓撚軍,上奏捷報內有“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等語,八大臣聯名函告他“不宜書寫皇太後字樣”。僧格林沁複函反駁,說“嗣後奏報,仍不敢不如此繕寫”。肅順與二大臣本有積怨,明知他們尊奉皇太後,卻束手無策,大權獨攬,卻沒有軍事上的支撐,最後的失敗是很自然的。

其四,肅順對那拉氏與奕訢的聯手缺乏清醒認識。雖有清除那拉氏之心,行動卻不果斷。結果棋差一著,滿盤皆輸。

因為這一年是農曆的辛酉年,所以這次政變又被稱為“辛酉政變”(或“北京政變”)。從此,確立起兩宮太後(一為鈕祜祿氏,後來尊號叫慈安,又稱東太後;另一為葉赫那拉氏,後來尊號叫慈禧,又稱西太後)垂簾聽政、恭親王輔政的新體製。鹹豐帝死後,顧命大臣曾為載淳擬定“祺祥”的年號,至此改年號為“同治”,意思是兩太後一同治政。祺祥年號用了兩個多月即罷廢,在清朝曆史上是最短的。

 

------------------------

 

肅順之死

 

顧命八大臣中  載垣 端華 被賜死, 其它五位輕判,唯有 肅順被 菜市口 斬首

1861年11月8日,立冬後第二天。

前一日西北風大作,寒氣驟降,塵埃瀰漫,落葉紛飛,至後半夜方息,京城內外,頓時一片蕭索氣象。

一大早,夜色未褪,沿著從宣武門到菜市口的宣外大街上,便已密密麻麻擠滿了各色人等,

甚至連兩旁酒樓茶市裡也人頭攢動,大夥兒紛紛踩著桌子蹬著椅子,翹首張望。

這一天,國家重要領導人、上一屆領導核心委任的顧命大臣肅順將被綁赴菜市口處決,誰也不想錯過這一歷史時刻!

  名士李慈銘身染重病,高臥榻上,聽聞押解肅順之囚車過其門前,於是勉強起身出宅觀看,

隻見「肅順白服,縛甚急,載以無帷小車。親屬無臨送者」。更有甚者,街道兩旁路人莫不「交口稱快」,

「其怨家皆駕車載酒,弛赴西市觀之」。待到行刑之際,一直默默無語的肅順突然開口大罵,據說

「其悖逆之聲,皆為人臣子者所不忍聞」。並且他一直不肯跪下,迫於無奈,

「出紅差」的官吏隻得用鐵柄猛敲肅之雙膝,直至其雙脛碎折,方才跪地。劊子手趁勢手起刀落。

 

------------------

 

震驚中外、曆時僅六天的“辛酉政變”,以慈禧奕訢叔嫂等人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那麽,慈禧為什麽能在六天內就能夠扳倒權傾朝野的肅順一夥呢?事情還要從鹹豐皇帝的駕崩說起。

1861年七月十七日,鹹豐皇帝在熱河病逝,遺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讚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年僅六歲的載淳。權力欲望都極其強烈的慈禧和肅順,他們一個心機深重,一個權傾朝野,一個憑借是小皇帝的生母,一個自恃是小皇帝的輔臣,都想抓住這個機會,謀取大清國的最高統治權。一場以慈禧為代表的後妃與以肅順為代表的權貴之間的權力之爭,一觸即發。

一個孱弱的女子想扳倒大權在握的肅順一黨,絕非易事。為了達到奪權目的,為了成功發動政變,慈禧可謂煞費心機。

 

一、成功的熱河密謀。在取得了皇太後的地位後,慈禧在極力的尋求一種能夠幫助她扳倒肅順的強大勢力。這時,一直在密切關注著熱河局勢的恭親王奕訢,很快就進入了她的視線。

奕訢在鹹豐皇帝執政期間一直不得誌,鹹豐逃往熱河時,曾把北京的一切事務全都交給他來打理,對於奕訢來說,北京是他的地盤。慈禧從鹹豐死後奕訢迫不及待的來熱河的情形看得出,奕訢對權利也有很大的渴望。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他們很快就形成共識,並就除掉肅順後的權力分配進行了討價還價,達成了君子協定。於是,一場兩股勢力共同對付肅順一黨的政變密謀,已經初步形成了。這場密謀,可以說是肅順等人失敗的前奏。

二、成功的促成回京。回京後的奕訢迅速籠絡了掌握兵權駐紮在京、津一帶的兵部侍郎勝保,做好了政變前的充分準備。與此同時,慈禧、慈安也在采取措施,積極行動。慈禧知道,熱河是肅順一黨的地盤,隻有回到北京,才能借助奕訢的勢力將他們鏟除。很快,慈禧、慈安經過密謀,決定以給鹹豐辦喪事和舉行新任皇帝登基大禮為由,提出盡快回京,從政治上給企圖賴在熱河不走的肅順施加了重壓,並逼其就範。促成回師,使扳倒肅順的計劃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三、成功的搶占先機。慈禧深知,肅順詭計多端,很難對付。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肅順與載垣、端華二人分開,使他們三個人之間不能聯係,不能通氣。於是,慈禧把回京的隊伍分作兩部分:讓肅順負責護送鹹豐的梓宮從大路走;讓載垣、端華護送兩宮皇太後和皇上揀小路急速趕赴北京。這種分道而行的精心安排,不但把肅順遠遠的甩在了後麵,使他失去了小皇帝這張王牌,同時為慈禧提前四天進京,並按計劃發動政變創造了先機。

四、成功的博得同情。慈禧一回到北京,就向前來迎接的文武百官傾訴了在熱河的辛酸遭遇和切身苦楚,痛斥了肅順等人的無法無天和欺君罔上,說到傷心之處,不禁一把鼻涕一把淚。她那有些誇張似的涕泣和陳述,博得了眾人的極大同情,使在場的文武無不感到平日專橫跋扈的肅順確實大逆不道,罪大惡極。一時間,肅順成為眾矢之的。憤慨的大學士周祖培甚至向前對慈禧說:“何不重治其罪?!”接著,他還提出了“皇太後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問”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打擊肅順黨人的鬥爭揭開了序幕。

五、成功的抓捕行動。慈禧和慈安在返回北京的第二天,就迅速的發動了政變。九月三十日,以皇帝的名義發布上諭,宣布解除肅順等人的官職。十月二日,抓捕了載垣、端華,避免了他們為肅順通風報信的可能。十月二日夜,抓捕了還在返京路上的肅順。十月六日,下旨處死肅順、載垣和端華。 慈禧處理肅順一黨確實神速而又幹練!從九月三十日,至十月六日,僅僅六天的時間,不僅鏟除了肅順、載垣和端華三位主要人物,其他五位大臣也被革職的革職,充軍的充軍,“讚襄政務王大臣”全軍覆沒。慈禧、慈安和恭親王奕訢行動之迅速,措施之得當,讓人慨歎:“辦理神速,為中外人情所不料,尤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