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孩子的理財教育
(2012-01-13 19:23:53)
下一個
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不僅我們大人知道沒錢不行,就連幾歲的孩子都知道錢是個好東西。不知你是否注意到,有些孩子即使對幾分錢的硬幣都會愛不釋手。孩子喜歡金錢,其實這很正常。在孩子幼年時,當商場裏某件心儀的玩具抓住了孩子的視線,而家長的囊中羞澀卻粉碎了孩子對玩具的向往時,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就有了金錢是個好東西的啟蒙教育。
和大部分的孩子們一樣,我家的三個寶兒都不討厭金錢。無論是美金還是人民幣,他們統統接受。尤其是當美國小學數學課教孩子們認識各種硬幣和鈔票時,我家的孩子們恨不得把課本上的假錢,一下子都變成真鈔票,然後去買他們的哈裏波特和芭比娃娃。
我本人出自普通家庭,從兒時起,我就目睹了父母養家糊口的艱辛。大概是因為家庭的熏陶,讓我深知生活的不易,加之來美後受到的宗教教育,我個人的生活一直很簡樸。比如即使是我腰包鼓鼓時去商店購物,我也經常精打細算,甚至是專買降價後的便宜貨。我一直覺得,父母在花錢時的左思右想,多多少少會對孩子們有些影響。
我平時經常教育孩子們說,不管是富裕還是貧窮,人都不要鋪張浪費。隻買需要的東西,不要看什麽買什麽。 沒想到,我如此節約慎行,卻對我家大寶影響甚微。這孩子花錢大手大腳的作風,曾經讓我很頭疼。
比如她在過十六歲的生日時,邀請了一大幫同學來助興並在餐館中吃吃喝喝,花費不菲。雖然這是美國十六歲孩子的生日習俗,但孩子的做法讓我很難接受。生日過後,我嚴肅地教育了大寶,我明確地告訴她,大人掙錢不易,你小小年紀的,不該鋪張浪費。這種生日聚會,以後不會再有了。
十六歲生日過後,大寶在消費方麵確實有所改變,昂貴的聚會她再也不要了,購物時她也知道貨比三家,擇價選貨了。孩子有進步,我當然高興,但鞏固這個進步,卻讓我頗費心思。幾天前,大寶又犯糊塗了。她一糊塗,我就得給她抓“思想教育”。
一天晚上,大寶用自己的銀行卡,足不出戶地在家裏給自己定了兩道西式快餐外賣:八塊兒雞肉,六個麵包條。她用電話遙控下單時,我正在外麵帶小寶、二寶到處跑呢,根本就不知道大寶會這樣疼自己。等送外賣的美國師傅上門送貨時,我亦驚亦怒,真是氣得要冒煙了。
美國人剛一走,大寶就領受了我機關槍般的密集教育。“你怎麽會這樣?媽媽還沒做飯呢,你就等不及啦?你自己吃這些,沒有弟弟妹妹的份兒,你能吃得下去嗎?你不覺得有點兒自私嗎?一頓飯的餐費加小費,你就花了二十美金,你不覺得有點兒浪費嗎……”
說實話,當我批評大寶時,心裏其實是有一股憐惜之情的。美國高中生活特別緊張,每天吃飯睡覺都是匆匆忙忙的。孩子自己訂點兒喜歡吃的西餐,不僅可以調節一下緊張的心情,也可以省點兒時間。我聽說國內的一些高中生在高考前夕嚴陣以待,想吃什麽家長就給孩子買什麽,一切都盡著孩子。和國內的孩子相比,大寶所為也不算什麽過分的事兒。再說了,大寶花的二十美金又不是什麽巨資,我何苦這麽苛求孩子呢?
批評大寶之前,我想起了在紐約唐人街餐館裏看到的中國富二代們。那些孩子雖然臉上帶著稚氣,吃吃喝喝起來一點兒都不含糊。看到他們把那些吃不完的飯菜隨便往餐館一丟,我真為他們的父母感到痛惜。我也想起了曾經見過的那些普通人家的小留學生們,他們花錢如流水的生活作風,真是讓人憂心忡忡。我家大寶明年就要上大學了,在她即將離巢遠去時,如果我沒讓她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我覺得自己就太失職了。我想,沒有哪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把父母辛苦掙來的錢當流水花。
孩子尚在成長期,看到孩子有問題,除了耐心教育,別無它法。於是,我靜下心來,和大寶麵對麵交談這件事:“孩子,你知道成龍吧?他富有,也很出名。你知道他在拍片間隙時,經常吃什麽午飯嗎?他隻是吃普通的盒飯啊。按照他的身份和地位,他什麽不能吃啊?名人尚能吃苦,你這個小孩子更要時常約束自己才對呀。”大寶很崇拜成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聽了這個故事後,她開始默不作聲了並轉身離去。
過了一會兒,大寶特意梳著兩條小辮子過來找我。女兒的辮子,是我們母女和解的秘密武器。大寶知道我有濃厚的中國情結,她更知道我喜歡梳著辮子的乖乖女。每當我因她不悅時,大寶總會用辮子與我無聲和解並用此承認錯誤。唉,孩子也不容易。大寶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媽媽,我知道錯了,這些雞塊兒都給你吃了吧。”我說:“不行,這不行,媽媽不能吃。你去吃吧,下次記住,不要隻顧自己不管別人了。”大寶聽完我說的話後,靜靜離去了。過了幾分鍾,她又過來找我和我說這頓飯的事兒,她說:“媽媽,我隻吃了兩塊兒雞肉,剩下的六塊兒,我特意留給弟弟妹妹吃。真的,媽媽,我真的不能這麽吃獨食了。” 大寶自己點的這頓飯,終於如此收場了。
我很高興,大寶是個能接受批評的孩子。這件事兒雖小,卻有兩點兒值得我注意。一,孩子不能自私。大寶自己給自己買飯吃,根本不考慮別人,這種自私行為很不好。二,孩子不能太饞。貪圖餐館的美味,而把媽媽的家常菜丟到一邊,這會讓媽媽覺得不舒服。
在這件事情發生兩天之後,大寶為了買學校舞會需要的一雙皮鞋,和我一起去了趟商店。她先在KOHL[1]看上了一雙$50的皮鞋,後又在另外一家鞋店看上了一雙$25的皮鞋。經過比較價錢和樣式,最後她決定買$25的那雙鞋。大寶也知道節約了,換了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看來我得重新認識這孩子啦!
本文選自博主新書:<<美國媽媽這樣做>>
本書郵購地址:
當當網: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539127&ref=search-1-pub
北京圖書大廈:http://www.bjbb.com/bookdetail.aspx?pid=3867633
王府井書店:http://www.wfjsd.com/list_750198462.htm
但說到食物本身,孩子想嚐一點美式雞塊兒,我覺得很正常,沒必要上綱上線到“貪圖餐館的美味,而把媽媽的家常菜丟到一邊,這會讓媽媽覺得不舒服。”
-- 說實話,我感覺是這個媽媽太小氣了。不光是用錢方麵的小氣,更多的是心胸的小氣。
Applause. Totally agree with you.
This "對孩子的理財教育" is mileading.
一個16歲的孩子就算稍微奢侈點過個生日,做父母的該為她張羅。想想看人有幾個16歲,幾個花季?孩子點了外賣又怎麽啦,你想過沒有,可能他遇到了高興的事,就想自己樂和樂和,你這麽一頓教訓,你的孩子會聽進去嘛?他隻會懼怕,隻會在感情上遠離你。就為了幾個錢,沒人阻止你節省,但是你也無權讓家人都按照這樣的思路生活。人為錢活著累啊。開源永遠比節流管用。
你的母親節儉不是錯,那是她的生活經曆所養成的特質。你沒有權利也沒有理由去改變它,你所做的隻是適應。但是,等你18歲了,你就成人了。你就要理解生活的含義。在叢林裏生存。所以,你需要奮鬥。但是,生活還給你回報。你應該學會享受生活,善待自己。你不珍惜自己誰珍惜你?!父母嗎?遲早有仙逝的一天。老公嗎?那是神話中的傳說。孩子嗎?他們也有自己的苦處。所以,你完全有理由和情趣花20塊大洋給自己買6個雞腿,4個雞塊。木哈哈哈,莫哈哈哈。享受一下美國師傅的服務。同理類推,你長大了,自己掙錢了,可以花200塊大洋,2000塊大洋享受一下地球村裏的師傅給你的各種服務。為什麽不呢?生活不僅僅是奮鬥,也是收獲。
等你老的那一天,你會說,媽媽,我吃過美國師傅送的外賣,英國師傅的修腳,法國師傅的按摩。我滿足了。我感謝偉大的夾心的教誨,我不後悔,我值了。想必你的媽媽還會羨慕你,當年我為什麽那麽不舍得花錢自我享受一下呢?!如今老了,沒牙吃了,沒眼看了,沒腿走了。我真傻啊。木哈哈哈,莫哈哈哈。
決定權在你。你想好了,再決定。錢是掙來的,不是存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