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檳郎的情懷
武青青
說起檳郎,大多數人對他的定位是教現當代文學的老師;上過他的選修課稍微了解他的人也會知道他是一個愛遊山玩水的會寫詩的徒行者;但是你如果平時留心觀察過他,從他的不經意的話語和行為中,你會發現他其實是一個具有宗教情懷的人。老師這個身份也許是他養家糊口而不得已從事的職業;旅行者這個身份也許隻是他吟詩作賦獲取靈感的來源;但對詩歌創作藝術的追求才是他最終的歸屬。
檳郎首先是個詩人,他所有的情感與經曆都可以從他的詩中有所尋覓。他的詩歌有寫故鄉的,《故鄉的葵花》“故鄉的神的花朵,朗朗乾坤。在故鄉的田塍邊溪塘邊,農田裏山坡上,到處都是,小樹一般亭亭玉立的苗條腰身,扇一般的葉子,天神一般的花盤。那黃色和綠色濃抹的世界,天高氣爽,藍天白雲的背景,還有什麽比你更誘人的伊甸園?”借故鄉的葵花來抒發自己對故鄉的那種深切思念。我甚至能想到檳郎在寫這首詩時嘴角露出的笑容,故鄉是每個人心中最柔軟的部分,每當檳郎觸碰這份柔軟時,必定是開心又惆悵的,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再怎麽不起眼的葵花,在檳郎的筆下就發出“再沒有比你更神奇更燦爛的花了”的感歎了。家,隻是一個字,卻是在經曆了紛紛擾擾的世間情,世間事,世間人糾纏喧囂之後,一個最溫暖的去處。對於檳郎這個漂泊外鄉的遊子,家的意義對他來說更多的是個精神支撐了。而檳郎對家鄉的熱愛與思念絕不是這一首《故鄉的葵花》可以說的盡、道的完的。《巢湖西壩口》、《故鄉的油菜花》、《憶巢湖姥山島》等等還有許多舉不盡、列不完的詩都寄托和訴說了檳郎對家鄉的那份深情。
他的詩有寫愛情的。初識檳郎時,覺得他是個毫無情調可言的小老頭,讀了他的詩後才發現自己對他的定位是大錯特錯了。從他的詩中可以知道他是一個浪漫深情而又充滿幻想的人。在《女神的小城》中檳郎對自己的愛情婚姻充滿了憧憬。“美麗的女神來了,走到夫子廟泮池邊,裹嫩黃燈芯絨的外套,濃密的長發如披風將雙肩籠罩。從手套中抽出纖纖玉指,在寒風中握住我,拖我走向煙月深處的秦淮人家。升州路上的婚紗照和文德橋邊的喜宴之後,月亮甜蜜在安德門出租屋裏”。這樣的愛情在平淡中滲透出絲絲甜蜜,怪不得檳郎會說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般的諾言呢!不過有時覺得挺可惜的,檳郎的這份深情與浪漫全都給了他筆下詩歌中的姑娘了。而他實際上是個內向拘謹、不善社交的人,每次讀他的愛情詩,在感受檳郎的浪漫與想象之餘,也能窺探到他內心的那份孤寂。
對於檳郎來說,“故鄉”與“愛情”隻能算得上是他的小情,而他的大愛則是國家了。他的詩有許多表達的是對國家的忠誠與熱愛,表達了他對這個國家的擔憂和對國家前程的祝願。《太石村在落淚》中,“國歌唱了多少年,我們的心很熱,天總是很冷”。檳郎在這失望的環境中仍是懷著一顆赤誠的心。《祖國便是我的宿命》中,“祖國便是我的宿命,隻要有一口氣,我便掙紮開腫重的雙眼,蠢動著苦悶的激情,繼續寫下笨拙的文字”。他以弱小的力量詮釋著對祖國全部的愛,最後不惜發出“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鬼”的呐喊。檳郎對祖國的愛別人是不能感同身受的,隻有他自己才知道他對這片土地傾注了多少愛與熱忱。
檳郎的詩還有很多很多,包含的範圍也很大很大,但我最喜歡的就是這三個係列----寫故鄉,寫男女愛情,寫祖國。一個既有小情又有大愛的人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真正意義上的人。檳郎是詩人,一位其貌不揚但卻有靈魂的詩人。檳郎不僅僅是位詩人,我說了,他還是具有宗教情懷的人,在他心中宗教占有重要的地位。
檳郎對宗教的熱愛不是從現在開始的。早在他的大學時代,他就想皈依佛門,奈何由於種種阻礙,最終沒有隨了他的願。但是他對宗教的那份熱愛卻絲毫不減,甚至越來越癡迷。也許很多人對檳郎的這種宗教情懷是不理解的甚至是不屑的,但檳郎總是以“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心態一笑置之,隻能把他的這份癡情傾注到他的詩中。《檳郎前生為僧》中,“檳郎在海慧寺為僧,方山隱逸,何曾問過時政?”檳郎幻想自己前生是位僧人,那種宗教情懷是由前世而來,今生也必定為之而去。
《有個禪師叫法融》中,“我在山上,看到了你的白石的塑像,使我驚喜,向你鞠躬”,檳郎的那懷著崇敬而鞠躬的身影浮在我眼前,我想即使當年唐皇賜建的繁盛的寺廟的牛首山,而今隻剩下一兩間陋屋,一個牛角也已被鐵礦挖塌,那弘覺寺也避諱換字,但是法融遺留下來的那種精神文化一定一直存留在你心中。《靈穀寺的桂花》“靈穀寺的桂子繁多,金桂似燦,分布最多;銀桂若雪,少而珍奇;丹桂如火,花開最熱烈”,因為對佛教的熱愛,所以在去靈穀寺的時候對其內景色觀察的十分仔細,一花一草都被他賦予了生命。
檳郎也曾關注基督教,《懷念耶穌》中,“我走向你,道路真理和生命,憑著無神論時代的詩神的密令。”他也關心伊斯蘭教,寫過《懷念穆罕默德》等詩歌。他想皈依佛門,想投奔耶穌,但都落了空,我想當時他肯定很失望吧,甚至也很迷茫吧。好在上天垂憐他,給了他一個容身之處---道教收留了他。至於為什麽隻有道教才成為他最終的歸屬,他在隨筆《談方山洞玄觀的群聊碎語》中有做說明:“首先,我好像生來就有宗教情結;其次,我出過家未成功,進入基會讀經班,也沒找到感覺;再次,後來發現除了宗教情結,還有民族情結,而道教是唯一本土大宗教,中國文化根底”。從此他就有了一個精神家園,他開心的像個孩子。住持孫敏財道長和他很投緣,他成了那邊的義工,我想這就是他的歸屬感吧,就像一個迷了路的孩子瞬間找到了家的方向,別人是不懂也體會不了他心中的那份雀躍的。他把他從中獲得的歡樂和滿足都譜寫成了詩歌。
《初遊茅山》“大茅山巔遠眺,三天門上叩謁三清;積金峰南坡流連,第八洞天,第一福地。道祖廣場和睹星門;仙人洞和華陽洞,還有喜客泉的咕咕聲”。麵對“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的中國道教聖山茅山的如此美景,就算是詩人檳郎也隻能用最原始的語言“茅山,我神往的人間仙境”來歎服。茅山再美奈何距離太遠,但好在離檳郎家近的方山洞玄觀也算得上是一個小茅山,檳郎為它寫過不少詩。洞玄觀是“七十二福地”中的“第69福地”;這不禁使檳郎感到他家附近有“福地”,便也覺得“檳郎道人”是有福之人了。
檳郎愛道教,時時把道教的發展境況放在心上。檳郎為洞玄觀的重建捐了三百元,並且表態:“永遠支持洞玄觀建設,敬畏祖宗神靈,弘揚民族文化”。他還認為教內之人應該主動關心芸芸眾生,主動引導他們向道,雖然無緣不化之人也隻能隨之,但是要有足夠的主動努力。麵對如今道教的不景氣,檳郎寫詩《遺棄道教的南京》來抒發自己的憤懣:“而今南京道佛基伊多少寺,大興土木,多麽奢靡,還有幾個是祖宗的原創?”這是檳郎為被遺棄的道教發出的聲聲呐喊。檳郎對宗教的癡迷之事無法在我笨拙的筆下盡顯,但是我能切身感受到他從多個宗教中徘徊、迷茫,最終歸屬於本土宗教道教的那份竊喜,以及想為道教重建貢獻自己微薄之力的熱誠之心。
檳郎有多重身份,但在我眼裏他隻是位詩人和一個單純的宗教徒。他是個有靈魂的詩人,是一個有信仰的宗教徒;之所以有靈魂,必因其有信仰。我這個算得上他半個弟子的假徒弟,卻是永遠學不會寫詩的,我愛讀詩,但絕不提筆去寫;不過如果有機會倒是可以一起去道教的洞玄觀做義工,借著本土的道教文化來洗滌自己的靈魂,跟著他一起不為求丹煉藥長生不老,不為講經論道探討學術,隻為傳承本土宗教文化,接受道教神靈熏陶。當然,檳郎本質上是個文人,他對宗教是很文學化地對待的,並且也是包容了儒道佛基伊而以原鄉的道教為主的,有容乃大,這也促進了他的詩歌寫作。
201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