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持久戰之論 誰之著? --- 倉頡爺 告訴你 --- 《論持久戰》】

(2015-09-01 15:54:10) 下一個

倉頡 爺 初造字, 其孫 生 持久 2字。

薑太公,薑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薑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商朝末年人,未見 持久之論。

曹劌,春秋時 魯國大夫,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的齊魯長勺之戰,論戰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約百年之後,孫武(前545年 - 前470年 ),姬姓或媯姓,孫氏,名武,字長卿。《孫子兵法·軍事篇》曰:“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與孫武齊名,史稱《孫吳兵法》,曾道: 厚其父母妻子,勸賞畏罰,此堅陳之士,可與持久

鬼穀子,鬼穀子(公元前400——公元前320年),戰國時 衛國 及 魏國人。姓王,名詡,號玄微子,著名軍事家 縱橫家,其弟子孫臏與龐涓亦為軍事家,  未見其 論 持久。

此為 中國曆史裏 持久 和 持久戰  之 最早影子。

1935年12月, 毛氏 在瓦窯堡會議上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就論述了對日策略主要是持久戰和統一戰線:“中國革命戰爭 還是持久戰,帝國主義的力量和革命發展的不平衡,規定了這個持久性。。。。要打倒敵人必須準備作持久戰。。。要求我們勇敢地拋棄關門主義,采取廣泛的統一 戰線,防止冒險主義。不到決戰的時機,沒有決戰的力量,不能冒冒失失地去進行決戰。。。。”。

1936年7月,毛澤東同斯諾談話時就已提出堅持持久抗戰的各項方針,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這一戰,是持久的。抗戰初期,毛澤東指出:“最後勝負要在持久戰中去解決。”1937年7月15日,朱德在《解放》周刊發表題為《實行對日抗戰》的文章,指出對日作戰將是一個持久而艱苦的抗戰。1937年10月,劉少奇發表了《抗日遊擊戰爭中的若幹基本問題》,明確提出要堅持長期的遊擊戰爭。周恩來在1938年1月7日發表的《怎樣進行持久抗戰》一文中,較為係統地回答了怎樣進行持久抗戰的問題。

1937年, 蔣氏 出 《國防論》提及 持久2字 寥寥數語。書中根本沒有提到“持久戰”三個字,而提到“持久”二字的共有如下兩段:

“國防的部署,是自給自足,是在乎持久,而作戰的精神,卻在乎速決,但是看似相反,實是相成:因為德國當年偏重於速決,而不顧及於如何持久,所以失敗,若今日一味靠持久,而忘了速決,其過失正與當年相等。”

“堅固者,於各事之衝突上所生意誌之抵抗之謂,忍耐者,則意誌抵抗之自時間上言者,二者甚相近,而其本則相異,蓋堅固僅由於情之強,而欲其持久不變,則不能不藉於智之徹,蓋行為之繼續愈長,則對於行為之計畫亦愈密,而忍耐力則實生於智力之計畫者也。”

  《陳誠將軍持久抗戰論》是一本文章匯編本,其中有署名陳誠的三篇文章,分別是《持久戰應有的認識》、《持久抗戰的幾個重要點》和《持久抗戰的戰局談》,注明是錄自《救亡日報》。

書中的其它文章包括郭沫若的《持久抗戰的必要條件》,洛甫的《抗日民族戰爭的持久性》,史良的《持久抗戰的目的---最後勝利》、一篇譯自美國民族周刊史德華的文章《持久抗戰為中國勝利的關鍵》和《中共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另附有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的《工作綱領》。   

《陳誠將軍持久抗戰論》注明陳誠的這三篇文章是錄自《救亡日報》。《救亡日報》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機關報,於1937年8月24日創刊。郭沫若任社長,夏衍任總編輯。周恩來指示該報總方針是宣傳抗日,團結、進步,要辦出獨特風格,辦出一份左、中、右三方麵的人都喜歡看的報紙。11月12日上海失陷後,該報堅持出版至11月22日第85號,終被日本侵略者壓迫停刊。   

陳誠的這三篇文章的題目,雖然都可以與“論”持久戰聯係起來,但其內容還是相當淺顯的。盡管可以起到一定宣傳鼓動作用,但就軍事指導作用而言,則基本上是沒有什麽實用價值的。   

陳誠的三篇文章都不長,標題分別是《持久抗戰應有的認識》、《持久抗戰的幾個重要點》和《持久抗戰的戰局談》。下麵就分別簡述一下文章要點。   

一、《持久抗戰應有的認識》。該文前言稱:淞滬會戰“經過兩個月苦鬥,敵人固於疲於奔命,處處暴露了儒怯的醜態與難堪的破綻...其在國際地位更陷於孤立。”“所以目前的戰局和國際形勢,在客觀上都朝著有利於我們的方向發展著。”“作戰不受地形限製”,“同仇敵愾隨時隨地均可聚殲敵人”,“精神戰勝一切”,“要求戰爭的最後勝利。唯一的秘訣是不怕犧牲”。   

二、《持久抗戰的幾個重要點》。“純為賭國運之存亡。” “必須實行持久戰與消耗戰。”“兩方消耗的程度,在同一時間內,必然是我輕而敵重...才可以確切認識消耗戰的真意義“。 “領袖常常教訓我們,精神戰勝物質。”   

三:《持久抗戰的戰局談》。“要堅持三五年”,“我國(經濟)之基礎日固,倭寇之實力必竭,實為無可疑之事實。”“捐送物品者,多不合戰地實際之用,不免等於浪費,而捐送金錢者,士兵不得實惠,多入官佐私囊,尤助長驕奢。所以今後隻有將慰勞捐款,一律解交政府”。   

綜上所述,陳誠所說的的持久戰主要是精神戰勝一切,認為隻要拖上三五年,拖到國際幹涉,拖到日本經濟崩潰,戰爭就勝利了。這種持久戰的思想,與蔣介石的持久戰思想相似之處甚多。

一九三八年一月七日 周恩來曾撰文 :怎樣進行持久抗戰?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5843/75874/75991/5175426.html

 

1938年5月 世界上 第一部 真正的 論著 持久戰之論 問世, 即 毛氏之 《論持久戰 》(一九三八年五月), 這是毛澤東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的講演。

《論持久戰》演講稿經過毛澤東整理修改後,先在延安油印出來在黨內傳閱。1938年7月1日,《論持久戰》在延安《解放》第43、44期(合刊)正式刊出。當月,延安解放社出版了單行本,封麵上有毛澤東親筆題寫的書名和署名;扉頁上有毛澤東的題詞:“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後勝利必然是中國的。”此後,各根據地內印發了多種單行本。同時黨中央決定向國統區發行。1938年7月25日,漢口新華日報館出版了單行本,重慶、桂林、西安等地的新華日報館,也相繼出版了鉛印訂正本。《論持久戰》在國民黨內引起了積極反響。傅作義將軍不僅自己閱讀,還令所屬各部官兵閱讀,並指示各部軍政幹部學校開展學習。衛立煌將軍則讓秘書找來《論持久戰》陪他一起研讀。白崇禧將軍讀完《論持久戰》後,極為歎服,認為這是克敵製勝的最高戰略方針,並向蔣介石推薦。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概括為:“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同時在征得周恩來的同意後,以國民黨軍委會的名義通令全國,把《論持久戰》作為全國抗戰的指導思想。《論持久戰》還被翻譯成英文向海外發行,周恩來委托宋慶齡找人翻譯,愛潑斯坦等參加了翻譯工作,毛澤東專門為英譯本寫了序言,《論持久戰》在海外同樣得到了高度評價。

1938-11月蔣百裏  去世,生前 未提及 持久戰一書。

 

===================

 

 孫吳兵法
        孫吳兵法,是孫武與吳起二人所著述兵書的併稱。孫子兵法十三篇,和吳子與魏文、武二候的問答六篇,皆為治國安邦、整軍經武所要遵循的圭臬。史記有孫子吳起併述的列傳曾載:「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秦漢以前,言兵者,孫吳併稱。

        一、孫子兵法一書,共十三篇,計始計、作戰、謀政、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列為武經七書之一,自古尊稱為兵經。

        始計第一─國防計畫。論施政計畫、五事七計,及戰爭計畫運用。

        作戰第二─動員計畫。論動員與戰爭關係,及戰地動員。

        謀攻第三─國家戰略。論政略、戰略,及統帥權。

        軍形第四─軍事戰略。論戰爭指導、有形無形的戰爭,及作戰計畫的策訂。

        兵勢第五─戰爭藝術。論戰爭實施藝術化。

        虛實第六─機動作戰。論作戰運用、兵力部署、時間空間配合與偵察敵情。

        軍爭第七─作戰目標。論軍爭法則及軍事禁忌。

        九變第八─統帥學。論統兵之法及將之危道。

        行軍第九─用兵學。論處軍之道、相敵之法。

        地形第十─地形學。論地形作戰關係。

        九地第十一─地略學、論內外線作戰法則。

        火攻第十二─核子戰。論火攻類別及實施法。

        用間第十三─情報戰。論用間類別及方法。

        二、吳子兵法一書,現通行本為六篇。計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

        圖國第一─論治國經邦原理,實行親民任賢;富國強兵之策,以達建國建軍目標。

        料敵第二─論軍事優劣長短,偵判敵情,就敵我政治、經濟、軍事、心理比較求勝之道。

        治兵第三─論帶兵、練兵、用兵之道,善理軍製兵役之法,以達整軍經武、明恥教職目的。

        論將第四─論選將得人,禦?動眾之節,以為軍國之輔。

        應變第五─論適應狀況變化,處理萬機,因勢製宜,以不變應萬變,以寡擊眾以達戰勝。

        勵士第六─論敵我強弱,奇正虛實,激勵士氣,嚴刑明賞,則士無不勇矣。(劉本厚)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