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城檳郎總集

相關南京詩人老師檳郎資料大全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方山的檳郎

(2014-05-16 02:08:54) 下一個

方山的檳郎
  12地理 高宵

  首先,提到檳郎的詩,不得不提到老師上課風格給我的印像,以及他在上課時的言行舉止給包括我在內的各個課堂參與者的感觸。
  與老師初識是在大二期間選修的“新詩賞析”。記得第一節課,晚上六點半開始,生怕遲到,早早地來到了教室。時間漸漸流逝,鈴聲響起之前,伴著暮春的餘暉,檳郎老師踏著不疾不徐的穩健步伐走進教室。他聲如洪鍾地先介紹了自己的姓名,並留下了自己的郵箱和號碼,方便大家課後在課程上遇到了難題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可以聯係老師。可以想見老師檳郎作為一位文學老師,除了擁有儒雅的文學氣質修養,還具備開放包容樂於交流的歐美老師的品質。
  第一次課的內容主要是老師向大家介紹了20世紀新詩創作思潮。從文學類別來看分為:現代文學部分和當代文學部分;從時間上來分為:第一個十年,第二個十年,第三個十年,十七年時期,文革時期和新時期以來幾個階段。在這個大的架構下,老師大致介紹了這個時期的各個派別的詩人,例如:早期白話詩—胡適、劉半農等,浪漫派詩歌—郭沫若等,淺草—沉鍾社—馮至等……,朦朧詩派—北島、舒婷、顧城等,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接著,老師檳郎就人道啟蒙主義與左翼政治主義的關係,專製壓迫與詩歌自由、一元與多元,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與現代主義以及自由化散文化與現代格律化的角度分別舉例闡述了新詩五大問題的內涵和意義。在以上概述之後,就按時間順序,每個代表作家挑幾首詩精心賞析。
  不得不提的是老師上課的模式。相比於其他文學老師自說自析的填鴨式的上課模式,檳郎老師的上課很特別,一般以單篇作品為單位,學生對老師精選詩歌名篇和優秀篇目進行範讀和默讀。朗讀完畢後,老師隨機會抽幾位學生試講解,最後,老師親自精講。我本以為,在這種文學課上,需要進行大量的筆記記錄,就像我們平時接受的一些文學性強的課程。可是上了老師的課,我發現,檳郎老師的課,隻需要一雙全神貫注的耳朵和一顆擁有浪漫的文學品味的心。從此,每次聽檳郎老師的課,變成了我每周十分期待的一次心靈的享受之旅。
  其實老師的思維不僅新穎,還擁有浪漫的詩人情懷。記得一次課間,老師播放了一個叫做《我和南京有個約會》的南京旅遊宣傳片,印象特別深刻。不僅是因為宣傳片本身的主題和設景配樂,還因為由此我還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檳郎老師,或者說是檳郎老師的另一麵,洋溢著青春活力,心底對南京這座城市不變地熱愛。在上課解析新詩的時候,老師每每講到動情之處,便會聯想到自己的家鄉的巢湖,或是自己親身經曆的情感變遷,和同學們分享自己的一些經曆,往往使大家在生活的感悟上有所啟發。
  接著,提到檳郎老師的文學創作,那可真謂是包羅萬象。不僅是每次遊曆,尋訪的大事件,就連一次淺淺的思索或是神遊,都會使檳郎老師醞釀出一個新的作品。總的來說,檳郎老師的詩歌作品遠多於散體文章(僅僅從在網絡公開刊登的作品來看),這也符合了檳郎老師以詩人自居的這一身份。那麽在此,學生就老師的兩篇作品進行粗略的賞析,不足之處還望老師批評指教。
  分別寫於2011年4月17日的《我在方山迷路》和2014年5月的《躺在方山上》,可以說體現了老師客居南京並執教於方山腳下這三年間的情感變化。首先兩首詩的題目《我在方山迷路》和《躺在方山上》,前者是一種客居南京感受更為濃重的情緒,後者“躺在”則通過悠閑的身體動作表現出檳郎老師的心情更為放鬆舒適,是在對方山腳下的生活的適應和心境的沉澱平和之後的作品。
  《我在方山迷路》:中說“我一生的逃逸如果在這裏作結,那麽,回顧起來真感慨萬分:逃逸閉塞的故鄉山村,陷進了高織電網的獄牆裏,那麽多年的夢魘難愈的傷痕”。這幾句詩清晰地描寫了詩人離開了自己在安徽巢湖故鄉的山村和監獄,帶著巨大的創傷逃到外省,留在了古都南京執教的一段經曆的內心獨白。作為一名在外地漂泊的遊子,詩人並未過分強調對家鄉的懷念,畢竟是“逃逸”了那個落後閉塞的地方。如今,到了外省的大都市,為了自己的理想,也為了自己的麵包,來到南京的一所師範學院執教鞭,從此定居在了古都南京。不為繁華,隻因追逐夢想的這一路,倦了,累了,想要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港灣。然而,詩人本性的放蕩不羈愛自由,內心嘶吼著向往自由,不願被禁錮於複雜的人情世故。“夢魘難愈”更是說明了自己已經長久地處在這樣糾結抑鬱的境地之中,理想與現實的失落反差,過去與現在的心境對比,是一個激昂慷慨的詩人的無助的自我控訴。當然,此類的迷茫並不會是生活的全部,也不可能是詩人檳郎一直以來的生活狀態。
  2014年所作的這首《躺在方山腳下》便是在詩人經曆了三年的時光後,對自己內心想法的寫照。比起三年前的直率、激昂,這首詩多了幾分沉穩、曆練和坦然。詩人檳郎在執教多年後,逐漸收斂了外在的鋒利刺羽,收慧於內在的棱角分明,自己內心依舊明了各種苦楚,隻是學會了接受生活中不能改變的一些種種。“更多時隱逸在山穀,祖龍頂西下特別幽深:有小溪潺潺穿過拱橋,有茅屋一間掩映在密林。”此時的詩人檳郎,宛若是遁入了空門一般,把自己“半世紀的路”,尤其是崎嶇坎坷的路,看得如此雲淡風輕。這並不是磨滅了當初雄心壯誌,堅如磐石追尋理想的曆練過程,而是正是經曆了這些,內心變得更加包容,趨向於道家中庸的思想,願意定下心安居樂業,過“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淡泊生活。“我已厭倦不再流浪,隨遇而安老死在方山旁。一身布衣洗滌滾滾紅塵,歸海之流匯入滔滔的揚子江。”詩人輾轉於方山腳下,神態怡然,不願再闖蕩更遙遠更廣大的世界了。第二句讓我不自覺地想到,檳郎老師在名詩《詩人檳郎之墓》等作品中流露的期望能在方山留下自己衣冠塚的想法,這是一種對生命的嚴肅的考量。經曆了人生的輾轉沉浮,世間世事的的雕琢曆練之後,詩人檳郎的心態已變得沉穩平靜了許多,談到生活感悟更是能站在大我的角度去抒發。最後幾句詩句磅礴大氣,渾然天成。
  我們學校在江寧大學城的方山下,檳郎老師熱愛方山,上麵分析他的兩首詩也相關方山,本文的標題便容易理解了。除了這兩首詩歌,詩人檳郎還有很多其他優秀的作品,拜讀之後總是會有別樣的感悟。老師檳郎執教多年,桃李滿天下,也是一位文采與風度俱佳的大學老師,令人心生敬意的教書先生。總之,老師檳郎不僅是我新詩賞析課的老師,更是我眼中的一位與眾不同的詩人。
  2014-5-1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