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毅
絕不可飛船上天、紅旗落地
作者:李毅
2011年2月18日
一、精神國力概述
什麽是國力?國力不僅是疆域、人口、自然資源、生產總值、軍事實力,與此同等重要的,甚至更重要的,是正確的大戰略,是一個國家的精神力量。計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經常提到克萊恩國力方程。
1975年,在中國持續抗法援越、抗美援越25年後,美國在越南戰敗了。美國打了14年,耗資4000億美金(按目前美元價值換算要乘以20),死了5萬多人,傷了30多萬人,打贏了絕大多數戰役和戰鬥,但被迫撤走,打輸了越南戰爭。越南抗戰到底,打了25年,死了300萬人,占當時人口百分之五,獲得最後勝利,統一了祖國。美國統治階級痛定思痛,曾任中央情報局副局長和國務院情報與研究局局長的克萊恩(Ray S. Cline),在1975年出版了《世界大國評估》(World Power Assessment)一書,提出了著名的克萊恩國力方程:
國力=(基本實體+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戰略意圖+國家意誌)
國力等於物質國力乘以精神國力,物質國力包括基本實體、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精神國力包括戰略意圖、國家意誌。基本實體100分,包括人口數量50分、領土麵積50分。經濟實力200分,包括GDP 100分、能源產量20分、非燃燒性礦物產量20分、工業生產能力20分,食品生產能力20分、外貿總額20分。軍事實力200分,包括核武力100分和常規武力100分。
精神國力等於戰略意圖加國際意誌,從0到100%。戰略意圖從0到0.5(50%),包括政治、經濟等六大類戰略目標。國家意誌從0到0.5(50%),指政府動員人民支持國家的國防外交大戰略的能力。這個公式裏的乘號,顯示了精神國力決定國力從零到百分之百的的重要性。無論物質過力有多大,如果精神國力是零,國力就是零。克萊恩認為,美國在越南打敗了,是因為戰略錯誤和國家意誌不足。克萊恩現任美國國際戰略協會主席(Chairman of the United States Global Strategy Council)。
正確的大戰略的決定性作用,毛澤東在《論持久戰》第82節作了精辟論述。毛澤東在這裏列舉的中國古代八大戰例,全是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特別是決定了盛衰興亡的成皋之戰、昆陽之戰、赤壁之戰、肥水之戰,足見毛澤東對大戰略的重要性的領悟之深。第82節的全文如下。
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影響到優勢劣勢和主動被動的變化,觀於強大之軍打敗仗、弱小之軍打勝仗的曆史事實而益信。中外曆史上這類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國如晉楚城濮之戰,楚漢成皋之戰,韓信破趙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外國如拿破侖的多數戰役,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內戰,都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優勢和主動,向著敵人局部的劣勢和被動,一戰而勝,再及其餘,各個擊破,全局因而轉成了優勢,轉成了主動。在原占優勢和主動之敵則反是;由於其主觀錯誤和內部矛盾,可以將其很好的或較好的優勢和主動地位,完全喪失,化為敗軍之將,亡國之君。由此可知,戰爭力量的優劣本身,固然是決定主動或被動的客觀基礎,但還不是主動或被動的現實事物,必待經過鬥爭,經過主觀能力的競賽,方才出現事實上的主動或被動。在鬥爭中,由於主觀指導的正確或錯誤,可以化劣勢為優勢,化被動為主動;也可以化優勢為劣勢,化主動為被動。一切統治王朝打不贏革命軍,可見單是某種優勢還沒有確定主動地位,更沒有確定最後勝利。主動和勝利,是可以根據真實的情況,經過主觀能力的活躍,取得一定的條件,而由劣勢和被動者從優勢和主動者手裏奪取過來的。
用前述國力方程來考察長平之戰、英阿戰爭、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九一八事變、解放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勝負的原因,則一目了然。就物質國力而言,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占絕對優勢,在甲午戰爭中占壓倒優勢,在九一八事變中占明顯優勢,在朝鮮戰爭中是絕對劣勢。由於沒有大戰略或大戰略錯誤,由於沒有國家意誌或國家意誌非常薄弱,中國打輸了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九一八事變。由於高超的軍事經濟政治外交大戰略,由於堅強無比的國家意誌,中國打贏了朝鮮戰爭。201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了日本,2025年有可能超過美國,但是,如果中國的物質國力上去了,精神國力卻下來了,飛船上天,紅旗落地,國力就不但不會增強,還會減弱,中國就可能回到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九一八的悲慘境地。
二、中國百年國恥的原因
要建立中國自己的國際社會學,有一個難以回避的重大問題:即1840年到1949年中國百年國恥的原因是什麽?中國百年國恥,集中表現在中國打輸了三場戰爭:打輸了兩次鴉片戰爭,打輸了甲午戰爭,九一八事變後不戰而棄東北、平津。中國為什麽打輸了這三場戰爭?中國人討論了一百多年了。對於九一八,隻要抗戰,日本拿不下東北,日本是僥幸白撿了整個東北,學術界沒有大的爭議。對於甲午戰爭,隻要遷都抗戰,中國很可能打贏,學術界沒有大的爭議。
對於鴉片戰爭, 目前學術界爭議非常大。一種目前不少人同意的觀點以為,鴉片戰爭中國必敗,怎麽打都肯定要敗,誰打都肯定要敗,還不如根本不要打,從一開始就投降、簽署不平等條約。“我在研究鴉片戰爭史時,很快便得出結論清朝迎戰必敗,應當盡早與英國締結一項對其相對有利的合約。”
“我在第三章提到,對於列強的入侵,武力抵抗無疑是正確的;但這種抵抗注定要失敗,另作選擇也是明智的。負責任的政治家可以選擇對其民族更為有利的策略。對此不能簡單地以‘愛國’或‘賣國’的道德觀念概括之。” 這其實並不是新觀點,這是1938年蔣介石的行政院政務處長蔣廷黼的觀點:“鴉片戰爭的失敗的根本理由是我們的落伍。我們的軍器和軍隊是中古的軍隊,我們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們的人民,連士大夫階級在內,是中古的人民。我們雖拚命抵抗終歸失敗,那時自然的,逃不脫的。” 蔣廷黼這個說法,實際上是為蔣介石不戰而棄東北、平津作辯護。
本書認為,打輸這三場戰爭,完全不是曆史的必然,不是中國的實力問題。中國國家意誌的全麵崩潰,則是中國百年國恥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打輸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九一八事變、簽訂何梅協定的主要原因。對此,毛澤東在1937年清明節《祭黃帝陵文》中,有精辟的論述: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嶽峨河浩。
聰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世變滄桑,中更蹉跌。越數千年,強鄰蔑德。
琉台不守,三韓為墟。遼海燕冀,漢奸何多!
以地事敵,敵欲豈足?人執笞繩,我為奴辱。
懿維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奮戰,區宇以寧。
豈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國,讓其淪胥?
簡言之,中國百年國恥的原因是:中華民族的最高領導集團,特別是最高領導人道光鹹豐、慈禧李鴻章、蔣介石,丟掉了中華民族涿鹿奮戰以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無能腐敗,不武如斯,以地事敵,敵欲豈足,導致琉台不守,三韓為墟,遼海燕冀,漢奸何多,人執苔繩,我為奴辱,使我怏怏大國,任其淪胥。
本書認為,中國打贏鴉片戰爭,要比打贏甲午戰爭還要容易得多。甲午戰爭,要遷都才能抗戰。鴉片戰爭,不用遷都,可以就在北京打巷戰,全殲入侵之敵。為此,本節簡要討論:中國人通常是怎麽打仗的;與第一次鴉片戰爭同時,比中國弱小許多的的阿富汗如何打敗英國,消滅英軍近3萬人;為什麽中國有可能打贏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九一八事變。
三、秦趙長平之戰
如前所述,一種觀點認為鴉片戰爭中國必然失敗,而本書認為中國完全可能打贏,比甲午戰爭、比九一八都容易打贏。中國立國五千年,抗美援朝、解放戰爭、明清之戰、宋元之戰、漢匈之戰、秦統一之戰,都是中國有代表性的戰爭,都是屍積成山,血流成河。這裏再說遠一點,以秦趙長平之戰為例。長平,就在今日山西上黨。下文引自《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是歲,穰侯相秦,舉任鄙以為漢中守。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幹河。明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與客卿錯攻垣城,拔之。後五年,白起攻趙,拔光狼城。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其卒二萬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閑,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閑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閑,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複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秦國當時隻有五、六百萬人口,“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等於就是全民皆兵了,也就是現代軍事學所說的總體戰。秦軍大勝,此役共殲滅趙軍45萬人,秦軍自己也傷亡過半。 在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多次臨戰潰敗或不戰自潰,戰鬥中的傷亡都不大。九一八事變,中國軍隊更是不戰而降,拱手讓出東北三千裏江山。這絕非中國社會的常態,這絕非曆史的必然。從長平之戰的秦軍到抗美援朝的誌願軍,才代表中國社會的常態。如果有一絲一毫長平之戰的總體戰精神,中國就能夠打贏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九一八事變。
四、三次英阿戰爭
可能有人會說,講古代的事情沒有用,現代情況完全不同。那就看一看與鴉片戰爭同時,比中國弱小很多的阿富汗是怎樣打敗英國的。小小的阿富汗在1841年就能消滅了3萬名英國兵、打敗英國。幾乎同時,1840年1萬多英軍、1860年兩萬多英法軍隊打敗比阿富汗強大不知多少倍的中國,絕非曆史的必然。
根據彭樹智的《中東國家通史 阿富汗卷》,英殖民者為與俄國爭奪對中亞地區的控製權,從1839年至1919年對阿發動了三次侵略戰爭。第一次英阿戰爭始於1839年。1839年4月,英軍3萬多人侵入阿富汗西南部;英軍另一路強行穿越開伯爾山口,配合英軍主力作戰。阿軍僅有1.5萬人,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裝備上都遠不及英軍。英軍很快就攻占了坎大哈和加茲尼,兵臨喀布爾城下,遂在喀布爾建立傀儡政權。阿富汗人民揭竿而起,展開抗英遊擊戰爭。各地遊擊隊依托有利地形,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襲擊英軍哨所,切斷敵交通補給線,收複重要城鎮。1841年11月2日,喀布爾爆發起義,各地遊擊隊舉行聯合反攻,怒不可遏的喀布爾市民手執各種原始武器衝向預定目標,有老大媽手持菜刀衝向街頭。起義軍民英勇作戰,勢不可當,當晚就占領了喀布爾全城。第二天起義軍向城外的英軍據點進攻,英殖民軍驚呼“阿富汗全國居民都拿起武器反對我們了”,1.6萬名英軍主力在撤退途中全軍覆沒,隻跑了一名軍醫。曆時三年半的第一次英阿戰爭,使英殖民者損失了兵力3萬餘人,耗資1.5億英鎊,結果以阿富汗人民大獲全勝而告終。以後30多年英國殖民者未敢再向阿富汗發動侵略戰爭。
1879—1881年英殖民者又發動了第二次英阿戰爭。1878年11月,英殖民軍3.5萬人分3路入侵阿富汗。阿統治者一心指望俄國援助,采取不抵抗政策,有意將5萬人的軍隊分散在全國各地,企圖讓英軍深入國境,迫使沙俄實現出兵援助的諾言。由於阿實行這一指導思想,使得阿軍防守十分薄弱。俄國食言,不予援助,阿大片國土淪喪,迫不得已於5月26日同英方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甘達馬克條約》,阿成為英國的附屬國。
《甘達馬克條約》的簽訂激起阿國內一片義憤。9月8日,喀布爾爆發人民起義,憤怒的士兵和群眾包圍殖民者官邸,殺死了英國總督。喀布爾的人民起義點燃了全國抗英烈火,許多部族紛紛組織抗英遊擊隊。在喀布爾市郊,不少農村婦女拿著鐵鍁、斧頭、馬刀參加抗英軍作戰,使侵略者每前進一步都付出慘重代價。10月12日,殖民軍再度占領喀布爾,對愛國者和廣大市民進行瘋狂的報複。各地抗英武裝以加茲尼為基地,對喀布爾形成包圍,積極主動地打擊敵人,並挫敗了殖民軍對加茲尼的進攻,給敵以重創。1881年4月,殖民軍難以為繼,不得不放棄侵占阿富汗的打算,全部撤出阿富汗。以後30多年英國殖民者未敢再向阿富汗發動侵略戰爭。
1919年爆發了第三次英阿戰爭。1919年2月,阿改革派代表人物控製政權後,宣布阿富汗獨立,不承認任何外國特權,並采取聯蘇抗英的政策。英殖民者拒不放棄它在阿享有的特權,在阿邊境集結兵力,準備發動新的侵略戰爭。5月3日,英軍襲擊開伯爾山口阿邊防軍,接著,英國侵略軍3.4萬人分為三路入侵阿富汗。阿軍4萬人分三路在開伯爾、加茲尼和坎大哈迎擊敵人。英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還擁有少量裝甲車和作戰飛機;而阿軍訓練很差,裝備落後,刀、劍是主要兵器,為數不多的槍炮不但陳舊,而且彈藥不足,英軍在兵力兵器上占有絕對優勢。盡管如此,阿富汗人民為獨立自由而戰,士氣高昂,作戰英勇,並得到了印阿邊境少數民族起義軍的大力支援,扭轉了被動局麵。英軍損失慘重,難以為繼。6月3日,雙方停火,進行談判。1921年11月22日,英阿簽訂和約,英國承認阿富汗獨立。至此,阿富汗人民抗英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
五、兩次鴉片戰爭
兩次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國、第一富國,人口、幅員、產值、物力、財力都遠大於英國。根據學術界的不同計算,1840年中國的總產值至少是英國的十倍。常備軍80萬,可調動的武裝力量數百萬。而兩次鴉片戰爭,敵人兵力一直從幾千人到兩萬多人不等,且英法勞師遠征,遠離後方,難以持久。英軍的優勢,一是艦炮口徑大,射程遠,能夠在射程內支持步兵作戰,但1840年的英國艦炮,與朝鮮戰爭的美國火力,完全不可比。二是步槍比中國軍隊好,但也不過是單發槍,且一下雨就不能用,那時候根本還沒有機關槍。三是野戰炮的靈活運用,但口徑不大,攻堅能力並不很強,且數量有限。兩次鴉片戰爭,英軍都是沿海、沿江作戰,都以攻城為戰略手段,以通過攻下堅城或兵臨城下的戰略手段,達到強迫中國簽署不平等條約的戰略目的。具體說來,是以攻占廣州、南京、北京,為主要戰略手段。英方從未掩飾其戰略目標與戰略手段。從戰略上講,其下攻城。英軍不得不攻城,不得不攻堅城,是其不可克服的戰略錯誤和戰略弱點。
對中國來講,全殲入侵敵人的最好辦法,就是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特別是北京,打巷戰。打巷戰,就可以把敵人的火力優勢降到最低,最充分發揮中國的人力優勢(其實,不要說鴉片戰爭,就是解放戰爭初期、朝鮮戰爭初期,中國軍隊也主要是靠近戰、夜戰、白刃戰製勝。)在華南,打爛廣州,與長沙共存亡。在華東,打爛南京,與武漢共存亡。在華北,打爛天津,與北京共存亡。當時的北京城池,是世界最大的城池,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堅固、最完善的城防工事體係 ,城中套城,環環相扣,其結構布局非常有利於打巷戰。不要說對當時的英法聯軍,就是對打勝了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的兵力占絕對優勢的解放軍,傅作義的北京城池也不是輕易好打的。英法主攻北京,誌在必得,根本沒有退路。中國在天津打爛以後,把軍隊、軍屬、京郊百姓全部撤進北京城牆(上世紀五、六十年推到護城河裏了)以內,隻許進,不許出,北京城內,自天子以至於庶民,從宮女到老大媽,全民皆兵,衛國就是保家,誰都無法當逃兵,都是哀兵。在城牆以外堅壁清野,該燒的燒,該砸的砸。傳檄天下,號召天下兵馬、天下豪傑起兵勤王,奔赴北京,從外圍兜剿,裏應外合。號召全體軍民,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隻留首級。恢複戰時體製,以敵人首級為唯一標準重新調整全國各級官員隊伍。交一個首級授秀才,交兩個首級授舉人,交三個首級授進士,交十個首級授實缺縣令(縣長),手下交一百個首級授實缺知府(市長),手下交一千個首級授實缺巡撫(省長)。一手交頭,一手兌現。全國各級現任官員,砍不到首級的,一律讓位或暫時留任。隻要有這樣的政策,全北京城的老大媽,都會為了老公和兒子的前程,提著菜刀衝向街頭。兩、三萬英法聯軍,根本就不夠砍。打太平天國的時候,官軍為邀功屢有割百姓首級冒功的。這種事情,鴉片戰爭中不會有,因為英國人、法國人和中國人長得太不一樣了。即使用十比一、二十比一的代價全殲兩萬多侵略者,對有四億多人的中國來講也是一個極其微小的代價。
有學者認為,道光鹹豐是少數民族皇帝,不敢用漢人打戰,值得商榷。打洪秀全,還是用了漢人曾左李。蔣介石不是少數民族,一樣不戰而棄東北、不戰而棄平津。斯大林不是俄國人,希特勒不是德國人,一樣都能打仗。有學者認為,鴉片戰爭期間,民兵不能用來作戰,因為沒有足夠的軍事訓練,值得商榷。太平軍和湘軍都是農家子弟,都比八旗、綠營能打。現在非洲那些出身低微的文盲兒童少年兵,也很能打。有學者認為,鴉片戰爭打不贏,是因為道光鹹豐沒有錢打仗,這是滑天下之大稽。不要說國庫就在北京,不要說當時住在北京的皇親國戚、富商巨賈、文武百官總共有多少錢,光說皇宮裏、圓明園裏麵的東西,值多少錢?拿出一個零頭,在北京打巷戰都用不了。天下豪傑來北京勤王、割首級博取功名,自然是自帶兵馬糧草。在城外的圓明園,可以放兩、三萬誌願軍,在圓明園有值錢東西的地方就地布防。後退一步,就地正法。講清楚,你手邊的東西,你死不了,全歸你。守不住了,你死之前,全部毀掉。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我讀兩次鴉片戰爭史,讀出來的結果,和主張鴉片戰爭中國必敗的學者,完全不同。我認為,兩次鴉片戰爭,中國不是打敗了,而是根本就沒有打。中國那時有四億多人,有近百萬常備軍,在鴉片戰爭史中,中國出兵萬人以上參戰的戰役很少;中國軍隊戰死千人以上的戰鬥很少。多數戰鬥,中國軍隊都是一觸即潰,傷亡都很小。這哪裏是打仗,根本就像幼兒園小孩兒過家家。(斯大林格勒巷戰,不講雙方傷亡多少萬,蘇方自己就地正法的逃兵就有一萬多人。)這根本就不是中國社會曆史的常態。道光鹹豐如果敢打,一樣能贏,但他們畏敵如虎,畏戰如鼠,根本不敢戰,根本不想戰,早就未戰先敗。
鹹豐作為最高統帥,更是棄政府、軍隊、人民於不顧,大戰在即,臨陣逃脫,不戰而降,龐大堅固的北京城池,拱手相送。兩次鴉片戰爭中,道光鹹豐對英國人要的那點小錢,根本就不在乎。前線統帥在付廣州贖城費和南京贖城費的時候,出手又多又快。從上到小,一是錢多,二是怕死,三是從來不敢在大城堅城打巷戰,怕打破壇壇罐罐。上行下效,一以貫之,少有例外。這根本就不是中國曆史的常態。
中國軍事科學院編寫的《中國軍事通史》,對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北京能否巷戰,有一段敘述,全文如下:
故都北京城牆高厚,外城、內城、均挖有寬深的護城河,城上安設大小火炮數千門,城內尚有滿漢守軍13.3萬餘人,城外另有馬步萬餘人,倉穀錢糧均有儲積,存在著防禦作戰的許多有利條件。當時,隻要文武大員具有誓死堅守的決心,憑堅固守,等到各省“勤王”之師到來之後,實行內外夾擊,持久作戰,使聯軍滯留於堅城之下,進退維穀,有可能在嚴冬到來之際迫其後撤。法軍指揮官蒙托班就承認:“對這樣的城市進行圍困,特別是在全然沒有攻城大炮的的情況下,就很可能曠日持久。而嚴寒即將來臨,我們所得到的全部情報均不允許我們在十一月一日後仍停留在城前。”無奈,留守京城的大臣們均認為“城不可守”,完全喪失了抵抗的信心,根本不進行固守的準備。10月8日,在聯軍的威脅下,釋放了巴夏禮等人。10日,侵略軍照會清廷,限三天內將安定門交給聯軍把手,否則即行攻城。城內大臣們不敢違抗,如期開門揖盜。聯軍遂不折一矢,不損一兵,安然進入北京外城。
可見,中國必然失敗的觀點是沒有根據的。大小火炮數千門,守軍十五萬,百姓數十萬,倉穀錢糧均有積蓄,防守堅城,攻城敵軍隻有兩萬多人,還沒有攻城大炮,中國為什麽必敗?聯軍定於十月十三日攻城,十一月一日就將難以為繼,也就是說隻需守城十七天,就勝利在望,中國為什麽必敗?
有學者認為,中國不開放,英國用武力開放中國,並非完全不正義。這種說法,實難苟同。我也不認為,中國開禁鴉片就完全錯誤,英國為了彌補貿易逆差要在中國賣鴉片就完全沒有道理。如果英國也在英國允許英國人吸鴉片,也允許中國人種鴉片到英國去賣,那就是平等互利,那英國打鴉片戰爭就沒有什麽非正義性。但英國規定英國人在英國抽鴉片就砍頭,卻發動鴉片戰爭要中國人抽鴉片讓英國賺錢,則英國打這場戰爭就沒有絲毫的正義性。這根本就是拿中國人不當人,禽獸不如。
如果道光或者鹹豐打贏鴉片戰爭,整個中國曆史、亞洲曆史、世界曆史就完全不同。代表亞洲出頭的,就不是明治,而是道光或者鹹豐。自上而下在浴血奮戰、砍殺首級中湧現出來的新的統治階級,很容易回到鄭和下西洋的進取精神,走向世界,與歐洲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實現工業化,就像明治和俾斯麥一樣。中國社會也就不需要自下而上的革命了。中國繼續作世界第一富國、第一強國。英國永遠超不過中國,美國永遠超不過中國,俄國拿不走那150萬平方公裏土地,日本也不會脫亞入歐。人類曆史就不會出現1865年到2025年這個小插曲,這個變態。
六.甲午戰爭
根據學術界不同計算,甲午戰前,中國總產值至少是日本的5倍。對於甲午戰爭的研究,對於隻要遷都抗戰,中國完全可能打贏甲午戰爭,學術界沒有大的爭議。馬關條約,更是沒有一絲一毫要簽的必要。甲午十年前的1885年,劉銘傳就上奏防患於未然、先發製人、揮師東進、平定日本,慈禧不準。甲午戰前,中國的產值、人口、疆域、政府財政收入超出日本許多倍。中國陸軍近百萬人,日本陸軍不到30萬人,裝備相當。中國海軍總噸位大大超過日本,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實力相當。北洋水師失利之後,馬關條約簽署之前,中國絕大部分人力、財力、物力、軍力,根本都還沒有動用。日本是集全國人力、物力、財力,借錢打這一仗,此時已是民窮財盡,日軍已是強弩之末,本土僅剩的最後一點部隊也準備裝船開往中國。連康有為這個書生,都一眼就看出來,隻要遷都抗戰,中國必勝。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隻要遷都抗戰,日本經濟、軍事最多隻能堅持三、五個月,當時列強駐東京大使館都知道這個情況,隻有慈禧、李鴻章蒙在鼓裏。中國當時在世界上相對富裕的程度,是今天中國人難以想象的。馬關條約之後不久,中國就給日本還清了兩億三千萬兩白銀,相當於日本政府年財政收入六、七倍的巨額賠款。用這筆錢做軍費,不要說把日本打出中國去,就是重建兩支北洋水師打到日本去,也是綽綽有餘的。日本用這筆巨款,擴充海軍,發展教育,十年後再度發難,大敗俄國,一舉進入世界前三名。不是甲午戰爭,而是馬關條約,把中國從大國、強國,打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國力開始加速度下滑。甲午之後,直到現在,中國再也沒有遠洋艦隊。
甲午的時候,對中國來說,成為世界強國還是很容易的,沒有任何武器禁運和科技禁運,科學技術也遠沒有現在複雜,隻要有錢,不論多麽先進的武器、多麽先進的科技,花錢就能買來,並且都不怎麽貴,這是美國、日本、德國後來都能超過英國、法國的重要原因。如果慈禧、李鴻章同意遷都抗戰,抗戰到底,中國曆史、亞洲曆史、人類曆史,就會完全不同。不簽馬關條約,孫中山根本就不會革命,也不會有義和團、八國聯軍、辛醜條約。在遷都抗戰中打贏抗日戰爭的新的統治階級,很容易革故鼎新、變法圖強、趕美追英。不簽馬關條約,日本就沒有機會在中國東北打日俄戰爭,就更不可能有九一八,日本就永遠不可能成為世界第二。今天日本成為世界第二,明治維新隻占一半原因,另一半原因就是慈禧、李鴻章簽了馬關條約。明治能做的事情,慈禧沒有一樣不能做,沒有一樣不好做,但她就是不做。慈禧、李鴻章,千古罪人。慈禧、李鴻章的無能、腐敗、賣國,決不是曆史的常態,決不是曆史的必然。
七、九一八事變
根據學術界不同計算,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中國的總產值是日本的二到三倍。關於九一八的研究,學術界的觀點基本一致,沒有大的爭議。1931年九一八,中國一槍不放拱手相送東北三千裏江山,不是實力問題。九一八的時候,日本在東北駐軍隻有區區1萬多人,東北軍在東北駐軍16.5萬人,東北軍主力在關內駐軍近20萬人,蔣介石為首的中國軍事力量近200萬人。9月19日上午8時,日軍幾乎未受到抵抗便占領沈陽全城。東北軍撤向錦州。中國最大的沈陽兵工廠和製炮廠連同9.5萬餘支步槍、2500挺機關槍、650餘門大炮、2300餘門迫擊炮、260餘架飛機、以及大批彈藥、器械、物資等,全部落入日軍之手。 此後,東北各地的中國軍隊繼續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使日軍得以迅速占領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中國如果當時就全麵抗戰,在東北打敗關東軍的可能性很大。中國如果當時就全麵抗戰,日本無論如何拿不下整個東北,兵臨平津。關東軍不戰而下整個東北,大出日本軍政領導人的預料。拿下東北之後,日軍才兵臨北京和天津。1935年5月,何梅協定,日軍一槍不放,拿下北京和天津,整個華北門戶洞開,更是大出日本軍政領導人的預料。日本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敢於全麵侵華,不是1931年、1935年就計劃好的,而是東北得來太容易,平津得來太容易,這麽好的事情,不接著幹下去,放誰都忍不住。
中國一槍不放丟掉東北,是因為蔣介石對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變發生前,蔣介石於8月16日致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 9月12日,他在石家莊召見張學良時說:“最近獲得可靠情報,日軍在東北馬上要動手,我們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慮到隻有請國際聯盟主持正義,和平解決。我這次和你會麵,最主要的是要你嚴令東北全軍,凡遇到日軍進攻,一律不準抵抗。” 事變發生後,國民黨政府電告東北軍:“日軍此舉不過尋常尋釁性質,為免除事件擴大起見,絕對抱不抵抗主義。” 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受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麵前,除小部分違反蔣介石的命令奮起抵抗外,其餘均不戰而退。1931年九一八之前,蔣介石認為,隻要中國不低抗,日本就沒有借口占領東北。1935年何梅協定之前,蔣介石認為,日本一槍不放揀了整個東北,應該滿足了,隻要中國不低抗,日本就沒有借口占領平津。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前,蔣介石認為,日本已經占了東北、占了平津,應該滿足了,隻要中國不低抗,日本就沒有借口侵略全中國。蔣介石不僅不抗日,還在國內大舉鎮壓抗日民眾,百萬大軍圍剿北上抗日的紅軍,宣傳攘外必先安內。蔣介石1937年抗戰是被逼迫的,是因為張學良、楊虎城1936年西安事變捉了蔣介石,蔣介石如果不答應抗戰就不釋放蔣介石,蔣介石被迫答應抗戰後被釋放。
蔣介石對自己沒有在九一八就抗戰,後悔終生。蔣介石如果當時就全麵抗戰,在東北打敗日軍的可能性很大。即使不能大獲全勝,日本無論如何也拿不下整個東北,兵臨平津。不管在東北打成什麽樣子,在平津打成什麽樣子,都不會出現後來被日本打到重慶去的局麵。共產黨就不可能在敵後建立一億人的抗日根據地、一百萬軍隊、二百萬民兵,蔣介石也不會丟掉整個中國。蔣介石如果九一八就抗戰,中國曆史、亞洲曆史、世界曆史都將改寫,那就是抗美援朝提前了二十年,蔣介石就會成為民族英雄,成為結束百年國恥的中國大救星,受到中華民族的永久擁戴。
曆史給了蔣介石這個機會,他自己丟掉了。原因是蔣介石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常識性錯誤。他當時心雄狹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認為如果他在前麵抗戰,中國各路武裝力量就會就會在後麵全力對付他,他就會很快完蛋。盧溝橋事變之後他看到,隻要他抗戰,全國各派武裝力量都會自動站到他的旗幟下抗日,包括毛澤東在內人人都要喊他“蔣委員長萬歲”,中國沒有一個新老軍閥投降日寇做漢奸。等他認識到自己錯了,來不及了,他人已經在重慶了。
統治者害怕自己被能人、明白人取代。自己占著位子,無能愚昧,不敢打仗,不會打仗,不會富國強兵,但決不讓出位子,決不能讓明白人、能人取代自己。一旦全麵開打,自己的無能就掩蓋不住了,明白人、能人就壓不住了。所以,決不能全麵開打。寧願賠款給洋人,割地給洋人,息事寧人,也決不能全麵開打。寧予洋人,不予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道光鹹豐、慈禧李鴻章、蔣介石,一脈相承。不推翻這樣的無能反動政府,中國就不可能複興,這就是中國革命的根本原因。
八、朝鮮戰爭
1840年之後中國百年國恥。2025年中國總值可能重回世界第一並長期保持世界第一。這兩個截然相反的曆史大趨勢中間,有一個曆史轉折點。朝鮮戰爭是1840年到2025年中國曆史、亞洲曆史、世界曆史的分界線、轉折點、裏程碑。從鴉片戰爭起中國百年國恥,全世界看不起中國,中國人也看不起自己。抗日戰爭,中國打了防禦階段,大城市基本上丟光了。在相持階段的最後,中國豫湘桂大潰敗,因此永遠失去了外蒙古。大反攻階段,中國還沒有開始,蘇軍就消滅了關東軍,日本投降了。解放戰爭,消滅了八百萬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隊,但那是內戰,外國人不容易了解。朝鮮戰爭打完之後,全世界都明確了:鴉片戰爭之後,外國軍隊不斷打入中國大陸的世界曆史,到此結束了。今後的世界曆史,是中國軍隊什麽時候打出中國大陸的世界曆史了。中國曆史、亞洲曆史、世界曆史,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外國人知道尊重中國人了,中國人也開始找回百年國恥中丟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國打贏鴉片戰爭,比打贏甲午戰爭容易。中國打贏甲午戰爭,比打贏九一八事變容易。和這三場戰爭相比,就經濟實力、軍事實力而言,中國打贏朝鮮戰爭,最為困難,幾乎是不可能的。1950年,美國總產值1507億美元,占世界總產值一半,中國總產值隻有574億人民幣。不論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中國都是美國的零頭。中國1952年的總產值才恢複到1937年的水平。1931年,蔣介石不戰而棄東北。1935年,蔣介石不戰而棄平津。1937年後,陸續丟了濟南、太原、上海、南京、武漢、廣州、長沙,把中國基本上丟光了。而1950年,毛澤東以比蔣介石1937年還要小得多的總產值,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以大體相當的兵力,以絕對劣勢的武器裝備,把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從鴨綠江趕回三八線,兩度拿下漢城。這不是錢的問題,不是武器的問題,而是因為有了先進的經濟軍事政治製度、先進的思想意識形態、先進的戰略戰術。先進的製度、思想、戰略、戰術可以彌補金錢與武器的不足。英國鴉片戰爭打敗中國、日本甲午戰爭打敗中國、日本九一八打敗中國,是同樣的道理。
九、精神國力與製度的決定性作用
在國際社會,在國與國的競爭中、較量中、戰爭中,最高統治集團的國際戰略思想,最高統治集團的經濟軍事政治外交大戰略,至關重要。核心是,要不要爭當世界第一,要不要自主創新,要不要在一切領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敢不敢亮劍,有沒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人活一口氣,人家是人,我們也是人。人家有的,我們要有,人家沒有的,我們也要有。祖國的好山河寸土不讓。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民族應該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為了爭當世界強國,不惜一切犧牲,不惜一切代價,敢於亮劍,狹路相逢勇者勝,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世界第一隻有一個,誰作世界第一,不是命定的,是幹出來的。不僅最高統治集團有這樣的堅定意誌,而且通過法律、法令、規章製度、大、中、小學教材、報刊傳媒、文學藝術、大中小網站,用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這些東西塑造成一個意識形態,灌輸到全體人民的思想中去,融化到血液裏,貫徹到行動中。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來源於物質,但意識有極大的反作用,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特別是在人類曆史、亞洲曆史、中國曆史的關鍵轉折關頭,最高統治集團、最高統帥的意識,有時候可以起到決定作用。古今中外都是如此,關鍵是有沒有這口氣。秦始皇九年滅掉六國,就是靠這口氣。美日德俄英法,在一、兩代人的時間裏,基本實現工業化,向世界第一衝擊,就是靠這口氣。弱國、小國英國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打敗大國、強國中國,就是靠這口氣。弱國、小國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打敗大國、強國中國,就是靠這口氣。一萬日本關東軍,不戰而下中國東北,就是靠這口氣;日軍不戰而下平津,就是靠這口氣。道光鹹豐、慈禧李鴻章、蔣介石,就是沒有這口氣。毛澤東抗美援朝,自衛反擊,兩彈一星,三線建設,抗美援越,聯合反霸,搞成美蘇中大三角,就是靠這口氣。中國今後能不能搞成自主創新經濟模式,能不能解決戶口問題,能不能搞好官員財產申報和黨員遺產限額,能不能重回世界第一並長期保持世界第一,根本就不是物質問題,完全是精神問題。
戰略意圖和國家意誌這兩個方麵,都包含社會製度和社會體製。戰略意圖要通過製度和體製實施,國家意誌要通過製度和體製保障。再好的大戰略,再好的國家意誌,不能實施,不能保障,國力就沒有了,國家就完了。遵義會議之後,特別是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新中國發展出來一套極其優越的製度和體製。唯才是舉。提拔各級領導成員,都是在殘酷的對外對內鬥爭中,經過實踐的檢驗,根據大戰略的工作需要,完全按照能力,決不論資排輩。周恩來、陳毅等多人原來都是毛澤東的上級,後來都甘作下級。劉少奇、林彪、鄧小平、粟裕等多人都是越級拔擢的。解放戰士有三個月就當排長的,老紅軍解放後還有作炊事員的。令行禁止。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組織紀律非常嚴格,遵義會議後不久,毛澤東的妻弟就因區區小事犯紀律被槍決,毛澤東也不便說情。沒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沒有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情況。上下一心。消滅黨和政府工作人員的不動產,上至中央領導人,下至普通幹部,不允許有任何不動產,不允許有超出工資和稿費的收入,不允許有大筆遺產。很少有人貪汙錢,因為錢沒有大的用處,一不能治家產,二不能傳子孫。人民生活清苦,但由於貧富差距不大,黨和政府工作人員也不很富裕,社會相對公平,社會高度和諧。批評和自我批評,下級可以批評上級,人民可以批評政府,甚至采取現在看來不文明、不合法、不合諧的罷工、罷課、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方式。政府和軍隊在國內外有崇高的威望,人民信任政府、愛戴政府、全力支持政府和軍隊。由於大力宣傳革命英雄主義、大公無私、助人為樂,社會風氣相對純潔良好,軍民之中自上而下不乏敢死壯士。中國能夠成為美蘇中大三角之一,就是以上述製度、體製、法律為基礎的。
如果在製度上、體製上、法律上不能保證唯才是舉、令行禁止、上下一心,而是用人不當,政令軍令不通,甚至無能腐敗,人民就要和政府離心離德,戰略意圖和國家意誌就不能貫徹和落實,國家就沒有精神力量,不管國家的物質力量多強大,綜合國力都很小,都無法抵禦國際國內大的挑戰,亡黨亡國,是遲早的事情。古今中外大多數文明、國家、民族,包括不少強盛一時的,都已經滅亡了。本書後麵各章要討論如何建立和完善各種製度、體製、法律,來保證今後中國唯才是舉、令行禁止、上下一心。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從國力方程的構成來看,分工明確。自然科學,數理化天地生,要創造物質國力。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要創造精神國力。社會科學,經法社政,要製定正確的國家經濟軍事政治外交大戰略,要製定正確的政策、製度、體製、法律來實施國家的大戰略、保障國家意誌的實現。人文科學,文史哲,要用來教育和培養有創造力的黨政軍領導人、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要把正確的國家大戰略和國家意誌,用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化在人民的血液裏,貫徹到人民的行動中。顯然,國力是否強盛,國力是否衰落、衰亡,是否亡黨亡國,是否分崩離析,是否裂土分疆,是否亡國滅種,社會科學承擔的責任,遠遠大於自然科學。國家必須重視社會科學,國家必須投資社會科學,要像投資兩彈一星和投資奧運會那樣投資社會科學,包括投資國際社會學的學科建設。
————————
參考文獻:
[1]理純,《國力方程》,中國商業出版社,2008,第8-11頁。
[1]《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卷),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第319—320頁。
[1]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三聯書店,2009,557頁。
[1]同上,559頁。
[1]蔣廷黻,《中國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15-16頁。
[1]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2,第七冊,第2331-2335頁。
[1]軍事科學院,《中國軍事通史》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第275 頁。
[1]彭樹智,《中東國家通史 阿富汗卷》,商務印書館,2000。
[1]百度百科,《北京城池》。http://baike.baidu.com/view/353404.htm。
[1]軍事科學院,《中國軍事通史》,第17卷(上),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第119頁。
[1]中國社會科學院:九一八事變簡介
http://918.china1840-1949.net.cn/sbjj.htm
[1]齊德學、郭誌剛,“抗美援朝戰爭研究述評”,《當代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11期。
————————
作者簡介:
李毅博士,旅美華人,著有《中國社會分層的結構與演變》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