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新歌劇簡史】 -- zt

(2010-02-27 16:58:52) 下一個
我國新歌劇事業的成長與發展,大體也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一是從“五四”以後到抗戰以前;二是從抗戰以後到建國以前;三是從建國以後到文革以前;四是從文革以後到現在。由於各個階段的具體時代背景和曆史環境的原因,使得每個階段各有各自的特點。第一階段是初創時期,歌劇事業還處在探索階段,究竟歌劇該如何發展,還沒有形成規模,更缺乏理論性的指導。所以創作與演出並不豐富。除去黎錦暉的12個兒童歌舞劇外,就隻有《揚子江暴風雨》一部歌劇。

  第二階段是形成與發展的時期。由於中國共產黨對文化藝術事業的重視和領導,延安很快就成了新歌劇事業的根據地。後來,新歌劇藝術之花,由延安又分散到前方幾個根據地,同時也影響到大後方。在整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新歌劇逐漸由小到大,由幼稚到成熟,由不足到完整,由借鑒民間藝術和傳統藝術以及外國歌劇藝術,直到創造出中國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中國氣派新歌劇藝術。這就是我國劇歌藝術發展過程中的光輝的延安時代。延安時代的歌劇是豐富和卓有成就的,有:1936年廖承誌的《亡國恨》(小歌劇);1938年李伯釗和向隅、呂驥的《農村曲》(三幕歌劇);謝力鳴的《送郎上前線》;1939年王震之和冼星海的《軍民進行曲》;史行和金紫光的《反抗的吼聲》(兩幕歌劇)和《再上前線》(獨幕歌劇);中央黨校的《夜之歌》(小歌劇);張庚和李煥之的《異國春秋》(歌劇);1940年華北聯大文工團的《拴不住》;194l年王亞凡和劉熾的《塞北黃昏》(中型歌劇);華北聯大文工團的《鋼鐵與泥土》(二幕歌劇);李鷹航的《小小鋤奸隊》(童歌劇);胡沙和程雲的《公主旅行記》(兒童歌劇);1942年田野和趙尚武、周巍峙的《八路軍與孩子》(童小歌劇);青年劇院的《流動醫療隊》(小歌劇)和《貴娃》(小歌劇);以及在大後方重慶演出的陳地和黃源洛的《秋子》(二幕歌劇),還有前方120師戰鬥兒童劇隊演出的《荒村之夜》;1943年晉察冀參議會演出的《不死的老人》(四幕歌劇);謝立嗚、晏甬等和喬振民、李鷹航等的《保衛邊區》〔四幕歌劇);西北文工團演出的《生產》(兩幕歌舞劇);魯藝文工團改編馬健翎的《血淚仇》;蘇一平、周戈和金紫光的《紅鞋女妖精》(中型歌劇);1944軍柯仰平和嶽鬆、彥軍等的多場歌劇《模範城壕村》;賀敬之、王大化和音樂係同誌的多場歌劇《慣匪周子山》;周戈和金紫光的多場歌劇《劉紅英》;李之華和鄧止怡的小歌劇《兵夫團結》;裴然和劉烽的小歌劇《解放戰士》;張寒輝的小歌劇《爺舌山》;謝力鳴和李鷹航的小歌劇《三邊好風光》;1945年柯仲平和劉鋒的多場歌劇《無敵民兵》;賀敬之、丁毅和馬可、張魯、瞿維等的五幕歌劇《白毛女》;晉察冀演出的多場歌劇《王秀鶯》;大後方重慶演出的沙梅改編的歌劇《紅梅記》;淪陷區上海演出的俄籍友人阿甫夏洛莫夫的六幕十一場音樂劇《孟薑女》;1946年延安中央管弦樂團演出的二幕話劇《前線》與獨幕歌劇《歸隊》;孔厥、袁靜和梁寒光、金紫光的大型歌劇《藍花花》;1947年晉察冀邊區演出的王血波的獨幕歌劇《寶山參軍》;1948年晉綏邊區演出的魏風、劉連池、嚴寄洲等的三幕歌劇《劉胡蘭》;劉佳的五場歌劇《不要殺他》;晉冀魯豫邊區演出的阮章競和高介雲、梁寒光的四幕歌劇《赤葉河》;1948年華北大學文工一團演出的幕喜歌劇《一場虛驚》;蘇一平和劉烽的七場歌劇《孫大伯的兒子》;1948年東北解放區哈爾濱大學戲劇、音樂、文學係演出的李鷹航和陳瑪、楊繼武、蔡孑人等的大型歌劇《立功》;1949年華北人民文工團演出的李伯釗、李微含的四幕歌劇《硫磺廠》;西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王宗元、楊尚武等和李耀先、萬誌民等的六場歌劇《英雄劉四虎》等等。由於這一階段正處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大部分劇目都富有強烈的愛國主義和反抗壓迫的鬥爭精神,這也是時代賦予的特色。

  第三個階段是建國後到文革前時期。這是一個百廢待舉的新時期。許多新劇目陸續出台。縱觀全貌,大概有如下幾種類型:一是繼承《農村曲》借鑒西洋歌劇手法的傳統,又加以新的發展,如《江姐》、《草原之歌》、《春雷》等。二是繼承《白毛女》借鑒民間音樂和民間戲曲,並采用話劇導、表演手法,又加以新的改進與發展,如《洪湖赤衛隊》、《紅霞》、《紅珊瑚》等。三是繼承傳統戲曲的優良部分,把原有優秀戲曲劇目移植改編成新穎優美的新歌劇藝術,如《槐蔭記》和《竇娥冤》等。四是以民間故事傳說為基礎,用原有民歌音樂旋律為主調,貫串全劇的是濃鬱的地方色彩和泥土氣息,在處理手法又突破原來的民間樣式,表現為浪漫主義情調的新歌劇,如陝西和延安演出的《蘭花花》,廣西壯族自治區演出的《劉三姐》等。五是對享有世界聲譽的西洋著名歌劇的翻譯介紹,如《茶花女》、《青年近衛軍》、《蝴蝶夫人》等。新中國成立後的新歌劇藝術,由於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在劇目質量、音樂創作水平、樂隊的配備和演奏水平、演員與合唱隊的藝術技巧、舞台裝飾和燈光效果等方麵,都比戰爭時期有了很大的改進與提高。象《洪湖赤衛隊》、《紅霞》、《紅珊瑚》等,都是很優秀的作品,其中的許多唱段被人們廣為傳唱。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是中國新歌劇藝術發展的第四個階段。這個時期,全國人民都在期望著歌劇藝術繁榮的新時期的到來,事實上也的確產生了一些好作品。但文藝好象走進了低穀,觀眾日益減少,不但對歌劇、就是對話劇、舞劇、以至戲曲、甚至電影也一樣。不過,我們應該對我國的新歌劇事業永遠抱著樂觀的態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