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三線建設, 大三線,小三線】----- 功與過

(2015-06-17 13:41:05) 下一個
三線建設是一場從1964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國內地省份進行的
一場以備戰備荒為目的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電力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

三線地區是一個軍事地理概念,包括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
其核心地區在
中國西北地區(包括現在的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中國西南地區
(包括現在的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其開始的背景是越南戰爭的升級和美國在
中國東南沿海的軍事攻勢,以及
中蘇交惡和兩國間的小規模武裝衝突。

“三線”首先是一個地理概念,
是相對於沿邊沿海的“一線”地區(指東南沿海及東北、新疆等地區)而言。
三線建設的範圍包括西南三省(四川、雲南、貴州,含四川省重慶市)、
西北四省(陝西、青海、甘肅
烏鞘嶺以東、寧夏)、
以及京廣線以西的
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的部分,
以及
廣西河池地區山西雁門關以南等省自治區。

位於一線和二線地區的廣大中部地區成為二線,包括位於一線省份與
京廣鐵路之間的
安徽江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的東半部。在三線地區,在其中又以貴州、四川東部山區、
四川中部平原地區、
漢中秦嶺北麓等地區的企業數量多,規模大,遷入工業人口多。


1964年5月10日國家經委領導小組向毛澤東匯報“三五”計劃的初步設想時,遭到了毛澤東的反對。
他說:“第三個五年計劃,原計劃在二線打圈子,對基礎的三線注意不夠,現在要不上,後六年要把西南打下基礎”。

他強調農業,國防工業是拳頭,基礎工業是屁股。“要使拳頭有勁,屁股就要坐穩”。
毛澤東指出,在分配投資時,要重點考慮基礎工業,國防工業,然後才是農業。

1964年5月,毛澤東在中南海菊香書屋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毛澤東說:
第一線是沿海,包鋼到蘭州這一條線是第二線,西南是第三線。攀枝花鐵礦下決心要搞,
把我們的薪水都拿去搞。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後方是不行的,要準備上山,上山總要有個地方
。”

1964年5月15日,在北京召開討論“三五”計劃的中央工作會議,
毛澤東指出要采取緊急措施加快攀枝花工業基地的建設。
軍方認為當時的國際環境有可能爆發戰爭。而中國當時的工業布局過於集中在前線。
1964年5月總參謀部作戰部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當時工業過於集中,14個一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就集中了約60%的主要民用機械工業,50%的化學工業和52%的國防工業;大城市人口過多且集中在沿海地區,
易遭空襲;主要鐵路樞紐、橋梁和港口碼頭,一般多在大中城市及其附近;所有水庫,緊急泄水能力都很小,
易造破壞 。三線建設,就是試圖改變這個麵貌,在縱深地區,即在西南和西北地區(包括湘西,豫西,鄂西)
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後方工業體係。1964年7月15日,毛澤東對周恩來、彭真、賀龍、羅瑞卿等說:
“如果材料不夠,其他鐵路不修,也要集中修一條成昆路。”“應該把攀枝花和聯係到攀枝花的交通、
煤、電的建設搞起來”1964年8月2日北部灣事件爆發,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挑起並誇大
與北越的武裝衝突。美國出動第七艦隊125艘軍艦和600餘架飛機,開始全麵介入越南戰爭,
導致越戰全麵升級,並延燒到包括北部灣和海南島在內的中國南部地區。
北部灣事件迅速導致“三五” 計劃從“解決吃穿用”為開展三線建設。
 

由周恩來牽頭,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主持三線建設的日常工作,
薄一波副總理和羅瑞卿副總理兼總參謀長兼國防工辦主任協助。
1965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成立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以加強對整個西南三線建設的領導。

1965年3月29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組成人員的批複》
同意以李井泉為主任,程子華閻秀峰為副主任。後來彭德懷錢敏任西南三線建委副主任。

成立以西北局第一書記劉瀾濤為主任的西北三線建設委員會和

中南局書記王任重為主任的中南三線建設委員會。

1965年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羅瑞卿聯名向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提交
《關於國家經濟建設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的報告》,提出一切新的項目不在第一線,
特別是15個一百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現有續建項目,除了明年,後年可完工投產見效的以外,
其餘一律要縮小規模,不再擴建,盡早收尾。一線二線的現有企業,能一分為二的,
能搬遷的,要搬遷到一部分到三線去。根據1965年通過的《匯報提綱》 的安排,
用在三線地區的投資站全國的比例占42.2%。
在重工業、國防工業,交通運輸業的投資占總投資的74%。



1965年9月14日,國家計委向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報送
《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匯報提綱》(簡稱《匯報提綱》),
最終確定了“三五”計劃以三線建設為主要任務。

 

即使在三線建設方針確定之後,關於是否會發生戰爭,三線建設是否必要黨內一直有爭議。
1965年11月13日,毛澤東在天津考察時詢問當地負責人:
“大三線建設,小三線建設,會不會浪費?”
地方負責人答:“不會的,就是敵人不來,從經濟建設上說,也是有用的。”
毛澤東聽了很滿意。事實上,三線建設一直受到當時國際形勢的影響。
從1964年開始到1980年,三線建設在斷斷續續的16年間有兩個高潮,
分別是在北部灣事件後的1965年至1967年,和中蘇珍寶島事件後的1970年至1971年。
 

在1964年至1980年期間,國家在三線地區共審批1100多個中大型建設項目。
大批原先位於大城市的工廠與人才進入西部山區。更有“備戰備荒為人民”
“好人好馬上三線”等口號號召人們前往三線地區。”
文革”早期,“三線”也是大量知青的去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