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語學習者及雙語者的認知過程:詞匯和概念表征的發展 zt

(2010-04-23 13:44:56) 下一個
二語學習者及雙語者的認知過程:詞匯和概念表征的發展


陳翀妤


《應用語言學手冊》中從五個方麵回顧了有關雙語聽說過程中詞匯習得和表征的心理語言學研究成果以及這些研究在二語教學中的運用。

對於閱讀過程中各種語言詞匯形式的表征和觸發(activate)機製,BIA 模式(BIA)認為操雙語者的這種詞匯的存取是具有非選擇性的,任何的輸入信息都會同時激發兩種語言中的詞匯,二者的地位是並列的。因此,在閱讀過程中,兩種語言的詞匯形式的存取是同時受到輸入語言屬性的觸發的,而並不受閱讀者個人意向的影響。Van Heuven等的研究證實了這一觀點。但是,這一結論隻是針對於高水平的操雙語者,人們對於不同水平的二語學習者詞匯形式的跨語言影響的研究卻是微乎其微。 近些年的一些研究(如Jared and Kroll 2001)指出跨語言的影響是隨著二語水平的提高而不斷變化的。

除了詞匯形式,操雙語者的兩種語言詞匯的語義表征也是人們研究的重點。大多數心理語言學研究都認同詞匯的語義是跨語言共享的。在雙語研究方麵,De Groot等在單詞翻譯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特征分布模型(distributed feature model)理論:詞匯跨語言的語義共享與單詞的類別有關,兩種語言之間實義名詞的語義交叉比抽象名詞的要多。同詞匯形式的激發一樣,這項研究也主要是關注高水平的操雙語者的語言行為。對於不同水平的二語學習者來說,其語義的存取能力會隨著二語技能的提高而改變。

對於兩種語言的詞匯形式如何同相應的語義表征形成映射,學界主要有兩種理論模式:單詞聯想模式(word association model)認為聯想是在L2的新單詞和它們相應的L1的翻譯對等體之間建立起來的;而概念媒介模式(concept mediation model)則認為L2詞匯概念的存取並沒有經過L1的傳輸,而是直接通過L2的詞匯進行的。Potter等人將這兩種模式進行了對比並做了相關實驗。實驗結果更傾向於概念媒介模式(concept mediation model),並且發現該模式在二語學習的早期階段就有出現。而其他後來學者的實驗則顯示在語言學習者早期依賴更多的是兩種語言間詞到詞的映射,但隨著學習者語言水平的提高,L2概念媒介的能力會逐漸增強。對於這一現象Kroll和Stewart提出了RHM模型(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該模型認為在二語習得的不同階段,L1和L2之間詞--詞連接和詞--概念連接的強度有所不同:單詞聯想模式的出現要早於概念媒介模式,並且隨著學習者語言技能的提高,通過概念來存取L2詞匯的能力逐漸增強。

Poulisse、Bongaerts和Hermans認為雙語者和二語學習者的第二語言的產生包含三個階段:概念階段、LEMMA階段和語音階段。該模式認為,在抽象的概念階段,詞匯的存取具有非選擇性,兩種語言的詞匯同時被激發;而在LEMMA階段, 兩種語言的詞匯並存並相互競爭。由此可以看出,要想使用某一種語言的的詞匯,個人的意圖並不能阻止另一種語言詞匯的激發和存在。

對於如何控製詞匯形式和意義的激發從而使操雙語者能夠用自己所意向的語言來識別和說出話語,Green提出了IC(inhibitory control)模式,主要是指語言行為是由一組注意力機製之間的互動決定的。根據這一模式,話語說出之前,一個概念表征會生成,這一表征接著就會觸發詞匯-語義係統以及SAS係統(supervisory attentional system);而這個SAS係統則是負責控製語言任務圖示的激發。這一模式也可以用來解釋翻譯的不對稱性,即從L1到L2的翻譯往往要慢於L2到L1的翻譯。由此看來,二語習得過程不僅僅是詞匯和語法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這些控製機製的發展過程。因此,盡量減少一語的使用或明顯的二語提示可以使得語言的學習更加容易。
心理語言學的研究可以回答很多二語教學中問題。以上對於高水平雙語者的語言認知過程的研究表明在L2的理解和產生過程中,L1的詞匯和語義信息也會被激活。而在第二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的教學方法都是在盡量抑製L1的使用從而避免跨語言的影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