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日甲午海戰的曆史教訓!!

(2010-08-22 06:32:45) 下一個
     甲午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戰場,總體實力與日本海軍相近的清軍艦隊未經數戰便遭覆滅,教訓極其深刻。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一)海洋觀念落後是甲午海戰失敗的根本原因 

    對於甲午海戰的失敗,從政治腐敗、軍力、經濟力衰弱等多種因素去分析,無疑是正確的,但失敗的根本原因,還是海洋觀念落後。落後的觀念最終導致了有海無防,有防不固。

 

    (二)沒有始終如一地加強海軍建設是甲午海戰失敗的直接原因

 

    北洋海軍自從組建以後就一直在走下坡路。清廷於1891年批準了戶部關

 

    於停購外洋軍火兩年的奏請,使北洋海軍再未購置過一艘軍艦,更新一門火炮。而與此相反,日本為了入侵中國,不惜投入大量經費加緊整軍備戰。在裝備建設停滯不前的同時,北洋海軍的訓練也呈消極應付狀態,導致官兵的軍事素質低下,導致最終失敗。

 

    (三)軍隊領導與指揮體製不順導致無法協同作戰是海戰失敗的重要原因

 

    北洋海軍在威海覆沒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軍隊的領導體製不順,指揮不統一,海軍各艦隊之間,陸、海軍之間未能實行整體協同作戰。首先,海軍沒有集中統一的編導與指揮,互相掣肘,形不成一支堅強有力的協同作戰力量。其次,陸、海兩軍各自指揮,互不配合,無法發揮整體作戰能力。

 

    二、樹立現代海洋意識,加強我國國防建設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必須牢記甲午海戰血的教訓,居安思危,樹立現代海洋意識,加強對國防的戰略籌劃,建設強大的現代化國防力量,捍衛我國的海洋權益。

 

    (一)樹立現代海洋意識,重視經略海洋

 

    曆史昭示我們,是否具有符合時代特點的海洋觀念,重視國防建設,對於國家民族的興衰至關重要。值得重要的是,甲午海戰110年後的今天,仍有相當多的中國人對海洋的認識落後於時代,因此,必須喚起中華民族強烈的海洋意識,樹立21世紀的新型海洋觀,使全民族都來關心海洋、重視海洋、開發海洋、自覺捍衛國家的海洋權益。

 

(二)加強海防的整體籌劃

 

海防是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樹立大國防觀念,保衛國家的主權得益,不光要著眼於陸地,更要著眼於海洋。加強海防建設,是捍衛國家得益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建立有利於確保我海洋主權與權益的國防力量和國防體製;確立攻勢防禦的思想;加強信息化作戰的準備。

 

(三)大力加強海軍建設

 

失敗的教訓鞭策我們建設強大的海軍,建設鞏固的海防,這是國家民族的重大戰略得益之所在。我們要有緊迫感,必須堅定不移地走質量建軍之路;堅持不懈地加強海軍建設;重點突出武器裝備發展的人才培養。

 

110年前中日甲午戰爭的炮火硝煙早已散去,但是,當年戰場上那一幕幕悲壯的情景仍將不時地浮現在我們眼前。今天,我們重溫這場戰爭的曆史,緬懷陣亡的愛國將士,就是要從中吸取刻骨銘心的曆史教訓,防止曆史悲劇的重演。

 

一、甲午海戰的深刻教訓

 

甲午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戰場,海戰的勝負對整個戰爭的進程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甲午海戰以豐島海戰開始,曆經黃海海戰和威海保衛戰等幾個階段。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廣大官兵以大無畏的愛國熱情,浴血奮戰,英勇抗擊了入侵之敵。但遺憾的是,總體實力與日本海軍相近的清軍艦隊未經數戰便遭覆滅,教訓極其深刻。

 

(一)海洋觀念落後是甲午海戰失敗的根本原因

 

對於甲午海戰的失敗,從政治腐敗、軍力、經濟力衰弱等多種因素去分析,無疑是正確的,但失敗的根本原因,還是海洋觀念落後。落後的觀念最終導致了有海無防,有防不固。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陸地意識極強並創造了輝煌的東方大陸文明的國度。盡管明朝的鄭和七下西洋創造過中國航海史上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宏偉業績,但由於曆代統治階級一向以天朝大國自居,長期的閉關鎖國和禁海政策形成了重陸輕海的國防思想,從而使中國一次又一次地喪失了向海洋發展的曆史機遇。15世紀末,西方殖民主義者在打通東方航線之後,世界性的大航海浪潮雖然也曾引起過一部分中國官吏和文人對海洋的關注,但終未能形成足以推動統治階級在政策上重視海洋的力量。明朝後期,中國放棄了向海洋進軍、開拓海洋事業的曆史選擇。特別是到嘉靖末期,長期采取了禁海絕市、閉關鎖國的政策,片板不許下海。這種作繭自縛的錯誤政策,並沒有使自己繁榮富強,反而隔斷了自己與外界的聯係,堵塞了吸收外界知識的渠道,造成經濟、文化、科技停滯不前,綜合國力日益衰退。而與此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興起,廣闊的海洋成了冒險家角逐的新領域,海上軍事力量也迅速地向大洋擴張。隨著近代海權理論的提出,西方列強的海軍得到迅速發展,並對各國的安全產生了重大影響。海洋成了資本主義對外侵略、掠奪殖民地的通道。在西方殖民主義的堅船利炮麵前,東方大陸文化在西方海洋文化麵前顯得軟弱無力。正如馬克思在《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一文中所說的那樣,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況在英國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一些有識之士已經看到中國欲強大,必先強海軍,強海防。林則徐和魏源等深感海防危機,呼籲加強海防,並提出了著名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的主張。但就整個中華民族來說,海洋還是一個十分遙遠的領域,海權理論在中國還是一個非常生疏的概念。海洋的政治價值、經濟價值和軍事價值還沒有被大多數中國人所認識。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之下,盡管李鴻章和他同時代的封建官僚,在屢遭洋人海上入侵之後極力倡導以加強近代化海軍和海防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洋務運動,並在一個時期內促成了清政府發展海軍的決策,創建了北洋海軍,但是,由於海洋觀念的落後,在清政府的心目中,海軍充其量不過是皇家大陸軍中的一個海岸警備隊,那些鐵甲艦也隻是一座座守衛要塞的“活炮台”,從而根本不可能為海軍與海防建設提出一套科學的、長遠的戰略。光緒皇帝和李鴻章為北洋海軍規定的“拱衛京畿,確保渤海門戶”的“扼守海口,島岸防禦”的消極建設方針,造成了北洋海軍在戰前不能始終如一地加強建設,在作戰過程中又一直實行被動的消極防禦。最終導致甲午海戰的失敗,失去對黃海、渤海的控製權,進而導致陸權的喪失。

 

    (二)沒有始終如一地加強海軍建設是甲午海戰失敗的直接原因

 

    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初,清政府在海防危機接踵而來的情況下,通過海防籌議,購造軍艦,創辦海軍學堂,派遣出國留學生,建設海軍基地等一係列措施,組建了北洋海軍,從而使中國有了一支規模可觀的大型近代化海軍艦隊。北洋海軍在正式成立之初,其作戰能力優於日本海軍。當時,日本海軍雖然擁有17艘戰艦,但能作戰的僅有5艘,其中的3艘由於機器陳舊,航速慢,已遠非海上利器。北洋艦隊正式成軍以後,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反響。據普魯士1891年《海軍年鑒》的統計,當時按世界各國海軍實力排列,中國位居第11位。而1889年美國海軍部長本傑明·富蘭克林·特雷西在一份報告中,則將清朝海軍實力排在世界第9位,位於美國、日本之前。然而由於中法戰爭後遠東形勢的緩和,清廷的腐敗,特別是由於沒有一個科學明確的海軍發展戰略,使北洋海軍成軍不久就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態,並開始走下坡路。1886年總理海軍事務大臣奕儇在李鴻章陪同下巡閱北洋海防,認為“南北輪船調集合操,……技藝均尚純熟,陣法亦極整齊。”1891年李鴻章巡閱北洋海軍後奏稱:“海軍一支規模略具,……綜核海軍戰備,尚能日異月新,目前限於餉力,未能擴充,但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同年,丁汝昌率艦隊訪問日本和南洋各國後,曾向清廷建議:“中國海軍規模粗具,亟宜逐漸擴充。從前所購船艦,經曆多年,已成舊式,機器漸滯,運用不靈,比較外洋新式快船,速率懸異,目快炮未備,難資戰守,一旦有事,恐難支持,請及時增購船炮,以備防禦。”但清廷對此正確建議並未采納,相反,卻於1891年批準了戶部關於停購外洋軍火兩年的奏請,使北洋海軍再未購置過一艘軍艦,更新一門火炮。這對中國北洋海軍的後期發展,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

 

    而與此相反,日本政府在發展海軍的問題上卻富有戰略遠見。日本為了入侵中國,不惜投入大量經費加緊整軍備戰。從1883年起,其海軍經費逐年遞增,至1890年,軍費總開支占財政預算的30%,1892年則高達41%。早在1886年,日本就推出了建造54艘軍艦的龐大計劃,並在國內發行海軍公債。就在清政府挪用海軍經費大肆揮霍,用於修“三海”和頤和園,舉行慈禧60大壽慶典之際,日本的睦仁天皇卻撥出內帑的十分之一經費以為造艦之用,號召日本的貴族豪富為建設強大海軍慷慨解囊。對於這一切,清政府卻未作任何應對防範的準備。而日本方麵則一直盯住北洋水師的主力艦加緊建設,並針對其弱點專門建成了“鬆島”、“橋立”和“嚴島”號三艘新艦,重點添置了中型速射炮,加大了航速,明顯形成了裝備對比的優勢。直到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的兩個月,李鴻章才感到“中國自十四年(公元1888年)北洋海軍開辦以來,迄今未添一船,僅能就現有大小20餘艘,勤加訓練,竊慮後難為繼。”然而,此時的憂患意識為時已晚,北洋海軍已居於劣勢,特別是在艦齡、航速和艦炮發射率等方麵大大落後於日本。

 

    在裝備建設停滯不前的同時,北洋海軍的訓練也呈消極應付狀態,導致官兵的軍事素質低下。正如當時有些海軍將領所指出的那樣:“在防操練,不過故事虛行。故一旦軍興,同無把握。雖執事所司,未諳疑竅,臨戰貽誤自多。”在訓練演習中弄虛作假,平時操練炮靶雷靶,采取船動而靶不動,在射擊打靶時,預量距離,設置浮標,射擊時按預設浮標行駛,這種訓練,對實戰毫無裨益。致使在黃海海戰中,連旗艦下達的變換戰鬥隊形的指令都無法完成,火炮魚雷射擊精度很差,在5小時的海戰中竟未擊沉一艘敵艦。

 

    (三)軍隊領導與指揮體製不順導致無法協同作戰是海戰失敗的重要原因

 

    北洋海軍在威海覆沒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軍隊的領導體製不順,指揮不統一,海軍各艦隊之間,陸、海軍之間未能實行整體協同作戰。

 

    首先,海軍沒有集中統一的領導與指揮,互相掣肘,形不成一支堅強有力的協同作戰力量。晚清海軍雖設有海軍衙門,但各地海軍和水師實際上由封疆大臣控製,不受清廷統一調度。北洋海軍,歸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指揮;南洋海軍,歸南洋大臣、兩江總督指揮;福建海軍,歸閩浙總督指揮,中央政府無法對其實行統一的指揮調度。這種體製既削弱了海軍的總體實力,也掣肘了各區域海軍的建設和發展。軍政大權掌握在不諳於海軍業務的人手中,軍令大權掌握在不諳於軍事的皇帝和文官軍機大臣手中,艦隊指揮大權又掌握在不諳於海戰的陸軍將領和封疆大臣手中。甲午戰爭中李鴻章要求軍機處下令調南洋水師數艦歸北洋海軍指揮,但卻遭拒,而且,南洋水師亦無任何配合北洋海軍打擊日寇的行動。這樣,必然要出現“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的局麵,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是非常不利的。正如西方人士在評論甲午海戰失敗原因時所指出的:“中樞之權勢太弱,一任督撫之私顧封疆,不能聯各軍為一隊”。而日本海軍為適應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的需要,幾次對艦隊進行改編,以便實行集中有力的指揮,如著名的主戰論者海軍中將樺山資紀被任命為海軍軍令部長後,剛走馬上任,即將西海艦隊和常備艦隊合編為聯合艦隊。

 

其次,陸、海兩軍各自指揮,互不配合,無法發揮整體作戰能力。陸軍和海軍之間沒有隸屬關係,又沒有規定嚴格的指揮關係,在作戰中各有專權而沒有嚴密的協同。在甲午戰爭中,我們很難找到北洋海軍積極支持陸軍,或陸軍積極支援北洋海軍的成功範例。一方麵,北洋海軍沒有主動開辟海上戰場。在日寇發動戰爭前夕,有人建議將海軍艦艇按戰鬥力劃分為甲船、乙船、丙船,“甲船先攻橫濱,得手則又進攻,不甚獲利,則姑扼其師船出海之路”,使“彼不戰而先敗”,清廷拒不采納此類建議。丁汝昌也曾考慮海上作戰問題,而李鴻章卻電告丁汝昌:“日雖添軍,謠言四起,並非與我開戰,何必請戰?”。後來,向牙山運兵前,丁汝昌本想以鎮、致、靖、經、來等9艦及2艘魚雷艇大編隊護航,“相機而行”,也沒有獲準。這樣,北洋海軍主力出海計劃被取消,喪失了有利的戰機。致使後來隻有3艘艦護送3艘運兵船赴牙山,遭到日艦突然襲擊,首戰失利。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主要執行護送陸軍赴朝增援的任務,兩次海戰都是海上遭遇戰,而不是主動地開辟海上獨立戰場。豐島海戰失敗後,李鴻章即下達了“保船製敵”的命令。同時,軍機處也直接電令丁汝昌:“威海、大連灣、旅順口為北洋要隘、大沽門戶,海軍各艦應在此處來往梭巡,嚴行扼守,不得遠離”。這樣,北洋海軍實際上已被捆住了手腳。黃海海戰後,日軍2萬兵力和輜重在遼東半島花園口實施登陸,先後持續12天,整個航渡和登陸期間均未遭任何來自海上的打擊。另一方麵,陸軍棄海軍於不顧,導致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之後由旅順駛達威海時,丁汝昌針對日軍海陸協同進攻威海衛的侵略計劃,曾提出過一個海陸聯合作戰的防禦方案。但是,李鴻章、李秉衡等人沒有及時增加陸路防禦兵力。作戰中,艦隊由丁汝昌指揮,炮台守軍由道員戴宗騫指揮,而兩人在防禦問題上意見相左,各執己見。在戰爭中,炮台已經失守,艦隊還不知道,陸軍已轉移,海軍還把希望寄托在陸軍增援上,結果使艦隊遭到陸海夾擊的嚴重局麵,日軍斷了威海衛的後路,奪取了兩岸炮台,再利用炮台大炮轟擊北洋艦隊,最終造成了“炮資敵,我殺我”的悲慘結局。

 

二、樹立現代海洋意識,加強我國國防建設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吸取曆史教訓,就可能重蹈覆轍。21世紀,海洋的戰略地位不斷提高,海防建設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統一和尊嚴、民族的安全和榮辱、國力的發展和盛衰等重大的戰略利益。我們必須牢記甲午海戰血的教訓,居安思危,樹立現代海洋意識,加強對國防的戰略籌劃,建設強大的現代化國防力量,捍衛我國的海洋權益。

 

(一)樹立現代海洋意識,重視經略海洋

 

曆史昭示我們,是否具有符合時代特點的海洋觀念,重視國防建設,對於國家民族的興衰至關重要。21世紀,海洋的地位日益上升,開發海洋成為各沿海國家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條件,對於我國的長遠發展也將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甲午海戰110年後的今天,仍有相當多的中國人對海洋的認識落後於時代,因此,必須喚起中華民族強烈的海洋意識,樹立21世紀的新型海洋觀,使全民族都來關心海洋、重視海洋、開發海洋、自覺捍衛國家的海洋權益。

 

2500多年前,古希臘海洋學家狄米斯托克利就預言:“誰控製了海軍,誰就控製了一切。”古羅馬的希賽羅在總結古希臘、迦太基與古羅馬爭霸地中海的鬥爭經驗時,也曾不止一次地指出:“誰能控製海洋,誰就能控製世界。”現代海洋意識的內涵已大大擴展,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麵,即現代“海洋國土”意識、現代海洋經濟意識和現代海洋安全意識。所謂現代“海洋國土”意識,是指我們要認識到中國作為一個瀕海大國,不僅擁有領海,還有應屬我國管轄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現代海洋經濟意識是對海洋經濟價值的新認識,海洋不僅是承擔世界貿易運輸80%的重要通道,更是未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庫。現代海洋安全意識強調海洋國土與海洋權益的安全,要求國家的海洋國土主權不受侵犯,海洋資源不被掠奪,海洋經濟不遭侵害。

 

    我國陸地資源人均占有量低,將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解決這一矛盾的重要出路,是向海洋進軍,開發人類尚未充分利用的海洋資源寶庫。近些年來,我國的海洋資源被掠奪、海洋權益被侵犯的情況極為嚴重,南沙群島已基本上被周邊國家所瓜分。麵對如此嚴重的情況,反思甲午海戰的曆史教訓,我們不得不大聲疾呼,中國必須走向海洋,必須駕馭海洋,保衛自己的“海洋國土”,捍衛自己的海洋權益。在中國300多萬平方公裏的“海洋國土”上,我們必須寸海必爭,寸海不讓。

 

    今天,在人類加速向海洋進軍和海洋鬥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經略海洋已成為時代的抉擇,我們必須不斷總結曆史經驗教訓,牢固確立維護自己正當海洋權益的海洋觀。鑒於中國近代曆史上忽視經略海洋所造成的衰落與屈辱的深刻教訓,以及當前及未來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經略海洋是關係到國家安危興衰的全麵性、長期性的大問題,決不是權宜之計。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經略海洋的根本目的是保衛國家“海洋國土”的完整,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開發海洋經濟,造福中華民族。要對我國所管轄的海洋水域、海洋空間(表層、水體、海床、底土和空間)進行有效的經營、管理、開發、利用,還要積極開發利用人類共有的大洋資源。我們不需要任何別國的“海洋國土”,不染指任何國家的海洋權益;但也決不允許、不承認其他國家以任何方式侵犯根據國際海洋法公約應屬於我國管轄的“海洋國土”、海洋權益,掠奪我國的海洋資源。經略海洋的範圍,包括內海、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以及人類共有的大洋。在我國管轄水域內的生物資源、植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化學資源、物理場資源以及各種能源等,均屬於我國經營、管理、保護的範圍。

 

    (二)加強海防的整體籌劃

 

    海防是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21世紀,國家的利益邊疆已經遠遠超出了國家的領海線。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發展,可以說,海上交通線對我國經濟發展與安全已具有愈來愈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們必須樹立大國防觀念,保衛國家的主權利益,不光要著眼於陸地,更要著眼於海洋。能否有效地控製海洋,關係到國家的安危興衰。加強海防建設,是捍衛國家利益的必然要求。

 

    要建立有利於確保我海洋主權與權益的國防力量和國防體製。現代條件下,戰場範圍空前擴大,陸戰、海戰之間的聯係日益密切,一體化的趨勢更加明顯。未來海上作戰將是陸、海、空、天、電多維戰場相互交織的整體對抗,表現為多維空間交戰,“軟”、“硬”一體打擊。作戰手段由單一的以海製海,向多空間聯合製海的方向發展。在未來的反侵略戰爭中,我們不能單靠哪一個軍兵種,哪一支部隊出奇製勝,而要立足於提高我軍的整體防衛作戰能力,要實施陸、海、空、二炮聯合作戰,缺了哪一部分,都會對我們的整體作戰能力造成損害。為此,我們在國防力量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全麵建設的原則,不可有所偏廢。在國防體製上,要建立適合於聯合作戰的現代體製。必須加強諸軍兵種的聯合,優化作戰係統,在科學組合中提高戰鬥效能,使各軍種能夠在作戰時互相配合,發揮出整體合力。

 

    要確立攻勢防禦的思想。我軍新時期“積極防禦”戰略方針的實質就是“攻勢防禦”,強調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海上局部戰爭為目標,以必要的攻勢作戰達成戰略和戰役目的。曆史反複地告訴我們,消極防禦是不能真正達到防禦的目的的。海上作戰具有作戰力量行動迅速的特點,更加要求在作戰中積極采取兵力和火力的機動,否則就會陷於被動挨打的境地。我們在籌劃海防建設的時候,要牢固確立攻勢防禦的思想,建立具有進攻作戰能力的海、空與二炮力量,對各種力量進行有利於攻勢作戰的配置,研究攻勢作戰的理論,進行攻勢作戰的訓練和演習。

 

    要加強信息化作戰的準備。世界性的新軍事變革使戰爭的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戰爭正向信息化的方向發展。未來信息化海上局部戰爭中,信息將成為戰爭之魂,信息戰既是一種嶄新的作戰樣式,也是致勝的重要作戰手段。海上作戰將從“平台中心戰”向“網絡中心戰”轉變。我們在建設海防時,必須重視信息化建設,提高我軍在信息化條件下的整體防衛作戰能力。

 (三)大力加強海軍建設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沒有強大的海軍就會處處受製於人,這已被近代百年屈辱曆史所證實。失敗的教訓鞭策我們建設強大的海軍,建設鞏固的海防,這是國家民族的重大戰略利益之所在。

 

當今世界各主要國家並沒有因為冷戰結束而忽視國防建設。它們都在進行軍事戰略調整,不斷更新武器裝備。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主要國家在軍事領域圍繞戰略優勢的競爭呈不斷加劇之勢。應當承認,我軍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還比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我們必須根據世界軍事形勢的變化,注重軍隊的質量建設,提高我軍在現代條件下的自衛作戰能力。要看到差距,看到人家的發展。這樣搞起軍隊建設來才有目標,才有緊迫感,才不會迷失方向。

 

必須堅定不移地走質量建軍之路。在現代條件下,兵多將廣並不一定表明戰鬥力強。甲午海戰時,清朝的4支艦隊共擁有各種大小軍艦78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8萬餘噸,與日本僅擁有大小軍艦31艘、魚雷艇37艘,總排水量近6萬噸的情況相比,在數量上占有優勢。但清朝的南洋、福建、廣東3支海軍所擁有的隻是陳舊不堪任戰的船隻,除守口外無法從事外海作戰。唯一能出海作戰的北洋諸艦也存在著艦齡老,速度慢,缺少速射火炮等弊病。再加上軍紀鬆懈,訓練不精,戰略戰術思想落後,作戰能力明顯低於它的對手。我們今天建設海軍,應當吸取這個教訓,一定要堅持科技強軍、質量建軍,建立起一支精幹頂用的海上力量,這樣才能適應當代開發海洋經濟,捍衛“海洋國土”的現實要求。

 

加強海軍建設貴在堅持不懈。曆史以無情的事實告訴我們,一個瀕海大國一天也不能停止海軍建設。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海軍力量還遠遠不能滿足海疆防衛任務的需要,更難以適應信息化條件下海上作戰的需要。因此,我們必須大力加強現代化海軍的發展,全麵提高海軍建設質量。海軍是一個知識、技術密集型的軍種,她的發展需要一個長期積累、不斷更新的過程。在當今海洋競爭愈加激烈的情況下,機會稍縱即逝,我們必須不失時機地發展海軍,盡可能地優先發展海軍,使海軍的武器裝備和部隊的整體素質適應海上軍事鬥爭的需要。海軍建設要有長遠考慮,分階段分步驟實施,一定要保持發展的連續性,不能搞一下停一下。北洋艦隊從1888年到甲午戰爭前短短的幾年內停止發展,結果就吃了大虧。我們今天不能再重蹈前人的覆轍。為了履行軍隊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利益的神聖使命,我們要以高標準來建設海軍,把目標定得高一點。要明確每一階段應達到的具體目標,一步一步實現我們的最終目的。

 

要重點突出武器裝備發展和人才培養。軍隊建設的關鍵是改善武器裝備。要想方設法積極改善我軍的武器裝備,在未來的反侵略戰爭中處於更加主動,更加有利的地位。還要抓住人才培養這個重點。在未來戰爭中,不管高技術發展到什麽水平,最終還是離不開人。必須妥善處理好人和武器之間的關係,使裝備的發展和人的素質的提高協調一致。海軍是一個技術性、專業性很強的軍種,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很高,人才的培養,特別是高級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必須從長計議,給以高度重視。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拿造房子的錢用來造船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