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城檳郎總集

相關南京詩人老師檳郎資料大全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跟檳郎遊方山

(2014-11-09 23:39:45) 下一個

跟檳郎遊方山
  11文秘 韋露

  在匆匆的大學學習生活中,選修課程是必不可少的。檳郎老師開設的“旅遊文學”亦是其中一門。選修上課這再不能簡單地流程,到了我這卻遠沒有那麽順利,名額已經被別人搶光。隻是班級裏有許多同學選修這門課程,一問才知是他的課,第一次開課時,沒有上名單的我與他交流了一番,告知他並沒有選上這門課。老師他也隻是笑笑:那你先來上課,看之後能否增加名額再說吧。或許有人會問為何因為是他的課就要來上?又為何並沒有選上也要來上?因為我和他的緣分早在大二“中國現當代文學”基礎課的課程上便開始了。今天的他還是像初見時的他,戴著副眼鏡,頭發有點蓬亂,衣著樸素,個子不高,在人群中應該很難被認出是位大學教文學的老師,但光潔明亮的眼鏡後麵是炯炯有神的眼睛,有讓人捉摸不透的智慧,但是又透露著幽默的光,可能唯一的差別便是我已知道他是檳郎。後來後來增加了名額,我便名正言順地成為他這門選修課的學生了。
  何為旅遊文學?是反映旅遊生活的文學。它主要通過對山川風物等自然景觀以及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人文景觀的描繪,抒寫旅遊者及旅遊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情趣。抒情性、審美性、知識性、反映社會生活的片段性是旅遊文學的特點。在當今這個物質化的、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誰還能像李檳老師一樣靜下心來,作一些有意義的詩歌,不為其它,隻為自己遊玩後寫下感受,引發人們的思考。他會講解許多旅遊的景點和相關的旅遊文學作品,如果你想要了解的更多,那麽就認真上他的旅遊文學課,相信他不會讓你失望的。
  檳郎所開設的旅遊文學課程也和他的筆名一樣有趣。他像很多老師都是把上課作為一項任務,製作ppt為學生講解知識,而他還會在上課前和課間放一些歌曲。他的課前麵基本上都是有關各處景點的,課程開始後首先是關於一個景點的介紹,結合他收集來的照片和視頻講解,然後是賞析相關這個景點的旅遊文學作品。可能最特別的便是我們所賞析的大多數作品是由他創作的。後麵是講解一套完整的旅遊文學理論知識。他這學期講解的主要景點有:棲霞山棲霞寺、夫子廟桃葉渡、方山、牛首山、祖堂山、濟州島、老山、幕府山、青龍山、莫愁湖、紫金山、玄武湖雞鳴寺等。這門課程的內容更像是他的愛好和特長,他對於南京的景點的熟悉程度比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南京人更甚,我多少是有些羞愧的。
  他不拘小節而又溫柔細膩,對詩歌,他一直是那麽的執著。他寫詩,一直在寫詩。他創作的詩歌隨筆都很多。我印象較深的旅遊詩歌有比作天然酒杯的《幕府山天池》、像粽子的《端午的燕子磯》、學校邊的《初冬的方山》、多情的《隱龍湖的懷念》、寫景與曆史傳說融合的《重遊棲霞寺》、年輕時經曆的《棲霞問佛》、懷念李香君的《住步桃花扇亭》、描寫男女之間純美真情的《執手桃葉渡》、《江洲上的丫頭妹》,還有濃濃的愛國之情的旅韓散文《我的中國心》、《訪問韓國大田的華僑小學》等許多的優秀的作品。他的內心世界很豐富,他會用獨特的見解闡釋人生的真諦,他看透人生,所以不爭;他謙虛做人,所以長樂。他善於發現生活中細小東西,微妙的情感,所以他的生活比常人更加細膩,更值得文學的玩味。
  於我而言,我們校園西鄰的方山和所有其他的山一樣,隻是一座山。我對它的了解僅限於位於江寧大學城內;但對於檳郎老師而言,方山是他常年創作的不竭源泉。《方山記事》、《方山的月亮》、《樓頂望方山》、《方山仙子》等作品都來源於他的靈感。《樓頂望方山》中寫到:“能放棄的都近乎放棄了,唯有在網絡的耕耘的碩果總是沉潛,伴著荒涼。”讀這句話,我讀出了檳郎的孤獨與落寞,讀出了他的不被人理解。為生活放棄了很多,而他在網絡上的情感抒發卻也總不能找到歸宿,總是伴隨著悲涼。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能保持著一份對詩、對文的強烈的喜愛與堅守是何其的珍貴。他的作品大都是具有“隱逸”思想的,他以一身布衣為傲,對寧靜的田園生活十分向往。
  南京江寧的方山又名天印山,頂平似削,方正似印,是風水吉祥命運山,帝王之氣灼灼逼人。傳說秦始皇滅六國,公元210年最後一次南巡,浮江而上南京,為方山王氣震撼;為破金陵之王氣、鑿斷方山地脈,引淮河汙水入城,歸途中卻一病不起、駕崩途中,遭“破天機”之譴,南京終究成六朝古都,流芳百世。清代乾隆皇帝作詩《方山》有句:“方阜常棲隱者流,秦淮經下水悠悠”。為了找尋方山與檳郎的隱逸思想那千絲萬縷的聯係,我與檳郎同遊。漫步在蜿蜒的山路上,我不禁感歎道:時間過去了四年,我竟然從來沒有很好的看看這座與我們學校遙遙相望的山。跟隨著檳郎這個方山的老遊客,熱情地揮舞著當登山杖的樹枝,抖動著滿眼的綠色,給人一種返璞歸真、來到世外桃源的錯覺。它就像檳郎一樣,雖然生活在塵世當中,但是一直保持著最真,最簡單的樣子,無論外界如何變幻,都改變不了自己的初衷。
  我跟隨檳郎老師向方山東南坡的道教聖地洞玄觀前進。原以為有磅礴偉岸的殿宇,走近卻發現是另外一番景象:剛剛平整過的大片場地上,散落一地的磚頭、三間孤零零的活動板房,四尊大神像放置在中間的板房裏。“這是要拆遷了?”我腦海中一瞬間冒出這個想法。這時,檳郎扭頭告訴我洞玄觀是在易址重建。我點點頭呼了一口氣,心想若是真拆遷那倒是可惜了,等我回過神來時卻發現檳郎正怔怔的看著正在修建中的道觀,似乎是帶著深深的感慨?或許這修葺中的廟宇更是輕易激發出了他心底的隱逸之心吧。然後我們碰到了洞玄觀的住持道長孫先生,檳郎熟悉地喊出孫道長,便向其詢問道觀修建的情況和大約能完工的日期。道長先生說,這次修建除了建設一些殿堂,也會造一條從洞玄觀直接通往山腳下的路,方便前來訪道的遊客們,至於建成日期,反正暫時是好不了的,還大約要一年時間。接著兩人又說了些以後多交流的話,便道別了。
  我和檳郎繼續走。穿過一小段幽靜的小路,映入眼簾的是一間破舊的小房子。他徑直走了進去,便與一位年長的老人交談了起來,我們得知這位老人是居住山下的虔誠的信徒,還時常前來供奉。她對檳郎說:你真真是虔誠之人,現如今來這參拜的人已寥寥無幾。正在我們準備離開繼續遊覽時,檳郎突然舉起手機打開拍照界麵,將一棵碩果累累的橘子樹記錄下來。檳郎帶我參觀了雜樹叢草中的洗藥池、煉丹井。他告訴我說:在這荒山野嶺,竟然還會有如此旺盛的生命,我們隻需要拍照留戀觀賞,因為美好的風景是要留給後人觀賞的。而我卻在想:還會有多少像檳郎一樣虔誠的人會在乎這渺小而旺盛的生命力呢?通過老師介紹,我才知道這裏才是古洞玄觀的原址,是東吳大帝孫權為道教天師葛玄建的,已有1800年的曆史,到民國時期才廢棄,仍有信徒朝拜簡陋的茅屋。這裏將作為遺址公園保護。
  離開了讓人感傷的洞玄觀遺址,向櫻花穀和火山口前進。真是難以想象,方山是一座火山,隻有岩石上的氣孔,四處散落的巨石在提醒我們,這裏曾經充滿熾熱岩漿的暴戾、殺機。歲月,終究讓方山平靜下來,變得寧靜,恬雅。想到這些,不由得使人少一份急躁,多一份豁達。豁達何其不是人生的追求麽?很多人在追逐,但是又有多少人如誇父一般,始終達不到目標呢?看看身邊的檳郎,他看起來很淡然,貌似一切都不在話下,他也是達到這樣的境界嗎?我思忖著。
  我想到檳郎老師的詩歌新作《洞玄觀的菊花》。病後到方山洞玄觀的廢墟上散步,發現廢棄的煉丹井邊有一株野菊花。 “金黃的菊花隻有一棵,蔑視著寒風的淫威,並怡然自樂。可曾想到它的孤獨?”詩人檳郎對一束菊花產生感慨,究竟是他孤獨還是它孤獨?而菊花卻回答詩人:“我的今生孤獨,我的守拙不寂寞,天地間的精氣飄蕩,隨我吸取。何況我守著一千八百年的秘密,有多少修真成仙故事。”它告訴檳郎,他的前生是洞玄觀的小道士,對它有恩,被它單方麵愛戀而不知,“直到葛天師仙去,你和小師妹出遊,再未歸來,成就我千年的守望”。豐富的想象力賦予了菊花人的情感。而他到今生才知道這個秘密,卻對比著前生而悲歎今生的墮落:“前生隱居山林修道,今世深陷紅塵渾渾噩噩”。最後安慰現實的自己:“我的世界還有夢,無人的荒野有我的詩情。”檳郎在病中漫步秋野,寂寞孤獨中有詩情有歡樂。跟隨檳郎的步伐,我也作了一首小詩:《天印山》:“萬古石山有道堂,千年人生留空房。道觀門前人代代,空房廢院草蒼蒼。”
  江寧方山,這座山,奇石秀水加傳說,使它多了幾分嫵媚,奇特景觀,數不勝數,流連其中,如醉如癡。險與美的結合,人文與自然的統一,這就是方山。它是如此清奇,讓每一個來者感歎:方山一遊,遠勝於空談美,真乃好去處也!方山,與旅遊文學者檳郎有深厚緣分的聖山,給他逃避苦難人世的心靈安慰,寄托他隱逸遁世的理想,也是的詩歌創作的赫利孔山,他的靈感不竭之源。
  2014-11-1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