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681)
2011 (207)
2012 (226)
2015 (1)
孩兒們,好好練練嘴皮子吧
在美國讀研究生期間,身為一名普通的留學生,我發現一個特別明顯的問題。中國留學生的筆頭考試成績經常名列前茅,一旦有需要演講做口頭論述的考試,從總體上來說,中國留學生常常不敵美國學生。
不能否認,上述這種現象和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有一定關係。此外,更大的原因和我們從小所受的填鴨式教育有關。在中國,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並不是中小學教育的重點。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缺乏演講能力的普通中國留學生,的確很難做到在公共場合中的誇誇其談。
認識到這個問題之後,在我自己孩子的教育中,我特別注意孩子在口頭表達能力方麵的培養。尤其是在我和我們校區的美國小學孫校長交談之後,我的這種緊迫感可謂是與日俱增。孫校長來自台灣,曆任美國幾家小學的校長。在她多年的管理教學經驗中,她發現即使是在美國中小學裏,東方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普遍沒有美國學生活躍。孫校長的觀察無獨有偶,我女兒的班主任老師也提到了類似的問題。有一次,在家長會上,她含蓄地告訴我,大寶在學校特別安靜,班上課堂公開討論時,她經常不愛講話。
在中國,安靜的孩子很可能是老師眼中的好孩子乖孩子。可是在美國,太安靜的孩子就有可能被群體遺忘甚至是影響分數。比如美國初中的語文老師,常常根據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討論情況給學生打分。毫無疑問,那些不能積極參加課堂討論的學生,隻能得低分了。大寶上初二時,就因為沒積極參加課堂討論而丟過分。
做為孩子的媽媽,我深深地意識到,不論是現在還是將來,我家大寶這種不愛參與討論的安安靜靜狀態肯定不行。無論以後她從事什麽樣的職業,她都要和人打交道,都要和同事和老板商談工作進展。學會與人溝通,學會準確地表達自己,這些技巧對任何人的成長都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做家長的,不僅是孩子們人生的教練,也是孩子們的合作夥伴。孩子在某方麵出現欠缺時,我們為人父母者就要像教練一樣,給孩子及時提個醒甚至是拉孩子一把。在我認識到孩子在口頭表達方麵的欠缺之後,我和大寶有過一次長談。我向她擺清各種利弊關係之餘,便直接向她建議,孩子,你去參加學校的演講隊,練練嘴皮子,怎麽樣?
大寶這孩子比較有主見,我不能保證我向她建議的每件事她都能響應。不過對演講這事,這孩子特別配合我的提議。我幾乎沒花費什麽氣力說服她,她自己就高高興興地報名去了。事後她告訴我,她之所以愛去演講隊,是因為她的好朋友夏娃也在那裏練嘴皮子呢。夏娃父母來自台灣,在美國初中,夏娃也是個安安靜靜的小女孩兒。孩子越是安靜,越要練嘴皮子呀,看來我和台灣家長的看法是一致的。
大寶參加的演講團體叫“首都演講隊”(Capital Debate),這是一家有某種商業性質的私人演講訓練班。為了讓學生和家長們信服參加演講班的重要性,這個隊的教練在演講介紹日那天,列出了一大堆在高中期間參加過演講訓練班的美國名人。我印象最深的一位就是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的太太希拉裏女士啦。難怪希拉裏那麽會打嘴仗,原來她在上中學時,就經曆過演講訓練呢。咱沒想讓大寶成為像希拉裏那樣咄咄逼人的女強人,我們的目標是,隻要經過訓練,大寶在課堂上不再是安安靜靜的羞羞女,並能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我就知足了。
大寶從初三到高二結束時,一共參加過三年整的演講訓練。期間,她去過幾次紐約,和紐約的中學生們有過多次的演講辯論賽。她還在2009年的夏天,參加過為期一個月的演講夏令營。此外,每周她都要參加兩次校內的演講班。瞧瞧,光這演講訓練,就能把孩子忙得夠嗆。有時候,當演講班和功課發生衝突時,大寶要學會好好協調這兩種不相關的事情。哪個都不能放棄,哪個都盡量要做的好,孩子確實很辛苦。
演講辯論很有趣,就像兩人在打架,各說各的理,看看到底最後誰能贏誰。演講訓練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能訓練孩子的綜合歸納分析能力。演講話題的多樣性,大大開闊了孩子們的視野。有一次,大寶演講辯論的題目是,美國出軍外國,你覺得是對還是不對?為了準備這個演講辯論,大寶要查很多軍事資料,分析歸納總結自己的觀點。演講題目如此五花八門,大寶非得通曉世界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不可。
也許你會問,經過這樣的訓練,大寶在口才方麵有進步嗎?答案是,當然有了。首先,學校老師再也沒有向我提起過大寶在課堂上的安靜和寡言。其次,如今在大寶所負責的救贖軍俱樂部裏,每周她都要發表公開講話呀,她還要滔滔不絕地向會員們提出下一周的救贖計劃。最後,我發現這孩子越來越會和我講理啦。每次和我爭論什麽事情,她總是有理有據地把我打得落花流水節節敗退,直到我乖乖服從她的要求和計劃為止。每次雖然我輸了,可是我非常高興呢。孩子並沒有用大哭大叫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是循循善誘逼我就範呀。很顯然這孩子比我會講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雖敗尤榮啊。
常常聽說某某家長特別會培養孩子,尤其是那些哈佛爸爸媽媽們,特別容易成為普通家長摩拜的對象。我一直覺得,這種完全跟風的趨勢值得深思和推敲。其實任何家長都有教育家的潛質,無論是超前教育還是亦步亦趨,隻要家長能夠做到對症下藥,孩子就一定能有意想不到的進步和驚喜。
我們家長不可能完全獨立於社會,即使是在家裏給孩子開私塾班(home school), 家長還離不開書店呢。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內的現有資源,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孩子設計最好的進修或補習計劃。比如我家大寶的口才訓練,你讓我給她當演講老師,我根本就玩不轉。
大寶的進步鼓舞了我,為了防微杜漸,去年我把二寶也送進了演講班。過幾年,就該輪到我家小寶啦。如今我懷著喜悅之情在憧憬著,我盼望著三個孩子們都能用伶牙俐齒把我打敗的那一天!
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