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264)
2011 (255)
2014 (518)
2015 (976)
2017 (946)
2019 (491)
陶壽淇醫生
陶壽淇,(1918-2000)心血管內科學家,浙江紹興人。
陶壽淇教授,我國著名心髒病學家、新中國心血管病與預防心髒病學奠基人之一。
在毛主席醫療組大會診中,關於診斷、治療、搶救,到底如何集中意見,如何 決定治療方案,如何進行搶救,由誰下定醫囑?
情況是這樣的:在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麻醉科、 耳鼻喉科、呼吸管理、外科、重病護理等各科診治、護理、搶救的綜合配合下,每 一科都有一二位獨當一麵的專家,負責把關和直接管理,如神經科是黃克維(解放 軍總醫院神經科主任)、王新德,耳鼻喉科是薑泅長(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外科是周光裕(北京醫院外科主任)、高日新(北京醫院麻醉科主任)。
在以心血管內科為主的三個專家小組裏,陶壽淇(阜外醫院院長,心內科主任、 教授)、陶桓樂(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教授)、方圻三位是分組組長,吳潔(曾 任北京醫院院長、心內科主任)也是心血管內科專家組的重要成員。總負責是陶壽 淇。
這些人都是76年醫療組的專家成員。 方圻對我們說:“陶壽淇、陶桓樂和我們一起商量,決定由我、陶壽淇、陶桓 樂三個人各領一組人值班,三組人倒班。最後的醫囑,由陶壽淇說定,護士記錄、 執行。我有時在這邊,有時在心電圖處監護,我在主席床頭右手,另外王新德、高 日新等專家都在。”
陶壽淇,男,1918年3月生於江蘇省上海市。1934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醫學院。1940年畢業後留校任內科住院醫師。1947年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和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學習心髒內科和心電圖學。1948年回上海醫學院任心髒內科講師。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誌願醫療隊(餘下之導師時為隊長)。1952年擔任華山醫院內科副主任。1955年起擔任上海醫學院醫療係副主任和中山醫院內科主任,1958年晉升為內科學教授。1974年調任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副院(所)長兼內科主任。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任院(所)長,1984年起任名譽院(所)長。
2000年3月20日陶壽淇醫生因病於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他先後多次獲得榮譽稱號。1950年在防治血吸蟲病工作中榮立二等功。1956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1990年榮獲國家教委 “從事高校工作四十年成績顯著獎”。1991年榮獲國務院“從事醫療工作特殊貢獻獎”,同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榮獲“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名醫”。1995年中華醫學會因其在促進醫學發展和醫學科技進步中所做的突出貢獻予以表彰。是衛生部和上海市高等教育局評聘的三級教授。
陶教授作為一位科學使者,曾多次應邀出訪,代表中國走上世界學術講壇,推動了我國心血管病學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幾十年的醫學生涯裏,陶教授一直肩負著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醫療保健工作,為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使命做出了巨大的奉獻,並表現出卓越的智慧。他以精湛的醫術多次挽救外國領導人的生命,為我國的外交事業做出了貢獻,多次受到有關部門表彰並獲得特殊貢獻獎。周恩來、江澤民、李鵬及胡錦濤等國家領導人曾先後接見陶教授,對他長期以來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健康所做的特殊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
方圻醫生
方圻,國內外著名的心血管病內科專家。1920年2月15日生於北京,籍貫安徽省定遠縣。
1931年考入南開中學,1937年畢業,1938年起先後就讀於北平燕京大學、北平協和醫學院、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成都華西大學醫學院,1946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
方圻多年來從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醫療保健工作,為治療毛澤東、周恩來、陳毅、葉劍英、聶榮臻等領導人的疾病作出了很大貢獻。現為中央保健委員會專家組副組長,多次接受中央頒發的特殊貢獻獎,還多次到印度尼西亞、越南、朝鮮、老撾等友好國家執行醫療保健任務。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對工作一絲不苟。
由於他在醫療服務中的突出表現,1985年中共北京市委和衛生部授予他“模範共產黨員”稱號,1986年被授予全國及北京市“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醫務工作者”稱號。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1年被中共北京市委授予“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93年被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評為“協和名醫”,1994年被人事部、衛生部授予我國醫療衛生工作者最高榮譽“白求恩獎章”,2003年獲得華夏醫魂卓越貢獻獎。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照片暫缺)
陶桓樂醫生
陶桓樂(1907年11月11日 ~1994年3月),湖南巴陵(今嶽陽)人,著名的心血管病、老年病專家、內科學家,曾任北京醫院內科主任,毛澤東醫療小組的內科醫生之一 。
1934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在南京前中央醫院工作3年;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去西南大後方,先後在成都及貴陽的地方及軍隊醫院擔任內科醫療及教學工作;
1946年,入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裴士西門醫院進修內科一年;
1947年,回國後在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任內科教授;
1949年後,曆任同濟大學醫學院、武漢醫學院教授兼內科主任,北京醫院內科主任、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會副主任委員,世界衛生組織流行性病谘詢委員會委員;
1951年,在東北長春軍醫大學工作半年 ;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0年,調來衛生部北京醫院,擔負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醫療保健任務;
1980年,擔任北京醫院老年醫學研究室主任兼臨床研究組組長,從此致力於老年醫學的研究及學科發展;
1986年5月,獲北京市五一勞動獎章,並同時榮獲全國優秀醫務工作者稱號;
1986年7月被評為中共衛生部直屬機關委員會優秀黨員;
1994年3月病故。夫人陶灤教授遵照他的遺願,設立“陶桓樂教授獎學基金”,專門獎勵在北京醫院幹部病房中工作有成績的青年內科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