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申章

有關社會經濟哲學和科學的事理分析文章
正文

zt; 上海高考優秀作文

(2011-07-28 21:14:01) 下一個


2011
年上海語文作文題材料為:猶太王大衛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會過去。契柯夫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銘文:一切都不會過去。這兩句寓有深意的銘文引起了你怎樣的思考。要求考生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理性的聲音永遠不會沉默

孫浩東 上海市大同中學

 

德國總理默克爾最近顯然未能躲過一場風波:由於她在得知本·拉登被擊斃後當眾表示十分高興,而慘遭德國知識界的集體質疑。盡管她已多次道歉以希望這場風波快點過去,但這似乎依舊難平眾怒,甚至還有法官準備為此起訴她。(開篇無應試習氣)

作為德國基督教民主黨領袖的默克爾理應知道:根據基督教教義,任何生命都是等價的,都應該被尊重,哪怕是罪犯。正因為犯了這樣一個看似微小的常識錯誤,即使她是權威的領袖,在涉及德國知識分子的底線問題時,她也最終無法過去。(拉登確應懲處,但不能十分高興。有獨到見解。這就是理性的聲音。)

依舊是在德國,依舊與默克爾有關。前不久,德國前國防部長的博士論文涉嫌抄襲一事引起德國國內一片嘩然,為了保護這位將大有作為的政治新星,默克爾以我們需要的是政治家而非學術研究人員為之辯解,但是德國兩萬名教授聯名上書反對,直截地表達了德國知識分子的態度。因為他們擔心這將會成為日後學術不端的借口,他們又一次沒有給默克爾麵子,再一次讓她一切都會過去的計劃繼續泡湯。(見解深刻,積累豐厚)

我感動於這樣一群理性聲音的存在,也欣然於確實因為這些知識分子對於任何權威都能以這種一切都不能過去的態度才最終成就了德國學術圈嚴謹的優良傳統。(主題登場,自然天成)

然而,如此理性的聲音又何曾僅僅嘹亮於德國?它又何曾沉默於經曆過五千年光輝、五千年昏暗的華夏大地?(筆鋒一轉,到華夏)

盡管受到當時政治的壓力,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牆就等於扒掉我的一層皮擲地有聲,時至今日仍在我們耳邊餘音繚繞。當我們麵對現在的北京已與其他城市毫無區別,當我們眼睜睜地看到古老的北京城隻活在文字上、照片裏、記憶中的時候,我們終究不禁感歎先生的先見之明,敬佩先生不顧一切的理性呐喊。也許政治的壓迫一度埋沒了先生的呼喊而讓一切都過去了,但是曆史的拷問卻永遠不會讓錯誤過去。(對國運之關懷,情深)

回望曆史,多少統治者以權威的姿態、以一切都會過去企圖將真理掩埋的時候,又是多少知識分子毅然決然地站出來,以一句一切都不會過去來回答而絕對不容置疑。(責任感)

 一切都不會過去,這是理性的聲音永遠不會沉默;一切都不會過去,這是知識分子的呐喊永遠不會沉默!(再次點題,有個性,又中規中矩)

作為一名社會的準知識分子,當我們麵對祖國日新月異變化發展的同時,倘若我們對於社會的陰暗麵置之不理而臣服於表麵的和諧,不勇於揭開那些隱藏在這表麵和諧底下更多不和諧的元素,這又何嚐不啻為一種真正的悲哀呢?(有氣度)

真心希望有識之士在聽到一切都會過去時,都能異口同聲地以一句一切都不會過去來捍衛真理,以堅守住最後的底線。因為這是我們的責任,而我們——

是社會的良心。(說得太好了)

簡評:什麽叫大氣,什麽叫深刻,這就是!一個中學生放眼世界,回眸曆史,關注現實,不偏不倚,著重分析理性的聲音不會過去,何等可貴!文章雖重點談一切都不會過去這一麵,但隱含著對某些人以為一切都會過去的僥幸心理的批評。這是一個有大關懷的學生。讀罷文章,我真高興!我們的下一代有人!

 

 

 

時間過去了

唐俊超 複旦附中

 

大衛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會過去。

是什麽帶走了他們?我想,大概是時間。當年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操,早已化為一縷青魂潛藏在人們的想象與記憶中;橫掃歐洲、心誌與阿爾卑斯齊高的拿破侖,終不免在故鄉的土地上沉睡。不論秦皇漢武,還是凱撒亞曆山大,所有的偉業都在時間的衝蝕之下歸為一片虛無。(有誤,拿破侖故鄉是科西嘉,葬於巴黎榮軍院。)

是的,一定是時間。自然賦予我們軀體,使我們能盡情地享受物質的快樂;但自然同時給予了我們限製,當身體的機能走向衰敗時,也就是生命走向盡頭時,曾經的功名偉業也隨之離去,消解在茫茫曆史長河裏,留給後人一句無奈的感歎:俱往矣!

時間過去了,衝走一切功名利祿。(論會過去

時間真的有這麽可怕嗎?因為我分明看到,在時間的激流間,有幾塊礁石屹然佇立。(比喻好)

那是牛頓,他建立的經典力學體係,成為工業革命的理論基石;那是麥克斯韋,他的電磁理論為信息時代的到來建構了堅實的基礎;那是畢達哥拉斯,是笛卡爾,是沈括,是徐光啟……他們的成就,沒有在時間的衝刷下消逝,反而在歲月的風塵中曆久彌新。

時間過去了,卻帶不走科學的力量,理性的啟蒙。

在那塊礁石上,放著一枚戒指,上麵寫著:一切都不會過去。那是一位智者的名言。

我想到陶潛與魯迅。陶淵明不願為五鬥米折腰,致仕歸家,過起采菊東籬,悠然南山的生活,隻為自己心中的一畝三分地;魯迅深感民族的危難,棄醫從文,用帶刺的筆寫下血一樣的文字,為了中國的崛起和複興。前者堅守,後者激進,相同的是對內心神聖道德的捍衛,對精神崇高的向往。

時間過去了,帶不走對善的執著追求。(分科學文學兩層論不會過去

曹操去了,我們依然從演繹的字裏行間對他進行反複解讀,每個人的心頭都有一個曹操;拿破侖去了,他留下一個讓後人不斷評說的背影。時間遠沒有那麽可怕,在時間的彼岸,生命與生命在此時完成了對接與延續。不變的是對真善美的執著渴求,這是人類存在的意義。不論曆史的長河怎樣奔騰,我們總要呐喊:

時間,

縱使你腳下已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讓我成為第一千零一名!

時間的長河依然在這麽奔騰,

衝走一些,衝不走一些,不舍晝夜。

簡評:一切在時間中發生,消失,永恒。本文從時間切入,用激流間礁石屹然佇立的形象,將抽象的理性思考物象化。文章照顧到兩個方麵,沒有慣用的套語,運用詩意的語言,透露出內心的追求。這不是僅靠華美的詞語能達到的境界。

 

 

 

潮汐的饋贈

何璿 複旦附中

 

虛幻與現實的邊緣,過去與現代的疆界,兩枚不同的戒指,銘刻著兩句不同的箴言。

一切都會過去。

一切都不會過去。

當戰火的硝煙在曆史的長河彌漫,一個王朝終於覆蓋了另一個王朝的遺跡。終於,勝利者的榮耀取代了失敗者的落魄,那些陳舊的樓宇終究屬於破敗的過去。在時代的陰影下被迫前進的人類,使新的技術取代了傳統的智慧,我們在發展中凝視著前方的道路,而不得不放棄堆積如山的過去。對於腐朽的執念無益於未來的前行,這是在無盡的奔走中總結出來的真理。是的,一切都會過去。正如蘇軾的幸與不幸,李白的遇與不遇,在千百年後的今日,那些人生中的潮汐,大起大落的悲歡,最終都成為一卷卷束之高閣的古書,代表過去。(講會過去,生動)

然而,那些在骨血中奔騰的記憶,卻又如此清晰而難以替代。屬於古老的傳統是烙印在每一個炎黃子孫血脈中的萌芽,無論那些日新月異的高樓如何拔地而起,在歲月的流逝中,某些東西卻磐石般堅定不移。它們不曾離去,它們也永遠不會過去。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最終都會在這個世界上留下難以察覺的深深痕跡。飧宴最終散去,傷痕亦終會愈合,但是那關於幸福或者悲痛的情感,卻永遠蟄伏在心底,如同災難過後無數家庭中將永遠缺席的座位,那成為了永恒。(講不會過去,深刻)

潮汐的起落是大海的呼吸,海浪的到來為沙灘帶來深色的陰影。當海岸恢複平靜,潮水最終散去,一切仿佛未曾發生,一切也似乎都已經過去。然而,散落在沙灘上的貝殼透露了海水的秘密。它們是潮汐的饋贈,在潮水退去後,是唯一過不去的過去。正如我們無法抓住指縫間溜走的沙礫,我們無法阻止悄然溜走的時間——每一刻都是下一秒的過去,眼中所見的世界也無時無刻都在翻新。然而,有些東西卻又不會輕易被忘記,他們是關於過去的回憶,卻又恰恰成為未來的助力。(雋永,既華且深)

李清照在經曆人生巨變後作下哀婉動人的名篇,那是關於回憶過不去的情;愛迪生在無數次的試驗後終於照亮世界,那是關於失敗難以忘卻的經驗;中國在建設的道路上大步前行,終於在摸索中逐漸展開一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諧畫卷,那是現在與過去共同譜寫的一張關於未來的藍圖。(此段大可不必,但我知道應試的苦衷)

時間會過去,一如潮水終會退去。然而歲月在生命中的痕跡會被銘記,曆史在民族中的鐫刻也永遠不會被遺棄。潮汐雖然退去,卻留下貝殼和沙灘,一同等待下一場潮汐。

簡評:潮汐饋贈我們什麽?一看標題,就有非讀下去的衝動。大潮是洶湧的,退去後,無聲無息,但它又悄悄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這就是潮汐的饋贈!最後一段用抒情的筆調,總結了兩個方麵,給人留下深深的思考。

 

 

 

直麵

張雪瀅 上海交大附中

大衛的銘文說:一切都會過去。這是他直麵過去而獲得的戰勝苦難的勇氣;契訶夫的銘文說:一切都不會過去。這是他洞悉人生冷暖後發出的震耳欲聾的呼喊。

在我看來,直麵遠沒有經曆那麽簡單。直麵的力量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後世都是大有裨益的。(切入)

巴老在日暮之年,並沒有把時間留給頤養天年,而是通過《隨想錄》反思自己。他回憶了文革時期那段慘痛的曆史,沒有對時代加以苛責,而是將自己作為反思的對象,在自己本已傷痕累累的心靈上再撒了一把鹽。一切都會過去並非是人們苟且過活,為自己所處的逆境加以粉飾與安慰的借口;而更應該像巴老這樣,讓這都會過去並且都已過去的曆史在自己的身上留下永恒的價值,直麵的力量造就非凡的氣度和價值。(直麵會過去不會過去。不過,巴老是直麵時代的。)

同樣經曆過文革的季羨林,也在之後寫下了《牛棚雜憶》。與巴老不同的是,他沒有對個人有太多的苛責,而是通過一種溫和的反思,去警醒世人不要重蹈覆轍,以史為鑒。一切都不會過去並非是失意者用來壓抑自己而永遠鬱鬱寡歡,而是通過對過去逼真的敘述,用血與淚的代價,發出振聾發聵的警示鍾聲。

大衛、契訶夫也好,巴老、季老也罷;他們對一切會否過去的探索與追問,力量之源便在於他們對真相的直麵。一句真話的分量比整個世界的力量還重,這是索爾仁尼琴的名言;誠實的力量甚於熱血,這是柯夫的警句。

 在直麵真相之上,一定需要一個溫暖而光明的人性路徑作為指引。這個世界其實挺冷的,所以需要一團火,這是遲子建的話。其實無論是會過去的物質現實,或是永遠不會過去的精神影響,讓身處逆境或遭遇黑暗中的人們有一個溫暖的去處才是終極目的。遲子建的《白雪烏鴉》,還原了一百多年前哈爾濱的那場鼠災,這讓我想起了那部曾獲諾獎的作品《鼠疫》,她同加繆一般,用真實的筆寫下了麵對災難時人的惡與貪欲,以此複蘇人性的溫暖和善良。(豐富)

可是當今的文壇,正如餘傑批判的那樣:不是沒有大師大師之作,而是缺少真實的生活感受和說真話的勇氣。有的隻是沉迷於郭敬明式的深度夢囈中,或是頻繁淪陷於為權利的歌唱頌歌中。(識見高)

我想: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該偏離賈平凹所言的文學的大道”——對真實和心中某種價值的堅守。直麵和直麵之上溫暖人性的指引,讓無論會否過去的一切,純正美好。(文章如銀瓶乍破水漿迸,乃積累之功)

簡評:從直麵人生切入,將會過去不會過去合在一起寫,把主題確定為說真話,大膽,有創意。在短短一篇文章中,列舉了大量人物、作品、名言、事件,並發表了獨到見解,難能!

 

 

 

這,是一種選擇

嚴奕辰 上海市育才中學

得知小布什卸任後的職業是一名農民時,我驚訝了。

可當我深入了解到他生活的內容:每天為馬洗澡、管理農作物、躺在草垛上看星星時,我笑了。

我讀懂了他的選擇。

的確,正如兩句銘文所說的那樣: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不會過去。它們各自有各自的道理。讓一切過去抑或是留下,關鍵在選擇。小布什任期結束後,選擇了華麗轉身。任職期間的一切榮譽、鎂光燈、無窮的非議都會過去,可是剩下的一切”——曆練、質樸以及悠長的平和,卻不會過去”……(故事奪人眼球)

莫泊桑在小說《項鏈》中塑造了一個虛榮的瑪蒂爾德的形象。可當她弄丟了那條珍貴的項鏈後,卻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償還——數十年如一日地與疲憊貧困打交道。那種生活一定痛苦而難以忍耐,究竟是什麽支撐著她這十年的人生?她的道德並沒有格外高尚,她虛榮的劣根性或許依舊存在,但正是一個選擇改變了她的一生。文末,命運的車輪與她開了個大玩笑:那條弄丟的項鏈是個贗品。我猜想她會錯愕,可最終會籲出一口長長的氣,感歎一切的結束。她,選擇了讓一切過去。(舊例新用。對虛榮的劣根性的批評,不妥)

近來,熱門的中國達人秀又湧現出一對感人的蜘蛛俠夫妻。節目熱播,他們也收獲了不少的知名度。可生活拮據的他們,對所有的捐助一概不收,每天依舊推著小車去擺攤,每天依舊在收攤後去公園唱歌,每天依舊積極地生活。他們知道,貧窮是他們的財富。因為貧窮,他們才能活得自在、輕鬆,夢想也少了更多重量。突如其來的捐助,會讓這樣簡單的快樂消失得無影無蹤。他們,選擇了讓一切留下。(能關心社會。應再寫一兩句來扣題。比如:他們讓榮譽過去,把生活留下。)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選擇處處存在。黑心商家選擇讓道德過去,卻留下了媒體的報道,市民的惡評;不法分子選擇讓法律過去,卻留下斑斑劣跡與一身囚衣……(反例,一筆帶過)

那麽,或許我們還可以這麽選擇:讓生活中的一半苦痛、挫折與悲傷過去,換來愉悅與幸福;讓生活中的另一半苦痛、挫折與悲傷留下,成為我們一路上的警示。

是啊!這麽看來:一切都會過去,一切也都不會過去!

簡評:三個小故事,別具一格。與模式作文大相徑庭。自然,動情。開頭沒有一句套語;結尾沒有過多分析,呼應標題,抓住要點。給人啟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