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孩在瑞士

I'd like to improve my English through exhcanges with Chinese friends in home and abroad.
正文

本人學習外語的點滴體會之一: 12歲門檻理論

(2009-10-09 02:48:40) 下一個
本人本來不夠資格介紹學習英語經驗。不過,看到眾多網友熱情高漲地學習英語, 忍不住把自己的點滴心得奉獻出來,供諸位學友參考、借鑒、斧正。首先聲明, 下麵提及的觀點並非本人首創, 而是借鑒、轉引中外專家、學者、老師以及英語愛好者的研究成果。 IPR屬於他們,本人無權奪別人之美, 也無意侵犯別人的知識產權。援引的專著及學者名單不再一一列舉。本女學生在北京自幼兒園開始學唱字母歌, 開始了英語的啟蒙。小學一直有限度地學習英語,但進步不大,基礎一般。語音屬於較典型的中式發音。13歲隨父母移居在歐洲後開始學習法語和英語的漫漫征程。有的網友以為我不會中文寫作,隻會用英語寫點小文章。 其實本人可以熟練地使用漢語寫作的。畢竟在國內上的小學,打下了較好的漢語基礎。雖然文筆不佳,不能像於丹老師那樣使用優美的古典漢語演講和寫作,但一般性的表述還是沒問題的。之所以用英文寫點小文章, 是因為在《美語世界》投稿,倡導的是原創性。總不能學國內的個別“英語大師、英語高手、英語王子們”, 總是一貫使用漢語來教授大家英語吧? 幹什麽就要吆喝什麽。朗朗是用鋼琴說話,李昌昊是用圍棋說話。1. 12歲理論西方語言學家、大腦神經學專家、兒科專家等,經過多年的聯合攻關,發現了所謂“12歲理論”。12歲是一道threshold, 過了這一年齡段,學習外語達到母語的程度變得異常的艱難, for not saying impossible. 我不是科學家,不懂語言學、神經學等理論,無法評論。 網友們自己去理解和解讀吧。不過,我在歐洲遇到不少跨國婚姻家庭的子女,他們從小生活在2種、甚至3種語言的家庭中,長大後2門或3門語言都講得如同母語一樣好。沒有什麽明顯的區別。所以,2、3門母語的現象是肯定存在的。我的歐洲同學中就有這樣的人。與我們學習外語的區別在於,他們同時講2門語言時,法語和英語,這2門都是他們的母語,而不是外語。英語和法語一樣的好。他們的腦子裏仿佛有一個開關, 上課時講法語,下課後我說:please speak English with me, I’d like to practice English with you. 他們一扭頭馬上就轉換、切換到英語頻道上了,流利地道的英語順口而出。讓我羨慕死了。法語和英語也不串、不打架。 不像我,法語和英語經常串、打架。講英語時不時地冒出法語詞, and vice versa.對不起, 由於還要上課, 今天先寫到這裏。其他幾個題目今後繼續寫。歡迎諸位提出寶貴的批評補充意見。All your comments, critics, remarks, observations are welcom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