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的出書史

(2013-10-23 06:12:59) 下一個

我的出書史

 

寫下這個標題,我自己都覺得臉紅。沒出幾本書,就在這裏瞎得瑟了,真不知天高地厚。可是,如果我不交代一下我的出書史呢,時常會有某些好奇份子在背後竊竊私語。光明正大是我之本分,於是,我就寫寫我的出書史吧。這樣即滿足了某些人的好奇,也順便給自己做個小結。

先說幾句閑話。

我在美國漂泊多年,難免會受異國文化的影響。雖然我經常寫美國生活和教育,但我內心卻非常向往純粹的文學。我愛讀詩歌,便是一例。在眾多的詩人中,美國女詩人Emily Dickinson 對我影響很大。我欣賞她對世俗的不屑一顧和特立獨行,尤其是她對出版的看法,也非常和我心意。她在詩歌“出版”(publication)中說,“出版-----是對人類/心靈的貶職拍賣”。在Emily的影響下,我對出書這件事兒長時間不感興趣。當然,我不否認我的自信心肯定也有問題。

2009年底,應國內一位編輯之邀,我寫了一篇文科生在美國出路不佳的文章。當這篇文章被海外第一華文網站文學城重點推薦之後,我在文中提及的一位海外女作家施雨,輾轉邀請我加入她的文心社。何為文心社?文心社乃為作家之家。我這人的缺點是經常離群索居,優點是我特別喜歡順從他人的美意。於是,我很快到文心社注冊ID,上交會費,很快成了作家之家的一名會員。

不久,文心社的陳瑞琳女士找到我,邀請我參加海外作家散文集的出版,並為我提供了一個我很喜歡的書名“美國男女”。我的第一本書,就是這樣誕生的。此書出版後,出版商在北京召開了盛大的贈書藏書活動,我的這本書,連同另外十一位海外作家的作品,現被收藏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裏,著名海外女作家虹影女士參加了這個贈書儀式(見下)。

我的第二本書“用創造力成就孩子的一生”來得相對比較容易。除了補充的幾篇文章,這本書裏的大部分書稿,都來自我日積月累的博文。出版這本書的漓江出版社在出版界小有名氣,他們不僅為我提供了版稅,還曾建議我在新浪育兒博客搞個出書儀式。我這人不愛拋頭露麵,加之2011年夏天回國時我們行程緊張,對編輯的提議,我並沒有積極的努力和爭取。

和第二本書不同,我的第三本書幾乎完全從零寫起。2011年初春,虎媽戰歌橫掃中美圖書市場。專門出版教育圖書的北京輕工業出版社王編輯,通過電子郵件找到我,希望我能寫一本書,讚同或反駁虎媽的觀點。從接受出書邀請,到最後定稿,我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時值美國的花粉期,我的過敏非常嚴重,很多時間我都是戴著防過敏的口罩撰寫書稿的。為了放鬆心情,寫書期間,我把瓊瑤的小說幾乎翻了一遍。

即將出版的第四本書,是我和美國華人學者教授合著的美國教育書。也是通過網絡,這本書的主編找到我,希望我能參加此書的出版。於是,在今年的五月,我開始動筆,在我夏天回國前,及時上交了書稿。此書將在明天春節前後出版。

除了上述的幾本紙書,我還出版了一本電子書。這本電子書由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出版社的編輯也是通過電子郵件找到了我。

應該承認,從起初對出書的漠然,到後來幾本書的誕生,我一直在被動地等待機會。感謝和我主動聯絡的編輯,讓我一次次有了不用自己花錢就能出書的機會。我得到的版稅雖然不能讓我發大財,但這些版稅也足夠我孝敬長輩,回國時允許我帶著孩子遊山玩水。

我因網絡書寫,我因網絡出書,感謝網絡,讓我有了認識許多作家和緣分。我一直相信,網絡中一個很不起眼的ID,或許就是我生命中的貴人。為此,我在網絡中必恭必敬,甚至是戰戰兢兢。我對網絡的謹慎,並不說明我懼怕網中的苦毒和噪音。我是個惜時如命的人,對一切幹擾我生命質量的噪音,我大多采取置之不理的態度。

“世界是一座橋,走過去,不要在上麵蓋房子。”

隻要我一想起上麵這句話,我總會微微一笑,笑世間網間一切可笑之事。

10/20/13  11:40PM

附注:我的書被現代文學館收藏

吉林出版 “走出去”重大項目


——《世界華人文庫》新書發布會暨向中國現代文學館贈書活動在京舉行

 

 

我的出書史 - 陳晚 - 水影兒


吉林出版集團董事長劉叢星在首發式上致辭

  【本刊訊】2011年9月2日上午,在第18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2011BIBF)上,由吉林出版集團公司主辦、美國科發出版集團公司協辦的吉林出版 “走出去”重大項目——《世界華人文庫》新書發布會在北京新國展中心隆重舉行。由世界華人周刊出版公司、海外新移民國際筆會 、美國文心社組稿,美國科發出版集團公司、水木時代(北京)圖書中心投資,吉林出版集團公司出版發行的《世界華人文庫》第一輯12種正式與讀者見麵。
 

 

我的出書史 - 陳晚 - 水影兒

《世界華人文庫》首批12本圖書麵世

我的出書史 - 陳晚 - 水影兒

《世界華人文庫》新書發布會會標

  出席新書發布會的有: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陳建功,吉林出版集團董事長劉叢星,吉林出版集團總經理胡維革,美國科發出版集團公司總裁、《世界華人周刊》社長張輝,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社科院教授白燁,享譽世界的英國華人作家虹影和美國作家王威,原意大利駐華使館文化參讚、現任意大利《二十四小時太陽報》駐京評論家Francesco Sisci等20多位領導和嘉賓。發布會由吉林出版集團副總經理、本書總策劃之一孫亞飛女士主持。
 

我的出書史 - 陳晚 - 水影兒

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陳建功館長致辭

我的出書史 - 陳晚 - 水影兒

意大利《二十四小時太陽報》駐京評論家Francesco Sisci(郗士)發表關於“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去”的演講
 

 

  《世界華人文庫》是對海外華人作家作品的一次最新整合和梳理,是一套記錄海外新移民作家生活實景和心路曆程的最新文學叢書。文庫內容精華薈萃,包羅萬象,不僅包括作家海外生活真情流露的散文隨筆,還包括作家獨特視角的時評、遊記,更有展現作家獨特體驗與審美的原創小說等。
近年來,海外生活成為很多國人普遍關注的焦點,移民題材也理所當然地成為眾多作家創作的最新突破口。海外文學創作已經形成一種勢頭,在中國國內也受到文學界的高度重視。海外文學作品一開始主要關注海外華人創業的艱辛、生活的艱難。隨著作家閱曆的豐富、思想的純熟,作品開始承載作家最敏感的人性思索,呈現作家的文化反思與曆史情懷,這些都使作品無形中增加了一種特定環境下的時代元素、異國風情和少有的的曆史厚重感。盡管很多作家已經移居國外,但是他們的作品卻更深刻地詮釋了中國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他們用華語創作的作品仍然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的出書史 - 陳晚 - 水影兒

英國著名華文女作家虹影在發言

我的出書史 - 陳晚 - 水影兒

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燁致辭

 

 

 

  《世界華人文庫》是吉林出版 “走出去”的重大輸出項目,是麵向全球華人的一套反映當代海外華文文壇風貌的全景叢書。海外主要讀者群是那些在國外長大、卻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華二代”、“華三代”讀者以及眾多海外移民留學人員。這些讀者更多的還是生活在海外的華人社區,對用華語創作的作品既執著,又陌生。本套叢書的問世也是本著中國出版“走出去”的宗旨,試圖在中國出版走出國門的同時,通過海外華人社區逐漸進入海外主流社會。這是吉林出版“走出去”的一次有益嚐試。
吉林出版集團本次推出的是《世界華人文庫》首批麵世的散文隨筆係列,共12種,分別是王鼎鈞、張宗子、劉荒田的《小品接龍》、少君的《人在旅途》、施雨的《歸去來兮》、融融的《感恩情歌》、冰清的《美味人生》、陳晚的《美國男女》、依娃的《我的鄉村》、宋曉亮的《心的驅動》、王威的《紐約手記》、凡草的《夾縫裏的鄉愁》、小雪兒2009的《美國打工日記》以及由陳瑞琳主編、收入哈金、嚴歌苓、張翎等知名海外華人作家中短篇小說的《當代海外作家精品選讀》。《世界華人文庫》(第一輯)由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監事長、《世界華人周刊》常務副社長白舒榮和美國世界華文文學評論家、《世界華人周刊》執行總編輯陳瑞琳擔任總主編。

 

我的出書史 - 陳晚 - 水影兒

《紐約手記》作者、美國華文作家王威致辭


發布會上,張輝總裁介紹了《世界華人文庫》(第二輯)、(第三輯)組稿出版進度及全套叢書海外推廣發行辦法。據悉,《世界華人文選1》(白舒榮、周愚主編)、《虹影自選集1》、《洛夫詩選》、《丁果選集1》、《台灣詩選》、《範學德自選集1》、《溫哥華地產市場透視》(劉毅)、《陳應鬆神農架係列小說》(陳應鬆)、《東方大國》(李丙倫)、《北美崔哥脫口秀》、《失貞》(文章)、《冰雹》(海雲)等38種圖書將於近期陸續麵世。

 

我的出書史 - 陳晚 - 水影兒

美國科發出版集團公司總裁、《世界華人周刊》社長張輝


最後,吉林出版集團向中國現代文學館隆重捐贈本套叢書,喻示海外華人作家作品“回家”。
 

我的出書史 - 陳晚 - 水影兒

吉林出版集團向中國現代文學館捐贈叢書,喻示海外華人作家作品“回家”。

我的出書史 - 陳晚 - 水影兒

中國現代文學館向吉林出版集團頒發入藏證書

  出席本次新書發布會的,還有香港《廣角鏡》主筆馬玲、《世界華人周刊》編委會主任張桐、北京久恒達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成春、《世界華人周刊》副總編輯趙明、法律顧問陳立元、英文版《Sina Times》主編包曉聞、央視《華人世界》欄目組邊冬岩、《出版人》雜誌經營總監趙彤宇等作家、出版人和媒體記者。

我的出書史 - 陳晚 - 水影兒

《世界華人文庫》新書發布會後部分領導和嘉賓合影

我的出書史 - 陳晚 - 水影兒

《世界華人文庫》新書發布會後部分嘉賓在2011BIBF美國科發出版集團公司展台前合影

(攝影:阿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