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芯”跳動得堅強有力
(2010-01-26 18:05:36)
下一個
10年前,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幾個年輕人一起成立中星微電子公司,立誌造出“中國芯”。10年之間,從無到有,從研製出第一顆“中國芯”到占據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60%的市場份額,“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鄧中翰和他的創業團隊一起,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
“‘星光中
國芯工程’結束了我國信息產業無‘芯’的曆史,改變了中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上的地位和話語權。”科技部副部長杜占元在最近一次報告會上評價說。
國家意誌、國情與市場規律相結合
芯片又稱集成電路,其設計和生產是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長期以來,“空芯化”嚴重製約了我國信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上世紀90年代末,國家非常希望能推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時任中國科協主席的周光召院士找到了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的鄧中翰。1999年,“星光中國芯工程”正式啟動,鄧中翰和他的創業團隊成立中星微電子公司,負責承擔這一工程。原信息產業部與財政部聯合啟動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為中星微電子注資1000萬元人民幣,而創業團隊則以知識產權作為無形資產入股。對於國家風險投資成立企業的運作模式,鄧中翰認為,這是“國家意誌、國情與市場規律相結合”。
2001年3月,“星光中國芯工程”推出第一枚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百萬門級超大規模數碼圖像處理芯片“星光一號”,與市場上的主導者飛利浦的同類芯片相比,功耗不到1/3,有效運算速度提高約8倍,產品上市當年就銷售100萬枚。
找準市場的切入點,技術領先成市場領先
在矽穀創業的經曆,讓鄧中翰和他的團隊明白,芯片研製屬於應用技術的範疇,必須經受市場的考驗:“隻有市場才能告訴我們問題是什麽,而問題為我們確定了工作方向。”
“星光中國芯工程”項目啟動伊始,創業團隊就明確,該項目不僅是科學研究,而是要向生產力轉化。基於前瞻性的理念和充分的市場調研,鄧中翰和他的團隊把市場切入點定位於數字多媒體領域。“當時,多媒體芯片市場剛剛起步,還沒出現壟斷,技術也在發展,這是我們的機會。”鄧中翰說。
中星微抓住了機會,自工程實施以來,形成了廣泛應用於“微機及寬帶多媒體通信”和“手機及移動多媒體通信”的兩大係列芯片產品,率先將“中國芯”大規模打入國際市場。2006年,“星光”數字多媒體芯片累計銷售量突破1億枚,占據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60%以上的市場。
“找準了市場這個切入點,星光的技術領先便轉化成了市場領先。”兩院院士王選對中星微“先技術,後市場”的發展戰略給出頗高評價。
自主知識產權是核心競爭力
中星微在成立之初就明確了自主知識產權是核心競爭力的目標,非常重視知識產權的申請和保護。“是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是國家和企業能否擁有可持續創新能力的決定因素。”鄧中翰這樣解釋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
為了加強員工申請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中星微專門設立專利委員會和知識產權部等相關部門,負責知識產權體係的建立。為調動工程師申請專利的積極性,中星微設立“專利獎勵月”等激勵機製。公司還於2007年成立中星微科學技術協會,設立“優秀發明人獎”。
“隻要有好的想法報上來,都可以獲得不同額度的獎勵基金,如果被授予國家專利,還有幾千元不等的獎勵,”鄧中翰說,“我們的目的就是讓創新明星成為員工榜樣,營造公司的創新氛圍。”
10年之間,“星光中國芯工程”憑借著在多媒體芯片設計領域的技術創新,先後取得多媒體數據驅動並行計算技術、多核異構低功耗多媒體處理器架構技術等八大核心技術突破,申請了1500項國內外專利。截至目前,在海內外市場從未遭遇任何知識產權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