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杜威教育理論到中國英語教育 zt

(2010-08-02 08:24:59) 下一個
華中師範大學北京研究院 任小池
【摘要】杜威在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闡述了“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理論。這

三個命題是杜威對教育基本問題最概括的表述, 是杜威教育理論的核心命題。本文通過對杜威這

三個核心命題理論的闡述, 旨在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現狀進行思考。

【關鍵詞】教育; 生活; 經驗; 素質教育; 任務型教學

杜威是世界現代教育的開創者。1916 年, 杜威發表了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民主主義與教育》, 該書全麵反映了杜威對教育的深刻認識, 對美國乃至全世界20世紀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從此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民主主義理念與教育思想。下麵, 筆者將就杜威教育理論中的核心命題進行闡述, 並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現狀進行思考。

一、教育即生活

杜威常把生活和經驗放在一起使用。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提出, “生活”包括習慣、製度、信仰、勝利和失敗、休閑和工作。我們使用“生活”這個詞來表示個體和種族的全部經驗( 杜威, 2001) 。

杜威( 2001) 認為, 教育是生活的過程, 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他把教育與生活、生長與發展視為同一意義的概念, 家庭生活、學校生活、集體生活與社會生活都是教育。教育既始於社會又將歸於社會。因此, 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三者之中, 社會生活是整合其他兩種生活的關鍵。各種場合的教育實質上進行的是不同形式的生活。學校必須呈現現在的生活, 即對於兒童來說是真實而生氣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裏, 在鄰裏間, 在運動場上所經曆的生活那樣。不通過各種生活形式或者不通過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形式來實現的教育, 對於真正的現實總是貧乏的代替物, 結果導致呆板而死氣沉沉( 杜威, 2001) 。

兒童的社會生活是他的一切訓練或生長的集中或相互聯係的基礎, 社會生活給予他一切努力和一切成就的不自覺的統一性和背景。教育上的許多失敗就是由於它忽視了把學校作為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這一基本原則。因此,教育絲毫也離不開生活。離開了社會生活, 學校就沒有了道德的目標, 也沒有了什麽目的, 隻要我們關閉在作為一個孤立的機構的學校裏, 我們就沒有指導原則, 因為我們沒有了對象。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如果教育即是生活”, 我們會獲得許多有意義的東西, 因為“一切生活一開始就具有科學的一麵、藝術和文化的一麵以及相互交往的一麵”, 就能實現人的和諧發展, 這一思想是合理

的。他甚至認為, 整個生活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東西, 整個社會的活動都是教育的範圍。總之, “生活即教育”。

關於生活與發展, 杜威說, 生活就是發展, 而不斷發展, 不斷生長, 就是生活。從教育的角度, 從兒童和成人生活的特征來看, 所謂的發展, 就是將能力引導到特別的渠道, 如養成各種習慣, 這些習慣包含活動的技能、明確的興趣和特定的觀察與思維的對象。常態的兒童和常態的成人都在發展。兒童具有特別的能力, 忽視這個事實, 將會阻礙兒童生長所依靠的器官的發展和導致其畸形發展。而成人利用他的能力改造環境, 在環境的改造中引起許多新的刺激, 新的刺激又指導他的各種能力, 促進它們不斷發展。忽視這個事實, 發展就會受阻, 適應環境就成了完全被動的。因為兒童與成人都在發展, 所以, 他們之間的區別不在於生長與不生長, 而是由於兒童與成人的情況不同, 決定了他們的生長方式不同。他們的生長方式各有其優越性。關於專門應付特殊的科學和經濟問題的能力, 兒童應向成人方麵發展。對於同情的好奇心、不偏不倚的敏感性以及坦率的胸懷, 成人應向兒童學習。

二、教育即生長

杜威認為, 赫爾巴特等的傳統教育理論的基本缺點是忽略了生物都有種種主動的與特別的機能。因此, 他提出“生長”是生物的根本特征。既然人是一種生物, 也應具有生長的特性, 而且不僅常態的兒童在生長, 就是成人也在不斷生長。“生長”是人生的目的, 因而也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即生長”這一論斷, 要求在教育中要考慮兒童的本能或先天的能力, 不要阻礙兒童生長所依靠的器官的發育或使他們畸形發展; 要發展兒童應付新情境的首創精神; 不要過分強調訓練以免犧牲個人的理解能力, 導致機械的技能, 要“尊重兒童時期”, “尊重生長的需要和時機”,不要忽視生長的過程以致拔苗助長。“學校教育的價值, 它的標準, 就看它創造繼續生長的願望到什麽程度; 看它的實現這種願望提供方法到什麽程度。”這就是說, 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務就在於促進兒童的生長, 一切都從學生的需要出發, 以促進兒童的生長為重心。“生長是生活的特征, 所以教育就是生長; 在它自身以外, 沒有別的目的。”杜威的“教育無目的”之說, 實在於強調不應該在教育過程之外強加一個目的, 教育的目的和過程本就是一致的, 教育目的就在教育過程之中, 這就是“教育即生長”的根本意義。

三、教育即經驗改造

杜威認為, 教育應該被認為是經驗的繼續改造, 教育的過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東西。也就是說, 教育過程在它自身之外無目的, 教育過程是一個不斷改組、改造和轉化的過程。可見, 在杜威看來, 生長的理想應歸結成這樣的觀點, 即教育是經驗的不斷或改造。教育始終有一個當前的目的, 即直接轉變經驗的性質, 隻要一個活動具有教育的作用, 它就達到了這個目的。無論是嬰兒、青年, 還是成人, 他們的經驗對教育的作用, 都處於相同的水平。也就是說, 在經驗的任何一個階段, 真正學到的東西, 都具有同等的價值。任何一個階段生活的主要任務, 就是使生活過得有助於豐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覺到的意義。杜威由此得出一個關於教育的專門定義: “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這種改造或改組, 既能增加經驗的意義, 又能提高後來經驗生長的能力。”

四、杜威的教學論

杜威認為, 現今社會不民主現象存在的原因, 是科學方法沒有成為人們處事和解決人類問題的手段。教育作為改造社會的最好途徑, 其最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培養年輕一代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 但當時的學校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仍是科學和技術發展前的那一套。“學生開始學習科學的時候, 就用現成的教科書, 在這種教科書裏麵, 教材的編纂都是依據專家所規定的秩序。一開首就把專門性質的概念與界定說教給學生。在最初時期就把定律教給學生, 往往使學生不明了這種規律是怎樣引申出來的, 最好的教法也不過是略述這種定律的來源。於是學生僅學得所謂‘科學’, 並未曾學得科學的方法, 用來對付日常經驗所習見的材料。”“這種教法的必然結果, 便是科學與有意義的經驗彼此隔閡, 不發生關係。學生不過是學得符號, 對於其中所含的意義毫無所知。他學得專門的聽來的知識, 並不能推究這種知識與他所習見的事物與工作有何關聯———往往他所獲得的, 不是特殊的生字。”(2001)

杜威一反傳統的教學方法, 將科學研究方法直接應用於教學過程之中, 這便成了他有名的五步教學法。五步教學法的具體實施過程是: 第一, 教師要為學生設置一個與實際經驗有關係的問題情境, 在這個情境中, 學生的活動是連續的, 他們對活動本身是感興趣的; 第二, 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現了問題的存在, 並由此引發他們積極思維;第三, 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 對問題進行全麵的觀察分析, 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設想; 第四, 由學生把自己所想出的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整理排列, 條理明晰; 第五, 由學生嚐試運用提出的設想來解決問題, 直到問題解決。針對不同的教學, 杜威並不強求必須死守這五個步驟或順序,主張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杜威從他實用主義的認識論和真理論出發, 在教學上提倡“從做中學”, 教學要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 並且附著於兒童的現實生活。教學應為兒童設想, 以兒童活動為依據, 以兒童心理為根據。教師應當成為兒童活動的夥伴或參加者, 而不是兒童活動的監督者或旁觀者。如何實施這種教學理論呢? 為此, 杜威提出了有名的“思維五步”法, 即疑難—問題—假設—推斷—驗證, 在“思維五步”法的基礎上采取設計教學法。與此相適應, 課程必須與兒童的生活相通, 應該以學生為出發點、為中心、為目的。理想的課程應當促進兒童的生長和發展, 數千年來, 教學每每是兒童深感痛苦的活動, 正是由於杜威的“兒童中心論”和“從做中學”, 兒童才真正從壓迫天性的教育中獲得解放,學校教育才大為改觀。

五、對中國基礎教育階段外語教學的思考

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明確地闡述了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關係: 生活即是教育, 教育即是生活。這與我國現在倡導的素質教育是一致的, 素質教育應該是讓學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 在教育中愉悅地生活。《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 實驗) 》中也明確地提出了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讓學生能夠運用英語做事情, 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種提法某種程度上來說, 也是杜威的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理論的一種體現。

同時, 杜威的“教育是生活的過程, 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也是對片麵強調教育工具價值的一個有力的抨擊。當兒童學習不是因學習本身, 而是為了別的動機, 比如考試、升學、就業、競爭等而學習的時候, 這不僅無益於兒童能力的發展, 也不利於其品德的進步。

素質教育提出以來, 一直都沒有完全得到有效的實施。一方麵是我們狹隘地把教育禁錮在學校教育的狹窄範疇之內, 沒有真正地把握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關係; 另一方麵是我們並沒有有效地將社會生活引入學校, 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仍然是脫離的。

在英語教學中, 我們現在所倡導的任務型語言教學,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完成一個真實的任務, 從而達到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能力的獲得, 也是與杜威的教育理論相一致的。因此, 在英語教學中創設真實的情境也成為擺在英語教育者們麵前的一個課題。筆者認為, 創設真實的英語語言運用情境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 創設符合英語語言表達習慣的情境; 第二, 創設與學習者的現實生活有關係的情境; 第三, 英語教學具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因此, 教師要努力創設在非英語環境中運用英語的合理情境。同時, 學校英語教育應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和英語學習緊密地聯係起來。

杜威以其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改造了美國舊教育, 建立了美國新教育。他的思想深深影響了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 並對當時的蘇聯、中國、土耳其等國的教育改革產生了影響。當然, 杜威的教育理論並非完美無缺, 即使在美國國內也長期受到來自其他教育派別的批評。但畢竟杜威所提出的問題人們無法繞過, 杜威的教育理論自有其合理和可取之處。對於今天中國的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英語教育工作者來說,了解和分析杜威以《民主主義與教育》為核心的教育理論, 對推進中國的課程改革, 無疑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褚洪啟. 杜威教育思想引論[M].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杜威. 民主主義與教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杜威. 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魯子問. 中小學英語評真實任務教學理論與實踐[M]. 北京: 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 實驗)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轉載)
2009-03-06
下載:




【上一篇】
【下一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