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餘輝

夕陽紅,餘輝耀,鄉巴佬,趕時髦,悠哉遊哉,湊熱鬧。
正文

別有用心的塗脂抹粉——評《十個理由讓我祟拜一個偉人----毛澤東》之一

(2009-10-25 09:14:03) 下一個




       一篇題為《十個理由讓我祟拜一個偉人----毛澤東》(簡稱《崇拜》)的文章,在網上廣為流傳。有網友在《幾曾回首》轉貼了《崇拜》,兩天後,另一網友再次轉貼,可以看出《崇拜》具有相當的迷惑性。然而,《崇拜》毫無新意,絕大部分內容出自文痞兼政治妓女李敖一篇名為《我眼中的毛澤東》的文章。李文羅列了一些含混不清的數據,胡編亂造,巧言令色,竭盡阿諛諂媚,狡詐詭辯之能事,厚顏無恥地為毛澤東塗脂抹粉。《崇拜》作者抄襲李文,卻別有用心。《崇拜》打著崇拜毛澤東的旗號,反對現在的共產黨,惡毒攻擊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抹煞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妄圖破壞改革開放開創的大好局麵,實現其亂中奪權的罪惡目的,使中國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這是四人幫餘孽和一小撮反共反華分子在新形勢下“打著紅旗反紅旗”的卑劣伎倆。善良的毛澤東崇拜者們,萬萬不可偏聽偏信,務必提高惕,謹防上當受騙,幹出親痛仇快的蠢事!

        一,工業強國地位

    “毛澤東使中國在二十多年內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道路,成為世界主要工業強國之一。 1980 年,中國的工業規模已經超過世界老牌工業強國英法兩國,直逼在西方強國中坐第三把交椅的西德 ( 見美國著名學者保羅 ) 。”
     “  20 世紀 50 年代初期以小於比利時工業規模的工業開始,在毛澤東時代結束時,卻以世界上 6 個最大工業國之一的姿態出現了。” 

     “中國的國民收入在 1952 年—— 1978 年的 25 年間增加了 4 倍,即從 1952 年的 600 億元增加到 1978 年的 3000 億元。人均國民收入指數(以不變價格計算)從 1949 年的 100 ( 1952 年的 160 )增加到 1957 年的 217 和 1978 年的 440 。”
     “在毛澤東時代的最後 20 年間(這是毛澤東的後繼者們對他評價不高的一個時期),中國的國民收入在 1957 年至 1975 年期間翻了兩倍多,在 1949 年至 1975 年期間翻了 5 倍。” 
    “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在 1949 年至 1975 年期間年均增長 11.2% ,  ------- 相比之下,絕不比改革開放三十年所取的成就遜色!!!!” 



       “毛澤東去世前夕,幾乎所有西方有的中國都有了。噴氣式飛機,汽車、火車和輪船,衛星、導彈、原子彈樣樣俱全。”

   
   

按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1978——2008年

1952-1978年,中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4.40%,低於世界GDP年平均增長率4.52%
1978-1995年,中國GDP增長率上升為7.49%,而世界GDP增長率下降為2.7%,

1952-1978年,中國人均GDP增長率(為2.34%),略低於世界人均GDP增長率(為2.56%)。
1978年-1995年,中國人均GDP增長率(為6.04%),明顯高於世界人均GDP增長率(1.01%)。

1978年至2008年的30年間,中國GDP實現了年均9.6%的增長率,
1978年,中國的GDP僅占世界總量的1.8%,如今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總量6.4%。
         



2009年09月08日 09:41   來源:新華網  :

              1952-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

     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隻有679億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億元。2008年達到了300670億元,1979-2008年年均增長9.8%,快於同期世界經濟增速6.8個百分點。1952年,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達到1.8%。2008年為6.4%,位居美國和日本之後,居世界第三。



                       
           1952-2008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2008年為22698元,扣除價格因素,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長8.6%。根據世界銀行資料,200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已經達到277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我國已經由長期以來的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


  



     《崇拜》 “毛澤東使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 1976 年以後的二十多年來,中國取得了哪些引以為傲的技術成就呢?也許隻有飛船上天了,但這是靠毛澤東給我們留下的技術底子。”
代表性的科技成果就是兩彈一星,人工合成胰島素。

        毛澤東時代的科技成就,除了軍事工業技術某些方麵有一些進展外,其他各方麵的自主的科學技術進步步伐緩慢,落後於發達國家40年左右,落後於韓國、巴西等發展中國家20年左右。

      毛澤東時代科技發展的幾個特點:      
   1、國防先行,民用落後。
上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在原子彈、氫彈和發射衛星等方麵取得了進展,但是,在民用製造業、農業等領域,新技術新工藝的進展很慢,特別是東北一些老工業基地,有些工廠使用的還是日偽時留下的技術十分落後的機器設備。
    2、科學研究與生產實際相脫節。
由於對科技人員發明創造沒有激勵政策,科研極積性不高,不少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不能變成現實的生產力。
    3、科技發展主要靠引進技術。
       第一次技術設備引進是1952-1959年。從原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引進技術設備,集中在冶金、動力、石油化工、礦山、機械、電子、汽車、拖拉機、飛機和軍工等重工業部門。
      第二次技術引進是1963—1966年。開始從資本主義國家引進,主要引進補缺門的關鍵性生產技術,引進重點開始由重工業轉向解決“吃、穿、用”的工業項目上,而且引進了一些中小型項目用於企業的技術改造。
      第三次技術設備引進是1973—1977年,也是從資本主義國家引進,特點是:解決人民吃飯穿衣問題的項目占首位;所引進的技術裝置,具有大機組、大係統、高速、高效、自動控製、熱能綜合利用程度高等特點。
      在20世紀國外新一輪的電子信息、航空航天、化學合成、核能利用、激光、新材料、生物工程等科學技術步中,1978年時,除了較少的項目,中國在各個方麵都處於空白。與世界科學技術在戰後的突飛猛進相比,我國科學技術水平仍然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各發達國家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從20世紀初的10%提升到了50—70%。而根據專家們的計算,我國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1952—1957年為27.78,1957—1965年隻為8.24%,1965—1976年間更是僅為4.12%。因此,與世界科學技術進展相比,建國後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我國科學技術進步非常緩慢,對國民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十分有限。


 據胡鞍鋼的統計,從1949年到1976年,中國開展各種大、小政治運動多達67次,平均每年2.5次,往往一個運動尚未結束,下一個就連綿而至。 

在航天科學領域,我國不僅掌握了衛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術,還迎來了兩座新的裏程碑: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係列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號成功探月之旅則標誌著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在信息技術領域,銀河係列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納米電子學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獲突破性進展,6000自製水下機器人完成洋底調查任務,每秒峰值運算速度10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係統正式啟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問世。

  在生物科學領域,解決了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圖譜的繪製,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製圖,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體細胞克隆羊、轉基因試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外,三峽工程成功完成,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機組全部投產,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功解決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地球係統科學、新能源技術、原子能技術、高能物理等各個新老學科均湧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意義深遠的重大成果。

改革開放科技成果大事記:

1981 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獲得成功
1983 不相交斯坦納三元係大集
1984 馮康首次係統提出辛幾何算法
1985 中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建立
1986 發現起始轉變溫度為48.6K的鍶鑭銅氧化物超導體
1987 “神光”高功率激光裝置由上海光機所建成
1988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對撞成功
1989 研製成功丙綸級聚丙烯樹脂
1990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甚高分辨率掃描輻射計
1991 我國第一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數字程控交換機誕生
1992 我國新核素合成和研究取得重大成果,首次人工合成並鑒別了汞—208、鉿—185兩種新核素
1993 北京自由電子激光裝置獲紅外自由激光
1994 研製成功潛深千米的自治水下機器人
1995 “曙光1000”大規模並行計算機係統研製成功
1996 從準周期介電體超晶格到紅、綠、藍三色激光器
1997 在海拔7000米處鑽取出最高冰芯
1999 中國首次北極科考
2000 超級雜交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2001 人類基因組“中國卷”繪製完成
2002 三峽工程導流明渠截流成功
2003 中國第1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2004 我國首座國產化大型商用核電站——秦山二期核電站建成投產
2005 青藏鐵路全線鋪通
2006 世界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建成
2007 “嫦娥”探月衛星上天,同年,中國開始計算機模擬核試驗
最近,中國第一個研製出來甲流疫苗

這些響當當的重大成果,不管怎麽說,含金量絲毫不比兩彈一星遜色吧




         “ 如果我們繼續按照毛澤東 " 中國人民有誌氣,有能力,一定能夠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的先進水平 " 這句話指引的道路走下去,毛主席逝世後三十年的中國的今天已經是與美國並立甚至超過美國的現代化強國。可惜被“造不如租,租不如買”的荒謬的錯誤的理論毀於一旦”

“風慶輪事件”
1974 年 10 月 11 日 ,根據毛澤東的意見,中共中央正式發出關於在近期召開四屆人大的通知。與此同時,有關四屆人大由誰來“組閣”的鬥爭,也一天天明朗、尖銳。

10 月 13 日 ,正到處尋機發難的江青從《國內動態清樣》上看到有關“風慶”輪事件的報道,其中有批判“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的所謂“洋奴哲學”的內容,江青如獲至寶,揮筆批道:“交通部是不是毛主席、黨中央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部?”“有少數崇洋媚外、買辦資產階級思想的人專了我們的政。”又稱:“政治局對這個問題應該有人表態”,“而且應該采取必要的措施”。江青批示後,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也緊隨其後,異口同聲地提出這件事是“路線問題”,要求國務院、交通部抓住此事進行所謂“路線教育”。

與“四人幫”大段大段橫加指責、上“綱”上“線”的批語形成鮮明對照,鄧小平僅在這份材料上劃了個圈,而周恩來後來也隻在江青派人專送的傳閱件上批了“已閱”兩個字。兩位國務院主要領導人對江青一夥的無理取鬧均不屑一顧。

10 月 17 日 晚,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早有預謀的江青等人聯合向鄧小平發起突然襲擊。他們把所謂“風慶輪事件”定性為“崇洋媚外”、“洋奴哲學”的一個典型,把攻擊的矛頭直指周恩來、鄧小平領導下的國務院。

會上,江青首先站起來質問鄧小平:“對這件事,你是支持,還是反對?或者想站在中間立場上?你要表明態度。”

對江青一夥的這種慣用伎倆,鄧小平過去已碰見多次,但他一般都以沉默來表示“態度”,而這一次,江青那種驕橫無理、唯我獨尊的腔調和做派,使他再也按捺不住心頭的怒火。鄧小平逼視對手,嚴詞回擊:“對這件事我還要調查,不能搞強加於人,一定要讚成你們的意見!”

這是鄧小平自 1973 年複出以來,第一次公開“頂撞”這位“文化大革命的旗手”。對此,江青頗有些意外。她怔了好一會兒,才突然明白過來。在一陣陣撒潑之後,又用潑婦式的語言攻擊、謾罵鄧小平。鄧小平忍無可忍,憤然起身,退出會場。這時,在一旁靜觀事態的張春橋望著鄧小平的背影,恨恨地說道:“早知道你要跳出來,今天果然跳出來了!”

中央政治局會議不歡而散。 中資料國社會科(資料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_鄧小平專題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http://www.imf.org/external/index.htm)
1980年,中國人均平價gdp折算為252.382美元,人均現價gdp為469.48元人民幣,折313.321美元(人民幣兌美元官方價為1.5:1)。這個數據在1980年的全世界是個什麽位置呢?
  就有數據的149個國家和地區來看,據IMF資料,1980年中國人均平價gdp居世界145位,全世界倒數第五位,低於印度(印度是400.979美元);人均現價gdp居世界位130位,倒數前20(考慮到當時人民幣兌美元官方定價虛高,如按人民幣兌美元實際比價,如黑市價,估計中國還是倒數前幾名的水平)。1980年中國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值為2.006%,而中國人口占24.38%,中國人均平價gdp是世界平均數的8.23%,也就是說世界人均gdp是中國人均gdp的12倍!


2003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622元,實際增長4.3%。 (中國人權報告)

  

   
  

    

  ——————————————————————————————————————



《三十年前我們為什麽要選擇改革開放 》(人民網)

 一, GDP總量和人均GDP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的最核心的指標。
         從經濟總量和人均GDP水平看,1952年,中國GDP總量占世界GDP的比例為5.2%,1978年下降為5.0%。人均GDP水平按當時官方高估的匯率計算,也隻有224.9美元。1948年,中國人均GDP排世界各國第40位,到了1978年中國人均GDP排倒數第2位,僅是印度人均GDP的2/3。
      從人民生活水平看,1976年全國農村每個社員從集體分得的收入隻有63.3元,農村人均口糧比1957年減少4斤;1977年全國有1.4億人平均口糧在300斤以下,處於半饑餓狀態;1978年全國居民的糧食和食油消費量比1949年分別低18斤和0.2斤;當年全國有139萬個生產隊(占總數的29.5%),人均收入在50元以下。[1]1978年全國有2.5億絕對貧困人口。當年,失業的城鎮青年2000萬人,實際城鎮失業率高達19%左右,居民食品消費占總其支出的比重,即恩格爾係數,城鄉分別高達56.66%和67.71%。1980年時,城鄉居民家庭的耐用消費品,主要是縫紉機、自行車、手表、收音機,每百戶的擁有率也隻有5.5%、11.2%、15.7%、14.9%;黑白電視機的每百戶擁有率也僅為1.6%;家庭電話非常少,即使按當時的公用電話計算,每百戶普及率隻有0.64部;而洗衣機還很少有,家庭轎車普及率幾乎為零。居住方麵,1978年時,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麵積僅為3.6平方米,農村居民每戶平均居住麵積僅為8.1平方米。據《中國人權報告》,到2002年底,全國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麵積達到22.8平方米,城鎮住宅私有率達到72%以上;農村人均住房麵積增至26.5平方米。
      據世界權威的經濟增長學家麥迪森研究計算,1952年到1978年中國GDP的實際平均增長率隻有4.7%。[2]整個國家和人民的發展和生活水平,大多數發展和生活指標排在世界國家和地區170位以外,處於聯合國有關部門和世界銀行等組織劃定的貧困線之下。

  二,發展經濟學的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的發展,其現代化,核心是從農業社會到城市社會的結構轉型。1980年時,世界城市化水平為42.2%,發達國家為70.2%,發展中國家為29.2%,而中國城市化水平僅為19.4%,比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還要低近10個百分點。從全國的人口城鄉結構看,改革開放初,82%的人口為農民,發展水平基本上還處於傳統農業社會的狀態。

  GDP和勞動力就業的產業結構,也是一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標誌。從產業結構看,橫向相比,1980年時,發展中國家的GDP結構平均為24﹕34﹕42,中國的工業化超前,第三產業的發展嚴重滯後。而從勞動力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看,1950年為86﹕6﹕8,1962年為82﹕8﹕10,1980年為68﹕19﹕12;同期,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就業結構從1960年的71﹕11﹕18轉型到1980年的56:16:28。從GDP和勞動力在農業和服務業上的分布看,我國除了工業化超前外,1980年的水平低於世界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仍然是一個落後和傳統的農業國家。

     第四,交通和工業體係的建設和規模,反映一國的綜合實力。20世紀70年代末,雖然我國工業體係中的重工業有一定的發展,但是,輕工業、交通、城市等等的建設與世界上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相比,還十分落後;即使重工業,在技術工藝方麵,差距依然較大。交通通信體係落後於印度。1980年時,建成通車鐵路裏程55321公裏,平均時速隻有40公裏左右;公路通車裏程88.8萬公裏,其中硬化路麵公路裏程為66.1萬公裏,沒有一條高速公路;人均鐵路和公路裏程為0.5公尺和8公尺,鐵路、公路、水運和管道等運輸線路密度為1229公裏/萬平方公裏。1980年印度鐵路裏程為6.13萬公裏,公路163萬公裏,人均鐵路和人均公路裏程0.9公尺和23公尺,分別是中國的近1倍和4倍,鐵路、公路、水運和管道等運輸線路密度為5715公裏/萬平方公裏,是中國的4.65倍。通訊方麵,1980年中國每百人擁有的固定電話隻有0.19部,印度則為0.43部,是中國的1倍多。

  工業體係方麵,建國後縱向比較,有長足的發展。但是,人均工業品產量在世界各國比較看水平還是很低。如1980年時,與世界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巴西人均鋼鐵產量121公斤,人均發電量1880度,印度人均煤炭產量為168公斤,墨西哥人均原油產量1369公斤;而中國人均鋼鐵產量為36.7公斤,發電量297度,煤炭66公斤,原油105公斤,仍然低於這些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水平。

  20世紀50年代,通過第一次技術設備引進,我國的機械工業在短期內,就建設起了一批重型機械、礦山機械、發電設備、化工機械、煉油、采油設備,機床、汽車、拖拉機、飛機、坦克、船舶以及軸承、風動工具、電器、電纜、絕緣材料等製造工廠;60年代,在第一次引進的基礎上,填平補齊,引進了一批新的技術設備,使我國的製造水平進一步提高,製造出發展原子彈、導彈和新型飛機所需要的新材料、新儀器和新設備,經過70年代的引進建設,我國基本上建立了一個比較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如經過幾次引進,我國建立起了石油化工、無線電、汽車、拖拉機、飛機、軍工、化纖、電子計算機和彩色電視機等新興工業部門。[5]但是,從技術層次、裝備狀況、產業結構、生產規模,以及所處時段看,當時我國工業發展的整體水平,與世界各發達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進程比較,實事求是地講,總體上也隻是在處在工業化的初級階段。   

  作者:周天勇)

  


——————————————————————————————————————

  第一個經濟周期:1953年至1957年。1953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時,當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很大,經濟增長率高達15.6%。經濟增長過快,打破了經濟正常運行的平衡關係,高增長難以持續。1954年、1955年經濟增速回落至4%和6%左右。經濟運行略作調整後,1956年再次加速,經濟增長率又上升到15%,難以為繼,1957年又回落到5%左右。

  第二個經濟周期:1958年至1962年。1958年,在當時的“大躍進”中,經濟增長率一下子衝高到21.3%,緊接著,1960、1961和1962年的三年,經濟增長率大幅回落,均為負增長。

  第三個經濟周期:1964年至1968年。經濟運行調整之後,1964年又上升到18.3%,這是國防建設的前期高潮。接著,1966年發動了“文化大革命”。1967、1968年經濟增長率回落,出現負增長,形成第三個周期。

  第四個經濟周期:1970年至1972年。1970年,經濟增長率又衝高到19.4%,這是國防建設的後期高潮。1972年又回落到3%左右。

  第五個經濟周期:1973年至1976年。1973年,經濟增速略有回升;1974年又掉下來。1975年略有回升;1976年又掉下來,為負增長。這段時期,經濟增長很微弱。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命”。

  曆年GDP數據
曆年GDP指標[3](限於中國大陸
GDP總量(億元)人均GDP(元)匯率中間價[4]
(1美元兌換)
年份人民幣折合美元增幅(%)人民幣折合美元增幅(%)
1952年679.0-119-
1953年824.015.614213.1
1954年859.04.21441.8
1955年910.06.81504.5
1956年1,028.015.016512.7
1957年1,068.05.11682.4
1958年1,307.021.320018.3
1959年1,439.08.82166.7
1960年1,457.0-0.3218-0.5
1961年1,220.0-27.3185-26.6
1962年1,149.3-5.6173-6.4
1963年1,233.310.21817.5
1964年1,454.018.320815.5
1965年1,716.117.024014.3
1966年1,868.010.72547.7
1967年1,773.9-5.7235-8.1
1968年1,723.1-4.1222-6.6
1969年1,937.916.924313.7
1970年2,252.719.427516.1
1971年2,426.4985.57.02881174.12.4620
1972年2,518.11,121.63.82921301.22.2450
1973年2,720.91,368.07.93091555.41.9890
1974年2,789.91,422.72.33101580.21.9610
1975年2,997.31,612.38.73271766.81.8590
1976年2,943.71,516.6-1.6316163-3.11.9410
1977年3,201.91,723.37.63391826.21.8580
1978年3,645.22,164.611.738122610.21.6840
1979年4,062.62,612.67.64192706.11.5550
1980年4,545.63,034.57.84633096.51.4980
1981年4,891.62,869.05.24922893.91.7050
1982年5,323.42,812.99.15282797.51.8925
1983年5,962.73,018.010.95832959.31.9757
1984年7,208.13,097.615.269529913.72.3270
1985年9,016.03,070.213.585829211.92.9366
1986年10,275.22,975.98.89632797.23.4528
1987年12,058.63,239.711.61,1122999.83.7221
1988年15,042.84,041.511.31,3663679.53.7221
1989年16,992.34,513.14.11,5194032.53.7651
1990年18,667.83,902.83.81,6443442.34.7832
1991年21,781.54,091.79.21,8933567.75.3233
1992年26,923.54,882.214.22,31141912.85.5146
1993年35,333.96,132.214.02,99852012.75.7620
1994年48,197.95,592.213.14,04446911.88.6187
1995年60,793.77,279.810.95,0466049.78.3510
1996年71,176.68,560.810.05,8467038.98.3142
1997年78,973.09,526.59.36,4207748.28.2898
1998年84,402.310,194.67.86,7968216.88.2791
1999年89,677.110,832.87.67,1598656.78.2783
2000年99,214.611,984.78.47,8589497.68.2784
2001年109,655.213,248.28.38,6221,0427.58.2770
2002年120,332.714,538.29.19,3981,1358.48.2770
2003年135,822.816,409.710.010,5421,2749.38.2770
2004年159,878.319,316.410.112,3361,4909.48.2768
2005年183,217.422,366.210.414,0531,7169.88.1917
2006年211,923.526,584.111.616,1652,02811.07.9718
2007年257,306.033,838.213.019,5242,56811.47.6040
2008年300,670.043,333.69.022,6403,2636.9385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