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看了《孔子》,我承認:我不是人

(2010-01-26 16:05:37) 下一個

  

好萊塢大片《阿凡達》 1 月 4 日在內地上映,至今火爆。然而,近日有消息稱,《阿凡達》將緊急停映,全國各大影院都已經接到“內部通知”:從《孔子》上映時間( 1 月 22 日)次日開始,《阿凡達》 2D (普通版)將統一下檔,隻有普通 3D 版、 IMAX 版將繼續放映至今年 3 月初。對此,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表示, 2D 版場次減少甚至下線“是市場自然淘汰行為”,但是,在合同並未到期的情況下,膠片拷貝需要寄回華夏公司,數字版必須刪除,這顯然不是院線的“市場”行為。   

   同樣的消息,卻在影迷中引起了不同的反應,不少對此不滿的影迷在互聯網上表示要抵製觀看《孔子》,一些媒體如鳳凰衛視也很不和諧,“唯恐天下不亂”地進行“煽風點火”。   

  電影《阿凡達》在國內被觀眾狂熱追捧已不是新聞,其票房也早已打破國內曆年票房紀錄。在各大電影院,幾乎所有放映廳都在放映該片。從這個角度講,我其實並不反對有關部門采取一定的調控措施。畢竟,在此情況下,各影院出於逐利目的,已經很難做到對各影片一視同仁。保護國產電影在世界各國都是征服職責之一,在特殊情況下,中國的電影管理部門以行政權力予國產片以適當關護也無可厚非,沒必要拿什麽“市場自然淘汰行為”打掩護。   

   關護《孔子》沒錯,但問題的關鍵是,這種關護要合理、適當。《阿凡達》獨霸院線大部分銀幕固然有壓垮國產片的可能,但有關部門一刀切地下檔 2D 版則更有應對過度之嫌。數據顯示, 2009 年中國內地銀幕數量雖然已經達到 4723 塊,但其中的 3D 銀幕不過 700 塊, IMAX-3D 銀幕更是少得可憐,全國僅有區區 11 塊!把《阿凡達》的 2D 版下檔,等於把中國大部分銀幕都“通知”劃撥給《孔子》。這不但損害了院線的收益,更傷及廣大消費者。在沒有 3D 銀幕的中小城市,人們喪失了觀賞《阿凡達》的機會,許多家庭計劃等待孩子本周末考完試後合家觀賞此片,這些失言的父母不得不向白做了半個月美夢的孩子去解釋國家為什麽要這樣做,以求原諒。為了省錢,其實許多人有在檔期快結束看電影的習慣,許多正放假和返家的大中學生也許也會錯過此片。在大城市,無論是想省錢的觀眾,還是不適合看 3D 的一些中老年觀眾,也不得不被 "3D" ,為《阿凡達》支付更多鈔票—— 3D 票價要比 2D 貴。   

    過分的關護對《孔子》的票房也未必有利。本來兩部影片毫不相幹,題材也相差甚遠,但現在卻在影迷中造成了對立情緒,人們疑問:幸虧《孔子》沒有 3D 版本,否則《阿凡達》豈不全都得下檔?而這種不滿情緒無疑會影響到人們對《孔子》的熱情。 在一線城市,《阿凡達》的 2D 上座率確實不好,其實各院線本來就考慮《孔子》上線的時候,絕大部分 2d 廳都將排給《孔子》,現在行政方一廳不給《阿凡達》以圖斬草除根,確實多此一舉,恰恰也適得其反。對於“無辜”的《孔子》,票房本來寄希望能突破三億,如果最終票房不能達到兩億,則肯定和影迷的這種抵觸情緒有關。這次真的怕是史上首次-你嗬護它,卻害了它。   

  關愛國產電影理所當然,但一定要行之有道,國家本來就有一係列保護國產片的法律法規,依律而行即可。否則,就很可能給人留下濫用權力牟利的嫌疑。在《阿凡達》整個放映期間,朝規夕改的事情已經不止一次,而其中多半牽扯到經濟利益。影片本來要在 1 月 2 日元旦假期開映,卻突然被改到 1 月 4 日,短短兩天,就為之前放映的《三槍》、《十月圍城》爭取到數千萬票房收入。而這次預計將因為斬殺《阿凡達》 2D 版獲利的《孔子》,其投資方與《十月圍城》一樣,都是有檔期安排大權的 ZY 集團公司。同樣道理,在香港和歐美都快下檔的《大偵探福爾摩斯》不得不讓開檔期,上映仍然無期。   

  除此之外,《孔子》劇組和發行方在宣傳中的許多言論令人遺憾,似乎和儒家的寬容思想並不吻合,比如編劇怒罵專家,演員調侃不流淚的記者“不是人”等等,這些不恰當的言論也加強了影迷的這種情緒。《孔子》的導演胡玫說:“《阿凡達》強製下線,我沒有聽到院線接到確切的消息!我覺得是《阿凡達》自己在炒作。這片子我也看了,除了特技外沒有任何印象,就記得那些小精靈在我麵前飛來飛去,沒有回味的地方。《孔子》不同,值得看 3 遍、 4 遍,我自己每看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感覺,都會哭。2D版《阿凡達》好像沒什麽人看了,它也應該下線了。如果不是《孔子》,也到了其他國產片上映的春節檔了,也不能無限期地放映《阿凡達》。如果真的有這麽一個通知,作為一個電影人,我會感覺很溫暖,我希望政府能夠保護我們的國產電影。”,在《阿凡達》已經狂掃 6 億人民幣票房的時候,全國“常規”和“非常規”的影迷都已經拿出鈔票,踏入影院,去觀賞此片,而且《孔子》此時已經得到了國家的照顧,排片占據優勢,這凡貶損對手強抬自己的輕巧言論,怕是很不恰當,也是令人反感的。   

  中國電影的市場化已經走過了許多年頭,《無極》《夜宴》《黃金甲》《十麵埋伏》《三槍》等等,這些“大片”口碑一個賽一個差,卻總在管理層同樣方式地嗬護下,包裝炒作得漂漂亮亮,偽報巨額投資(三槍竟偽造出科恩兄弟劇本方要和它分賬),冒充巨片,強行賀歲,大肆圈錢,創造超高票房。這些和《變形金剛》《 2012 》《阿凡達》賣同樣票價的國產大片,已經讓被忽悠的影迷憋了許久的氣,快到了報複性爆發的時刻,相比較好萊塢的電影,他們的每部片子都是紮紮實實的,故事講的總令人滿意。特技片令人滿足,劇情片總有回味,其宣傳和反映是相吻合的,很少有出場時罵人的情況。那年,《達芬奇密碼》強製被下線的時候市場沒有反應,但這次再也不能暗渡陳倉,君不見各個影視網站論壇蜂擁而來大批“脾氣暴躁”的影迷“我沒看過 我就是來打一星的”,專業網站豆瓣上的影片評分被這些情緒化的一星狂轟濫炸而壓製的喘不過氣。這些都應該引起電影管理層的重視,下次,我們能不能更藝術的調解市場?而對於國產大片(每每是大片=爛片),已經到了不得不反思的時候。誰也不想讓國產電影市場,回到《甲方乙方》和《英雄》以前。電影界需要知道:影迷一旦很生氣,後果就會很嚴重。   

  ----------------   

  (有人說這不是影評,那麽關於電影:   

   1 :電影比較平淡,容易打瞌睡,看的時候要有耐心,已經沒啥印象了,電影的教育意義很不明顯,不如認認真真看本孔子的傳記書  

   2 :電視劇演員太多,所以影片的電視劇的味道比較濃,還算中規中矩,總體隻比《花木蘭》好些,遠不如《梅蘭芳》。畫麵音樂還可以,怎麽總感覺是電視劇背景上了電影水平的音樂,企圖硬把畫麵拉到史詩水平。  

   3 :如果播放一部 CCTV10 的孔子紀錄片也許更吸引人,這種題材本來就很乏味   

   4: 電影裏周迅演的南子很傻 B (一點不覺得其美豔,怎麽總覺得周迅很難看)。劇情不知所雲,難道是表現這個女人是孔子的知音?勾引太過份,貌似孔子下身那時應該有點興奮但嘴上在裝 B   

   5 :看電影還是要看導演,導演沒拍過電影,對大電影還是控製得不太得當,材料取舍混亂,過渡並不流暢,前半部很明顯,不過還算是有誠意   

   5 :其實根本不必花錢排什麽戰爭場麵,看得很累,觀眾早被《赤壁》搞疲勞了,不如多闡發下孔子的思想。關於孔子的教育功能和學問思想,展現不足,好像總是別人在“代課”,辦學不講學,該不是校長吧。人物刻畫的都太平淡,整體並沒有那種所謂的史詩感,人物也沒有“聖人”的厚重,孔子隻是一個不得誌的怪蜀黍而已。奇怪,通過這個電影,看不出孔子是如何能夠成為中華民族的聖人。在描述周遊列國的過程中,隻見其顛沛流離不見其學問思想。   

   6 :劇情就是,魯國當官不得誌-被排擠到處遊走-晚年回國,這是一部再劇透也無所謂的電影,疑問,他的老婆孩子呢 ? 後麵也不交待一下。   

   7 :這種電影大概應該李安拍才行,對於本片,即使你不抵製,也確實沒有必要去看大銀幕,碟片足矣。不知本片在海外是否能吸引人,這也是製片方加入戰爭戲的目的吧。  

   8 :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起字幕的時候王菲的歌聲響起。   

   9 :孔鋰還是孔鋰,沒改。那時代沒有“鋰”字。雷人台詞隻有“按第二套方案”。  

   10 :很羞恥自責的說:我不是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