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許是 最佳保健糧食作物 蓧麥 油麥】

(2015-12-18 21:36:58) 下一個

 

 

 

 

 

 

蓧麥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期短,成熟後子實容易和外殼脫離  磨成粉後可食用,就叫蓧麵,也叫裸燕麥麵,又叫油麥麵,

這種植物的子實也叫蓧麥。

主產地: 河北北部 山西東北部 內蒙南部 華北地區

File:Avena nuda0.jpg

蓧麥(拉丁學名:Avena nuda)是燕麥屬的一種,又稱裸粒類型燕麥或裸燕麥,原產地中國的燕麥屬品種。

華北稱之為油麥,中國西北稱之為玉麥,中國東北稱之為鈴鐺麥。

 

File:Avena sativa L.jpg

燕麥

oat: n. 1.〔常 pl.〕 【植物;植物學】燕麥,雀麥。

小麥和燕麥是同科的,但不同屬。

小麥

 

大麥

 

蓧麥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都很高,

秸行稈和麩殼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B,是牲畜的上等飼料,還可用於造紙。

蓧麥麵可食用或做飼料。

蛋白質平均含量達15%,比白麵高51%,比稻米高93%,比米高54%,比玉米高68%;

脂肪含量居各種糧食之首,平均達8.5%,是麵粉的4.5倍,是稻米的6倍;

鈣磷含量亦很高,每百克蓧麵含鈣58毫克,比麵粉多20毫克,比稻米多50毫克;

含磷312毫克,比麵粉多53毫克,比稻米多208毫克。

蓧麵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十分耐餓。

 

蓧麵食品

 

科學證明,蓧麵富含八種氨基酸,多種微量元素,豐富的亞油酸,高膳食纖維等含量為五穀之首,

蓧麥所含的維生素E、維生素B、維生素H都十分豐富,因其營養價值可觀,

在減肥、降血脂、降血糖等方麵具有很好的治療保健作用,

集保健、營養於一身,老少皆宜。

在我國華北的蓧麵產區,人們的飲食結構比較單調,一到冬天,除了土豆,幾乎吃不上別的新鮮蔬菜,

而生活在那裏的人們卻很少因營養不良而患病,這正是蓧麵醫療保健作用的實證。

 

蓧麵窩窩

 

蓧麵有五大係列,蒸、炸、氽、烙、炒,共有數十個品種,

其中蒸蓧麵常見的就有有窩窩、餘餘、鈍鈍、餃餃、金棍、丸丸等各具特色17種做法。

蓧麵有兩種吃法,熱吃和涼吃。

蓧麵製作方法靈活多變,

常在巧婦手下搓、推、擀、卷、花樣翻新,由鄉村大媽現場製作,明檔廚房,食用前觀賞一翻民間手藝食欲大增。食用時可用蔬菜及辣湯,冷調、涼拌。並可按各自口味,酸、辣、鹹、甜自行調製。夾一筷子蓧麵,飽蘸自已調配好的湯料,細細咀嚼,一種特殊的蓧麵香味令你回味無窮。

蓧麵吃法頗多,風味各有千秋。可以加工成餄餎、窩窩、儲格、拿糕、餃餃、傀儡、丸丸、餛飩、撥麵等,

也可以加工成炒麵、糊糊、燕麥片等,不僅成為當地人的一種主要食品,而且是出口外銷的名牌產品。

蓧麵的獨特特點在於它的“三生三熟”。

 

 

蓧麥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做法。所謂“三生三熟”,就是說,從生蓧麥到做成能吃的蓧麵製品,要經曆三次生三次熟的過程。

蓧麥收割下來,拉到場上脫粒,脫下來的籽粒自然是生的,不能吃。這就是“一生”。

要將蓧麥磨成粉,須先將麥粒炒熟。支一口大鐵鍋,將脫好的蓧麥倒入鍋內,下架文火,用鍋鏟徐徐翻動,頗類似於街頭的糖炒栗子。等到蓧麥粒炒到黃熟微焦,飄出香味,這就成了“一熟”。 將炒熟的麥粒磨成蓧麵,這就又成了生的了。這就是“二生”。

蓧麵粉從外觀上看,除了顏色略暗外,和普通小麥磨成的麵粉沒什麽大區別。當地老鄉家習慣用木製的麵櫃貯藏麵粉。這種麵櫃外漆大紅漆,放在屋子裏十分搶眼。北方人家陳設簡單,屋裏一大半是炕,所以麵櫃就是最主要的家具,家境的好壞,從麵櫃的大小和光鮮程度一眼可看出。蓧麵粉在吃的時候,要先和成麵,而最特別的是,和麵時不能用涼水,得用開水(當地人叫滾水)。舀適量的蓧麵粉在麵盆裏,兌上一半的滾水,就可以和麵了。由於是滾水和麵,所以這就成了“二熟”。

和好的麵,要趁熱製成蓧麵製品上籠屜去蒸。蓧麵製品形式多種多樣,最省力偷懶的,是用一個木製的壓榨機,將麵團擠壓成許多條麵條,這叫做“壓餄餎”;講究一點的,用手將蓧麵團在案板上搓成細細的麵條,稱之為“蓧麵魚魚”。這種魚魚,一般人一次隻能用手搓一根,而最能幹的主婦能兩手同時操作,且一手能搓兩三根魚魚。最常見的製作方法是做“蓧麵窩窩”:捏一小團蓧麵,在一塊巴掌大,象搓衣板那樣斜擱著的上釉陶板上用右手這麽一推,左手拈起一揭,掀起一片薄薄的蓧麵片,然後就勢在手指上繞成筒狀,豎著立在籠屜的紗布上。許許多多這樣的圓筒一個挨一個立在一起,就形成狀似蜂窩的蓧麵窩窩了。 不管是餄餎,魚魚還是窩窩,又成了生的了(三生)。

接下來就是添水加柴,燒火猛蒸。當蒸籠中白煙升騰,屋中彌漫著蓧麵那特有的氣味時,蓧麵蒸熟了(三熟)。

這時,蓧麵才真正能吃。

蓧麵曆史 漢武帝命名 蓧麥

相傳,漢武帝時期戰事不斷,北方地區的遊牧民族—匈奴經常騷擾漢地,造成了大量的人畜損失,人民苦不堪言,正常的生產生活無法繼續。消息傳到中央,漢武帝大怒,隨即命大軍前去征討。可是遊牧地區的匈奴大軍忽東忽西,作戰不定,給漢軍造成極大損失。軍隊屢戰屢敗,加上漢軍的補給全靠長安從內地及各郡征調,補給環節薄弱很容易遭到打擊。而遊牧民族的騎兵,靠擄掠為主,隨軍自帶幹糧,不僅沒有被消滅,反而越戰越勇,令漢軍十分頭痛。於是武帝采納了大將軍衛青的建議,命隨軍駐地墾荒,以供軍需,並從各郡征調大批勞力調往當時的河套地區,使漢軍的實力大增。當時別的農作物在當地產量有限,大量種植,此種一經播下,生長迅速產量很高。漢軍食後,軍力大增、耐饑寒,經酷暑,最後大獲全勝。漢武帝非常高興,親自率眾到河套地區,犒勞三軍,並封敬獻穀物的大臣蓧司為大將軍。並親自為這種穀物取名為為蓧麥。

隋朝末年,隋文帝楊堅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楊廣為太子,唐國公李淵力諫不納,被貶為並州(太原)留守。

途經靈空山時,不料身懷六甲的李夫人要臨盆分娩,隻好借宿靈空山古刹盤穀寺,生下公子李元霸。

李淵滯留該寺,常與老方丈談論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對李淵說,我夜觀天象,天下大亂,群雄惡戰,將軍應養精蓄銳,

將來必成大業。今日我讓香積房給你做頓稀罕飯,吃了之後定會精神煥發,體強力壯。午時將蓧麵“蜂窩”筒筒端了出來,

李淵吃後,頓覺神清氣爽,便問是什麽飯。老方丈說是用蓧麥麵做的,形似“蜂窩”,所以稱其為“蓧麵窩窩”。又叫“燕麥窩窩”。

 

後來李淵當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當主持。老方丈帶領眾僧赴任中,路過靜樂縣,時值秋收季節,

看到當地盛產蓧麥,便上前問詢一位中年男人,得知當地人的吃法僅僅是把蓧麥磨成麵,然後加水和好再蒸熟,

就和吃饅頭一樣。特別單調。於是,便把“蓧麵三生三熟”的加工,製作方法和蓧麵的各種吃法傳給了他,

此人名叫“袁煥”靜樂人。從此蓧麵窩窩成為靜樂人的待客飯。

 

 

後靜樂人看見這種窩窩象存放東西的直筒“栳栳”,故將窩窩改稱為“栲栳栳”。

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代的更替,袁煥的子子孫孫為躲避戰爭一大部分遷徙到了大同的天鎮,

隨後又遷到了張家口的張北縣,日久這種民間美食傳遍了山西、陝西、內蒙、河北等地,

成為山區人民的家常美食,現如今袁煥的第二十二代傳人袁博已定居在張北縣二泉井村,

還保存著“蓧麥”傳統的加工,製作方法。是屬於全人類的“民間文化”。來自唐朝的“味道”。

 

相傳,清代康熙皇帝遠征噶爾丹,在歸化城吃過蓧麵,給予很高的評價。

乾隆年間,蓧麵作為進貢皇帝的食品被送往京城。

 

 

20世紀50年代,朱德總司令兩次來察哈爾視察,都主動要求吃蓧麵。

他說,當年在晉西北轉戰,曾多次在老鄉家的熱炕頭上吃過蓧麵,也聽說過蓧麵是“張家口三寶”之一的傳說。

那又筋又細的蓧麵,支持過晉察綏陝根據地革命將士的偉大鬥爭,總司令一直在懷念它。

 

實拍:一個木蘭圍場漢子做的私人家宴

貓耳朵

 

蓧麵魚魚

 

蓧麵的做法、吃法很多,風格各有千秋。

可加工成窩窩、魚魚、拿糕、餃餃、丸丸、飩飩、撥麵、山藥扁魚子、蓧麵栲栳栳等,

也可以加工成烙餅、煮魚、炒麵、糊糊、燕麥片、方便麵等。

蓧麵是中華食品中惟一的“三熟”食品。

一曰炒熟,在加工前,用大鍋放上清水把蓧麥淘洗幹淨,曬幹後炒,炒熟後才可上磨,加工成麵粉。

二曰燙熟,蓧麵的和法是用開水燙熟和好。

三曰蒸熟,是指把做好的蓧麵食品用蒸籠蒸好後,泡入特製的鹽湯或羊肉湯中食用。

 

  

 

山西也有蓧麵,將麵撮成條狀,在火上蒸熟,但火候不容易掌握,再加入西紅柿、羊肉,醋就能吃了。

蓧麵吃法頗多,風味各有千秋。可以加工成窩窩、魚魚、儲格、拿糕、餃餃、塊壘、丸丸、飩飩 、撥麵、山藥扁魚子等,也可以加工成烙餅、煮魚、炒麵、糊糊、燕麥片、方便麵等,不僅成為當地人的一種主要食品,而且是出口外銷的名牌產品。

喜吃蓧麵不僅是當地人幾百年的飲食習慣,而且吃得很講究,一年四季吃法不同,各有風味。

進入初春,廣大農村的新鮮蔬菜不多,而家庭醃製的酸白菜、酸圓菜相對比較充裕,將醃酸菜浸泡後,切碎同豬肉或豬油、粉條、山藥、豆腐等燴出一鍋燴酸菜,把蒸熟的蓧麵窩窩、蓧麵魚魚、蓧麵鍋烙給鉻放進燴酸菜碗內,再放一些油炸辣椒調拌著吃,一兩碗進肚,身上頭上都出汗。

進入夏季,新鮮蔬菜多了,蒸出蓧麵窩窩、魚魚或給格,用醋、醬油加水加鹽,調和成“冷鹽湯”,湯內加放蒸山藥薦薦、燒茄子、黃瓜、水蘿卜絲、韭菜和香菜段,再加一些大蒜塊或末,冷湯調蓧麵,幾碗下肚,格外爽口!

進入秋季,農村自種的山藥、番瓜、白菜、圓菜等都可以自食自用了,冷調蓧麵和熱調蓧麵皆宜。吃冷調蓧麵,與夏天的吃法大體相同,也可以在涼鹽湯內置入剝皮後碾碎的煮山藥與蓧麵一起冷調著吃。 熱調蓧麵,就是以新山藥、新番瓜、新白菜(或圓菜)為主要材料,燴上一鍋大燴菜,調上熱騰騰的蒸蓧麵,吃上幾碗,特別的可口!

進入冬季,天寒地凍。或以大燴菜,或以加土豆條的羊肉湯、豬肉湯熱調蓧麵,再加上一些油炸辣椒末,一兩碗下肚,大汗淋漓,真是痛快! 至於蓧麵餃餃、餛飩、煮魚子、炒麵、蒸山藥蓧麵魚子、丸丸、蒸塊壘、油塊壘、蓧麵方便麵等,就更多了。

 

山藥魚

主要食用地區為原察哈爾省所轄範圍,大致為內蒙,河北,山西交界處。

味道極美。稱的上一絕。以土豆和蓧麵為原料,在籠屜裏蒸熟沾著湯吃,

湯的佐料範圍廣,其中肉類,以羊肉湯為佳,菜類中口蘑湯算上等。

 

 

雅有雅的吃法,俗有俗的吃法,保您滿意而歸。 現如今,蓧麵已經能夠做成方便麵,

可以直接用溫水或涼水泡之後添加佐料吃,如醬之類,或各類涼湯。

 

蓧麵餄餎麵 做法:

將蓧麵麵粉用溫水和成麵團,如果家裏有壓麵條的機器,將做好的麵條上籠屜蒸熟,然後就可以沾自己喜歡的作料吃了。

蓧麵窩窩 做法:

做這個需要一定的技巧,揪一個小麵疙瘩,然後放在油磚 或油石 或 鐵板上,用手掌一搓就成一個小麵片了,

揭起來,順勢在手指上一繞,就成一個卷兒了,把它立在籠屜上,

做完一籠後就可以上過蒸了,吃法和蓧麵魚魚條一樣,都是沾料吃。

吃蓧麵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作料,正宗的作料有泡菜湯、豬肉湯、雞湯等等,

還有一種就是用醋、香油、鹽、味精、蔥花、香菜調製成的湯,用蓧麵沾著吃,很可口。

 

 

蓧麵還可以炒著吃和涼拌:

炒著吃:鍋裏放入食用油,油開放入蔥,薑,蒜爆炒,加入適量配菜加入調味品,炒至七分熟,將蓧麵切開放入,菜熟即可。

涼拌:將蓧麵加熱,切開 ,加入調味品即可。 蓧麵魚魚 揪一小疙瘩和好的麵,放在掌心,雙手合攏將麵團搓成倆頭兒尖,長寸許。

吃法和蓧麵窩窩,蓧麵餄餎麵一樣。 蓧麵卷 蓧麵卷是一道經典的漢族麵食名吃,此麵鮮鹹酸辣,誘人食欲,

如配上綠豆小米粥,即是夏令佳品。屬於山西高寒地區民間的主要家常麵食。

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中有“交城的大山裏,沒有那好飯菜,隻有蓧麵烤烙烙,還有那山藥蛋”,

生動地描述出山區人民的食俗風情。

蓧麵卷這種山區普通的雜糧便飯,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曆史。

炒蓧麵 炒蓧麵是將蓧麵窩窩切成塊狀,加蔬菜翻炒。廣泛流行與內蒙古,山西,陝西北部,河北北部等地。 

 

其實 最美味可口的 是蘸料, 愚最喜歡的 是 口蘑肉湯湯 (大肉 羊肉 雞肉等都很棒!)

保你一嚐 不想蜀 不思京  不想回家 ~:)

 

 

 

 

 

 

 

 

(鳴謝 網絡圖片及部分資料的原作者)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