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不恨晚的檳郎
16漢師 徐敏
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想來讀書與行路,都是人們充實自己的方式。我是很喜歡旅遊的,但是,想去的地方,並不一定是名山大川,瓊樓勝景。對於“旅遊文學”這門公選課,在選修之前,我也不是非常了解,旅遊文學作品多多少少會讀一些。選擇旅遊文學課的時候沒有考慮太多,大體上覺得,對自己的興趣還比較符合,最重要的是我當時在選課的時候也考慮到了一些時間的安排。但我還算是一個,不能說是完全相信命運,但多多少少,會相信一點的人。我始終相信,所有走過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這樣走的理由,我相信我遇到檳郎老師是上天的一種安排。然而檳郎老師的的確確是一個特別的人,是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老師。所以我感恩這場遇見,給我帶來很多,我與檳郎,相見不恨晚。
第一次見到檳郎老師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老師很有意思。上課之前和課間會放一些在我們這個年紀看起來很老的歌曲。雖然不是現在的流行歌曲,但其實那種歌曲中它所包含的感情,那種音樂的風格,都很恬靜單純,而不是現代的嘈雜、喧囂和浮躁。我上課啊,總是記不住教室。但是上檳郎老師的課,我隻要循著歌聲而去。檳郎老師第一眼看上去,就是一派學者的模樣,那一股江南才子的書生氣息,在他身上很濃鬱。斯文的眼鏡,老布鞋,普普通通簡簡單單的杯子,包括他課上使用的,居然還是一支鉛筆。他有一股與現代不同的單純與質樸。其實每一個大學老師,每一個學者都應該有這種質樸氣息。就是那種不染塵埃,不染官場,躬身於學壇,對於地位,名聲,金錢利益都是淡泊的,普普通通的,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默默無聞的匠人形象。這種形象,雖平凡而不平庸,外表樸樸素素,簡簡單單,精神的世界卻有如繁星大海。
讀其書,想見其為人也。我與檳郎老師在私底下沒有太多交流。對他的一知半解更多的來自於他的課堂和作品,尤其是作品。很多時候讀老師的一些詩歌散文的時候,我是有同感的。有的文字,冥冥之中,竟也表達了我的心聲。關於學校附近的方山的洞玄觀,老師寫過《方山洞玄觀遺址懷古》《洞玄觀的菊花》《朝拜洞玄觀》等詩歌。“徹悟了一千八百年前的前生是這裏的小道士,又邂逅煉丹井邊野菊花,竟成就她千年的守望。”老師在洞玄觀前展望了自己的前世今生。關於這種展望的詩,有一種曠遠的意味,雖然基調平平,緩緩而來,卻如史詩一般。我也暢想過自己的前世今生,在某些意義上說,有些虛無。在文學的立場上說來,是有意義的,從一個人的精神成長,精神世界來說,它意義重大。如果一個人對他的前世今生有著某種念想,他會覺得自己有一種時代、自然、社會賦予的使命與責任。你是特別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你會覺得天地萬物之間,你是個特殊的存在,你來這裏,為了千年前的一場約定,事事有道,道法自然。
檳郎老師的詩歌涉及宗教,愛佛學,但卻不信佛,愛道學,卻也不信道。如他的詩歌《紀念佛誕節》《懷念釋迦牟尼》《紀念老誕節》《拜謁水西門天後宮》等,他是站在文學的角度去看待佛教,道教,以及種種宗教信仰。老師心中的佛教道教,是文學化的,它是文學藝術創作思想的不竭來源。我對宗教信仰一類目前並不感興趣,但在某點上,我與老師是相通的。我覺得我們都是在以此為一種媒介的文學的世界裏尋找我們終極的精神關懷。我不信佛信道,但是我喜歡江湖,我喜歡那種浪跡天涯,做俠客的感覺。那種歸隱山林,超脫塵世,那種事了拂衣去,功與名的感覺。所以古代文學的某些方方麵麵便成了我情思萬種的寄托。李檳老師常常去方山遊玩,他能深入仔細地去觀察,發現平凡的風景中的不尋常。如果沒有一種古人靜觀的心態,是無法去觀察到被如今這個喧囂的世界所遺忘的那一些林林總總的、小巧玲瓏的天地精華。
“萬物靜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檳郎在大自然中,那些詩句中對自然的描寫與玄想,何嚐又不是自我心聲的流露。《情係音樂台》中,“月牙形的荷花池”、“坡形大草坪”、“爬滿紫藤的花廊”、“這是我心中的聖地”。而《故鄉的湯山》中,“山崖的仙人洞”、“竹林裏的嫰筍”、“湯山下的半湯”,那個生命裏最親密的小鎮,是兒時的精神搖籃。讀他的詩,我覺得他有一顆孤獨的靈魂,在這個世界上,真正懂他的人很少。他是孤獨的,但是這種孤獨,在大自然中卻被大自然所理解。在宗教的精神世界裏,在大自然的淨化中,他像一個被愛護和照顧的孩子。他的很多詩裏都有伊人這個形象,我正值灼灼韶華,也是一個渴望純潔美好愛情的少女。檳郎老師過去曾與一些女學生同遊過,雖然隻是單純美好的師生情,他的詩中也常常出現“佳人”、“倩影”這類活潑曼妙的詞。
在檳郎老師講的所有旅遊文學課中,我很喜歡第一次課講的夫子廟桃葉渡景點。那是一段千年豔情,純情之渡。桃葉渡,“清溪有桃葉,流水載佳人,名以王郎久,花又古渡新”,曾經紀映淮在這裏留下少女心聲。而檳郎也在《執手桃葉渡》《那年元宵節夜》等詩中延續了他自己的愛情。如今的我因為上完這節課亦想在古渡口的月下淺吟“佳麗屬維揚,玲瓏看金閶,今昔秦淮女,何處是歸涯”。我還欣賞檳郎老師的,是他一介熱血書生,心中有家國情懷,有黎民蒼生,少年意氣,揮斥方遒。曾經的他,化筆為戈,寫過種種對社會現實的真實看法的時事政治方麵的詩。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他的旅遊詩也涉及對曆史政治的批判,寫《遊玩明孝陵》,批評朱元璋死後的安葬的奢華,站在洪武的墓上踩,踩,踩,不是盲目歌頌豐功偉績,而是站在人民與人性的角度,斥責他。
老師在文學的意義上對我也是有啟發的。他創作了很多的詩歌,散文。當時攝像機還未普及,或者有些照片沒有保留下來,所以說當時的一些經曆就不能通過照片的方式、科技的方式保存下來,但是通過讀他曾經寫的散文和詩,一樣能夠再現他曾經的經曆,而且那種方式帶給人的感受不是冷冰冰的科技所能夠表達出的,那是帶有一種個人的情感表達和體溫的文字。所以讀起來就會覺得當年的味道還在,雖然那隻是文字,但是文字背後所引發的聯想,文字背後所展現的那種背景和途徑,讓你身臨其境。
特別是他給我們介紹他當年在韓國教學、遊玩的經曆的係列旅韓散文很受我們歡迎。那《濟州島記遊》《師生春遊韓國茂朱滑雪場》《異國聖誕平安夜》等散文對我觸動很深,仿佛穿越到那個時期,跟著老師遊玩了一番。所以給我的啟發就是,我覺得,如果可以,我也應該天天去記錄我的生活,以文字的方式,每天抽出那麽一點時間堅持下去,其實是件很好的事。若幹年之後,當你把這些文字翻開來去品讀,回憶的時候,你會覺得你的人生,很美好。那種文字記錄下來的歲月和照片中所看到的歲月,那種感覺是不一樣的,那種日子有溫度。其實我真的很喜歡這種文學方式,這是文學存在的價值之一,記錄我們平平凡凡的人生,抒發我們自己內心的真實感情。我們不一定要觀眾,因為寫下來本身就很美好。我們是在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我們是寫給未來的自己的。我們是自己人生的史官。在旅遊這件事上檳郎老師對我也有啟發。我旅遊完一個地方,感受是有,但對遊玩的地方還是沒有很詳盡的了解,對別人也不能很專業地介紹,但老師做的很好,他不是在走馬觀花,而是真的以一種熱愛、尊重的心態去對待這世間的每一處風景,是用心在賞景,而不僅是眼睛。
老師是一個特別的人。至少在如今高校種種老師當中,檳郎老師是特別的,他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教書匠,一個把自己的教學當成自己的生活,當作一件藝術作品,然後精心地去雕刻好歲月。他始終是一個學者的形象,詩人的形象,才子的形象。而且老師的文學很單純,沒有功利與浮躁之氣。很多時候我能在老師的身上看到我自己的影子,靈魂,有的時候也會有某種共鳴。讀老師的詩,會覺得,老師其實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在用跟我不同的角度但其實表達的,是同樣一種精神,靈魂的渴望,一種對人類終極精神關懷的追求。相對於文學評論我也更喜歡創作,因為我更覺得創作更體現了文學的價值,其實文學是屬於每一個人,文學真正作用就在於寄托情思。或者詩歌,更是寄托情思的載體。詩歌沒有好壞,我筆寫我心,寄托真情的,就是好詩。在我的角度去欣賞詩歌,大部分或者說基本上都是從感性的維度。我覺得詩歌就是感性的事情,如果用理性的目光去讀詩歌,這不是一個關乎文學的事。文學是有溫度的。
檳郎老師給我做了一個好榜樣,一個做老師的好榜樣。或許這也是我在成為老師的夢想之路上的冥冥中的一種安排了。我遇到的恩師很多,每一個都在我的生命中有特殊存在的意義。感恩這場相遇,堅定了我做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教書匠的模樣,也堅守我“文學是一種高級的娛樂”的想法,堅持簡單純淨,沉穩安寧,卻情思萬種的狀態。
我與檳郎,相見不恨晚。
2017-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