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居士檳郎
14中文師範 潘婷
第一次遇見檳郎是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課上,他是我的現當代文學基礎課的老師。第一次理解檳郎,是在讀了他的詩之後。檳郎很愛寫詩,他的詩很多都和旅遊有關。細細讀他的詩,總能觸動我的心緒,關於傳統,鄉土鄉愁等等。我發現我所讀的不僅僅是詩,更是一位布衣居士在方山下的低頭吟誦。
檳郎乃是布衣,教書於方山之下我的大學校園,他有著自己的獨立之思想,自由之心境。“我以布衣為傲,十年後果然是布衣”,在詩《布衣之怒》中,檳郎抒發著自己作為布衣的自豪與氣節。曾經勾肩搭背的好朋友,由於“官民有別”,漸漸與我疏遠,甚至是拔刀相向,不免讓人唏噓。可是,檳郎同樣有自己的信念,“我以布衣為傲”,“從朋友到敵人,從平等到尊卑,你有了欺壓人的權力,我有了血濺五步的衝動”。從這首《布衣之怒》中,我感受到了檳郎的不卑不亢以及堅持自我的難能可貴。可惜的是,現在物欲橫流的社會,又有多少人能堅持自己的初心,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卑不亢呢?恐怕是越來越少了吧。現在大多數人想的都是怎樣討好領導,怎樣升官發財。沒有了自己的堅持,真是可怕。在詩的字裏行間,我既感受到作者對往日情感逝去的惋惜,也感受到“血濺五步”的無所畏懼。
最初我選修“旅遊文學”這門課,其實是對很多南京的景點感興趣。曾聽學姐學長講過檳郎開的旅遊文學課有講到不少南京的景點,我便毫不猶豫的選了這門課。雖然就像現當代的必修課一樣,一些同學都在課堂上幹著自己的事情,似乎並沒有怎麽認真聽課,但是檳郎依舊繪聲繪色講著課,盡著自己作為教師的責任。其實,更多的時候,我覺得他是在把自己的故事講給自己聽,理解他願意聽他課的人專注地聽著課,而不願聽課的人又何必去在乎呢?無視無視自己的人,又何嚐不是一個好的辦法。在旅遊文學的課上,我聽著檳郎敘講述自己遊覽過的風景,讀著他寫的詩,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文人的情懷,不摻雜著絲毫的世俗。在他的文字下,我感受著他所感,有時甚而產生了共鳴。
檳郎的詩不少是和宗教有關的。曾經在他的詩歌中,他告訴我們他從前的一些經曆,他曾經到神學院參加過基督教查經班,大學期間曾一個人跑到佛教寺廟想要出家,現在的他對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有著濃厚的感情。他寫過許多關於宗教的詩歌,特別是關於教主們生日紀念的詩歌,如《紀念耶誕節》《紀念老誕節》《紀念佛誕節》等。
《紀念老誕節》是檳郎為紀念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聖誕所寫。詩的第二節,“我擁抱李子樹,我是上麵的枝葉”,“我宗族的祖先以樹為姓,太上的化身成祖宗”。老子本名李聃,作者與老子同姓,作者以這樣的說法道出了自己與老子,與道家的淵源,其實也正表達了檳郎對老子的親近之感。詩的第三段,“當儒教隻剩遊魂”,是啊,中華傳統的儒教漸趨沒落,但是道家卻以宗教的形式一直流傳至今,民間風俗仍普遍可見道教的影子。“聖誕節,這次是,本土神聖,聖人之師。”字裏行間透露著作者的激動與欣喜。現在我們國家崇洋媚外的人很多,就連節日也是如此,情人節、聖誕節、愚人節等等。所以在外來與傳統之間,我們更應該多堅持傳統文化,畢竟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需要也有責任將中華文化傳承下去,不然幾代人之後,可能年輕人就隻知道情人節不知道七夕,隻知道耶穌不知道老子了。在詩的最後,“他又騎著青牛下凡塵,經過我的門前招呼我了,我欣喜地接過牛韁繩”,我感受到了檳郎的那顆虔誠的心。也許,如果沒有塵世的各種牽絆,檳郎會是一名真正的向道者吧。
道法自然,道家崇尚自然之美,檳郎的心也始終在於遊覽自然。他去過南京的那麽多景點,而且都有著很深入的了解,這使我既佩服又向往。其實我也是個喜歡大自然的好玩者,比起人工,我更喜歡天然。在初高中的時候,我曾去過幾個遊樂園,但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各種刺激的遊樂設施都無法勾起我的興趣。比起遊樂園,我更喜歡遊山玩水,來到南京後,我去過牛首山、紫金山……但是我通常是去了就不會再去,可是檳郎是一次次的重遊,他是在用心去接觸這些風景名勝的,有些人是止於心,而檳郎會將他的經曆記於心後再記於筆。我感覺現在的社會太浮躁,各種通訊工具,各種信息都在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很少能有人能堅持動筆,更何況是寫詩這般充滿詩性的事,而檳郎就是這樣一位隱於方山腳下的居士,不輟筆耕的詩人。
在檳郎寫的有關宗教的詩中,我很喜歡《跨年夜分歧》。這首詩很有諷刺意味。詩的第一節,“又到新的跨年夜,依舊吵壞了五兄弟,不滿對方的去處”。我覺得這樣的寫法很有意思,以抽象代具體,很能設置懸念。讀完不免產生疑問,五兄弟是誰,又為什麽要吵?接下來的五段向讀者解釋了一切。原來這五兄弟分別信奉的是儒道佛基伊不同的宗教,都覺得應該去拜自己的神。其實通過作者對這五種宗教的排列順序,我也能感受到他對於這五種宗教的喜愛程度。當然,基督教相比而言是作者喜歡程度較低的,不由聯想到檳郎有一首詩《耶誕節哀悼耶穌》,“我哀悼耶穌,可憐的人,被本族唾棄的宗教,反被外邦人用來迫害同胞”,聯想到奧斯維辛。這話說得的確很有道理。理所當然的,檳郎最喜歡的道教放在了後麵。最後一段是全詩最精彩的地方,很讓人意外。
其實,全詩本就可以在最後一節之前就戛然而止的。如果是這樣的話,作者也就隻能展現出現在的一種信仰的普遍現象,但是加上了最後一段,就很耐人尋味了。“五兄弟找老爸評理,卻說他準備去見馬克思,你們愛誰去找誰,我要抄黨綱一整夜”。讀完後我忍不住哈哈一笑,檳郎諷刺的是現在人不太追求信仰。如果馬克思主義也是一種信仰,那麽夫妻新婚之夜抄黨綱的的新聞太令人驚詫。人的確可以為了自己的信仰而付出一切,但是也要看信仰的真假和程度的深淺。但是真正博愛有擔當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信仰的。我們學校的老校長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並不是因為信仰一個外國的思想家的理論,而是基督教的博愛。另外,我們敬愛的周總理為人民付出一切,不謀一毫私利,恐怕也不隻是因為一種特殊的信仰吧。
檳郎的詩還有著濃濃的鄉土情懷。我很喜歡檳郎的《臘八節快樂》。這首詩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也讓我聯想到了我的童年。詩的第一段,“過不慣洋節過土節,五千年古國多麽悠遠……”。的確,我們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多麽值得紀念,這些文化都是融在我們血液裏的,而這些傳統的記憶是作為舶來品的洋節所難相比的。詩的第二節,“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我很喜歡這句童謠,我的眼前展現的是一幅鄉村的風俗圖,有著濃濃的鄉土的暖意。詩的二到八節寫的是作者小時候過臘八節的記憶。“媽媽說:別急別急!先要供給李家的祖先們”,“不急!還要先獻給村邊廟裏的土地公公,獻給孤獨的老奶奶……”。我從詩句中感受到了傳統的風俗還有淳樸的鄉情,土節比起洋節真是有著洋節所無法相比的味道,土節承載著的是我們兒時鮮活的記憶,當然,也許還有濃濃的鄉愁。詩的最後一節“過不慣洋節過土節,五千年古國多麽豐彩……”。與開頭的一二句遙相呼應,我感受到的是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執著,是心中濃濃的鄉土情。檳郎還寫過《回味臘八節》,“中華的年關佳節,全人類一起吃著臘八粥”。表現他對這個節日的特別喜愛和讚美。
還有一首詩是寫《故鄉的湯山》的,將故鄉的湯山與南京的湯山相比較,兩處都有溫泉。由南京的溫泉想到故鄉小時候洗溫泉澡:“巢湖湯山下的半湯,鄉人冬天的洗澡盆,從繈褓起泡溫泉長大,我生命中最親密的小鎮。街商店買的小畫書,閱讀兒時回家的路程”。還有一首詩寫《故鄉的櫻桃樹》,將故鄉的櫻桃樹與南京的櫻花相比。是啊,櫻桃樹的花不比櫻花差,還能結甜美的果實。但因為崇洋媚外,作者曾經跟著流俗輕視故鄉的櫻桃樹。詩裏的鄰家小妹與櫻桃樹一樣,不難感受到檳郎濃濃的鄉思以及對現在生活的一種迷蒙的反思。
檳郎是隱於方山下的居士,在教室裏他盡著自己的責任,在教室外,他是一個自由的詩人。他盡情地在風景名勝之間暢遊,用詩篇記載下自己的所想所感。也許有人對他不理解,但是他仍能做自己,他的詩也許現在還不會被人記得,但隨著時間,我相信,一定會有采詩官會發現他的詩。作為一介布衣,他無權無勢,但是,麵對為官者,他能不卑不亢,有著“血濺五步”的勇氣與決心。檳郎的旅遊文學課讓我更加了解也理解了這樣一位詩人,一位布衣居士。在他的引領下,我想我會對遊山玩水,對旅遊有著更深層次的想法。
20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