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語言、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 zt

(2010-11-20 06:27:45) 下一個

語言、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


劉 華
(中國氣象局培訓中心 北京100081)


摘 要: 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學習文化的重要工具。在外語教學中,通過外語語言文化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最終提高學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 語言;文化;交際;外語教學


  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而不僅僅是語言知識。交際不單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跨文化現象。


一、概念
語言(Language)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主要標誌之一。語言是由各個相關聯的成分(音位、詞素、詞、短語、句子等)按層次組成的一個結構係統。語言的產生與存在是出於社會交際的需要,語言具有交際、認知和文化載蓄等多種社會功能,但其最基本的功能是社會交際功能。學習語言就是為了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成功地進行交際活動。社會背景知識是交際的基礎,缺乏社會背景知識,語言是不能完全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它會造成聽話人隻明白字麵意思,而不明白說話人的潛在含義,以致產生不解或誤解,達不到交際的目的,這種社會背景知識則是操持這種語言的民族文化。
文化(culture)是人類生活中的現象,它是在特定的自然條件和曆史條件下形成的,具有民族性質。關於文化的定義有二百多種,其最古典的定義是英國傑出的人類學家、文化史和人類進化論學派的開創者泰勒的定義: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複雜整體。現代有關文化的理論認為,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包括文學、信仰、藝術、音樂、建築、科技和哲學等,習慣稱為大文化。狹義的文化指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習俗,包括如何生活、如何組織社會、以及家庭成員、社會成員之間的關係,人們在不同場合的不同表現、風俗習慣,直到吃什麽、如何吃、各種禁忌等等,習慣上稱為小文化。簡言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任何一個社會的全部生活方式。沒有無文化的社會,沒有無文化的人。每一個社會無論它的文化多麽落後,它都滲透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製約著人們的一切行為。
交際(Socialization)是指在一定曆史條件下現實的個人、社會團體、國家之間的互相往來、相互作用、相互聯係的活動。也就是說,交際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活動,這種社會活動是人們實踐活動的需要和必然。一般認為,實踐的目的是能動地變革自然,創造財富。人們在實踐活動中不僅要與自然發生聯係,而且要與人發生聯係,因而產生了交際。可以說交際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的社會本質的表現形式,是人們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並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方麵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鄧炎昌、劉潤清,1989)。“學習一種語言,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操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測世界;要了解他們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社會思想、習慣、行為;要懂得他們的心靈之語言,及了解他們的文化。實際上,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開的”(ibid,1989:160)。著名的語言學家古德諾夫(H.Coodenough)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一書中寫道:“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麵,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係”。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其應用的文化背景。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性表現在:它是學習文化的重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文化。語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反映該民族的曆史和文化,反映該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的各種約定俗成和信念。語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對於每個社會成員來說,語言和文化都是從社會的交往即交際活動中學到的知識。對於外語學習者來說,外語學習是在已獲得民族語言與文化的基礎上去學習屬於另一種文化體係的語言,即跨文化學習。


三、培養交際能力的著眼點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文化是交際的內容。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應從語言和文化兩個方麵入手。
1. 語言方麵
必須培養學生具有三種能力,即語言能力(熟悉該語言的一整套法則和表達手段)、言語能力(運用該語言進行轉述、回答、翻譯、記錄、擬提綱、寫作文等模擬性言語交際活動)和交際能力(熟練運用外語完成一定的口頭或書麵的交際任務)。語言能力和言語能力的訓練必須以培養學生具有交際能力為最終目標,而交際能力的達成必須以語言能力和言語能力為基礎。
2.文化方麵
文化多種多樣,人們可以根據需要從不同角度或側麵把文化分為包含著不同容量的部分文化,但這絲毫不影響文化的整體性。文化的整體性決定了人類社會擁有一個共同的文化。在兩個不同的民族文化中,總有一部分相同、相似或相近的,這就是共性。文化共性在人類文化中占主導地位,是不同民族可以開展交流的基礎。然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又具有獨特的發展規律。不同的民族由於受自然條件、社會製度等方麵的製約肯定會存在著不同的實際情況,這就是個性,是差異。學習外語的過程也就是遵循共性,適應差異的過程。因此進行兩種文化、語言的對比是十分重要的。外語教學必須從對比的角度時刻關注兩種語言所載蓄的文化異同點,特別是著重研習語言所載負的文化差異性。


四、交際中語言與文化的差異及教學範例
中西文化的差異性是普遍存在的。對於科技、哲學、文學、藝術等知識方麵的文化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學生可以通過所學語言國家的概況、文學藝術史一類的課程獲得,但是對於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等習俗文化方麵的差異,教師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則需要隨時隨地地指出,以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從而使他們能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鏡子,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一個民族的文化特點及其在社會生活方麵表現出的民族心理特征必定會反映到該民族的語言中來。與文化聯係最緊密的語言因素是詞匯,包括單詞、固定詞組、成語、習慣用語、諺語、俚語等語言單位。在外語教學中,要將這些語言單位置入特定的社會文化中去理解、去使用。例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這兩個英語單詞。不少人常將“政治家”譯為politician,這是不合適的。politician這個詞在美國英語中往往有很強烈的貶義色彩,引起別人的蔑視,它隻指謀取個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這個詞還有“精明圓滑的人”之義。statesman主要表示善於管理國家的明知之士,人們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級政府官員稱為statesman,因此,“政治家”應譯為statesman。Negro的意思是“黑人”,但在美國曆史上,由於美國內戰之前南方奴隸主對黑人的奴役,這個詞成了種族歧視的標誌,被譯為“黑鬼”,所以,如果現在說黑人和黑人文化,應用black。龍(dragon)在漢語中是吉祥高貴的化身,“龍鳳呈祥”、“龍騰虎躍”、“龍顏大怒”等成語家喻戶曉,但它在英語中卻代表著凶猛邪惡,a dragon of woman的意思就是“凶悍的女人”。水產業在英國很重要,所以英國人常用 fish(魚)來表示各色各樣的人,如big fish(大人物),poor fish(窮光蛋),a strange fish(怪人)等等,相比之下,“魚”在漢語中卻顯得平淡無奇。“老鼠”在漢語中是“人人喊打”的東西,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於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ckey Mouse(米老鼠)這個尤物,從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征。至於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stubborn)的代名詞。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征不祥之兆,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漢語中,狗往往使人聯想起令人不悅的詞語,像狗急跳牆、狐群狗黨、狗仗人勢、狗嘴吐不出象牙等,而在美國社會裏,“狗”被當作人類的朋友,它忠誠、勇敢,能保護它的主人不受傷害,所以,美國禁止吃狗肉,還有“Love me, love my dog; You lucky dog; Man’s best friend is dog; Every dog has its day”等等。
民族文化的各種因素不僅反映在詞匯上,也表現在典型環境中個人的行為舉止上。語言環境和與這種環境相適應的語言加在一起便構成語言情景。在語言情境中不僅要解決怎麽說、說什麽,還要知道該說什麽,該怎麽說。語言情景的基本要素便是句型。英語教學中句型的訓練要體現文化交際特征。以打電話為例:在我國接電話者沒有自報姓名的習慣,一般隻說:“你好”即可,而在英語國家,電話鈴聲響了,人們一般都是拿起電話說“Hello”,之後就自報家門,說明是“哪裏”、“某某”等,如:“Hello, Mr. Smith’s Office”。用英語打電話不要問:“Who are you?”,而要說:“Who is speaking/calling?”,而對方也要答:“This is Tom speaking.” 再如:中國人在吃飯前後打招呼的常用語“吃了嗎?”,而美國人則用Hello或Hi。美國人會認為“吃了嗎?”這種打招呼是說“沒有吃的話,我正要請你吃飯呢”。還有,漢語中常用“上哪去啊?”打招呼,可在英語中用Where are you going?打招呼的話,大部分講英語的人聽了會不高興,他們的反應會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社交禮節上,在某些場所不宜用 please,如: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不說please,一般說:After you。受到表揚時,西方人回答Thank you,而中國人的回答應體現“謙遜”。 另外:“你多大了?結婚沒有?幾個孩子?掙多少錢?”等問題,在西方是屬於個人隱私的,一般隻能由親戚或好友問及,而在中國,見麵寒暄問及此類問題則是很平常的事,甚至能體現對對方的關心……。由此可見,外語教學中使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知識進行了解與掌握語言知識同等重要,否則,用外語進行的交際活動就會遭遇障礙。


五、結束語
語言、文化、交際及外語教學,關係緊密。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學習一門語言,沒有充足的有關目的語的文化知識,就不可能真正掌握這門語言,其交際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在外語教學中,要使學生通過外語語言的學習,了解其相應的文化,培養學生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最終提高學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鄭磊:近二十年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目的的演進,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05 (1)
[2] 劉秀蓉:外語教學中的文化障礙及對策,外語教育 2004(4)
[3] 況新華 曾劍平:論人體語言的交際功能及其文化性,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8)
[4]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 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 1999
[5] 文化差異與英語詞匯教學, 中國英語教研網
[6] 鄧炎昌 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89


Language, Culture, Socializ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Liu Hua


Abstract: The essential purpos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realize the social intercourse in different cultures.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of culture study. Therefore, during the teaching cours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can develop students’ integrated abilities of foreign language by offering the 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target language. And, finally, they can get to improve students’ capability of socialization in target language, mak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 come true.
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socialization,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

收稿日期:2007年3月26日
作者簡介:劉 華, 女, 中國氣象局培訓中心國際培訓部 教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