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孩在瑞士

I'd like to improve my English through exhcanges with Chinese friends in home and abroad.
正文

再談“12歲門檻理論”:大腦的發育過程決定了12歲是難以逾越的門檻

(2009-10-10 03:04:55) 下一個
再談“12歲門檻理論”:大腦的發育過程決定了12歲是難以逾越的門檻

本人有關“12歲門檻理論”的拙作引起了許多英語愛好者的共鳴和激烈的辯論。這既出乎我的意外,又讓我很興奮。西方一位智者則說過:“當許多人從不同角度關注同一個命題時,我們就比較接近真理了”。 當許多網友從不同角度同時關注“12歲門檻理論”這一命題時,我們大家就一起越來越接近真理了, 雖然可能我們永遠也不可能100%完全到達真理的彼岸,因為,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 或曰是我們人類的目前認知能力所達不到的。

既然大家感興趣,眾說紛紜,我就鬥膽再把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膚淺的觀點亮出來,供大家參考,批評,修正。
本人今年才19歲,中學階段理科學得不好,目前在大學讀經濟學,碩士階段計劃讀金融分析專業。 因此, 我對這些生物、神經、語言學等的抽象、高深的理論一竅不通,基本看不太懂。我隻能根據讀過的一些外文通俗材料把一些結論性的東西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一、 “12歲門檻理論”的大腦神經學、生理學基礎
據長期研究此課題的科學家們稱:人的大腦主管語言的區域在12歲以前是開放式的。12歲前的小孩如果“以學習母語的方式”接觸2門或2門以上語言的話, 這2門都重疊在同一大腦區域內。
也就是說,小孩同時“以學習母語的方式”接觸漢語和英語的話,在他的大腦語言區域內,漢語和英語是重疊在一起的, 同時都是他的母語,成為雙母語。
12歲以後,大腦負責語言的區域合攏關閉了。學習第2門語言就變成了所謂的“外語”,“第2語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此時,學習的英語就不能進入到母語區域內了,而是在此區域外麵另外開辟戰場,形成一個新的外語區。
打一個比喻,一個小孩12歲時因病成為了啞巴,他從此就不能與別人交流了嗎? 當然不是,他可能使用手語,發手機短信等其他方式與別人交流,但方法不同了。
同理,12歲以後的中國人當然也能學好英語,成功的例子也很多,但12歲理論想說的,方法不一樣了。12歲以後學習的英語隻能作為外語儲存在母語區域的外麵,建立一個新的英語區域。此時,你學習的英語永遠也進入不了漢語的母語區域裏麵啦。
在母語區域內與漢語重疊或者是在漢語區域外麵重新構建英語區域的根本區別到底在哪裏呢? 學者之間爭論很多,但基本的區別在於:重建一個新的區域難度增加很多,容易遺忘,講漢語時,英語區域是被抑製的。講英語時難免會在大腦裏麵不斷地進行所謂的“內部瞬間翻譯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想表達一個概念,思想,首先激活的是漢語,然後迅速地從我們的英語區域的長期記憶庫中提取記憶符號,轉化成英語。漢語區域和英語區域之間不斷地進行互動、 轉化、翻譯、解碼。這很像計算機,學習IT的同學們都知道, 計算機並不認識漢字,計算機語言是0,1,我們輸入漢字時, 計算機內部不斷地進行漢語代碼與計算機語言之間的轉化、解碼。當然,我不懂計算機,IT知識幾乎為0,隻會使用。不過,學過計算機語言的同學們都明白我在說什麽。

二、 什麽是“以學習母語的方式”學習英語呢?
這又是一個大題目, 我下次另找時間再談。我還需要再讀些資料,學習一番後才有勇氣在此論述。
但有一點很清楚,肯定不是我們在國內幼兒園、小學中背點兒歌、唱字母歌那樣學。那樣學習的話,依然無法進入到母語區域。

本來想用英文寫此文, 但嚐試後發現太難了, 超出我現在的英文水平, 隻好用中文寫了。

希望大家別誤把我當成“劉克亞第二”,“女劉克亞”, 就會大段大段地用中文給大家講如何學英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嘯秋風 回複 悄悄話 這是篇很好的文章。對生活在海外的華人家庭有很大的幫助。我的看法是, 若華人現居國內,則移居海外的時機應選擇在不使孩子的年齡超過13.5歲,否則學習英語會很費力。若孩子在國外出生並成長,則應給與漢語以與英語同樣的學習強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