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日本老演員的去世引起了論壇一片唏噓。接著就是鋪天蓋地的日本老電影轟炸。 情不自禁我也重溫了下那些老日本電影。 其實都是些當年懵懂少年時期看過的片子。卻也分秒不漏地回味了番,依舊如不少網友一樣再次感動。 然而畢竟時過境遷。雖非滄海桑田卻也是少年白頭。如今再看這些片子已有了不同的領悟。
高倉健飾演的角色其實戲路很窄,往往是一個沉默寡言、鬱鬱寡歡的酷男。這種酷男有這兩種鮮明的性格氣質特點:對兒女情腸近乎冷漠的冷峻。 對職務業務近乎瘋狂的執著。其實這種角色有著明顯的性格瑕疵,根本是屬於不擅交流有勇無謀的那種。甚至犯過錯誤罪行。然而他身邊往往有一個典型的日本女性。溫柔賢良、忍辱負重。一直淒婉地陪伴他,等待他,甚至或不幸生離死別也至死不渝。這種男女主人公性格的共同扭曲以及他們俊俏的外型,加之情節上的聚散離恨的糾結成功地造就了一代日本電影的鮮明特色極其符合改革開放初中國人的審美,俘虜了包括我在內的大把日影粉絲。至今難以割舍。 不過如今我不禁要問為什麽我們會如此欣賞這些日本老電影裏的角色和言情套路呢?
其實高倉健塑造的這種非典型的男主人公形象正是戰後那一代日本男人的典型寫照。 依我看他的幾部經典影片其實就是在素描戰後日本男人的心理曆程。 在東方民族現代化的道路上,日本是走了彎路的。軍國主義的日本男人就是士兵。日本男人經曆了一番大起大落的過山車。從一開始的奮起直追、到張狂暴虐。再到被打翻在地,然後再默默的爬起。高倉健的角色就是象征這最後這個默默爬起的一代日本士兵。戰後的日本為外族占領。救亡的重擔落在了纖弱的婦女孩子身上。就像《遠山的呼喚》中那破敗的農場,靠一雙母子勉強維持著。 而犯了錯的男人還在四處流竄東躲西藏寄人籬下。然而善良的母子終於還是收容了他,接納了他,愛他。直至在當局的押解監視下隔空喊話:“我在等你歸來!”。 這何常不是戰後日本女人對日本男人的共同心聲呢!於是日本男人們真的開始歸來了。我們看到了《海峽》中的日本老中青又穿上製服,整齊劃一,拋家棄女,埋頭苦幹對抗著不可抗拒的力量,暗渡陳倉默默地完成了一條看不見的世界第一海底隧道。而女人們不管是有名份沒名份的,也都不離不棄默默地支持著。於是日本男人真不但回來了,而且又走了出去。跨上了另一條征服世界的經濟征途。
有學者研究,日本的戰後經濟騰飛有著它的特殊性。最大特點就是其實它是隱性計劃經濟模式。戰後的日本政府實際上還是由原來的戰時政府成員組成。比如當時日本中央銀行行長就是免於起訴的戰犯。日本戰時經濟的架構依舊存在。日本戰後政府實際上依舊以戰時的方式運作經濟。通過中央銀行主導的指令性貸款來引導社會生產生活。於是造就了大批國有企業似的壟斷財團公司。日本內部的行業競爭自由市場是沒有的。但對海外市場日本的財團變得所向披靡。造就了日本80年代的騰飛。 所以說就是在這大背景下,日本底層的男人們才重新變成了經濟士兵,再次尋回了使命感。 才會如此專注於他們的崗位。然而冷戰後一切都改變了。日本老一輩的政客們把這經濟運作的秘密帶入了墳墓。新興的精英們多是歐美培養的買辦。滿腦袋自由市場經濟概念中毒頗深。 抑或這也是歐美精英的願望猶未可知。反正日本進入了停頓甚至衰退期。精英們大玩金融。銀行脫離政府獨立。房地產爆棚。人們再也不務實業了。 至於那些經濟士兵呢? 於是我們看到了90年代的高倉健的角色。《鐵道員》裏的他依舊那麽挺拔,依舊那麽木呐。然而卻蒼老了許多。穿著讓他自豪的製服的他依舊默默無聞勤勤懇懇地堅守這一個早已沒有意義的崗位。直到他被無情的拋棄。陪伴他的隻有他從未真正親近的妻女的亡靈幽魂。
回答前麵提出的問題,我們之所以會對高倉健以及其代表的日本電影如此認同是因為我們有著同樣的摔倒爬起的經曆。同樣有一種小民被國家意誌左右,身不由己的榮辱與共。隻是我們沒有日本男人那種罪孽感。我們最終沒有成為亡國奴。 我們仍舊在崛起的道路上。中國的高倉君們還在繼續努力中。 我隻想說,望著高倉健離去的背影,感慨之餘更應該有所領悟。在埋頭苦幹之餘善待你身邊的女人孩子吧。 真正的家國情懷不是士兵的使命和救贖。而是讓你身邊的人過的好一點。
前幾天我也有類似的想法:高倉健扮演的角色,就是為了安慰戰敗回國的大批士兵。讓他們服從新的國家戰略,同時給他們灌輸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