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為什麽說父親劉少奇大躍進有錯誤
2013-05-16 07:39:24(轉摘徐明天的博客)
昨天,王錦思有一篇博客《劉少奇之子劉源上將認為父親有哪些錯誤》,文中說:“ 劉源也整理了父親的錯誤:我認為,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有兩件,都是經長期逐漸積累造成的。第一件,就是“大躍進”,以及之後三年的調整不力。第二件,就是“文化大革命”。他從一開始就“很不理解,很不認真,很不得力”,很快又開始抵製,但收效甚微"。
劉源說,劉少奇為他的錯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被自己塑造的神壇軋死,其痛苦遠遠超出任何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為此,人民和曆史可以原諒他了。”
劉源說,毛澤東的悲劇,緣於不能糾正錯誤;劉少奇的悲劇,來自不怕堅持真理。這一幕,隨毛劉共同的大悲劇而告終。在這裏劉源沒有說父親劉少奇一貫正確,也沒有說毛澤東完全錯誤,是非常客觀誠懇的,符合習近平”兩個互不否定“曆史精神。我們應該尊重曆史,再不能用劉少奇來否定毛澤東。
那麽劉少奇是不是真的有錯?這是不可否認的。劉源說的第一個錯是”大躍進“。這種檢討符合曆史事實。現在有些人批評毛澤東大躍進餓死3600萬人,就不是事實。第一是餓死人數量沒有那麽多。第二是餓死人的直接原因是浮誇風和共產風,它是在大躍進中發生的,但又跟大躍進不同,因為毛澤東從1958年就極力批評浮誇風和共產風,後來發展成”糾五風"。如果把這些問題都歸到毛澤東身上,顯然不符合曆史事實。浮誇風和共產風的發起者是劉鄧。他們剛剛主持國內工作,急於做出一些成績,但被官員們利用來弄虛作假向上爬,根源是官僚體製,跟現在的官員搞假政績一個樣。共產風到了什麽程度,從農村刮到城市,彭真的北京跟得最緊,北京市取消各種票,全體市民吃食堂,吃飯不要錢。你想想,這麽做能不亂套。毛澤東批浮誇風和共產風,糾五風,從來沒點名,但批評的就是劉鄧。
劉少奇的錯誤還在於,毛澤東多次做了自我批評,廬山會議前對大躍進也做了全麵的檢討,但劉少奇從來沒做自我批評。到了62年困難時期過去了,七千人大會,開始也沒做自我批評,他的報告大批分散主義,把責任推給下麵,毛澤東不滿意,逼他做了自我批評。他到湖南老家做調查也是61年年中的事,毛澤東還表揚了他。但他在七千人大會的檢討有些勉強。毛澤東表示對劉少奇的不滿意和直接批評是七千人大會後的十幾天,北京西樓會議劉少奇提出了三自一包,包產到戶。毛澤東立即批評他是“單幹風"。這裏不是正確和錯誤的問題,從”共產風“到"單幹風'轉的太快。因為毛澤東已經搞了一個農業六十條,講了隊為基礎,三級所有,獨立核算,鄧小平也主持製定了一個工業六十條,毛澤東就肯定了工業六十條,而劉少奇就否定了毛澤東的農業六十條,顯然是不合適的。
劉源講到”大躍進”以及之後三年的調整不力",七千人大會就是矛盾的結果,62年,自然災害已經過去了,61年大豐收,但62年卻調不上糧食來了,當然是工作不力,毛澤東就不滿意,把一個糧食征調會議開成了七千人大會。另一個過節是毛澤東爭取劉鄧的意見,農業多少年才能恢複,劉鄧說要十年到十五年,因為糾五風挫傷了幹部的積極性。毛澤東就去河南找紀登奎,紀登奎說一年見效,三年穩定。農業的自然條件就是那樣,沒有改變,隻要天氣好,政策不變,一年就豐收。事情就解決了,三年就穩定下來了。大家可以比較一下,是不是紀登奎講的更客觀一些,紀登奎後來就官至黨的副主席。那麽為什麽劉鄧要那麽講呢?實際上是心裏別著一股勁,對毛“糾五風”有抵觸情緒。事事扭著,到了64年,毛澤東就為彭德懷平反了,宣布平反談話時,毛澤東叫上了劉鄧和彭真三人在場,毛澤東對彭德懷說:'真理可能在你那邊“。這話是說給劉鄧彭聽的。因為廬山會議批判彭德懷,實際是為了保護劉鄧。彭德懷認為毛澤東糾左不力,應該處罰劉鄧,甚至更嚴厲。而劉鄧則認為彭是借機為高崗翻案,因此,彭德懷的定性是高崗反黨集團成員。雙方已經水火不相容,毛澤東為黨的穩定才舍棄彭德懷而保了劉鄧。不然,你就沒法理解彭德懷要罵一直極力糾左的毛澤東糾左不力。實際上是向毛澤東施壓。
這是關於大躍進和以後三年的事情。
第二件事情是文革。文革打倒了劉少奇,但為什麽打倒了劉少奇?現在的人都不講了。劉源講”他從一開始就“很不理解,很不認真,很不得力”,很快又開始抵製,但收效甚微"。現在有一種講法,毛澤東文動文革是因為自己的權力不保,受到威脅,因此才發動文革。這種說法到現在還在講。毛澤東也講當時的北京市委“針紮不進,水潑不進”,也證明了矛盾的尖銳和激烈,誰在與毛澤東分庭抗禮?當然是劉鄧彭。
劉少奇被打倒的直接原因,是文革初期,北京市委派工作組進高校和中學,抓了一萬多名學生,打成反革命和右派。毛澤東非常氣憤地說:“鎮壓學生沒有好下場”。在給學生平反的大會上劉少奇還最後一次坐在主席台上,會後就被打倒了,最初的紅衛兵運動如此激烈,與這一次抓學生是有關係的。
關於這段曆史,現在的曆史資料中有記載,但語焉不詳。因為已經很少有人講起這件事,我曾在國外的研究機構求證他們研究文革是否確有這段曆史,他們確認這段曆史是真實的,確有其事。隻有講清這段曆史,對文革的評價才是全麵公正的。這段曆史已經過去,我們應客觀對待,而不能有所隱瞞和偏頗,這樣才能還曆史和當事人一個公道,才能客觀地總結經驗教訓,不再犯錯。黨內的鬥爭和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是無法避免的,根本是我們要正確對待,客觀總結,完全回避和完全肯定與否定,都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我們應該發揚正確的,糾正錯誤的,不斷前進。完全割斷曆史,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