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談談毛主席晚年留下的思想遺產

(2012-12-29 03:48:02) 下一個

談談毛主席晚年留下的思想遺產

作者:嶽德常

發表時間:2012-12-26

  一、我們應當怎樣總結文革教訓

  作為領導了中國半個世紀的革命的革命家,毛主席一直是站在革命鬥爭的最前列,同時也站在理論創新的最前沿。他在革命的過程中也在深入地思考著理論問題,為了建設一個沒有剝削的新製度,他領導推翻了舊製度,為了防止舊製度的複辟,又搞了一係列運動,後來發現資產階級就在共產黨內,所以便搞了文化大革命,但最後搞不下去了,是什麽原因呢?他又思考了社會經濟基礎,這便是他晚年對“林彪一類如上台搞資本主義很容易”的思考,當年是作為最高指示要全國人民學習的,但能弄懂的人不多,所以他老人家一去世,人們便把最高指示放在一邊了。但放在一邊並不等於就超越了它,那正確地反映了客觀現實的科學理論是回避不了的。隻有從這裏出發,才能繼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毛主席在總結文革的教訓,其他人也在總結。但是,悟道深者得之深,悟道淺者得之淺。有的人總結的教訓不過是將其破口大罵為一場浩劫,有的人則認為是不能再鬥了,一心一意地謀發展吧。然而毛主席所看到的資本主義複辟的危險是否會因為人們視而不見就不存在了呢?要想搞社會主義建設,僅靠一種良好的願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希望不出現兩極分化,我們認為,隻要把經濟搞上去了,人民就會擁護共產黨;然而,在理論上的空談的伴隨下,現實按照其自身的邏輯發展著,人們吃了一驚又一驚,眼睜睜地看著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那些醜惡現象在我們身邊蓬蓬勃勃地成長起來。這是為什麽呢?28年以後,現實逼著我們重新思考毛主席當年所思考的問題上。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作者說:“研究中國社會的任何方麵,如果不從中國共產黨努力改造中國社會這一背景出發,那簡直是毫無意義的。”因而對當今任何一位研究者來說,都有一個立場的選擇問題,是站在中國共產黨一邊,還是站在中國共產黨所要改造的社會腐朽現象一邊?社會主義社會是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中間階段,私有製的不斷被克服和共產主義逐步建成的過程,就是它的存在與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渡階段,既存在著私有製社會的社會因素,也存在著公有製社會的社會因素,這兩種因素之間互相矛盾,此消彼長。社會主義就建立在這種矛盾之上。矛盾的解決無非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商品交換瓦解了公有製,這便是資本主義複辟,這是在蘇聯已經出現的情況,這是同曆史進步方向背道而馳的辦法;一種是用公有製克服私有製,讓公有原則深入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因而社會生活中就存在著兩個發展方向,一種方向是毛主席的方向,消滅壓迫和剝削,把社會引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方向,一種方向是維持壓迫剝削製度,隻要自己能站在社會的上層就行了。於是在這兩種方向之間就會出現爭奪,這也就是兩條路線的鬥爭。盡管現在不提路線鬥爭,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資產階級改造共產黨的鬥爭還是照樣存在著,西方人的和平演變戰略仍然在繼續著。

  人們如果要想對毛主席晚年的實踐進行一次徹底的反省和清算,那就要從中國共產黨努力改造中國社會這一背景出發。從這一背景出發,文革也不過是中國共產黨改造中國社會的又一次努力,與推翻舊製度,搞社會主義改造等等都是一脈相承的。這一次努力雖然失敗了,但毛主席的探索代表著人類進化的方向,正如挑戰者號升空爆炸一樣,是全人類的挫折,而不是某一個國家和某一個人的挫折,是人類進化過程的一個環節。

  所以說,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對當今任何一位想要總結文革教訓的人來說,都有一個立場的選擇問題,是站在中國共產黨一邊,還是站在中國共產黨所要改造的社會腐朽現象一邊?

  二、為什麽“林彪一類如上台搞資本主義很容易”

  毛主席說:“現在還實行八級工資製,按勞分配,貨幣交換,這些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所不同的是所有製變更了。”這些都是人盡皆知的東西,毛主席為什麽要思考這些東西?這是因為,正是在人們所熟知的這些東西裏麵潛藏著資本主義複辟的可能性。

  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並不僅僅存在於社會主義曆史階段,在社會主義之前的一係列曆史階段,都存在著商品交換,它是隨著私有製的產生而產生的。為什麽需要商品交換,就是因為社會是私有製社會,在這種社會中生活的人是私有者。分工使他的勞動產品單一化,而他的需要又是多種多樣的,這些作為私有者的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須用自己的產品同別人的產品交換。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貨幣作媒介,離開了貨幣,離開了交換,私有製社會的生產和消費就運轉不起來。

  而在原始社會和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沒有商品交換。“直接的社會生產以及直接的分配排除一切商品交換,因而也排除產品向商品的轉化(至少在公社內部)和隨之而來的產品向價值的轉化。”[1]這是由於在這兩種社會中生活的人們都不是私有者,他們的產品也不是彼此獨立的私人勞動的產品。

  顯而易見,商品交換是以私有者對於自己的勞動產品的私有權為前提的。但是這種私有權並不是從來就有的,隻有在私有製社會,才有私有權的存在,才使人成為私有者。使人成為私有者的,是私有製的社會關係。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是同勞動者轉化為私有者相適應的。商品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統一,它具有使用價值,是它作為勞動產品本身所具有的屬性,它具有交換價值,則是私有製的社會關係強加到它的身上的屬性。“正是商品世界的這個完成的形式——貨幣形式,用物的形式掩蓋了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以及私人勞動的社會關係。”[2]商品交換的表麵現象把私有者之間的社會關係掩蓋住了,所以,隻看到表麵現象的人陷入了錯覺,把勞動產品的交換價值看成了產品本身的屬性。其實,“價值隻不過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社會關係在物上的表現。”[3]“在共同勞動的條件下,人們在其社會生產中的關係就不表現為物品的價值。”[4]“使用物品成為商品,隻是因為它們是彼此獨立進行的私人勞動的商品。”[5]

  由於商品交換關係不過是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的表現,所以企圖通過行政命令來取消商品交換關係是行不通的。我們可以通過社會主義改造來變革生產資料所有製的形式,但卻不能通過行政命令來使人們成為新人,人的精神上的進步是一個漫長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很難做。有那麽一些東西限製著人的思想,那就是毛主席所說的,還存在著商品交換,還存在著工資製度,勞動力和解放前一樣,仍然是商品,勞動者同解放前一樣,仍然是勞動力的出賣者,仍然要領工資,然後拿錢買米,買煤,買油、買菜。他們是自己的勞動力的所有者,是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所有者,所以他們仍然是私有者。這跟舊社會比起來,“沒有多少差別”。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是以勞動者是私有者為前提和基礎的,是以私有權的存在為前提和基礎的,也就是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說的“資產階級法權”。人們就生活在這個環境裏麵,正如列寧所說的那樣,我們都還生活在舊製度的汙泥裏麵。“社會經濟形態是一種自然曆史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係,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係的產物。”[6]而生活於某種社會環境又是不能容許他們自由選擇的。

  於是便形成了一個循環圈,商品經濟是私有者的社會關係的反映,反過來又維持著這種關係,把人們束縛在私有者的發展水平上。在這樣一個人創造環境、環境又反過來造就人的循環過程中,市場經濟的那一套價值體係不斷強化了起來,控製了社會運行過程,把社會推向資本主義方向。馬克思說:“社會結構和國家經常是從一定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7]從私有者的生活過程中,必然要重新產生出私有製的一切,私有者的生活過程必然是社會主義公有製的瓦解過程,“所以林彪一類如上台搞資本主義很容易。”

  三、新製度必須以新人為基礎

  從私有者的生活過程中一定會產生資本主義複辟,這是一個自然規律,如果人們不能認識這一規律,這一規律就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支配著社會過程。毛主席和私有製鬥了半個世紀,終於發現,其根源存在於現實生活中,要防止資本主義複辟,就必須改造私有製的生活方式,改造私有者。既然商品交換的環境把人們培養成為私有者,而我們又生活在這個環境裏麵,要打破這個互相製約互相促進的超循環,要讓新的價值體係進入和控製這個超循環,就需要有一種實踐著新的價值體係的新人,所以他說,世界觀的轉變是一個根本的轉變,不光是其他階級的人要轉變,我們每個人都應當自覺改造自己,“誰都要改造,包括我,包括你們,工人階級也要在鬥爭中不斷改造自己,不然有些人也要變壞呢。”

  培養新的人性,這是毛主席畢生追求的目標。早年他組織的新民學會的宗旨就是“改良人心和風俗”,毛主席一生所做的兩件事,都圍繞著培養新人這個目標,他領導中國人民鬧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然後發展生產力,都不過是為做好這件事做鋪墊,清掃地基;搞文化大革命,則是進一步向人性中的缺點宣戰。他不是把基礎工作做好了再提出引導人性進化的任務,而是把引導人性進化的任務與這些基礎性工作結合起來做,在引導人性進化的努力中為人性的進化創造基礎條件。在井岡山的時候,他明確了“黨指揮槍”的原則,製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他後來又寫了老三篇,也無非是規範引導人性向上。正因為他做好了這件事情,所以便能把窮棒子們組織起來,投身於改造中國的偉大事業中去,把人的潛能發揮出來,締造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人民軍隊。在建設了新中國之後,搞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人民公社,號召人民搞義務勞動,學雷鋒,一次又一次地搞政治運動,直到最後發動文化大革命,強調“鬥私批修”、“靈魂深處爆發革命”,都無非是為了引導教育人,培養塑造人。

  要不要“靈魂深處爆發革命”呢?應該說非常必要的。現代心理學理論告訴人們,在人們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口欲望沸騰的大鍋,其中有向善的傾向,也有作惡的傾向,如果人們壓製了那些作惡的傾向,讓那些向善的傾向發展起來,人們就會健康成長。反之,如果壓製了那些向善的傾向而讓作惡的傾向發展了起來,人們就會走向墮落與毀滅。因而引導人們健康發展,這難道不是對人們的真正的愛護嗎?有人說,個人的成長或墮落是個人事務,他人不應當幹涉,這是不對的。個人的成長或墮落並不純粹是個人事務,一個人的墮落必然要危及親人與社會,而一個人要想獲得充分的成長,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支持。因而一個人要想成為好人,最後都要碰到這個人與環境互相製約的循環圈,毛主席所要做的事情也無非是要打破現有的循環圈,將社會生活組織得適合於人性中的向善傾向發展起來,讓所有的人都成為好人。

  他的這些想法,人們通常稱之為理想主義。所謂理想主義,有些人在用這個詞的時候往往會暗含著一個意思,就是思想認識不符合客觀實際,不能實事求是。但是,真正不實事求是的是誰呢?現在看來,毛主席的思考是深入的,蘇聯東歐的瓦解證明了他的遠見卓識,在中國所發生的情況也證明了他的高瞻遠矚,而那些譏笑他的人則是錯誤的。一些共產黨人之所以批評毛主席“不現實”,隻是因為毛主席所看到的現實與自己所能看到的現實不一樣,而現在看來,不是毛主席不現實,而是他們自己所能看到的現實是扭曲的,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按照這種認識來管理社會主義社會,必然是一廂情願,一方麵聽任市場經濟的那一套價值體係在“人創造環境、環境又反過來造就人”的循環過程中強化了起來,控製了社會運行過程,另一方麵又想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希望社會上沒有腐敗違法現象,這便是自相矛盾。作為共產黨人而不知道如何讓自己的價值體係在社會生活中占據支配地位,聽任資本主義的那一套價值體係強化起來,隻能是麵對資本主義的咄咄逼人的攻勢一籌莫展聽天由命,其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蘇聯所出現的那種情況。毛主席說“資產階級就在共產黨內”,而這些人們並不這樣認為,他們也經常把馬列的詞句掛在嘴上,也很想為人民服務,但由於並不真懂馬列,不能超越私有製環境的束縛,“在他們看來作為資產者的人是一切社會的基礎,……他們不能想象會有這樣一種社會製度:在那裏人們不再是資產者。”[8]所以說,當代共產黨人不能回避毛主席留下的思想遺產,隻有繼續他的思索,“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真正地弄清楚“列寧為什麽說對資產階級專政”,才能將革命進行到底,把社會引上穩定運行的軌道。

  現在看來,唯有發生在人們內心深處的革命,才是真正的實質性的革命;在此基礎上組成的社會才是全新的社會。在人性依舊的情況下,無論如何鬥爭,都無法鬥出一個新社會,而人性的進化又需要一個時間,所以文革必然要失敗。同樣在人性依舊的情況下,僅有生產力的發展也不過是在更高的生產力水平上建設資本主義,在這樣一個在前提下,無論如何發揚民主加強法製,所搞出來的都不是社會主義。

  四、引導人性的進化是社會政治活動的最高目標

  對於一個社會政治係統來說,還有什麽比培養完美的人這個目標更高的任務呢?沒有了,政治活動的最終目標也無非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由全麵的發展”。其他的什麽發展生產力、發展科技、民主法製建設、嚴打、救災等等,包括反恐,都是基礎性的東西。參考馬斯洛的需要層係理論,社會政治過程也有一個需要層係理論,生產力的發展、安全等等,處在政治目標體係的下層,這些目標重要不重要呢,當然重要,而且必須優先考慮,生命安全,生活保障,這是人民群眾的基本生存需要,滿足了這些需要之後,才能考慮尊重、自我實現等等更高的人生目標。於是政治家們、當官管事的人們就必須努力推動社會政治過程向更高的層次發展,追求更高的政治目標;當他在做著那些必須優先考慮的事情的時候,心裏也必須想著更高的目標,這樣他才能站得高,看得遠,得心應手地駕馭政治過程。反之,如果當官管事的人眼界不高,隻看到低層次的政治目標,那就無法駕馭政治過程,舉措失當,“不善為斫,血指汗顏”。比如說我們這些年來集中精力謀發展,為了發展生產力而發展生產力,結果在思想文化領域沒有管好,隨之而來的腐敗現象兩極分化賣淫吸毒等社會醜惡現象也孳生蔓延開來。再比如許多國家忙於反恐,但卻找不到病根,為了反恐而反恐,結果是越反越恐。當然還有更多的人,他們當官不過是為了及時行樂,比如法國的那個“我死後管他洪水濤天”的皇帝,這樣的人根本就無法駕馭社會運行過程,他們自己的命運也是很悲慘的;再比如中國的項羽,當官的目標不過是讓家鄉父老們看看自己的威風,當時就被譏為“沐猴而冠”,由於價值體係的缺陷,預先就決定了其最終失敗的命運。

  但我們的毛主席跟他們那些人不一樣,在政治家的隊伍裏,他高高在上,人們通常讚譽他具備偉大的人格,認為他具備超人的素質,為什麽他能做到這一點呢?關鍵是他有一套新的價值體係,他看到了政治的根本目標——引導人性,他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培養了一支有高度文明精神的隊伍,在改造舊社會的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在他的教導下,人民群眾朝氣蓬勃地投入到建設新中國的偉大事業之中,形成了巨大的曆史潮流,有誰能擋住這一潮流呢?於是,對於他來說,推翻三座大山,讓中國人民站起來,就不費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易於反掌”。在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之後,更加精心地自覺地從事於引導人性的進化這一根本目標。他站在政治理論和實踐的製高點上,就像下棋一樣,越是高手下的棋越是值得研究;毛主席是政治家中的高手、巨匠,所以他的實踐,無論是取得的成就還是所經曆的挫折失誤,都是寶貴的財富。特別是他關於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這是毛主席自己晚年也還在探索著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長點,因而是毛澤東思想中最新的、最重要的、最具有現實意義的部分。我們要學習毛澤東、繼承毛澤東,最重要的就要學習和繼承這個理論。我們應當在堅持其革命方向的前提下,與時俱進,結合當前現實,進一步做好他所要做的事情。

  比如說,對社會進行階級分析,毛主席用過的老辦法,現在再用就時過境遷了。現在應當是以人的發展水平來確定其是否是可以依靠的力量,不管他的階級地位如何。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的是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再僅僅代表無產階級。現在看來,階級分劃是人性和社會都不成熟的曆史階段的產物,對於人格發展成熟的人來說,他們可以超越自身階級地位的局限,在追求個人的完善的時候推動社會的完善。

  再比如,毛主席原來所強調的兩個階級兩種路線的衝突,現在也變了,變成了兩種價值體係的衝突。從毛主席晚年的探索中可以找到這種演變的軌跡。他敏銳地注意到了兩種思想兩條路線的鬥爭,無產階級要用自己的世界觀來改造世界,資產階級也要用自己的世界觀來改造世界。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如果讓資本主義的價值體係在社會生活中占據了支配地位,兩極分化、階級鬥爭就重新發展起來。如果讓共產黨人的價值體係占據了支配地位,兩極分化就會逐漸縮小,階級鬥爭就會逐漸消亡。因而現在的鬥爭已經不是兩個階級的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而是這樣兩種傾向之間的衝突:是繼續維持甚至強化階級分化和階級鬥爭,還是縮小階級分劃直至消滅階級。

  在脫掉了共產黨人在過去的革命鬥爭中所不得不穿上的階級鬥爭外衣之後,我們現在就可以直奔主題,致力於人的自由全麵發展這個根本目標了。在共產黨八十多年的革命建設所營造的社會基礎上,我們完全有條件實現這一根本目標。個性的自由全麵發展是每一個人的最根本的利益,當每一個人都認識到這個利益的時候,便會努力追求這一目標,大家都這樣做了,便會形成一個偉大的時代潮流,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中,要想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標,就像毛主席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一樣,易於反掌。

  五、前途無限光明,道路依然曲折

  社會的任何進步,歸根到底還是要體現在人性的進化上。社會主義製度和其他製度的區別就在於,社會主義製度有意識地引導人性的進化,為人性的進化創造經濟的、政治的和文化的條件。而其他製度則不是這樣,資本主義製度問世時也倡導人本主義,但他們做不到,其製度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它隻能把利潤作為追逐的目標,為了維護資本主義製度的統治地位,資產階級還必須千方百計地扼殺人性的更高的需要,通過一整套的政治經濟製度來迫使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生存的基本需要上,使人們成為一個“單向度的人”。其他社會就更不行了,中國的孔夫子很早就倡導人性的完善發展,但幾千年來,一直是空話。隻有社會主義製度,才有可能將它作為現實目標來追求,這是曆史的終極目標,也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共產黨認識到這一利益並領導人民實現這一利益,正確處理人民群眾中的不同思想認識的矛盾,既要富之,又要教之,並為其健康發展創造條件,這樣才是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共產黨人要建設社會主義,就必須人性的改造提高上下功夫,不光要改造自己,而且要改造社會,在改造自身的同時帶動社會的進步,在拉動社會趨向於完善的過程中成就自身的完善。

  但是,人們都想用自己的價值體係來改造世界,那些真正的共產黨人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得到充分全麵的發展,因而就要堅持毛主席所開辟的革命方向,堅持社會主義製度;而那些發展不充分的人也希望每一個人都和他們一樣在情欲物欲的控製下生活,因而就很自然地親近西方的製度,倒退回資本主義。黨內的走資派和社會上的“自由派”,雖然處在不同的階級地位,但在價值體係上卻是一致的,處在同樣的人格發展水平上。由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隻能是資本主義社會,讓他們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他們便會覺得不適應,覺得弊端叢生,他們便極力要按西方的政治模式來進行改革。他們中的一部分極力往共產黨的隊伍裏擠,為的是利用執政黨的權力來謀取個人私利,一部分沒有擠進去的人則在一邊大叫要反對共產黨的腐敗,必欲要把共產黨趕下台而後快。這兩部分人看起來水火不相容,其實卻不過是分工的不同,想要搞垮共產黨的目標是一致的,價值體係也是一致的。

  於是在社會主義這個曆史階段,就存在著兩種價值體係的衝突,這種鬥爭是長期的、複雜的、有時甚至是很激烈的,不是東西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因而資本主義複辟的危險性是一個客觀存在。這是因為它有著自己的優勢,資本主義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相對低級的階段,對於個人來說,也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人們都需要經過這樣一個不成熟的階段,經曆了挫折,走一些彎路,然後才能找到人生的正道。但如果一直停留在這個不成熟的階段,那就隻能適應市場經濟,這就是資本主義的人性基礎。在這種人格水平上,就像列寧所指出的那樣,經常地每日每時地自發地和大批地產生著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

  然而,與之相對的另一種傾向也是無法完全壓製的。人的自由全麵發展,這是人性最深處的需要,必須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才能從無意識的深處浮現出來。無論社會多麽黑暗、人生多麽艱難,它仍然都在人性的深處潛伏著,仍然會有一些天才而敏感的人物追求和體驗著它。社會主義革命也無非是讓所有的人都有機會實現這一目標,當著人們自覺地追求這一目標時,社會主義革命自然就有了強大的動力,正像毛主席所說的那樣,世界觀的轉變是一個根本的轉變,意識到這一目標便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變包袱為財富,使我們一向渺小的生命煥發出巨大的能量。毫無疑問,當著自覺追求這一目標的人們在社會上占據了支配地位時,社會主義製度也就最終穩定下來了。

  在奔向這個目標的過程中,人類已經走了許多彎路,可能也還要走許多彎路,這都是曆史進程中的必然環節。我們紀念毛澤東,就是因為他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把這個進化過程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上來看,社會主義革命不過是大自然進化過程的一個環節罷了。它也遵守進化過程的法則,那就是不進則退,隻有在不斷將革命向前推進的過程中,才能保持已經取得的成果。所以,對毛澤東來說,最好的紀念就是高舉他的旗幟,堅持其革命方向,將革命進行到底。

  --------------------------------------------------------------------------------

  [1] 恩格斯:《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304頁。

  [2]《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頁。

  [3]《剩餘價值理論》第三冊,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59頁。

  [4] 同上,第139頁。

  [5]《資本論》第一卷,第89頁。

  [6]《資本論》第一卷,第12頁。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9頁。

  [8]《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1846、12、2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