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改開中的南街、華西、小崗村不同的現狀結局(ZT)

(2013-07-22 19:02:23) 下一個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社會矛盾層出不窮,形形式式,拋開其它矛盾不說,就說農村改革開放後的事實問題吧,河南的南街村.江蘇的華西村和安微的小崗村,這三個村同時在改革開放的漩渦中打拚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局,這結局的原因到底說明了什麽呢?明知的人和不明知的人總會有一個是與非的說法:

(一)毛澤東時代式的紅色鄉村——南街村

南街村位於河南臨潁縣城南隅,緊靠107國道,西臨京廣鐵路,東臨京珠高速公路。全村有回、漢兩個民族,共848戶,3180口人,1000畝耕地。村裏有26家村營企業,諸如拉麵工廠等。1984年,村辦企業的總產值隻有70萬元,到1995年已經達到12億,實現了飛躍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南街村遵循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因地製宜,大力發展集體經濟,走集體共同富裕道路,實現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飛速發展。

村民福利

由於集體實力的發展壯大,職工村民的福利待遇日益改善,人們在生活、住房、上學、就醫等方麵無後顧之憂,人人安居樂業。南街村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在搞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南街村大辦公益事業,相繼建起了諸多公益設施。成立了藝術團、軍樂隊、盤鼓隊、門球隊,建起了文化園、圖書室、衛生所、康壽樂園等。同時,大辦教育事業,投巨資新建了現代化、高標準的幼兒園、中小學和高中。還辦起了報社、廣播站和電視台,更好地村民服務。南街村堅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先進文化教育人,以雷鋒精神鼓舞人,以革命歌曲激勵人,提出了建設共產主義小社區的奮鬥目標,強化了職工村民的集體主義精神,營造了濃厚的昂揚向上的集體主義氛圍。全村黨員幹部、職工村民發揚“二百五”的“傻子”精神,堅持“外圓內方”的治村方略,人人敬業愛崗、樂於奉獻。黨務、村政、企管、教育、民兵、治安、工會、共青、婦聯、計劃生育等各項工作。這些均受到了黨中央和省、市、縣各級領導的高度稱讚。

旅遊景點

南街村因為村風正、民風好、黨風廉,社會治安秩序井然,獲得了“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模範村民委員會”、“全國文明村”、“全國優秀鄉鎮企業”等殊榮。朱鎔基、喬石、李嵐清、曾慶紅、李長春、羅幹、劉雲山、曹剛川等20多位黨政軍領導同誌和170多位將軍,分別到過南街村視察工作;《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央電視台、《朝日新聞》、***等眾多國內外新聞媒體對南街村作了大量報道;美、英、法、德、日等20多個國家的數十家新聞單位也都到南街村作過實地采訪。南街村現在每年接納40多萬遊客。對於南街村兩個文明建設取得的顯著成績,人們紛紛給予高度評價和讚揚。南街人正以豪邁的熱情,與時俱進的精神,在建設共產主義小社區的征程上奮進。“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早上6點15分,南街村的廣播站開始播放頌揚毛澤東的革命歌曲《東方紅》,毛澤東的雕像如守護神一樣聳立在南街村的廣場上。廣場上還有一些如“毛澤東思想永遠放光芒”的標語。南街村新的一天便伴隨這輕快旋律開始。

村情特色

南街村與其他村有一個巨大的區別,那就是他們以基於毛澤東思想的集體主義為理念,提出建設“共產主義小社會”的目標。毛澤東式的集體主義因80年代取消人民公社而失去了影響力。但是,南街村卻把毛澤東的集體主義樹為旗幟。已經富裕起來的南街村被稱為“南街村現象”,並引起了全國的關注。南街村“共產主義的要素”的核心是獨特的平均主義的經濟體製。村民們在村的行政機構及村營企業上班,根據工作內容,每月付給150元到200元的固定工資。工資雖然很低,但是村民免費享受糧食、肉、油等配給。住宅教育醫療、辦紅白喜事也一概不收費。如果村民上大學,學費也由村裏負擔。村民享受的福利費用每年每人平均6700元。

集體主義

“和諧社會”的最大障礙是不平等,財富集中到少數特權及富裕階層手中,農民等弱勢群體不能充分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而南街村的嚐試開辟了一條確保村民很快過上“小康生活”的道路。 在南街村的村營麵粉廠作財務工作的李永旗(24歲),今年元旦與在同村結識的男朋友舉行了婚禮。現在與在村營工藝品公司工作的丈夫及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住宅是村營兩間一套(75平方米)的公寓。 結婚儀式按南街村的規矩,由村裏舉行“集體婚禮”,婚禮每年元旦舉行一次。今年的集體婚禮包括李永旗夫婦,共有20對新郎、新娘參加。村裏送給新人的紀念品是《毛澤東選集》。集體婚禮是南街村集體主義的一個象征。村黨委書記王宏斌說,舉行集體婚禮的目的是杜絕浪費,培養新人的集體主義觀念。雖然不強製參加集體婚禮,但是如果忌諱參加集體婚禮就等於不服從村當局意見。也許是這個原因,據說至今還沒有新郎、新娘拒絕參加集體婚禮。在集體主義的壓力下,參加集體婚禮似乎事實上已經成了村民的“義務”。 南街村集體主義的另一個象征是搞軍事訓練。村裏有約8500人的民兵,其中多數是非南街村出身,而在南街村的企業中工作的人。通過軍訓,向村民等灌輸集體主義思想。

名譽村民

長期在南街村工作,並做出較大貢獻的非南街村出身者,村裏給予他們“名譽村民”資格。得到這個資格的人可享受與本村村民一樣的待遇。因此申請當“名譽村民”的人非常多。 南街村團委書記呂小虎(32歲)認為,南街村的模式是理論和實踐相一致的發展模式。他說:“南街村的集體主義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它也符合鄧小平說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更多人共同富裕’的路線。這正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規章嚴格 。

體製製度

南街村村民過著平等而穩定生活的南街村的現狀值得關注。南街村的體製是在嚴格的規章製度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南街村可稱為“村的憲法”的規章製度。這一製度分思想、工作、生活三方麵,共有23條,違反者將受到處罰。 村裏還有定期從思想、紀律、衛生等十個方麵檢查各家庭執行規章製度情況的製度。根據檢查結果,隻要有一個方麵不合格,部分福利就得自費。據村民說:“滿分的家庭很少,大多數家庭都是總有某個方麵不合格。” 福利是村民生活的基礎,村當局在這方麵掌握著大權。村民不得不乖乖地服從村當局及各項規定。 南街村用非同一般的做法,保證了所有人都能過上一定水平的生活。從這點說實現了“和諧社會”的目標 。

南街村工業園區

南街村人萬眾一心,堅定不移地走集體共同富裕道路,集體經濟得到迅猛發展,相繼建起了方便麵食品公司、食品飲料公司、調味品公司、麵粉廠、啤酒廠、包裝廠、麥恩鮮濕麵公司、膠印公司、彩印公司、製藥廠等26個企業,其中合資企業5家,擁有員工11000多名。產品主要有方便麵、鮮濕麵、巧克力棒(果)、調味料、飲料、啤酒、白酒等,暢銷全國,並出口俄羅斯、蒙古、加拿大、美國等國家。

高新農業園區

南街村投資1500萬元興建的無公害蔬菜園區,占地135畝,擁有2100平方米的組培室一個,WJK108型PC板溫棚4座、EM210型雙層充氣膜溫棚17座,其建築設計和配置均采用最新科技和材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日光溫室、無土栽培、水培、滴灌、生物技術的綜合運用。所種果蔬皆引進航空育種和法國以色列荷蘭、北京等地高、新、特、稀、優類品種。公司嚴格按照A級無公害蔬菜標準進行生產,榮獲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頒發的“河南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示範基地”認證書;被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委員會授予“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獲河南省彩色馬蹄蓮、組培苗工廠化生產技術研究項目省級科技成果鑒定;被命名為“河南農業大學教學學習基地”。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今後中國農業發展的廣闊前景。

居民住宅遊覽區

南街村共建起了22幢現代化居民樓,可容納800多戶村民居住,村民每家每戶的家具、電器、灶具等都是村裏統一配備,村民所用的水、電、汽、麵、蛋、肉、魚等幾十種生活用品都由村裏統一分配。在這裏,遊客可以進入居民家庭,近距離與村民接觸,遊客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全麵了解南街村民的家庭生活,還可以通過對村民家庭的實地考察,引發對中國“三農”問題的深入思考,作出理性的判斷和選擇。在居民區,南街村投資300多萬元建起的幸福長廊,形如“二龍戲珠”,直達文化教育區。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分上下兩層,巍巍壯觀。

文化教育遊覽區

南街村黨委重視教育事業,投資數千萬元建起了造型新穎別致、內部設施堪稱一流的南街村幼兒園、南街村學校、南街村高中。在這裏,人們可以感受南街村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的寬廣胸襟和戰略眼光,可以感受南街村以德育人、強化素質教育、培養又紅又專建設人才的濃厚氛圍。

廣場文化展示區

南街村投資100萬元,在村中心建起了東方紅廣場,占地近萬平方米。廣場上,毛澤東漢白玉雕像和馬、恩、列、斯巨幅畫像高高矗立,40麵紅旗迎風飄揚,漢白玉毛主席雕像前24小時有民兵站崗值勤,這裏成了南街村人和外地遊客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理想教育的好場所。每年“七一”、“五四”南街村都要在這裏舉行隆重的新黨員入黨宣誓、老黨員重溫誓詞儀式和新團員入團宣誓儀式,接受毛澤東思想的再教育;還有不少外地的新黨員在這裏舉行入黨宣誓儀式……在朝陽門廣場上,矗立著雄偉的“朝陽門”城樓,城樓上有孫中山的畫像,刻有“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字句。夜晚,彩燈的光華,使朝陽門廣場顯得更加雄偉壯觀。

革命曆史傳統教育園區

進入這個園區,遊客可以在遊覽之中接受中國革命傳統教育,陶冶情操、淨化靈魂、振奮精神、堅定信念。這裏有毛澤東故居、毛澤東求學之路、黃洋界遵義會議會址、延安寶塔、棗園窯洞、西柏坡等仿建景觀,更有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毛澤東選集“四卷樓”。在這裏可以追尋偉人足跡,感受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讓人們的心靈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淨化,這裏是接受中國革命曆史傳統教育的好去處。

 (二)走共同致富路成為現代化天下第一村的鄉村——華西村

   華西村是全國農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華西村人均工資收入萬元。同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華西人的收入是全國農民的(?原文漏掉)倍、城鎮居民的(?原文漏掉)倍。華西村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第一村,創造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建村40多年來,華西人民在全國著名勞模吳仁寶的帶領下,憑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使曾經名不見經傳的江南小村,不斷由小變大,由窮變富。到了90年代初,就在全國率先成為“別墅村”“轎車村”“電腦村”等,現已擁有40多項“全國第一”。今天的華西村,創造了“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廠容、村容)美麗,“五子”(票子、房子、車子、孩子、麵子)幸福,“五業”(農業、工業、商業、建築業、旅遊業)興旺的發展奇跡。自2001年6月開始,華西通過“一分五統”方式,並入周邊20個村共同發展,組建了一個麵積超35平方公裏,人口超3.5萬人的大華西村(包括外來員工,總共有5萬多人)。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壯大,今天的華西已被國內外各界人士讚譽為“天下第一村”。

吳仁寶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擔任華西村的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2010年,全村實現銷售超300億元,每戶村民的存款最低600萬元--2000萬元。

曆史沿革

華西村原叫華西大隊,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是我國農村的先進典型,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農村普遍實行“ 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所有,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華西村實行大隊統一核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國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改革,華西村頂著很大的壓力還是實行大隊核算。在我國農村取消人民公社之後,華西大隊改為華西村。

主要事跡

華西是個江南小村,全村380戶,1520人,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麵積的千萬分之一。華西人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努力發揚“艱苦奮鬥,團結奮鬥,服從分配,實績到位”的華西精神,走共同富裕之路。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全村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的華西特色,基本實現了農村城鎮化,農業工業化,農民知識化。去年,中央黨校“三農”研究中心授予華西為全國“三農”實踐基地,還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模範村民委員會、全國文明鄉鎮企業、全國鄉鎮企業先進企業、全國大型一檔鄉鎮企業等多項榮譽。

四十年一瞬間,人間滄海變桑田。華西人39年的艱辛創業,使華西發生八大變化:

一是村民變靈。過去華西沒有一個中學生,絕大部分是文盲,讀到小學已是“文化人”。現在初中以上的村民占總數的86%。其中大、中專生200餘人,還有3名青年曾出國留學。通過引進和培養,現有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1000多人。村領導班子裏有大學畢業的18名。還培養了英語、日語、俄語、德語等六種語言的翻譯人才。

二是村莊變新。過去,零零落落十二個小村落,建村後小村並大村,茅房、矮房變新房。現在,戶戶住上了水、電、氣配套的別墅樓。村內娛樂、休閑、體育、購物、旅遊設施配套齊全,已是一個萬人規模的小城鎮。迎來了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來視察。

三是土地變多。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通過有償兼並、開發合作等辦法,擴大了6000餘畝耕地,3000餘畝山地,還在寧夏和黑龍江開墾荒地10000餘畝。近幾年,我們開發利用的土地,約等於華西本村原有土地麵積的6倍。

四是產品變精。1977年,我村隻有小敲小打的手工業,為農業和生活服務的小產品。現在引進了許多洋設備,辦大廠高科技,創名牌,搶占國內外市場。全村58家企業,已形成帶管、毛紡等六大係列,1000多個品種、10000多隻產品的生產規模,有50多隻產品獲省、市和國家優質產品稱號。“華西村”牌係列酒、煙暢銷四方,“仁寶”牌、“華西村”牌西服、襯衫等產品已成為“三真”(說真話、售真貨、定真價)、“三公認”(用戶公認、專家公認、主管部門鑒定公認)產品。

五是集體變富。改革開放後,我們發展合資、合作聯營、股份、私營等多元化、混合型經濟,加快了經濟發展速度。全村現有固定資產21億元,一、二、三產總產值人均300萬元,比建村初期人均300元,增了一萬倍。

六是生活變好。我們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采用多種形式的分配方法,確保村民收入年年遞增。全村的公共和村民生活設施比較完善,家家達到“八通”。全村做到沒有一個暴發戶,也沒有一個貧困戶,家家都餘錢戶。家家有人出國旅遊,人人就業,安居樂業。美國客人來華西村訪問時說:“像這樣的社會主義,我們也要!”

七是貢獻變大。華西富了,我們堅持“三不忘”:不忘國家、不忘集體、不忘左鄰右舍及經濟欠發達地區和災區。20多年來,我們共向國家繳納稅金3億多元,人均繳納稅金20多萬元。集體拿出5000餘萬元,支持鄰村及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鄉鎮企業。我們本著扶貧先扶誌,扶貧先育人的 精神,花較大的精力和財力,為中西部地區培訓幹部100多期,累計1萬餘人。

八是環境變美。我們在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切實加大新村公共設施建設,美化村容村貌。過去的泥路、小道,已經全部脫胎換骨,變成平坦、寬闊的水泥路。田邊綠樹成蔭,河塘黃石駁岸,工廠整齊清潔,地麵草坪成片,鳥語花香,人人喜氣洋洋,初步建成了社會主義現代新家村,成為江南田園風光旅遊中心。村內旅遊完善,可同時容納3500人食宿,成這樣的共識:要看社會主義,到華西村!要看“三個代表”,到華西村!要看”三農“,到華西村!要看共同富裕,到華西村!要看”雙思“教育,到華西村!到底到華西看什麽?你看什麽,就什麽! 富而思進不停步,堅持特色再攀登。我們繼續深入開展“雙思”教育,用“三個代表”標準檢驗自己,爭取實現“三個第一”(講信譽第一、共同富裕第一、幹部權威第一)和“四句話”(用好信譽“華西村”,創新企業是後盾,有膽有識融資本,優品名牌稗旅遊城)的目標,再創華西集體事業的新輝煌!前年投資3億元的8個技改項目,去年8月8日全麵投產,去年實現銷售收入30億、可用資金3個億,創造了條件!去年8月8日我們舉辦首屆“華西特色旅遊節”,為今年華西建村40周年,實現40億,搞好村慶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華西有所成就,源於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好,上級領導支持好,華西幹群團結拚搏好,也離不開全國各界人士和各界朋友的關心支持好。對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我們希望結交更多的朋友,進行聯營合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華西名言

“既富口袋,又富腦袋”。1961年建村,那時年分配水平隻有五六十元,社員“吃糧靠集體,用錢靠自己”,地薄、隊窮、人心散。如今村民住大房子,開小車子,房子都在400平方米以上,村裏有小轎車400多輛,村民存款少的有100多萬元,多的有1000多萬元,攝像機、等離子彩電、中央空調等各種高檔用品成為尋常之物,家家有人出國旅遊過。華西村人富了“口袋”,不忘富“腦袋”。

“六愛”:愛黨、愛國、愛華西,愛親、愛友、愛自己。成立了別具一格的“精神文明開發公司”,每周村民開大會,每季黨員開大會,書場、劇場、溜冰場等各種文化娛樂設施一應俱全。

“不怕群眾不聽話,就怕幹部不聽群眾話;不怕群眾不聽話,就怕幹部說錯話”。華西村的幹部堅持有事同群眾商量,群眾盼望的,馬上就辦,而且一定要辦好,群眾暫時不理解的,加強溝通引導,等群眾思想覺悟了再去辦。個別人做錯了事,也交給群眾討論,由群眾來評議。華西村的幹部一是堅持勤奮學習,二是傾聽群眾呼聲。“老百姓是最講良心的,幹部為他們做了好事,他們會記住。幹部虧待了他們,他們也記住。他們記住的不是你個人,而是共產黨,黨員幹部的一言一行都同黨的威望緊密相連。”

“量才錄用,育才待用,外才我用,以才生財”。華西村先後舉辦了英語、紡織、冶金、管理大專班,與國內10多家大專院校建立了紡織、冶金和“三農”研究所。吸引了2000多名大中專畢業生前來創業,外貿公司90%員工為大學畢業生,與美、日、韓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做起網上生意。華西旅行社連續4年躋身“全國百強旅行社”,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超百萬人次。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隻有少數人富也不是社會主義,一村富了不算富,先富必須帶後富”。華西村先後為20多個省、自治區舉辦了100多期基層幹部培訓班,直接培訓1萬多人,帶動了10萬人脫貧致富。2001年以來,先後有15個周邊村加入華西村,為周邊村直接和間接解決了1萬多人就業,老人按月領養老金,如今還在全村境內開通了兩路公交車,有1000多戶村民喜遷新居。

  (三)改革開放最失敗的典型的鄉村——小崗村

1978年冬,小崗村18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按下鮮紅手印,實施了“大包幹”。這一“按”竟成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變了中國農村發展史,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史。現今的小崗村狀況如何呢?

前不久,有記者到小崗村采訪,村民對記者說:“我們是一步越過溫飽線,20年未進富裕門。”記者看到,還有一些農民至今仍住在茅草房裏,冰箱、彩電等生活用品在農舍裏難得一見。為慶祝改革開放20周年而修建的友誼大道、小學校舍、村委會辦公樓以及開通的程控電話等,都是政府和社會讚助出資興建的,沒有一項是小崗村人自籌資金建起的。

麵對記者,54歲的原村主任嚴宏昌說:“小崗村的現狀很難令人滿意。”嚴是當年大包幹的發起人,據他介紹,小崗村現在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有30多人常年外出打工,60%的村民負有外債。

1998年小崗村材料上的人均收入是2600元,而村民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實實在在地道出了自己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以村裏種糧大戶嚴美昌家為例,其家6口人,收入全靠種糧。去年收稻穀1萬公斤、麥子4000公斤、花生1000公斤、黃豆500公斤,按稻穀每公斤價格1.2元、麥子1元、花生3元、黃豆2.6元計算,全家收入20300元,扣去種子、肥料、農藥、機耕等成本費用9764元,以及農民負擔1900元, 共得8636元,人均收入1400元。嚴美昌一家的生產水平在小崗村屬於中等偏上,村裏年人均收入超過嚴美昌家的沒有幾戶。

農民嚴富昌有兩個兒女,大兒子16歲,二女兒14歲,都在離這兒8公裏左右遠的小溪河鎮,住校念初中。他們算了一下,讓兩個孩子上學,除吃自己的糧食不算以外,一年還要花三千元左右(據稱,住校念初中,要收學費、書費、板凳費、課桌費、保險費、住宿費等,一學期是500多元。夥食方麵,菜費每天是幾角,主食則由學生自己帶米,校方收取蒸煮費。學生在夥食上,每月至少也要花幾十元)。嚴富昌想了想,搬著指頭數了幾下,說;“我們家種14畝地,今年因年景不好,隻收了六、七千斤糧食,就說每斤糧食能賣元,也隻能賣三千元左右,隻夠讓兩個孩子念書用的。”(稻穀的國家保護價雖然是每斤元,但在壓級、壓秤、壓價之後,實際上賣不到這個價。而且,有些農民由於人力和運輸方麵的限製,很難到糧站去賣,隻能將稻穀賣給上門收購的糧販子。)

嚴富昌一家的生計確實有些困難。去年,嚴富昌被毒蛇咬了,花了一筆錢。誰知禍不單行,今年他妻子張長淑的腿又讓馬路上的車子撞了。張長淑到鎮上去看了醫生,綁了石膏,原以為沒有事了。沒有想到,等打開石膏一看,醫生又說要照片子檢查。據說,檢查還要花百十來塊錢。嚴富昌、張長淑十分為難,因為搞不到錢,也就沒有檢查,隻好拖著。
省裏幫小崗村修建的自來水塔,裏邊的機器也壞掉了。據說,要修好,就要花二、三萬元。再說,就是修好了,一個月全村光是電費就要花一、二千元。這個自來水,農民確實用不起。這樣,自來水塔也就隻好提前“下崗”休息了。

嚴留昌用自家的例子,仔細算了算。他說,他家種25畝地,過去年成好,可以打二萬斤稻穀。他有兩個兒女,大女兒21歲,上中專,二兒子19歲,上高中,供兩個孩子上學,一年要花七、八千元。如果田裏能收二萬斤稻穀,兩個孩子上學也就夠了。可今年,糧食減產,隻收一萬斤稻穀。不說別的,就是讓兩個孩子上學也困難啊!

農民徐家鬆告訴我們,現在差不多有50%以上的農民借了債,少則六、七千,多則一、二萬。他家因蓋房、娶媳婦等等,就背了兩萬元的債。沒有辦法,他隻好讓兒子、媳婦出去打工。現在,小崗村出去打工的人越來越多。

出人意外的是,那個背著鳳陽花鼓要飯的現象又出現了。繆夕五家,屋裏空空蕩蕩,床上亂七八糟,連一條像樣的被子都沒有。為了讓兩個孩子上學,借了五、六千元的債還不說,因為今年歉收,生活過不下去,隻好讓老婆背著花鼓出去要飯了。

有一組對比數字能說明小崗村的滯後:當小崗村人目前依然把依靠土地進行糧食生產作為其主要收益時,在南街村,包括外來人口在內的11000多人裏麵,隻有一支70人的農業隊伍從事1000畝耕地的農場生產;而在大寨村,2004年農業的直接收入僅占到該村總收入的2%。

還有一組數字令小崗村人更加感到汗顏:2002年,大寨村經濟總收入就突破1個億,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000元;而今,南街村在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創造出了年產值14個億的奇跡;而到2003年,小崗村人均收入隻有2100元,離“小康”標準相距甚遠。(資料來源:《改革內參》2000年第5期)

21世紀經濟報道報料說:

《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對中國的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新的戰略部署,也注定將把中國的農村改革推向一個新的曆史起點。那麽,在這個新的裏程,如何在影響農村體製改革的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更是引起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結合《決定》,2008年10月22日21世紀經濟報多名記者再次深入一線,詳細調查各地具有標本意義的農村改革試驗中出現的新現象、新經驗、新困惑。就像當年轟轟烈烈的農村改革一樣,讓我們仍然以小崗村作為本係列報道的起點。

“我保證我所說的話是準確的。”嚴宏昌一臉嚴肅。

誠然,沒有人懷疑,這位30年前在中國農村改革曆史上掀開轉折性一頁的農民——當年的生產隊副隊長,對小崗村正在進行的土地流轉擁有發言權。

他捏著香煙的手指在顫抖。

“我盼總書記盼了兩年了。”嚴宏昌說,他想跟總書記拉拉家常,拉拉關於小崗村的發展,拉拉小崗村的土地流轉情況。

但後來,他還是失去了這個機會。

9月30日,胡錦濤總書記來小崗考察工作,按照村裏剛開始的想法,當年“大包幹”的12個人(共18個人,其中6個已經去世)本來都可以去見總書記,但後來政府和村裏隻安排了12人中的兩個幹部和兩個代表去,包括嚴宏昌在內的其他八個人沒有過去。

“村裏好多人都想見見總書記。”嚴宏昌一臉遺憾。

30年來,中央領導每在改革的重要關口,都會來這裏考察民情,考察重點也都會是土地方麵問題。

雖然這次沒見到總書記,但總書記的話,在嚴宏昌們那裏得到了共鳴:“不僅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還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同時,要根據農民的意願,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嚴宏昌們希望,小崗村,這個當年的土地改革的先鋒,能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摸索出一套更適合小崗村乃至整個中國農村新一輪改革發展的模式來。

因為,在土地流轉過程中,這群改革者,遇到了他們意想不到的困惑。

“不少承包地荒著”

90戶人家、476人,耕地麵積1600畝。這些構成了原小崗村的全部家當。2008年初,在上級的授意下,石馬、嚴崗兩村合並到小崗村,人口達到3800多人,土地麵積8700多畝,在皖北也算得上一個規模大村。

盡管這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和廣大中西部大部分農村一樣,走過溫飽線的他們,有著強烈的致富渴望。

“小崗村很多在外麵打工,我二兒子和妻子都在福州打工。”“大包幹”成員嚴美昌的妻子告訴本報記者。

跟嚴宏昌一樣,那天,嚴美昌也沒有被安排去見總書記。

他們想對總書記說,希望小崗村在新一輪土地規模經營中,能使得當地老百姓獲得更大的收益。

村裏大麵積推廣的蘑菇大棚,就讓他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兩年前,三位來自鳳陽縣城的安徽科技學院的大學生,在小崗村建立了9個蘑菇大棚,並進而帶領當地眾多農民投入蘑菇種植,激起了小崗村土地流轉的第二次高潮。

按照鳳陽縣維持到現在的政策,2006年,每新建一個標準棚財政補貼6500元;2007年,大學生每新建一個標準棚財政補貼6000元;2008年,大學生每新建一個標準棚財政補貼5000元。

按照嚴美昌的說法,地是村裏拿錢出租的,地給承包戶不用錢,然後每個棚還有補貼。而建大棚等錢不夠的話可以有貼息貸款,等賣了蘑菇再還貸款。

這本來是一個很不錯的經營方式,但現在,承包人向上級申報的大棚數,和實際經營的並不一致。

“申報幾個棚,拿到補貼後,到時候實際上隻種其中一小部分大棚,這樣就可以賺很多錢。”一位村民說,“比如有5個棚,就有25000塊的收入,到時候就隻做3個棚。”

記者在現場的確發現,很多大棚都空著。一位種植戶說,因為投入成本高,而且價格受市場影響大,所以後來很多農戶就不弄了。而現在,“明知道蘑菇不賺錢,但還幹,因為有錢補貼。”

嚴美昌認為,之所以蘑菇大棚說有收益,是因為“他們(指種植戶們)在拿到5000元補貼後,減少雙胞菇的種植,比如原來是8層架子,現在減少幾層,這樣減少了投入”。嚴美昌的侄子也培植了雙胞菇,但是也虧本了。

而流轉用於養豬的土地則更讓不少村民有了爭議。2007年,上海三農公司在小崗村建立一個養殖基地,送來了100多頭母豬,並帶動了40多戶農民養豬,不過這個養豬廠的占地是以4000元/畝的價格一次性買斷20年的使用權,已經不同於當時的以出租為主導的模式了。

但“養豬的地,隻用了一些地,其它都荒廢放在那邊幾年了(部分用做苗圃),公司沒給錢村裏,村裏拿錢給村民。”嚴宏昌說。

村民們認為,既然該項目引進的是外地的老板,就應該是承包方支付,而不該是村委會支付,所以他們向相關部門反映情況,結果一年多來,村民反而沒得到一分錢租金。

原因是承包方沒有支付相關土地費用給農民,而即使在僅有的20畝地養豬場,“現在效益不好。”被上述公司任命為養豬場老板的小崗村委書記史學亮說。如今,這個養豬場飼養了300餘頭豬。

“我們找了縣委書記,村裏承認這樣已經做了兩年,縣委書記則說老百姓的錢肯定要付的,所以一直就是村裏付款給村民。”嚴宏昌說。

“這很不好,占用了村裏本來可以用在其它地方的錢。”嚴宏昌說。

不僅如此,當年的養豬場的其餘土地如今則處於荒廢狀態,“就在村大路入口處那邊,你可以去看下”。嚴宏昌說。

目前,小崗村已經流轉出600畝農地,用於種植葡萄、蘑菇,養豬等,但的確存在部分承包地荒著的現象,並沒有經營。“太可惜了。”一位村民說。

在2006年,小崗村招商引資租地15畝建設的一個農貿市場,門麵房全部賣掉,但由於缺乏消費市場,整個農貿市場至今沒發展起來。

“你可以自己去那邊看看情況。”嚴宏昌手指了指友誼大道盡頭方向。

而利用整理土地建設的小崗鋼構工廠也處於半停工階段,記者在10月10日看到,當天並沒有生產,記者通過當地村民了解到,這個廠最多時估計大概十來個人在生產,不過現在基本處於停產狀態。

對此,沈浩,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這個被下派到小崗村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安徽省財政廳的官員表示,“由於交通日益便利,會有更多的廠過來小崗投資,未來小崗村工業會發展起來。”

嚴宏昌:村裏跟我說沒賬本

“村裏公共的房子修了再修,浪費錢。”於是,嚴宏昌產生了想具體了解村裏的財務狀況的想法。

10月10日上午,記者在豪華的小崗村村委會偌大的辦公室看到,很多辦公桌上沒有擺放任何物品,隻有一張桌子上擺放著“公務員考試用書”。

“2004年之後小崗村後就沒公開過財務。”嚴美昌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們要求他們公開,但一直沒有結果。” “後來村裏就直接和我說沒有賬本。”由於現在的村級財政基本都是上級撥款,“原先我們村的會計都不讓幹了,從外麵聘請了會計。”嚴宏昌說。

記者曾試圖找過原先擔任小崗村的會計,未果。

“後來我們給縣裏麵反映,縣裏麵說叫我們找鎮裏,我找鎮黨委書記,鎮裏說鎮不是村的法人代表,叫我們找村裏。”嚴宏昌說,“而村裏直接和我說沒賬本。”

事實上,按照現行《村委會組織法》,村委會有義務必須每年公布一次村財務狀況,而小崗村村務公開製度也提出要公布“年度財務計劃及各項收入和支出”。

10月10日,本報記者在小崗村委公布欄看到,公布欄上公布有計劃生育補助等情況,由於不是年關或者年初公布村財務的時候,記者並沒有看到相關信息。

但記者在小崗村官方網站“小崗村先鋒在線”上獲得了這樣一個數字,“小崗村集體年收入超過80萬元”。

對此,沈浩回應說,“我們每幹一件事情都會在公開欄上公布,隻是我來之前,財務可能有一段時間沒公開。” “我來了之後,建立了嚴格的財務製度,鎮財政所專門給我們派了個專職會計,出納也是大學生。”沈浩說。

“這事關老百姓的民主權利,過幾天對我以及以前的村賬務的全麵的審計結果就會出來。”沈浩表示。

“其實大多數村民都支持我們現在的做法,隻有少數幾個人,生怕自己當年大包幹的功勞被搶了。”沈浩補充說。

示範項目的空間

小崗村部分電話、學校、水塔、自來水、大包幹紀念館等等設施都是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等各部門以及社會各界捐贈和撥款。

“比如電話,當時免了初裝費,但當時還是有很多老百姓用不起。”嚴宏昌回憶。

村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錢投到農業上。

記者隨即問了幾個村民是否上過自己村裏的網站,村民都表示家裏沒有電腦,還有一位村民表示他家裏到現在還沒裝電話。

而在當地,圍繞一些項目是不是形象工程,還有著不同的說法。以前,鳳陽縣政府為上述三名大學生提供了誘人的條件:每畝6000元補貼和1萬元的政府貼息貸款,蘑菇銷路由村裏的專業合作組織統一安排,並簽訂合同、訂立保護價,有關部門還安排三人之一的王中華等人到日本、美國等地考察現代化農業生產。

村民說,這樣的待遇不具有代表性,比如本村的村民也承包的大棚就沒有這麽好的待遇,“我們就沒有大學生貸款額度大。”一村民說,而由於這兩年蘑菇價格不高,讓部分農戶去年賠了本,所以今年就沒有再種。

在談及蘑菇加工廠時,“平時都不加工蘑菇。”嚴美昌的妻子對本報記者說,而記者10月10日這個工作日下午在蘑菇廠時,當天的確沒有見到有生產的跡象。

而對於葡萄園,小崗村原村長嚴德友在去年擴建了120畝葡萄,是因為有政府扶持,每畝補貼1000元,另外還有350元的材料費。

而作為葡萄種植戶的嚴付昌和嚴宏昌則沒有任何補貼,嚴宏昌家裏原來種植了10畝葡萄,但是因為沒有補貼虧本,後來挖掉了。

在采訪中,部分村民表示希望能一視同仁,不能隻給那幾個示範工程補貼,而應該給其它一些種植大戶也給予補貼。

被村民稱之為形象工程的還有當地的二層小洋樓,按照村民提供的說法,當時村裏提出每戶出4萬,村裏出2萬,建設小洋樓。“當時村裏答應每戶給2萬,但後來有的隻給1萬,有的給了2萬。”

盡管村民住進樓房普遍感到開心,但嚴美昌的妻子告訴本報記者,“幾乎每家每戶因為建房都欠外債。”這也得到了嚴宏昌的認同,“房子蓋了,腰包癟了”。

“所以很多人出去打工了,大概有80戶人家子女在外麵打工。”嚴宏昌說。......

麵對以上三個村的鮮明對比說明了一個什麽問題?如此看來,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的唱紅歌走井崗路的做法應當值得提倡,隻有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走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國才有希望,否則,中國將一事無成,窮富懸殊特出,社會必將混亂,人民會離心離德,國將不國。

 

毛澤東主席在五十二年前就精辟地告誡全黨說:為什麽把包產到戶看得那麽嚴重,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所有製的基礎如果一變,我國以集體經濟為服務對象的工業基礎就會動搖,工業產品賣給誰嘛!工業公有製有天也會變,兩極分化快得很,帝國主義從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對中國這個大市場弱肉強食,今天他們在各個領域更是有優勢,內外一夾攻,到時候我們共產黨怎麽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保護工人、農民的利益?!怎麽保護和發展自己民族的工商業,加強國防?!中國是個大國、窮國、帝國主義會讓中國真正富強嗎?那別人靠什麽耀武揚威?!仰人鼻息,我們這個國家就不安穩了”

毛主席還說:“事情不是那麽簡單,人家資本主義製度發展了幾百年,比社會主義製度成熟得多,但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中國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會曆史長,地區發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國主義弱肉強食,搞得民不聊生,實際上四分五裂。我們這樣的條件搞資本主義,隻能是別人的附庸。帝國主義在能源、資金等許多方麵都有優勢。美國對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既合作又排擠,怎麽可能讓落後的中國獨立發展,後來居上?過去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資本主義道路,我看還是走不通。要走,我們就要犧牲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違背了共產黨的宗旨。國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都會激化,搞不好,還會被敵人利用。”

綜觀社會上的各種社會矛盾.階級矛盾等等,希望全體中國精英都要反思,“過去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資本主義道路,我看還是走不通。要走,我們就要犧牲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違背了共產黨的宗旨。國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都會激化,搞不好,還會被敵人利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