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先生 在 張家口
“卡拉根”,是一百年前張家口的國際稱謂。當時,國際上把張家口稱為“KALGAN”(音:卡爾幹,考爾幹,考幹)的情況十分普遍。俄羅斯(微博)聯邦布裏亞特共和國恰克圖市博物館藏有一張俄國商人一百年前繪在羊皮上的茶葉之路地圖,圖中用俄文標出了中國的北京,標出了黃河、長江,標出了庫倫(烏蘭巴托),也標出了茶葉之路的起點張家口(калган 音:卡拉根)。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英華大辭典》和宣統三年(1911年)出版的《英漢辭典》中,“張家口”一詞的對照詞條都是“KALGAN ”。宣統元年(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建成通車。京張鐵路的起點是北京,終點是張家口。張家口火車站站舍正門門樓上是詹天佑親筆題寫的“張家口車站”站名匾,站名匾的下半部為英文“KALGAN”。
KALGAN,意思是‘聚集之門’, 俄國人是依蒙語的音譯калган】
張家口 蒙古語叫做“喀拉幹”意思為 大屏障之門 邊城之門
張家口,
是昔日張庫商道(從張家口,通往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遠可抵達恰克圖的一條商業通道)的南口 ,
對於蒙古人 和 俄國人來說 這是 他們與中國交往的 南門 南口
對華夏來說 北口, 故 張家口 別稱 北口
相對便利的交通使這裏的商業曾經相當繁榮
“鼎盛時期,大境門內外集中了1500家商號,年貿易額達1.5億兩白銀,光 羊毛皮張就堆積如山。”
illustration of Zhangjiakou from the 1894 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http://www.greatwallforum.com/forum/historical-great-wall-images/2808-entrance-kalgan.html
張家口 也是對朔漠用兵的重要關隘 據點,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
康熙皇帝率領大軍第三次平定噶爾丹叛亂時,就是經過大境門向北進發的。
Kalgan , Chinese (Pinyin) Zhangjiakou , (Wade-Giles romanization) Chang-chia-k’ou , city in northwestern Hebei sheng (province), northern China. Kalgan, the name by which the city is most commonly known, is from a Mongolian word meaning “gate in a barrier,” or “frontier.” The city was colloquially known in Chinese as the Dongkou (“Eastern Entry”) into Hebei from Inner Mongolia . It is about 100 miles (160 km) northwest of Beijing . Pop. (2002 est.) city, 688,297; (2007 est.) urban agglom., 1,046,000.
1928
VIDEO
張家口市位於北京西北方向,又稱“張垣”、“武城”。
明宣德四年(1429年),指揮使張文始築城堡,以為駐軍,名張家堡。
城高三丈三尺,方四裏十三步,四麵各開一門,後因西、北兩門較小,又與外敵兵戎相見,所以將兩門堵死。
嘉靖八年(1529年)守備張珍在北城牆開一小門,曰“小北門”,因門小如口,又由張珍開築,故稱“張家口”,
遂將城門門楣上的“張家堡”三字改為“張家口”。
明清時期,張家口逐漸發展為塞北商貿重鎮,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為北京的“北大門”,素有“塞外山城”之譽。
“口”原指明長城的關口。明朝和蒙古通關互市後,這些軍防關口變成漢蒙貿易的通商口岸,
其中兩處最重要,一是河北省的張家口,稱為東口 ;另一個是山西省右玉縣的殺虎口,稱為西口 。
但關於西口的位置,有爭議,在走西口的過程中,“西口”並不專指殺虎口,張家口以西,晉北、陝北與內蒙交界的長城沿線各關口皆稱為“西口”;然而殺虎口是舊時山西省中北部居民通往內蒙古中西部(綏遠省)的一條必經之路。
俗語說“東口到西口,喇嘛廟到包頭。”指的就是從張家口到歸化城、多倫到包頭。
西口通常指的是歸化城以西,東西兩口之北,皆稱 口外 ,即今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綏遠省)。
西口,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殺虎口;陝西府穀口;河北獨石口,
即晉北人、陝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匯點。
西口是晉商、陝商出關與內蒙外蒙貿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晉北人,陝北人,河北人。
後西口泛指在長城以北的內外蒙古從事農業、商品交易的地方,
包括 陝西北部的 神木口,河北北部的 張家口以及 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西口殺虎口,在明代是長城要塞,名為殺胡口、殺胡堡,從這個名稱可見當時長城內與邊塞(胡)民族關係的緊張狀況。
入清,殺胡口 改名為 殺虎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