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在最後彌留的日子裏, 身體狀況差透了, 而且每日愈下,
有不肖者, 竟然 編造 周在1976-元旦日 口述 一首“詩”,以回毛澤東給“他”的詩。
首先,毛澤東 根本沒有寫作 這首贗傳的 訴衷情 詞, 是詞,非詩,是套用 陸遊 的詞,甚至 幾句: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其次, 毛澤東根本就沒有寫給周恩來,所以, 整個就是編造,以訛傳訛,
誤以為真, 可以理解, 在真相大白之後, 還接著編造,添枝加葉,發揮杜撰,其心叵測。
而且,在1976年元旦之際,總理的病體 根本沒有能力來說比較長的 連續的話,隻是 短短幾個字, 隻言片語,
更不可能 回毛澤東的詞。
詳見 總理保健醫生 張佐良的流水記錄如下:
--------------------
自打(1975年)8月份發現周恩來身上的膀胱癌已惡變為“鱗癌”起,總理的病情發展之快猶如大江決堤一般,真是一天一個樣。
進入12月以來,醫療組的專家們感到周總理的病情已到了最後關頭,恐怕是開始了生命的倒計時。醫療組向黨中央書麵報告了周恩來已處於垂危時刻,實際上等於發出了“病危通知”,說明隨時可能發生意外情況而搶救不過來。
大約在12月中旬以後,終於進入彌留狀態,時而清醒,時而昏睡,並且清醒的時間越來越短,相反,昏睡的時間則越來越長。
12月20日早晨,值班人員按照周恩來的吩咐派汽車接來了調查部長羅青長。他剛進病房,周恩來又昏睡了過去。羅青長隻得在病房旁邊的小客廳裏等候。一直等到近中午時分,周恩來方蘇醒過來,立刻請羅青長到病床跟前坐下,周恩來同他談對台工作問題,詢問在台的一些老朋友情況。兩個人似乎沒有談多少事情,周恩來再次昏睡了過去。談話隻得中止,醫生馬上進病房來檢查和搶救,羅青長在病室外焦急不安地等候著,他知道周恩來的病情已是十分嚴重,他不能讓總理因他來此談工作而過於勞累再度發生昏厥。羅青長未向周總理告辭,便悄然離開了醫院。後來,羅青長每當談起這件事情,便心裏感到難過而落淚。他覺得很遺憾,沒有能聆聽到周總理對台工作的重要指示,羅青長是周恩來生前與之談論工作的最後一位部長。
12月27日深夜,周恩來突然昏睡了過去,一時呼叫不醒,值班醫生立刻把所有專家及醫護人員叫到病房來。經專家檢查發現,總理的氣管裏和喉嚨口被黏稠的痰液堵住了,阻礙了呼吸,使氧氣進不到肺裏去,二氧化碳排不出來,導致大腦缺氧。醫生用橡皮管接通吸引器將黏痰吸出來,並給予大量加壓吸氧,總理很快又被從死神手裏奪了過來。他重又蘇醒了。
1976年元旦,《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重上井岡山”和“鳥兒問答”兩首詩詞。周恩來在似睡非睡中隱約地聽到了電台的廣播聲,當他知道發表了毛主席的兩首詩,他讓身邊人員趕快將《人民日報》找來。這天下午,大家仍然按習慣,在周恩來清醒時,若見到他精神還可以,便提醒他:是否要讀《人民日報》主要版麵的重要新聞。他就讓讀毛主席的“鳥兒問答”這首詩。
元旦後的頭兩天,周恩來的精神似乎好一點。例如,他讓工作人員多次讀毛主席詩詞,偶爾亦議論一兩句話。病情已經如此危重的人,這種現象的出現,反而使一些同誌擔心起來,認為這是不是人家常說的那種“回光返照”,這決不是“好兆頭”。
1976年1月8日上午9時57分,周恩來心髒停止了跳動
-------
《周恩來最後的1323天》 作者: 張佐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 張佐良,男,l932年生於上海。1947年參加新四軍。l952年轉業到上海補習文化。1953年考取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係。1958年大學本科畢業。到河北省中醫學院“西學中”班學習中醫。1962年初,到北京醫院從事內科臨床醫療工作。1964年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醫療保健服務。1965年至1976年,任周恩來總理專職保健醫師。1993年1月,獲國務院頒發的“為發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證書。曾擔任中央警衛局保健處處長,內科主任醫師,衛生部保健局副局長。
來源:
江上一郎 於
2015-04-25 20:25:14 [檔案]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255 次 (1285 bytes)
訴衷情
毛澤東(贈周恩來同誌 ) 1975年12月26日
父母忠貞為國酬,何曾怕斷頭?如今天下紅遍,江山靠誰守?
業未就,身軀倦,鬢已秋。你我之輩,忍將夙願,付與東流?
==============================================
吐真言
周恩來(和毛澤東同誌)(1976年元旦--在病床上 口述)
革命不分先與後,我不怕先走。自古天下為公,何必君王愁?
黨業就,國事興,槍在手。神州千年,萬壽無疆,誰曾擁有?
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737556.html
有人說 這是 調侃, 謬! 這是下作,下流!
陸遊原詞 訴衷情
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