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龍
小時候,住在人最多的國家的,人最多的城市裏的,人來往最頻繁的那條街上。無聊時間探頭想看看窗外的風景,所見的永遠是熙攘吵雜遊動的人群。打那時候起,我隱隱落下了見人多易暈的毛病。
從不懂事起,我們就被灌輸集體意識,組織萬能,人多力量大。。。對於反骨基因顯性的我來說,如此的教導,反而把人砌壘成的組織扭曲地想像成手持鐵鞭的龐然大物那般恐怖。生時代的回憶裏,很少有集體活動的印象,殘留的大多是獨來獨往,或雙入雙出的記憶。
剛到美國的時候,有過一段很孤獨寂寞的歲月。當時曾有拜上帝的組織,和收保護費的社團來拉攏,鑒於對人多過敏的體質,婉言謝絕了他們的盛情,寧願忍受著孤獨,慢慢地學會習慣,並享受孤獨。
評書裏老愛說這麽一句,“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我的周圍,自然不乏熱衷群聚,最好大家整天湊一塊兒,一個鍋裏輪馬勺的朋友。 有幾次和他們打牌打到淩晨,一多半的人腦子的運轉已接近停滯狀態,都不清楚別人出了什麽牌,自己該出什麽牌。我看著都暈。勸他們說,“不如散了,回家睡覺吧。”他們反倒精神了,“還早呢,再玩會兒。”
有了微信之後,集體的概念在虛擬的世界重新建立起來。大家忙著建群,把有共同軌跡,共同喜好,共同郵編,孩子共同學校,老人共同遛彎。。。反正有丁點共同的人們團結在一起,開聊,曬幸福!開始時,的確熱鬧:失散多年的學友,重新相認,相識,相知;從不認識的人們,因為某個不起眼的共同,終於走到一起來了。大家熱情滿滿,或多或少有了歸屬感,雖然同時歸屬不同的群,有一絲不忠的羞愧,但也不妨參加隨之而來各種名目的聚會。
久了,塵埃漸漸落定,熱情慢慢冷卻。人們揭去了表麵的虛偽,展示了本質的真實,把現實中的欲帶入了虛幻的世界,既而,清新的了沒幾天的人與人的關係,又回到了追名逐利的常態。觀念的懸殊,秉性的不合,利益的衝突動搖了群穩固的基礎。情商不高,真心煩了,厭了的開始退群。保持優雅體麵的,堅持沉默是金的信條。
群終於小了,安靜了。一切回複到了從前。
也許人的本性就不是群居動物(herd animals),人崇尚的是自由和個性。至少我是如此,見了人多,我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