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物理學家 毛澤東 和 毛粒子 Maons】

(2015-10-05 19:26:44) 下一個

早在1953年,毛澤東就明確提出了“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基本粒子也是無限可分”的科學論斷。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親自主持書記處擴大會議,討論發展原子能事業問題。 錢三強應邀在會上講述核物理學的研究發展概況。當他講到核原理時,毛澤東插話問:“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質子組成的嗎﹖”“是這樣。”“質子、中子又是什麽東西組成的呢﹖”錢三強一時語塞,他思考著回答道:“根據現在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隻知道質子、中子是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也就是最小的、不可分的。”毛澤東卻從容地說:“以哲學的觀點來說,物質是無限可分的。質子、中子、電子也應該是可分的。一分為二,對立統一嘛!”後來的事實證明,此一論題的勝者,正是毛澤東。

 

 1976年10月 毛主席逝世時,參加夏威夷國際物理學第七屆年會的物理學家們,在大會上集體起立為毛主席的逝世默哀。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格拉肖做大會發言,他在回顧了物理學家們逐層深入地研究物質結構和基本粒子的曆程之後,提議說:應當“把組成物質(基本粒子——筆者注)這些所有假設的組成部分命名為‘毛粒子’,以紀念已故的毛澤東主席,因為他一貫主張自然界有更深的統一性”。兩年之後,格拉肖又在美國專門召開記者招待會,向國際社會和科學界呼籲:把基本粒子下一個層次的物質組份命名為“毛粒子”。他說:構成基本粒子下一個層次的物質組份,既不應當稱為層子(當時中國物理學家們的稱謂),也不應當稱為誇克(美國物理學家蓋爾曼等人的稱謂),而應當稱為為“毛粒子”。因為這一世界科學史上的重大發現,“是與毛澤東主席的哲學思想分不開的”。格拉肖還現身說法,講述了他自己對強子結構的認識轉變過程。他說:在毛澤東生前我和溫伯格·薩拉姆(另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曾經兩次訪問過中國。每一次都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並同他一起討論基本粒子到底還有沒有自己的內部結構和矛盾這樣一個現代物理學的前沿問題。毛澤東主席總是認為基本粒子還有自己的內部結構和矛盾,在理論上是可以再分的這樣一種哲學思想,而我自己和薩拉姆兩個卻堅持不同意見,認為基本粒子隻是一種數學上的點狀物,它們是不可能再分了。

 

 

按照自然科學傳統,誰對科學理論最先做出預言,就可以以誰的名子來命名。

1978年,在夏威夷舉行的第七屆世界粒子物理學討論會上,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格拉肖提議將基本粒子命為“毛粒子”(Maons)

但遺憾的是,這一提議並未在科學界獲得廣泛認同,在下猜想,可能因為毛澤東的預言並非真正的科學假說,

沒有任何科學實驗證據做支持,充其量隻能算一個哲學命題。

不過,僅這一提議本身已足以體現毛澤東預言的價值了。

 

做為物理專業的筆者認為,單就毛澤東預言本身的重要性來說,已足以列入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預言之一。

基本粒子可以說是物理學向微觀方向研究的裏程碑,從希臘時代起,

西方世界始終認為物質在微觀方向最終應該有一個終點,即不可再分割的,最微小,最簡單的物質本原,

這一本原被稱為“原子”。待科學界發現原子時,許多人都認為這一終點已經達到。

但也有一些物理學家認為,原子種類有一百多種,做為“本原”顯得有點過多,過於複雜。

因此物理學家又繼續追尋下去,直到把原子分割為更簡單的“基本粒子”時,

幾乎所有的物理學家都認為,那個真正的,不可分割的物質本原已經找到,在微觀方向再也不可能繼續分割下去了。

 

但毛澤東這時卻作出震聾發聵的預言,基本粒子還可以繼續分割下去!這無疑是對整個現代物理學的挑戰,

其意義不亞於二十世紀初物理學著名的“兩朵烏雲”(紫外災難和以太危機),

正是這“兩朵烏雲”最終引出了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誕生。

所以說,把毛澤東預言稱為“最偉大之一”毫不過分。

當然,當時除了中國物理學家之外,世界各國物理學家並沒有把這一預言當回事。

但當事實證明了毛澤東的預言後,物理學界不得不承認毛澤東預言的驚人。

但我要說的是,毛澤東的預言之驚人隻是對西方人而言,對東方人來說一點都不驚人,甚至可以說很正常。

不要說毛澤東,其實任何一個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都可以做出這種預言。這是因為中國與西方的哲學根本不同所致。

上麵說了,在西方文明中,從希臘時代開始就認為物質分割總會有盡頭,即“原子”。

而在中國哲學中,從諸子百家時代就認為物質分割永遠不會有盡頭。

《莊子 天下篇》提出一個命題,“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正因為如此,任何一位傳統的中國人都不大會接受物質分割有盡頭的思想。毛澤東或其它任何中國知識分子都能提出

“基本粒子還可以繼續分下去”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格拉肖(Glashow,Sheldon Lee)美國物理學家。1932年12月5日生於紐約州紐約市。

格拉肖於1958年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後雙先後去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

加利福尼亞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工作。1966年,格拉肖又回到哈佛大學,1967年成為該校的正教授。

他和溫伯格都研究能將電磁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統一在一種數學形式之中的亞原子粒子理論。

這是向有關四種相互作用的“大統一理論”---愛因斯坦為之勞而無功地了半生---邁進的第一步。

觀測事實支持了格拉肖和溫伯格的這一理論,這便使他們獲得了1977年的諾貝物理學獎。

當年榮獲此獎者還有薩拉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