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咪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愈卑賤,愈愛國--也談愛國意識

(2010-10-07 01:30:09) 下一個
即便你正卑微的活著,即便你的境遇如何不堪,即便你作為公民的權利曾被侵犯,你都有權利熱愛自己的國家。某些時候,這種“愛”是一種強製性存在,在諸如政府、教育機構、出版部門等等,它表現出的是“政治正確”的壓力;我們也很容易發現這樣一個事實--愈卑賤,愈愛國,越是底層的民眾,他們對於“國家”的宏大敘事越是著迷,很容易就會因為諸如大典,奧運金牌,功夫勝泰拳之類的事宜歡欣鼓舞。
  
   “祖國昌盛了,我太自豪了”、“中國強大了,我們再也不要受欺負了”•••所以,我常常看到老家鄉村的村民、廣州城中村街頭巷尾的小市民,在觀摩,奧運會開幕式,國慶盛大慶典,神7上天之類的大事件,神采奕奕,唾沫飛濺,洋溢一種由表及裏的熱情。對此我很理解,試想,他們所積攢的熱情和能量,除了在諸如此類國家大慶典大盛會之時宣泄表達,還有多少其他參與公共生活的路徑呢?
  
  像國慶大閱兵、奧運會、神七上天等國家大項目,我們會遭遇到的一個詞,就是“舉國之力”,既然是“舉國之力”,就有一個合乎邏輯的前提,那就是這些項目的意義已經遠非金錢所能衡量,通常來說:這是國家崛起、大國複興的重要象征,是用來提升民族自信、凝聚國家認同的,同樣也是維係民眾對於政府合法性認可的重要手段。這套說辭能夠長期運行,乃至行之有效,乃是建立在“先驗國家觀”的邏輯基石上的。
  
  所謂“先驗國家觀”,就是國家作為一種先驗性的存在,國民的生產和生活都要附庸於這個先驗性的目的,當然,國家是個抽象的東西,需要代理人,像以前皇朝專製時期,代理人就是皇帝及朝廷,然後還需要一個終極性的東西“上天”賦予其權力,這就是所謂的“天命”。當然,現今中國,正在極力向現代社會轉型,這個轉型過程中,“先驗國家觀”的存在,依賴於一個基本邏輯,就是國家這個抽象的東西,其代理人黨和政府,賦予它權力的那個終極性的東西,換成了“人民”,注意,人民也隻是一個抽象的集合體,並非是一個個擁有選票的選民或者公民,因此,公民個體的根本權利困境就在於,當他麵臨國家的代理人(黨和政府)的時候,無條件的服從從了唯一的選擇,服從政府--服從國家--服從人民,就是這麽一個推導公式,這也是轉型中國,“國家主義”敘事依然可以壓倒個人權利的邏輯基礎。
  
  無可否認,漫長的皇權時代,還是改革之前的幾十年,中國賴以運行的基礎都是這種“先驗的國家觀”,民眾對於其的認同,是一種文化傳統長期浸淫的結果,幾已成為一種條件反射,尤其是近現代的曆史,因為中國羸弱,自鴉片戰爭以來,曾長期受侮辱侵略,於是,不作“亡國奴”,讓國家強盛,抵禦外辱,最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成為國民最強音。國民篤信,隻有國家強大了,國家崛起了,才可能有個人的幸福,因此,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的就是那一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將這種國家主義敘事推上巔峰。
  不過,我們既要認識到“先驗國家觀”的曆史合理性,又要認識到建國60年後,經過60年的發展,尤其是30年的改革開放,在經過全球化、市場經濟、互聯網狂飆突進洗禮後的中國,已經初具向現代社會現代國家轉型的國家經濟能力和民眾思想基礎,有能力完成向法治社會、公民社會、民主社會的轉型。
  
  所謂法治社會、公民社會、民主社會,實質就是“契約社會”,國家、政府,機構、組織和個人,依照契約,各有其行動邊界,該幹什麽,不該幹什麽,皆有邊界,大家遵循的是製度、法律和條例,日常生活中,皆按照既定程序走,程序正義為最高天條,目的正義僅僅存在於立法活動中,如此,作為“先驗性存在”的國家,將有一個逐漸邊際化的過程,無論是國家還是政府,都必須在憲法和法治框架下,在公民基本權利約束下,嚴格依照既定的製度、法律和條例,按照程序,在其許可邊界內活動,不再具備比公民超人一等的地位,於是,“先驗國家觀”就將逐漸演變成一種權利本位的契約國家觀。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轉型卻仍在深海打轉,衷心祝願,它終將擺脫“先驗國家觀”的桎梏,走向權利本位的契約國家觀,而我認為,這種國家觀的轉型能否最終完成,也是中國是否能夠最終完成轉型,邁進現代社會的關鍵。

————————
咪嗚的土話是這樣講的:

因為腎虧,要有可以撐撐連腰都不算的軟肋的東西。

這在國外看得最清楚。用有文化的話講,叫弱國國民心態。

整個文學城網站,整個留學生中,整個所謂海外學人中,隨處可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