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精神不死,風騷長存—毛澤東的對聯及其特色

(2011-07-02 19:56:49) 下一個
精神不死,風騷長存  


——毛澤東的對聯及其特色  


在毛澤東主席逝世34周年之際,特獻此文,以表寸心。  


毛澤東不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一位獨具匠心的文學家,除精通詩文詞章外,還深諳對課楹聯。他的對聯常用於自勉、賀贈、書題、悼挽,風格獨特,膾炙人口,廣為流傳,既豐富了毛澤東思想寶庫,也為中華民族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 應對自勉聯  


1、應老師對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八歲的毛澤東就讀於韶 山鄒春培 先生的南岸學塾。一次,毛澤東和幾個同學在池塘邊戲水, 鄒 先生為試學生才智,便出了一對:  


濯足  


諸生以“洗頭”、“開心”等相對,而毛澤東卻對以:  


修身  


鄒 先生問道:“何以用‘修身’對之?”毛澤東回道:“學生想到了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語出驚人, 鄒 先生讚道:“人小誌高,將來必成大器。”  


2、應同學對  


光緒三十七年(1909年),毛澤東在湘鄉縣立東山高小讀書。一次向同學蕭三借《世界英雄豪傑傳》,蕭三便以應對為條件試其才華,出句是:  


目旁是貴,瞶眼不會識貴人  


毛澤東從容對道:  


門內有才,閉門豈能納才子  


毛澤東抒懷述誌,巧對折字聯,蕭三心悅誠服,慷慨借書。  


3、自勉  


1915年,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讀書,他認為學習必須持之發恒才能有所長進,遂改明人胡居仁的對聯成為一副自勉聯:  


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  


最無益,隻怕一日曝七日寒。  


毛澤東言行一致,堅持不懈,終成大器。  


4、應前輩聯  


1917年暑期,毛澤東邀同學肖子升於長沙、安化、益陽、沅柒、寧鄉五縣遊學。在安化,勸學所所長夏默安向他求對:  


綠楊枝上鳥聲聲,春到出,春去出;  


毛澤東聽到池中蛙鳴,觸景生情,吟出下聯:  


青草池中蛙句句,為公乎?為私乎?  


典出《晉書》,晉惠帝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為私乎?”毛澤東化腐朽為神奇,巧應其對,顯示了公而忘私的博大胸懷。夏默安見他引經據典,革舊更新,大喜過望,遂贈旅費大洋八塊。  


二、 賀贈聯  


1、賀同學婚禮聯  


1915年春,毛澤東為湖南一師八班的同學廖廷璿與皮述蓮的婚禮撰贈一副賀聯:  


二月梅香清友;  


春風桃灼佳人。  


此聯既有新婚之喜的意境,又無“舉案齊眉”之類的俗套,清新雅致,意味雋永。  


2、贈王熙聯  


1917年,毛澤東遊學到寧鄉,受到同學王熙的熱情款待。臨別時毛澤東贈曰:  


愛君東閣能延客;  


別後西湖賦予誰?  


聯讚王熙慷慨延客,意切情真,有餘不盡。  


3、贈葉劍英聯  


1935年8月,在長征途中,當右路軍和中共中央到達巴西時,率領左路軍的張國燾,企圖要挾右路軍和黨中央南下,甚至想危害中央負責同誌。值此危急關頭,左路軍參謀長葉劍英冒險來到右路軍駐地,向黨中央匯報了張國燾的陰謀,黨中央因此脫險,及時而有效地製止了分裂活動。葉劍英曆來如此,陳炯明叛變時,他毅然保護孫中山登上寶璧艦。“四·一二”大屠殺後,他奮然舍棄師長職務,聲明反蔣。南昌起義前夕,他又不顧安危,把汪精衛企圖誘殺葉挺、賀龍的消息密告葉、賀,使他們幸免遇難。所以當葉劍英解救巴西之危時,毛澤東錯用古句盛讚了這位參謀長:  


諸葛一生惟謹慎;  


呂端大事不糊塗。  


呂端,北宋名臣。太宗稱:“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卒相之。太宗疾,內侍王繼恩謀另立太子。呂端采取斷然措施,製止了宮廷政變。聯語以諸葛、呂端比葉劍英,讚揚他“惟謹慎”、“不糊塗”,恰如其分。  


4、贈周小舟聯  


1936年8月,周小舟在南京完成與國民黨談判的任務後被調至中央軍委任毛澤東的秘書,後又派他去新疆宣傳抗日。新疆軍閥盛世才心狠手辣,不好萊塢對付。毛澤東正想講幾句臨別贈言,忽見一小兒在身邊撒尿,靈機一動,便吟出一副對聯:  


江河移跨下;  


螞蟻作波臣。  


周小舟聽後壯了膽量,增加了勇氣,為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在新疆做了大量工作。聯語亦莊亦諧,饒有風趣。  


5、延安整風聯  


1941年5月,延安整風期間,毛澤東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為了引起大家重視和診治自已主觀主義的毛病,特地引用了明代大學士解縉的一副名聯: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咀尖皮厚腹中空。  


毛澤東借用此聯給有小資產階級思想作風的人畫像,真個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6、賀斯大林壽辰聯  


1949年,斯大林七十壽辰,毛澤東親書壽聯一副:  


福如東海;  


壽比南山。  


這是我國的一副通用壽聯,似乎俗了一些,然而賀友邦領導人卻具有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代表了中國人民的心聲,顯得格外親切。  


三、 書題聯  


1、 題秋收起義軍旗聯  


1927年9月9日 ,毛澤東在瀏陽文家市領導了著名的秋收起義,並在中國工農革命軍的軍旗上大書一聯:  


旗開得勝;  


馬到成功。  


這副集軍事成語的旗聯通俗易懂,鼓動性強,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2、 題遂川工農兵政府成立大會聯  


1928年1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攻克了江西遂川縣城,在縣工農兵政府成立大會上清算了血債累累的土豪劣紳郭渭堅。毛澤東為大會題了一聯:  


你當年剝削工農,好就好利中生利;  


我今日斬殺土劣,怕不怕刀上加刀?  


此聯揭露了土豪劣紳剝削工農的罪行,顯示了工農兵政權領導革命的決心,說明了隻有緊握刀把子才能求得翻身解放的真理,大長了革命人民的誌氣,大滅了階級敵人的威風。對聯以革命者審判土劣的口氣行文,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收效顯著。  


3、 題反“圍剿”誓師大會聯  


1930年冬,第一次反“圍剿”期間,紅軍在江西寧都小布舉行了軍民殲敵誓師大會,毛澤東題聯曰: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遊擊戰裏操勝算;  


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動動戰中殲敵人。  


毛澤東將遊擊戰和運動戰的十六字方針巧綴成聯,宣傳群眾,鼓舞鬥誌。根據地軍民遵循毛澤東的軍事思想粉碎了四次“圍剿”。對聯旗幟鮮明,排比得法,琅琅上口,字字璣珠。  


4、 題白華書院聯  


1931年7月,毛澤東在江西興國縣城察看地形,來到白華山頂白華書院,這裏既是書院又是鄉黨支部的活動場所。老師請毛澤東給書院寫副對子,毛澤東欣然命筆:  


主義遵馬列;  


政權歸工農。  


五字楹聯反映了我黨的政治綱領,道出了數億人民的心聲。聯語雖然大眾化,卻也對得工切,雅俗共賞。  


5、 題孫中山逝世十三周年紀念大會聯  


1938年3月12日 ,延安各界舉行了孫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紀念大會。當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形成,八路軍取得了平型關大捷。毛澤東題聯曰:  


國共合作的基礎如何? 孫 先生雲:共產主義是三民主義的好朋友;  


抗戰勝利的原因安在?國人皆曰:侵略陣線是和平陣線的死對頭。  


此聯既紀念孫中山又慶祝平型關大捷,集敵、我、友於一聯,是抗日統一戰線的最佳體現。以“死對頭”對“好朋友”,是何等的得體、工切,又是何等的生動、形象!且問句開頭,發人深思,非大手筆不能為之。  


6、 題新安市場聯  


1939年7月7日 ,在抗戰兩周年之際,毛澤東為延安新安市場題了一聯:  


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邊區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  


反對投降,反對分裂,反對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國自由權。  


1937年7月7日 《解放》周刊發表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兩周年紀念對時局的宣言》一文中提出了“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三大政治口號。“投降”指的是準備公開投降的汪精衛和準備暗中投降的張精衛,李精衛(蔣介石)。“分裂”是指國民黨製造的一係列反共摩擦,如“博山慘案”、“深縣慘案”、“平江慘案”等。“倒退”是指國民黨已經宣布抗戰又搞投降活動,已經合作又搞反共摩擦。毛澤東巧妙地將《七七宣言》中的三大政治口號揉綴成聯,既揭露國民黨的投降活動和分裂陰謀,又表明了我黨對抗戰與合作的嚴正立場和堅定方針,大大鼓舞了軍民。集口號成聯,上下對得工切,左右行文流暢,氣勢磅礴,令人讚歎不已。  


四、 悼挽聯  


1、挽易昌陶聯  


1915年5月,毛澤東的同學好友易昌陶因病逝世,時值袁世凱承認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之際,毛澤東悲憤書聯:  


胡虜多反複,千裏度龍山,腥穢待湔,獨令我來何濟世;  


生死安足論,百年會有役,奇花初茁,待因君去尚非時。  


“待湔”“我來”,表達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和以天下為已任的博大胸懷。“初茁”“君去”,對 易 君的早夭深表惋惜與悼念。  


2、挽七位同學聯  


1917年,湖南一師有七名學生因學校忽視體育而致病死去。毛澤東挽曰:  


為何死了七個同學;  


隻因不習十分間操。  


此聯既諷校方,又警學生,也勉自己,說明毛澤東在修身、勤學的同時亦重視體育鍛煉。  


3、挽母聯  


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是一位勤勞、良,品德高尚的女性。她教育子女有方,操持家務有條理,經常接濟貧困鄉親。1919年10月5日與世長辭,毛澤東撰了兩副挽母聯:  


春風南岸留暉遠;  


秋雨韶山灑淚多。  


“春暉”喻母愛。“留暉遠”寫母親與世長辭了。“灑淚多”寫韶山的父老鄉親(包括文氏子女)萬分悲痛,淚滿衣襟。  


病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  


長生新學佛,不能往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毛澤東曾說:“養我者黨也,生我者父母也。”是故有“皆須補”“何處尋”等深情話語。  


4、挽易白沙聯  


易白沙長沙白沙井人,曾任湖南一師教員,南開、複旦大學教授,胸懷革命大誌,與孫中山保持聯係。鑒於袁世凱與北洋政府竊取革命果實,憤然於1921年端陽在廣東新會跳海,以期喚醒民眾。毛澤東挽曰:  


無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憤死,我為民國前途哭;  


去年追悼楊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長沙後進何?  


上聯緊扣一個“哭”字,民國前途要葬送在北洋政府手裏,怎能不叫人頓足捶胸,呼號哭泣?哭是抗議,哭是聲援,哭是呼喚,聲震天地,氣壯山河,愛國之情灑滿長空。下聯鉤勒一個“何”字,後來之人該如何對待“竊國”與“憤死”,發人深省,催人奮進。國家光亡,匹夫有責,毛澤東毅然肩負起拯救國家、民族之重任,從這個“何”字裏可以看出他那拳拳赤子之心。聯語手法精巧,氣魄恢宏,令人叫絕。  


5、挽王爾琢聯  


王爾琢是黃埔一期生,參加南昌起義後隨朱德、陣毅上井岡山山任紅四軍參謀長,與毛澤東交誼甚厚。1928年8月在江西崇安不幸被叛徒殺害。毛澤東挽曰:  


一哭同胞,再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卻工農難承受;  


生為階級,死為階級,階級念如何?得到解放方甘心。  


上聯用“一哭”、“再哭”表悲痛,“難承受”說明悲痛之極。下聯以“生為”、“死為”讚功績,“方甘心”表示勢在必得。語意深長,氣度不凡。  


6、挽黃公略聯  


1931年9月,參加過廣州暴動和平江暴動的湘鄂贛邊區根據地創始人之一的紅軍第三軍軍長黃公略率部開赴瑞金,途經江西吉安東圍六渡凹山峽,遇敵機掃射,不幸中彈犧牲。 9月16日 毛澤東主持追悼並題挽聯曰:  


廣州暴動不死,平江暴動不死,如今竟犧牲,堪恨大鵬從天落;  


革命戰爭有功,遊擊戰爭有功,畢生何奮勇,好教 後世繼 君來。  


7、挽王銘章聯  


王銘章,川軍將領,122師師長,“七·七”事變後請纓抗戰,參加徐州會戰。1938年3月15日與南犯的日軍磯穀師團激戰於滕縣,身負重傷仍雄立十字街口指揮作戰,親握衝鋒槍對敵掃射。身中數彈,血流如注,敵人逼追時,毅然開槍自斃,壯烈殉國。毛澤東、董必武等聯名送挽聯一副:  


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  


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  


對聯高度評價了這位“視死如歸”、“以身殉國”的抗戰英雄,讚揚他“守弧城”、“殲強敵”,威武雄壯、血戰到底的大無畏氣慨。我黨領導人對國民黨軍中的抗戰烈士如此敬重,表現出我黨合作的誠意。  


8、挽塗正坤等六烈士聯  


1939年6月12日 ,國民黨第二十七集團軍有關部隊包圍我新四軍駐湖南平江嘉義通信處,殺害我湘贛邊區特委書記塗正坤等六同誌,製造了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平江慘案”。毛澤東挽曰:  


日寇憑陵,國難方殷,槍口應當向外;  


吾人主戰,民氣可用,意誌必須集中。  


國民黨製造“平江慘案”,毛澤東仍然從團結抗戰的大局,善意規勸國民黨,大敵當前,“槍口應當向外”、“意誌必須集中”,表現出非凡的氣度。  


9、挽楊十三聯  


楊十三原名彥倫,河北遷安人。1920年考入美國梅茵大學,學成歸國,致力於化工事業,成為造紙專家。抗戰爆發,秘密組織華北人民抗日自衛會,領導農民起義,參與創建華北人民抗日聯軍,與八路軍協同作戰,收複失地十餘城,威震冀東平原。積勞成疾,於1939年7月病逝。毛澤東挽曰:  


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於我輩特增擔荷;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 於 先生猶見典型。  


既讚揚先生是“燕趙慷慨之士”中的“典型”,又激勵大家於“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勇負“擔荷”。所集語句均為國人所熟知,切時切地切人,難能可貴。  


10、挽郭朝沛聯  


郭朝沛,文壇宗匠郭沫若之父,經商,樂善好施,德高望重。 1939年7月5日 86歲的 郭老 先生病逝,當時郭沫若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第三廳廳長。治喪時收到挽聯數百副,毛澤東、董必武等以“世侄”的名義送聯一副:  


先生為有道後身,衡門潛隱,克享遐嶺,明德正玄超往古;  


哲嗣乃文壇宗匠,戎幕奮飛,共驅日寇,豐功勒石勵來茲。  


聯語既頌其父之“德”,又褒其子之“功”,既符我黨領導人的地位,又合“世侄”的身份,恰到好處。  


11、挽蔡元培聯  


蔡元培首創光複會,後與孫中山、黃興聯合組成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先後任教育總長、北大校長。主張抗戰與合作。1940年3月5日逝世。毛澤東挽曰:  


學界泰鬥;  


人世楷模。  


八個字概括蔡元培光輝的一生,一字千金。  


12、挽徐謙聯  


徐老 先生在兩次國共合作中都有貢獻。抗戰爆發,從港返寧,為抗戰奔波呼號,他說:“國難非團結一致不能成就,政治非根本澄清,國家永無清明一日。”因操勞過度,於1940年9月病逝,毛澤東挽曰:  


存亡攸關,抗戰賴持久,而今正是新價段;  


死生同慨,團結須進步,豈能再抄舊文章。  


上聯論抗戰,“而今正是新階段”,是告慰英靈;下聯談團結,“豈能再抄舊文章”,是正告國民黨當局,不可再製造摩擦了。前已製造了多起,此時正處皖南事變前夕,種種跡象表明國民黨又要“同室操弋”了,故有“舊文章”一語。  


13、挽張淮南聯


張 先生是國民黨中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和主張抗戰的愛國人士,曾與馮玉祥等組織中蘇文化協會。抗戰期間,他代表國民黨與我黨代表周恩來一起為國共合作奔走操勞。1941年8月11日不幸病逝。毛澤東挽曰:  


大計賴支持,內聯共、外聯蘇,奔走不辭勞,七載辛勤如一日;  


斯人獨憔悴,始病熱、繼病虐,深沉竟莫起,數聲哭泣已千秋。  


上聯 盛讚張 先生忠實奉孫中山三大政策的功績,“如一日”,言其堅持不懈、貫徹始終。下聯痛惜 張 先生的病患,“已千秋”,與之永別,悲痛萬分。  


14、挽彭雪楓聯


彭雪楓1926年入黨,1932年任紅三軍團二師政委,因擊破師長叛變,獲紅星獎章。長征中率紅十三團屢建戰功。1938年任新四軍遊擊支隊司令員兼政委,高舉抗戰大旗,開創了豫皖蘇邊區根據地。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建立了鞏固的淮北抗日根據地。1944年,中原淪陷,第四師奉命西征,不幸於9月11日在八裏莊戰鬥中中彈犧牲。毛澤東、朱德等共題墓碑曰:  


二十年艱難事業即將徹底完成,忍看功績輝煌、英名永存、一世忠貞,供共產黨人做榜樣;  


千萬裏破碎山河正待從頭收拾,孰料血花飛濺、為國犧牲、滿腔悲憤,為中華民族吊英雄。  


上聯讚“功績”,下聯痛“犧牲”。“共產黨人”、“榜樣”、“中華民族”、“英雄”是最高的評價。二十四字長聯一氣貫通,鏗鏘有力。  


15、挽朱母聯  


朱德的母親四川儀隴縣馬鞍場人,是一位勤勞和善的農婦。1944年春,這位86歲的偉大女性與世長辭了。朱德在《母親的回憶》中說:“母親那種勤勞儉樸的習慣,母親那種寬厚仁慈的態度,至今還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毛澤東挽曰:  


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  


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  


上聯從兒子朱德的角度褒之以“賢母”;下聯從整個勞動階級角度評之以“完人”,號召廣大婦女學習朱母之“賢”、之“完”。  


16、挽葛健豪聯  


葛 女士是蔡和森、蔡暢之母,年近半百還和兒、女一起上學。後來她要求進湖南女子教員養習所,因其年齡過大,當局不讓報名。她向縣署投狀,縣官驚其大誌,批了“奇誌可嘉”四字準予破格錄取。毛澤東、蔡和森等在蔡宅組織新民學會、創辦《湘江評論》,她都積極支持。1919年55歲的葛健豪與兒、媳(向警予)、女一起赴法勤工儉學。她幾次辦學造福桑梓。不幸的是向警予與蔡和森先後被國民黨殺害,葛健豪不得不為他們撫養子女。1943年病逝。毛澤東挽曰:  


老婦人新婦道;  


兒英烈女英雄。  


上聯是因,下聯是果,十二個字突出了一位革命母親,一個革命家庭,足見功力。  


17、挽“四·八”烈士聯  


1946年4月8日 ,王若飛、秦邦憲、葉挺、鄧發等17人乘飛機由重慶飛往延安,遇惡劣天氣,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遇難。黨中央舉行了追悼會,毛澤東等以中共中央名義送了挽聯:  


天下正多艱,賴鬥爭前線,堅持民主驅除反動,不屈不撓,驚聽凶音喪砥柱;  


黨中央留痛,念人民事業,惟將悲痛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爭勝利慰英  


靈。  


上聯讚成功績,下聯作誓言,意境明白,內容得體,對仗工切,不可多得。  


18、挽劉胡蘭聯。 1947年1月12日 ,山西文水縣雲周西村,年僅15歲的中共候補黨員、區婦救會女幹部劉胡蘭不幸被反動派逮捕,她臨危不懼,視死如歸,嚴守黨的機密,在敵人的鍘刀下英勇就義。 3月26日 毛澤東給劉胡蘭墓碑題了八個大字。解放後在劉胡蘭犧牲十周年之際,毛澤東重書了這一光輝題詞:  


生的偉大;  


死的光榮。  


十來歲的小姑娘,為了共產主義,麵對鍘刀,毫不動搖,覺悟之高、黨性之強、鬥爭之堅決,一些須眉大漢亦不能為之。這就是“偉大”和“光榮”的所在。此聯不僅紀念劉胡蘭,而且為中國人民榜立了一個為共產主義而獻生的光輝典範,毛澤東之所以兩次書題,其意義就在這裏。  


19、挽續範亭聯  


續範亭1909年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參與組織西北護國討袁軍。1925年後任國民黨旅長、軍政學校校長、軍參謀長等職。1935年因痛恨當局投降賣國政策,在中山陵剖腹明誌,震動全國。遇救後,接受我黨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回山西推動抗日救亡運動,曆任第二戰區保安司令、晉綏邊區行署主任、晉綏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47年病逝,黨中央接受了他的入黨要求。毛澤東挽曰:  


為民族解放,為階級翻身,事業垂成,公胡遽死;  


有雲水襟懷,有鬆柏氣節,典型損失,人盡含悲。  


上聯頌其功,下聯讚其品,兩“有”對兩“為”,對仗工切,比喻生動,堪稱上品。  


毛澤東製聯的特色  


一、政治與藝術的統一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要求則是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毛澤東是這種統一的身體力行者,他撰製對聯就充分體現這一點。對聯是我國民間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毛澤東總是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無產階級的愛憎觀點溶進對聯,把它當作宣傳工具,讓人們在賞讀對聯的同時,接受教育,提高認識。當然也不是空喊政治口號亂貼政治標簽,而是按製聯要求,經過深思熟慮,巧妙加工而成佳聯趣對。例如遂川工農政府成立大會聯,對王爾琢的挽聯就體現了我黨土地革命時期的政治綱領。江西寧都小布反“圍剿”誓師大會聯也是把我黨遊擊戰和動動戰的十六字方針稍加改變而成的。紀念 孫中山 先生逝世聯和紀念抗戰兩周年聯都體現了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精神。對王銘章、徐謙等國民黨方麵軍政人員的挽聯都表達了我黨真誠合作的願望。將政治內容溶入對聯,言簡意賅,聯趣引人,一看就懂,一讀便知,收效顯著。  


二、通俗與高雅的統一  


對聯本來是詩詞派生出來的一種雅致的藝術品,多用文言、詩句裝點修飾。然而毛澤東卻本著“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宗旨,加以改革,盡量使用通俗語言,避免艱深詞句和難解典故,使之為人民大眾所喜愛。例如對七個同學的挽聯,全用白話口語。秋收起義的軍旗聯,雖是軍事用語,但也是盡人皆知的民間俗語。當然不盡排斥文言、典故,也有斯文一些的,那也要看環境、看對象。“學界泰鬥;人世楷模”的對象是教育總長、北大校長蔡元培,周圍的人全是知識分子。“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的對象是參謀長葉劍英。力求通俗的同時亦注意高雅,“老婦人新婦道;兒英烈女英雄”十個字都是常用字,初小學生都能讀得懂,但是組成了這副六言對,卻是韻味十足,聯趣盎然,於平凡中見偉大,於通俗中見高雅,雅俗共賞,難能可貴。  


三、莊重與恢諧的統一  


聯趣聯趣有聯就有趣,有人製聯單純從趣味出發,編一些佳人難才子、神童驅冬烘、小民諷大官等析字、諧音、歇後諸種詼諧的對聯故事,從文字遊戲中取樂。毛澤東則不然,他總是注意莊重與詼諧的兩結合,做到亦莊亦諧。例如紀念抗戰兩周年新安市場聯,原來是政治口號,無趣味可言,然而組成楹聯後,把三個“堅持”和三個“反對”,對應起來排比就顯得氣勢磅礴、妙趣橫生了,挽徐謙聯中的“豈能再抄舊文章”一句妙語雙關,打破莊嚴氣氛,富有幽默感。贈周小舟聯中的“江河移胯下”讀來令人捧腹,再詼諧不過了,但是這卻是一個生動的比喻,鼓勵他藐視困難、勇往直前,完全是一個嚴肅的、有份量的指示。  


四、繼承與發展的統一  


楹聯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的文學藝術,為中華民族及海外華裔所珍視,人們不斷撰寫,不斷總結,不斷發展,使之越來越繁榮。毛澤東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是一位奉行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革命家,他從來不割斷曆史,不革除一切舊聯,而是取其精華,舍其糟粕,在繼承的過程中求發展。他愛楹聯,每到一處都去欣賞那裏的名聯,甚至能背出昆明大觀樓長聯。他從八歲起就應對製聯,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對聯遺產,其中有不少是有所創新的所發展的藝術珍品,例如口語白話聯、問答對話聯、口號排比聯等等,尤其可貴的是作為黨國首腦,人民領袖能夠親自撰書、題贈無疑是一個倡導,是一個推波助瀾,影響所及可能是百代千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