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近,願與文城同此心之者詠黃鶴
(2010-09-08 01:12:42)
下一個
自在麽?跟著和尚來一首吧! 今天就貼上,希望兄弟你在這兩天看到。
望文城有同此心者,競詠《黃鶴》。
和尚先拋一磚: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鶴樓不言立九州。
黃鶴影遠心猶係,移山誌待吾輩酬。
晴陰無改三珠樹,芳草枯榮百千秋。
何愁日暮鄉關遠,隻爭朝夕越從頭!
*********************
想起來改寫《黃鶴樓》的因由:吾友九霄 係列【詩話】之 《黃鶴》
全文轉貼如下
黃鶴
《登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人死的一個委婉說法就是“乘鶴歸去”,所以讀到“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我便聯想到一位逝世的偉人,以及越來越多屬於那個時代而漸漸逝去的人,而當我讀到“黃鶴一去不複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我便又聯想到這位偉人的思想在現實中遭受拋棄。人總有一死,自然規律不可抗拒,所以這本身是正常的事情,隻是“人亡”常常伴隨著“政息”,伴隨著“言廢”,從幾時起,我們有了某某某理論,然後又有了某某重要思想,接著又有了某某某發展觀,隻是那隻曾經的黃鶴,似乎真的已經杳無蹤跡了。
“人亡政息”也好,“人亡言廢”也好,雖然讓感性的人不免唏噓一場,但是古往今來,這種事情已經屢見不鮮了,似乎也並無必要為此多作感歎。但是如果我們聯想到三十年前和三十年來的曆史,聯想到我們所處的現實,特別是當今社會發生的種種不良現象,產生對那隻黃鶴的懷念恐怕也並非不近情理。
從某某某因暫住證慘死,到許多幼兒因毒奶粉健康受到嚴重殘害,從煤礦工人一個個埋沒在大地的深處,到年輕的生命一個個從高樓上躍下,社會負麵新聞不勝枚舉,但這些在某些理性人的眼裏也許並不算多麽嚴重的事情,況且我們所有的人都應當承認,社會並非一片陰暗。
我們有越來越多的鋼鐵,越來越多的電,我們有越來越多的汽車、輪船,大路越造越多,越造越好,大橋越來越氣勢恢宏,我們的糧食也越來越多,我們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酒,這些,都不錯,是黑暗中的光明,從感性的角度說,甚至也可以說是“晴川曆曆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似乎神州大地確實蒸蒸日上,一派欣欣向榮。
在某些方麵,我們確實製造了更大的光明,然而越大的光明越發反村出越大的黑暗,我們生產的越多,越發顯示出我們分配的不公。千年前的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時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大喊。而現在,杜甫的願望可謂實現了一半,據說我國現有空置商品房達到六千萬套,這個數據可能不實,也就是說可能說多了,也可能說少了,但是不管如何,空置商品房以千萬計恐怕爭議不多。我無法想像這是多麽大的浪費,資源的浪費,勞動的浪費。我們國家環境的破壞,工人一根根鋼筋一片片磚砌造的勞動成果就那麽擱那擺著。與此同時若幹房奴在掙紮,還有許許多多連房奴都當不上。這個世界誰比誰貢獻大?應當誰比誰掙得多,多多少?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但是資源和勞動的巨大浪費無疑根源在於分配,在於不公!
在巨大的無奈麵前,人們往往容易懷舊,懷舊和思鄉是非常類似的情感,對過去的和失去的美好事物的追思,在嚴苛現實的麵前顯得尤為強烈。我們整個民族確實有過一段時光,雖然這段時光並非盡善盡美,也確實有過很多坎坷之路,然而那個年代,在我們的工廠,確實有過“鞍鋼憲法”,實行“民主管理,幹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製度,工人群眾、領導幹部和技術員三結合”,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個叫羅伯特·托馬斯的管理學教授評為“全麵質量管理”和“團隊合作”理論的精髓,也在日本豐田這樣的企業得到借鑒;而在我們的鄉村,在物質依然極其缺乏的年代,在農業需要支持工業和軍隊的特殊年代,我們在農業上的合作和集體主義推動了水利建設的極大發展,並在化肥工業生產和種子研究上積極投入開展,可以說我們今天的農業進步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歸功於前人的勞動,而我國前三十年的農業產出在宏觀上也確實在不斷前進;還有我們的軍隊,我們有光榮的傳統,“人民子弟兵”,“最可愛的人”,這些光榮的稱號也許我們今天並沒有失去,但是過去恐怕還是更加純粹得多;而我們的國防建設,曾經有一種精神叫“兩彈一星”……
縱覽我們六十年來的曆史,察看我們二十一世紀的現實,我想,至少對於一部分人來說,這首《登黃鶴樓》也許確實能說出我們的心聲: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但是,憂愁一時可以理解,時時惆悵就未必可取了。國慶六十周年,我們雖然未見黃鶴,但也算見到了鶴影,而鶴影,並非隻出現在廟堂之高,更多的是顯跡於江湖之遠,是在最廣闊的天地——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上麵深藍的天空中飛來一隻金黃的仙鶴。
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