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個法國 給了世界 兩首歌: 國際 -- 馬賽 ~~】

(2010-06-25 13:23:13) 下一個



如果說 鮑狄埃 Eugène Pottier  的 國際歌 無人不曉的話,
L'Internationale  - 1888
(composed by     Pierre De Geyter)


那麽 利爾 的 馬賽曲 也並非 聞所未聞,
La Marseillaise  - 1792
(written / composed by     Claude Joseph Rouget de Lisle)

兩個法國佬 給了這個世界 兩首歌,
雄壯豪邁 意氣奮發 昂揚激越 的 戰歌 頌歌。

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 先哲 周公恩來 與他的戰友們 愛唱這兩首不朽的歌。

國際歌 大家知道的不少了,
本文隻是略溫 馬賽

。。。。。。。。。。。

集詩仙太白的酒興 踏曹植七步的詩情
利爾酒後夢醒 一歌名曲奔湧而出
~~~

  

馬賽曲 --  法國 國歌

  自由的讚歌   --   馬賽

     
法文名:La Marseillaise

  馬賽曲的作者 : 魯熱·德·利爾          Claude Joseph Rouget de Lisle

  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鬥誌的戰鬥歌曲,而最受群眾喜愛、流行最廣的,是自由的讚歌--馬賽曲。

創作背景

  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廢除了全部封建製度,發布了《人權宣言》。人權和自由平等的麵製度基本原則一經確立,就意味著廢除封建貴族王權。法國大革命引起了歐洲鄰國封建統治者的不安和敵視,他們企圖以武裝幹涉扼殺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奧地利普魯士聯合發表宣言,要求法國恢複國王的權力。法國逃亡貴族在國外招募軍隊準備複辟,瑞典俄國西班牙撒丁王國都表示支持。1792年4月20日,法國對奧宣戰。

創作過程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斯特拉斯堡市衛部隊的工兵上尉。他經常到阿爾薩斯著名的愛國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長迪特裏希的家裏作客。特迪裏希夫人和女兒們同市長一樣,都懷有滿腔愛國和革命的熱忱。她們喜歡這位年輕的軍官,欣賞他的勇氣、詩和音樂。她們總是他新作的第一批鑒賞者,也是他的知音者。

  1789年冬,饑荒籠罩著斯拉斯堡。市長迪特裏希家的生活也很貧苦。一天,飯桌上隻有戰時配給的麵包和幾片火腿了,迪特裏希安詳地望著德·利爾說:“隻要市民們節日裏不缺少熱鬧的氣氛,隻要士兵們不缺乏勇氣,我們吃的雖不豐富,也算不了什麽!”他接著對女兒說:“酒窖裏還有最後一瓶酒,拿來讓我們為自由為祖國幹杯吧。斯特拉斯堡要舉行一個愛國主義的盛典,德·利爾應該喝幾杯酒,寫出一首能鼓舞人民鬥誌的歌曲來!”女兒們齊聲鼓掌喝彩,取來了酒,為父親和年輕的軍官斟滿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氣襲人。任憑幻想馳騁的德·利爾興奮異常地回到房間,一會兒先譜曲後填詞,一會兒先作詞後譜曲。是音符還是詩句先出現?是音樂還是詩篇?他分辨不清。他隻是縱聲歌唱,可什麽也沒有寫成,他漸漸感到疲乏,伏在鋼琴上睡著了。

  天明醒來,夜裏的歌曲就象夢一般地在例子的記憶中浮現。他一口氣寫下歌詞,譜上音符,隨即向迪特裏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鋒裏找到正在鋤冬季萵苣的迪特裏希,這位年邁的愛國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兒,還叫來幾位愛好音樂並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裏希的長女伴奏,德·利爾激昂地唱起歌來。聽了第一節,每個人心潮激蕩不已;聽到第二節,大家都流下了熱淚;聽到最後一節時,人們的狂熱爆發了。迪特裏希、他夫人、女兒們、年輕的軍官和朋友,哭著擁抱在一起。他們歡呼:祖國的讚歌找到了!



  魯日·利勒因市長演唱自己的歌而高興,他請人抄寫歌片,分送給萊茵軍的指揮官們,希望軍隊采用作隊列歌曲。斯特拉斯堡市樂隊根據市長的意思在廣場上演奏了這首曲子,為開赴前線的國民自衛軍送行。斯特拉斯堡出版社印行了《萊茵軍戰歌》(《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以示愛國熱情。事情到這裏就告一段落了,這首歌並沒有真正激起人們的熱情。作者本人因寫作這首歌曲而產生的激情也漸漸消退,一切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但是那些印刷的和手抄的歌片卻無聲地在人們手裏流傳。

  兩個月以後,形勢發生了變化,普魯士奧地利聯軍攻入法國;並且發出威脅,如果法國國王和王室受到侵犯,就要對巴黎進行“軍事懲罰並全部毀滅,處死暴徒以懲其罪行”。這個宣言激怒了法國各地的革命力量,各地紛紛招募新兵,組成結盟軍開赴巴黎,展開廢除王權的共和運動,並準備抗擊外國軍事於涉。

馬賽曲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

  在遠離斯特拉斯堡的法國最南端城市馬賽,迅速組織起一支500人的結盟軍向巴黎進發。一個叫米勒的醫科大學生把他得到的《萊茵軍戰歌》推薦給馬賽軍。歌曲的激昂氣勢振奮了人們,馬賽結盟軍一路上高唱這首革命歌曲開往巴黎,沿途還散發印刷的歌片。當他們到達巴黎時,以軍旗和這首歌為前導,成千上萬的人在街頭迎接這支部隊。他們聽到馬賽人一遍又一遍地唱著一支令人熱血沸騰的戰歌,這是他們從來沒有聽到過的,那歌詞唱出了此刻他們要喊出的戰鬥口號。這首歌,很快就不脛而走,傳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於是馬賽人帶來了這首歌人們把它叫做《馬賽曲》。

  這首新歌,原名為《萊茵軍進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爾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傳遍了全國。三個月以後,法國第二大城馬賽的工人革命隊伍高唱這首歌曲,浩浩蕩蕩地開進巴黎;馬賽的俱樂部每次召開會議,開始和結束時都必定演奏這支歌曲;馬賽人在行軍路上也高唱這支歌。《馬賽曲》因此得名。

馬賽曲國歌之名的確立

  《馬賽曲》迅速地傳播,在集會上、劇院裏、宴會上都要集體合唱;後來,甚至在教堂裏唱完讚美詩後,也唱這首歌;再後來竟由它取代了讚美詩。《馬賽曲》成了全民之歌、共和之歌。法蘭西共和國的軍事部長看到它具有振奮人心、激勵鬥誌的作用,下令印刷10萬份,分發到軍中所有的連隊。在前線,士兵們在向敵人發起衝鋒時必是齊聲高唱《馬賽曲》,在這首軍歌的作用下,隊伍像咆哮的海浪撲向敵陣,勢不可擋,敵方的將領發現這首歌帶有一種可怕的力量。

  後來,路易十六人頭落地,激怒了全歐洲的王室成員,普、奧、俄、英、西等國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國民公會宣布了總動員令,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大量法國青年正是在馬賽曲的雄壯歌聲中開赴前線。不到一年的時間,戰場已經轉移到國境之外,1795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正式確立馬賽曲國歌的崇高地位。

馬賽曲與凱旋門的雕像

  通過“霧月政變”而執掌政權的拿破侖,沒有停止征討的號角。在1804年加冕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後,拿破侖不僅率領法國軍隊成功粉碎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法同盟,而且征服了歐洲大部分領土。從比利牛斯山延伸到涅曼河,從北海延伸到亞得裏亞海,馬賽曲的強悍音符響徹寰宇,震撼人心。

  為了迎接拿破侖勝利歸來的軍隊,1806年,偉大的凱旋門破土動工。但隨著歐陸戰場形勢的急轉直下,凱旋門建設一度停滯不前,直至1836才竣工。1840年,拿破侖的遺體被從聖赫拿勒島運回巴黎,悲壯地從凱旋門下通過。

  凱旋門右側門柱的浮雕也被命名為馬賽曲。其中象征自由、正義、勝利的自由女神右手持劍,左手高舉,號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前進。在她神聖寬廣的羽翼下,一群誌願軍戰士,或高歌猛進,或負重前行,馬賽曲的雄壯號角再次響起,映襯著香榭麗舍大道每一天的朝陽萬丈和落日餘輝。

  弗朗索瓦·呂德完成凱旋門的雕塑任務時,已經52歲了。這位與德拉克洛瓦齊名的雕塑大師,既有古典主義的嚴謹,又有浪漫主義的激情,為那段輝煌而悲壯的曆史刻下了與音樂同名的經典。

  在閱讀政治學的經典著作時,我曾一度對法國那段風起雲湧的大革命曆史心存疑慮。那些推翻王政的人民民主代表們,卻用最不民主的方式施行起恐怖統治,以致塞納河血流成河,代表左派的埃貝爾、代表右派的丹東、以及最鐵碗的羅伯斯庇爾先後被送上斷頭台。在沸騰的革命熱血中,究竟有多少是真誠的拋灑,又有多少是殘忍的衝動和卑微的利用?

  但我還是喜歡聽馬賽曲,去遙想那個閃爍著人道主義光輝的動蕩歲月。因為僅對個人來講,在一切都軟綿綿的時代裏,這是最好的鼓舞。

  拿破侖在1804年稱帝之前曾下令禁止唱《馬賽曲》;1815年路易十八複辟,再次禁唱;1830年爆發七月革命。在巴黎戰鬥的街壘上《馬賽曲》重新響起;1879年,法國政府重新批準唱《馬賽曲》。

法文歌詞

  歌詞:La Marseillaise

  Allons enfants de la Patrie
  Le jour de gloire est arrivé
  Contre nous de la tyrannie
  L'étendard sanglant est levé
  L'étendard sanglant est levé
  Entendez vous dans les campagnes
  Mugir ces féroces soldats
  Ils viennent jusque dans vos bras,
  Egorger vos fils, vos compagnes
  Aux armes citoyens !
  Formez vos bataillons !
  Marchons, marchons,
  Qu'un sang impur abreuve nos sillons
  Aux armes citoyens !
  Formez vos bataillons !
  Marchons, marchons,
  Qu'un sang impur abreuve nos sillons
  Francais ! en guerriers magnanimes
  Portez ou retenez vos coups.
  Epargnez ces tristes victimes
  A regret s'armant contre nous.
  A regret s'armant contre nous.
  Mais le despote sanguinaire,
  Mais les complices de Bouillé,
  Tous ces tigres qui sans pitié
  Déchirent le sein de leur mère
  Aux armes citoyens !
  Formez vos bataillons !
  Marchons, marchons,
  Qu'un sang impur abreuve nos sillons
  Aux armes citoyens !
  Formez vos bataillons !
  Marchons, marchons,
  Qu'un sang impur abreuve nos sillons
  Amour sacré de la Patrie
  Conduis, soutiens nos bras vengeurs !
  Liberté, Liberté chérie !
  Combats avec tes défenseurs.
  Combats avec tes défenseurs.
  Sous nos drapeaux, que la victoire
  Accoure à tes males accents,
  Que tes ennemis expirant
  Voient ton triomphe et notre gloire !
  Aux armes citoyens !
  Formez vos bataillons !
  Marchons, marchons,
  Qu'un sang impur abreuve nos sillons
  Aux armes citoyens !
  Formez vos bataillons !
  Marchons, marchons,
  Qu'un sang impur abreuve nos sillons

 中文歌詞

  前進,祖國的兒女,快奮起,光榮的一天等著你!你看暴君正在對著我們舉起染滿鮮血的旗,舉起染滿鮮血的旗!聽見沒有?凶殘的士兵嗥叫在我們國土上,他們衝到你身邊,殺死你的妻子和孩子。

  這一幫賣國賊和國王,都懷著什麽鬼胎?試問這些該死的鐐銬,究竟準備給誰戴?究竟準備給誰戴?法蘭西人,給我們戴啊!奇恥大辱叫人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要把人類推回奴隸時代!

  什麽!這一幫外國鬼子,在我們家鄉稱霸!什麽!我們高貴的戰士,竟被雇傭兵毆打!竟被雇傭兵毆打!難道要我們縛住雙手,屈服在他們腳底下!難道我們的命運要由卑鄙的暴君來管轄?

  發抖吧!暴君,賣國之人,無恥的狗黨狐群!發抖吧!賣國的陰謀,終究要得到報應!終究要得到報應!全車都是上陣的戰士,前仆後繼有少年兵,法蘭西不斷出新人,隨時準備殺敵效命!

  法蘭西人,寬宏的戰士,要懂得怎樣鬥爭!寬恕可憐的犧牲品,他們後悔打我們,他們後悔打我們。可是那些嗜血的暴君和他的同黨,這一夥虎豹豺狼,竟然撕裂母親的胸膛!

  祖國神聖的愛,請指引和支持我們報仇!自由,親愛的自由請你和你的保衛者同戰鬥,你的保衛者同戰鬥。但願在你雄偉的歌聲中,旗開得勝建奇功。讓垂死的委員長人看看:你的勝利、我們的光榮!

  當我們開始走進生活,前輩們已經不在;我們去找他們的遺骸,他們的英雄氣概,他們的英雄氣概。我們不羨慕僥幸偷生,願意與他們分享棺材;為他們報仇或戰死,就是我們最大的光彩!

  武裝起來,同胞,把隊伍組織好!前進!前進!用敵人肮髒的血做肥田的糞料!

  

【雕塑】





《馬賽曲》
 

石製雕像

  作家 呂德(法國)

  時間 1836年完成

  收藏 法國巴黎。

         作品簡介

  《馬賽曲》是1792年,奧國軍隊武裝幹涉法國革命時,馬賽人民威武雄壯地開赴巴黎戰鬥時所唱的愛國歌曲。法蘭西共和國建立以後,立即被決定用作法國國歌。呂德借用這一曲名作為浮雕的題名,無疑是要在這座雄偉的凱旋門建築物上宣傳革命,宣傳法蘭西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讓這一尊浮雕成為象征人民民主思想的紀念碑。

作品的布局及手法

  浮雕《馬賽曲》分為兩個部分:上部是一位象征自由、正義、勝利的自由女神,她右手持劍,左手高舉,在號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衝去。她那張開的羽翼, 飛舞飄動的衣裙,和召喚性的內在激情,表現出急速的運動和奔放的革命熱情。兩腿大步向前邁進,更加強了浮雕形象的前進感。女神占據整個浮雕的上半部,正從人們頭頂上疾馳而過。下半部是一群誌願軍戰士,在女神的熱情號召下蜂擁前進。其中心人物是一個有著大胡子的戰士,他帶領自己年輕的兒子一起參加戰鬥,少年依傍著父親,走得更加堅定有力。和這個躍躍欲試的激動少年相對應的,是走在其後的沉著剛強的老人,他仿佛多次為自由而戰,今天為了祖國又從容奔赴疆場。行列的最前麵,號手正在吹響進軍號,其餘人物有持盾牌和寶劍的戰士,有彎腰係結兵器的弓箭手,這些細節預示著戰鬥即將開始。所有這些人物被組成一個整體,顯示出一種劍拔弩張的聲勢。

  在這件不朽的作品中,雕塑家特別突出地表現了具有革命愛國主義精神的法國人民的特征。雕刻家在這座高浮雕的處理手法上也是巧妙的,他運用了聯想和照應的處理手法,通過一麵向前邁進,一麵伸手向後召喚的自由女神與蓄髯男子的動勢,人們自然地會感覺到跟隨在他們身後的洶湧澎湃的進軍人流,而不是把這種革命熱潮局限在少數人身上。由於雕刻家運用照應的手法把人群分為上下兩層,女神向前飛躍的形象加強了人群的動勢,下麵人群中勇敢堅定的英雄形象則回答著女神的熱情呼喚,使人感到他們的真實性。藝術家在這裏廣泛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象征手法,顯示了人民氣勢磅礴的反抗力量。為了保衛祖國,這股戰鬥的洪流將從牆上衝出,給人以巨大的感染力。

  《馬賽曲》無論從造型上,還是從人物情緒的表現上看,都大大強於凱旋門上的其它三幅浮雕(左側為古典派雕刻家柯爾托[1787—1843]所作的《拿破侖加冕》;背麵兩塊也改為了青年雕刻家埃特克斯[1808—1888]的作品)。浮雕使作者一舉成名。當它完成時,作者已經52歲了。

  1855年,這尊《馬賽曲》使呂德榮獲萬國博覽會的雕刻金牌獎,並享受終身的榮譽。那年的11月3日,雕刻家去世了,享年72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