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義(1895年6月27日-1974年4月19日),字宜生,山西省榮河縣(今萬榮縣)人, 即 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 孫吉鎮 安昌村。與關羽 關爺算老鄉。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東漢人,祖籍河東解縣寶池裏下馮村,也就是今天山西省運城市常平鄉。此處 解(讀hai)
北平和平解放 民眾免遭生靈塗炭 古都建築得以完存 他是有功勞的。
但 同意和平解放 是被迫的,是見了棺材 才掉淚的。
蔣拉攏他,美國麵見許以直接美援(讓傅 單打另幹,不依附國共),共產黨爭取他,他手裏有近50萬的人馬,當然心存僥幸。
在此作祟下, 他意外覆沒了鐵杆兒嫡係35軍,把兄弟 郭景雲喪命; 又料外丟了天津塘沽 陳長捷生擒,兩地軍馬乍失約20餘萬。連老本兒都賠了。老美幫不上忙, 老蔣泥菩薩過河,傅作義才 不得不認輸 但不服輸。
他當然想 保留保護他的底班人馬 再圖良機。 共產黨若此後失敗,他當然可望東山再起,不會跟著土八路跑的
但
他的整個軍隊 開出北京城 接受改編, 他並未隱瞞暗藏什麽武器人員,(不可能), 這一點 傅作義是 光明磊落的。
他網開一麵, 讓不願意留下跟著投誠的 國民黨團以上官員和家屬 平安飛離北京,給了老蔣情麵, 當然這也是事先得到老毛知曉和許可的。
自投誠後, 傅作義 沒有做什麽 偷雞摸狗的小把戲, 所以 整個來看 傅作義 是正直 有義氣的 一條漢子。
共產黨 也沒有 虐待 虧待 薄待 傅作義 及其手下。
-----------------
以下摘輯拙文 素材自網絡,看官自明。
。。。。。。
在1948年底至1949年1月的平津戰役中,傅作義的部隊接連遭受失敗。1948年12月下旬,先後喪失新保安、張家口。
1948年末,中國共產黨、傅作義及社會各方麵都開展了和平工作。12月23日,解放軍佔領張家口及察哈爾省全境。
12月26日,傅作義談判代表崔載之等從薊縣八裏莊返回北平。
12月30日,傅作義由北平抵達南京,向蔣報告華北軍事情況。
1949年1月8日,傅作義代表周北峰、張東蓀與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領導人林彪、聶榮臻、羅榮桓舉行會談。傅方提出北平、天津、塘沽、綏遠一起解決;軍隊不用投降或在城內繳械方式,而採用以團為單位出城整編。次日,雙方草簽《會談紀要》,並附記:傅方務必於1月14日午夜前答覆。
在軍事上,傅作義提出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取消,兵團、軍、師一律不動的整編方案,最終未被中共接受,中共對傅作義部實行了打散合編的整編方案。在政治上,傅作義抓住《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中“雙方派員成立聯合辦事機構,處理有關軍政事宜”以及企業、銀行、學校等聽候“聯合辦事機構處理”的條款,力求將這一所謂“聯合辦事機構”變成自己與中共分享權力的政權。在該協議簽訂前,毛澤東已於
1月15日致電林彪等人指出:“北平城內成立聯合機構一點,似乎仍有和我分享政權之意。”
1月15日,天津陷入解放軍之手。
1月21日,傅作義在北平中南海宣布與中國共產黨方麵達成《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決定北平和平解放。是日,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宣布引退。
1月21日,徐永昌奉蔣中正之命飛抵北平東單機場,隨後到中南海居仁堂與傅作義、鄧寶珊會晤,傳達蔣中正意旨,傅作義答複很不明確,而且未向徐永昌透露自己已經和中共達成和平協議。
1月22日,傅作義部按照和平協議開始撤離北平。
1月23日,傅作義投降於中國共產黨,揚言「北平局部和平」,中國共產黨遂入據北平故宮。
1月29日,北平聯合辦事處召開籌備會議,中共代表葉劍英徑直對傅作義方麵代表郭宗汾說:“此機構是在前線司令部指揮下的工作機關,不是政權機關。”為此,在葉劍英建議下,該機構名稱確定為“北平聯合接交辦事處”。加上“接交”二字,最終從形式及性質上否定了傅作義的任何分權企圖。傅作義在軍事及政治上的謀劃均迅速遭到挫折。
1月31日,不願與中共合作的北平國軍將領李文、石覺等人離開北平,到達青島。
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開入北平。
1949年2月22日至2月24日,傅作義、鄧寶珊與顏惠慶、邵力子、章士釗等人赴西柏坡,受到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接見,邵力子發現傅作義“甚苦悶”,傅作義、鄧寶珊此行與中共方麵商談了綏遠問題。當時綏遠尚在傅作義部下董其武手中,名義上仍受中華民國政府節製。傅作義企圖在3月26日從北平西苑機場乘飛機赴綏遠,不料當天恰逢中共中央機關自西柏坡遷至北平,並且在北平西苑機場閱兵,傅作義飛赴綏遠的計劃遂告吹。
4月1日,傅作義向全國發表通電,靠攏中共。
7月14日,傅作義在呈毛澤東的上書中,稱蔣中正、閻錫山賣國,幻想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濫炸人民、封鎖海口,沒有希望。
8月28日,傅作義、鄧寶珊等人從北平返回綏遠,以完成綏遠易幟起義。但傅作義也邀請徐永昌來綏遠會麵。
9月17日,徐永昌、馬鴻賓一行飛抵包頭,傅作義、鄧寶珊、董其武、孫蘭峰等人到機場迎接。
9月18日,綏遠起義通電的簽字儀式舉行,宣布綏遠和平解放,與此同時,傅作義會見徐永昌,徐永昌企圖策反傅作義,但傅作義因為美國援助無望而不願在美蘇戰爭(即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貿然投向蔣中正。
9月19日,即徐永昌在綏遠最後一日,傅作義再度會見徐永昌,對徐痛哭,且為自己預留後路,向徐永昌遞交了一份上蔣中正的呈文,在呈文以及和徐永昌的係列談話中,傅作義稱中共賣國,美蘇戰爭的爆發不會遠,建議轟炸電廠,認為中共不可能成功,還準備利用合作農場,將自己手下的幹部放入農村,以寓兵於農,保存實力,待中共遇到困難時再打出去。
同日,徐永昌帶上張慶恩等大小特務於下午二時飛離綏遠。下午四時許,傅作義召集幹部開會,宣佈發出通電,「祝賀起義勝利」。
同日,馬鴻賓得到傅作義鼓勵,自綏遠飛回銀川,即電令其子馬惇靖率領國軍第八十一軍在中衛地區與解放軍簽定和平解放協定。
9月27日,北平更名為北京。
1949年9月綏遠和平解放後,同年12月9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綏遠的傅作義部的國軍第九兵團(孫蘭峰任司令)等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6軍(劉萬春任軍長(後來王建業代理軍長),康健民任政治委員)、第37軍(張世珍任軍長,帥榮任政治委員),歸華北軍區建製,由綏遠軍區指揮。
1950年11月上旬,傅作義向毛澤東建議,調原綏遠起義部隊赴抗美援朝戰爭前線參戰,認為這能使這批部隊受新鍛煉、新考驗,進一步實現其解放軍化,也對綏遠地方實現解放區化更有利。這一建議獲得中共中央、毛澤東采納。
1950年12月12日,根據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第36軍、第37軍與騎兵第4師等部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兵團(董其武任兵團司令員,高克林任兵團政治委員),歸華北軍區建製,
1951年9月3日開赴朝鮮,進行了修建機場的工作,同年11月底歸國。
1952年2月,第36軍、第37軍番號撤銷,第23兵團直轄第107師、第109師。
1952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兵團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軍(董其武任軍長,裴周玉任政治委員),歸華北軍區(後改為北京軍區)建製,1985年6月撤銷。
1962年春節前夕,周恩來邀請傅作義、張治中、屈武商談對台灣工作問題。這是會後合影。
自左至右:張治中、周恩來、傅作義、屈武
。。。。。。
1957年夏天,他參加三門峽水電樞紐工程開工典禮後,冒著酷暑,沿黃河視察。有時晚上就露宿在黃河河灘上。因勞累過度,心髒病突發,經周恩來總理派專家搶救,病情才有好轉。他在20多年部長任內,為新中國水電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傅作義從1954年起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以後連任。還擔任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55年為褒獎他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的貢獻,在解放軍授銜授勳時,毛澤東主席親自授予他一級解放勳章。
1966年 文革中 周總理在毛主席指示下列出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
名單中列明的保護人物包括:宋慶齡、郭沫若、章士釗、程潛、何香凝、傅作義、張治中、邵力子、蔣光鼐、蔡廷鍇、沙千裏、張奚若。等等。
1974年,傅作義病情加重,周恩來總理抱病到醫院看望他,對他說:“毛主席說你是對人民有大功的人。”傅聽後感到十分欣慰。
1974年4月19日,傅作義在北京醫院病逝。
23日,周恩來總理抱病親自主持追悼會。葉劍英致悼詞,高度讚揚傅作義對抗日戰爭,北平、綏遠的和平解放作出的重要貢獻,以及他為台灣早日回歸祖國懷抱所貢獻的力量。
傅作義在北京病逝,享年80歲(滿了78歲,進入了79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