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南泥灣

在美國生活了多年,看著大片的土地被荒蕪著,實在可惜。於是就買了一塊,開荒種地,養雞養鴨地過日子。。。
正文

自裝節能型分體式熱泵冷熱空調機

(2010-12-16 15:35:57) 下一個

能源危機是不可避免的現實。這石油肯定是越來越少,不知道其他能源能否及時趕上趟。我小時候家裏用電一個月隻有三、五度電。現在在美國要用一千度電,外加煤氣取暖費。要全用電的話冬天可能要用三千度電。想辦法省點吧,為自己,為子孫後代。住小一點的房子是最好的辦法。改進空調取暖設備效率也是一個良策。

一般的美國房子用中心空調暖氣設備,通過管道向每個房間送風。這種方法最舒服,噪音低,溫度均勻。可是這管道要損失15%(舊的更多)左右的能量,要開全部開,要關全部關。比如說,一個體重65磅的人獨自在一座六千五百平方尺的房子裏給WXC灌水,你是開還是不開空調暖氣? 窗式空調省電,但噪音大,不雅觀。介於中間的就是亞洲國家常用的分體式空調器(“一拖一”,“一拖二”,等等)。它噪音比較低,省電,容易安裝。





這房子位於郊區,1500sf,整個房子就一間,29x52尺,中間沒有任何柱子或牆,中心空調管道有12個通風口,地下室也有1500sf,有四個通風口,配有 3 ton 10 SEERS 的空調機和 100,000 BTU 的 propane (丙烷,灌裝煤氣)暖氣爐,熱效率80%。 問題是,丙烷的價格不斷上升。 現在一加侖大概2.5刀,相當於30度電的能量,還要設備租用費(10刀/月),每年至少要買250加侖,等等。 我們這兒電是11分一度。因為電熱取暖的效率是100%,按目前的價格算,還是電便宜,至少是方便。此地沒有管道煤氣。







如果用電,用“電阻熱”(如廚房裏的電爐子)來取暖,那是最浪費的辦法,也是最簡單的辦法,最老的辦法。 比較好的方法是用“熱泵”用機械的方法把熱從一個地方(室外)運到另一個地方(室內)。請看圖中的標簽,“16”是製冷效率,“10” 是製熱效率。簡單的說,一度電可發“3” 單位的熱,如果用這機器一度電就可搬運“10” 單位的熱。也就是說,一度電能“發”三度電的熱。 製冷效率則更高。






這種無管道分體式空調機,很容易裝。買來的時候是kit,零件都齊了,按說明書裝就可以了。其中,抽真空一項,要買一個專用接口(5刀,ebay),才可以和R22的儀表相接。現在的機器用R410A冷媒,不是R22。注意了, 你可以自己鼓搗“R410A”,不可無執照搞“R22”,否則在我們州被逮住的話,罰款5000刀,要坐牢的。因為R22漏出去會把大氣層搞個洞,天要塌下來的。








最困難的步驟是要在牆上鑽個孔。我這兒沒地方,就隻好鑽兩個小一點的。管道接口要擰緊了,最好用扭力扳手。








可以先抽大概的真空,等第二天再來看看有沒有漏氣(試試真空是否還在),確信沒漏後,再抽氣到1.5mmHg。打開閥門放冷媒,好了。通電試機。






室內那部分要找個恰當的位置,跟其他東西吻合。別看這玩意不大,其功率為24,000 BTU(2 ton)網購,Grunaire,GSU241HX,16SEERS製冷,10 製熱,三羊機芯,1100美刀,包運費),我們這兒一般 500sf 裝 1 ton。因為它無管道,高效,所以 1500sf 我隻裝2 ton的。







把那孔給堵上,以後還要美化一下。






要拉一條專用220V的線,30A的雙跳閘,那條紅線就是新拉的。外麵裝個保險絲盒或開關盒。用鉗形表鉗一下電流,你就知道這熱泵工不工作了。其電流應該在最高和最低的標稱額之間。






溫度控製器,可以手動或遙控。






噪音測試。距風扇10尺的地方是高速51db, 中速46db,低速40db。室外的為52db(一尺距離)。這機器還有sleeping mode,聲音更輕。


注:
1. 此DIY項目為可逆性裝修。如果你賣房子,買主不喜歡,可以把它拆了搬到新房子去,把洞補上。
2. 熱泵適合溫帶地區,太冷的地方不工作。我這機器可低至負5F。我們這兒冬天晚上低溫一般30-40F,但有時候冷空氣南下,可低至10F,所以熱泵比較適用。
3. 熱效率高,省電,可以自己裝,不難。
4. 適合利用率高的房間,(或新加(改)裝的房間),把中心空調暖氣調高(低)一些,加上這玩意兒,每年可以省你幾百刀喔。

注意:!!!!此項目涉及大電流高壓電路,有觸電的危險性,小孩及不懂電的同學切莫隨便模仿,否則生命危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lpts 回複 悄悄話 I want to try! Where did you get it? Can you give the website? Please send to my message box. Thanks!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