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264)
2011 (255)
2014 (518)
2015 (976)
2017 (946)
2019 (491)
doctrine 主義
-ism is a suffix in many English words, first usage , originally derived from Ancient Greek -ισμ?ς (-ismos),
reaching English through Latin, via French.
理念,說法,信奉,道義,主張,理論,信仰,,,,,為之。
主義是有思考的說法,有意而為之。
主義 是理想 是道路 是旗幟 是目的, 但 也是工具 有時也隻是手段。
曆史上(以華夏為例)大凡要搞一個什麽大事兒 大動靜 一個說道 口號 即主義 總是先行官:
秦,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陳勝(字涉) 偽為魚腹現丹書曰:「陳勝王」「大楚興」,眾益慐。涉遂召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當斬。壯士不死則已,死則舉大名耳。侯王將相,寧有種乎?」遂揭竿而起 於大澤鄉舉世。
東漢,張角 創“太平道”,將全國信徒幾十萬農民組織成三十六“方”。宣“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張角和弟子於甲子(公元184年)各地同時起義。是為黃巾起義。
唐朝黃巢:天補均平。
北宋王小波、李順: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 ------- 南宋鍾相、楊麽:等貴踐,均貧富。
元,朱元璋 投入紅巾軍, 紅巾軍以白蓮教號眾,白蓮教起源於明教,朱元璋在北伐的檄文中的名句:“驅逐胡虜,恢複中華,陳綱立紀,救濟斯民”。
明朝李自成:均田免糧。
清後期 洪秀全 拜上帝會 借基督教 號召(1851年)在金田暴反。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 有錢同使、有衣同穿、有飯同食,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口號。
清末期 孫逸仙 孫中山 1905年 在日本東京 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同盟會綱領。後來推舉 三民主義 (民族主義、民權主義 和 民生主義)。
附 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
自古帝王臨禦天下,皆中國居內以製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製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誌士,尚有冠履倒置之歎。自是以後,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綱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曆以弟鳩兄,至於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於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禮儀者禦世之大防,其所為如彼,豈可為訓於天下後世哉!
及其後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台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乃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古雲:“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今一紀於茲,未聞有治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處於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閔。
方今河、洛、關、陝,雖有數雄: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假元號以濟私,恃有眾以要君,憑陵跋扈,遙製朝權,此河洛之徒也;或眾少力微,阻兵據險,賄誘名爵,誌在養力,以俟釁隙,此關陝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為名,乃得兵權。及妖人已滅,兵權已得,誌驕氣盈,無複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為生民之巨害,皆非華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湖、湘、漢、丐,兩淮、徐、邳,皆入版圖,奄及南方,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虜,拯生民於塗炭,複漢官之威儀。慮民人未知,反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猶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汙膻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誌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等其體之。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