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半夜 12 點,電話鈴聲起,是從中國打來的,過去為我供貨多年的一家國內公司的老板,老李打來求救電話。今年,他公司的外來訂單減少 30% ,日本有兩家公司的訂單成了零,其中一家是我的老客戶,在日本時,我常帶這家公司的部長去中國看工廠,在我關掉生意,移民加拿大時,還專門請他們多關照中國這家公司的訂單, 7 年來,訂單從未斷過。但是從中國傳來的每月的出貨單上看,訂貨量在逐年減少,現在終於走到了盡頭。
1993 年,當我辭職開始自己學做生意時,第一次去山東的這家外貿公司,由他們帶我去看工廠,當時我手裏還沒有訂單,隻是在學習產品知識,當時的老李還是小李,剛從大學畢業,分到外貿,他們科裏的幾位都是 20 歲出頭的年輕人。他們很是熱情,派專車帶我看工廠,早,中,晚三頓請吃飯,很是過意不去,最後的一頓晚飯,我執意要回請他們,表示感謝,當我去了趟洗手間回來,老李已經又把帳給付了。
第二年,我給他們下了 70 幾萬美金的訂單,後來增加到 200 多萬美金。在 1995-2001 年,是我的進出口貿易做得最興旺的幾年,我依然盡可能的不同工廠直接做,主要通過外貿公司做單,在諸多的外貿公司中,老李是與我合作最為默契的一家,我們在價格,出貨時間,質量管理上的共同努力,達到了至高的境界,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負責,使你高度緊張的神經得以放鬆,生意做得得心應手,使我和他的公司在那幾年裏都掙得了很好的利潤。
後來,隨著進出口許可證管製的放鬆,許多工廠努力避開外貿自己出口,老李也辭去了國營外貿,自己開公司辦工廠,當時他說服我投資到他的工廠,參與股份,我也很坦誠的告訴他:我做生意的原則是,隻做流通,不開工廠,因為參照日本的生產企業,尤其是紡織品,都在走下坡路,中國雖然接替日本,正在興起,但這種高耗能的低端產業,終有一天也會被淘汰。流通行業,就是搬東西,把東西從便宜的地方搬到貴的地方,利差雖小,但是靈活,轉型快,沒有包袱。
再後來,老李的工廠開到了 1000 多人,貿易公司有 30 幾人,根據我們的訂單要求,品種不斷的增加,設備也不斷的更新,進步,還買了幾十畝地蓋廠房,辦公樓,隨之,他的包袱也越背越重,負債也越來越多。
我曾經提醒他,地可以多買,用開工廠的名義買上幾倍大的地,到了一定程度,關掉工廠,轉型做房地產。這也是許多日本公司的經營模式,麥當勞也如此。在日本,許多大的超市,真正掙錢的並不是賣食品,而是先買幾倍大的地,等到超市蓋成時,那地盤的價格飆升,然後再逐步的賣地,這裏才是真正的利潤。
老李是個老實人,農民出身,正派做人,勤懇敬業,腳踏實地的經營實業。電話上,我才知道,他的公司去年出口 1800 萬美金,利潤很薄,有的還虧錢,今年的訂單又下降 30% ,雪上加霜,欠銀行 4000 多萬,出口掙的錢,在銀行那裏就直接給扣走了,廠房,設備,辦公樓都做了抵押,個人也沒有什麽資產。
假公濟私,虧了銀行肥了自己,這套國人哲學,老李沒學會,我了解他,無言!從心而言,真的不願看到老李破產,我也和日本的客戶溝通過,愛莫能助。
老李隻是中國千千萬萬的私人經營者之一,他們在這條產業鏈中曾經分過一杯羹,但因為處在鏈條的最低端,市場份額,人工,原料成本,產品的定價權,都不在自己手中,他的生命顯得很脆弱,終有一天,他就像一顆磨損的小螺絲釘,被拋棄。
這就是中國產業鏈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