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681)
2011 (207)
2012 (226)
2015 (1)
還在留學時,我結識了一叫帕緹的美國女子。帕緹曾在武漢一大學擔任過外教,剛認識時,她總是會自豪地拿出她在中國任教時的大學校徽給我們看。不過,帕緹在美國並沒有固定工作,她唯一一份差事,就是在教會感化國際學生信仰上帝。
帕緹穿的衣服大多是二手貨,吃得也很簡單。她在中國生活過幾年,很饞中餐,但鑒於囊中羞澀,到中餐館“撮”一頓對她而言是件很奢侈的事。於是,我們這些留學生們的簡陋小家庭,便成了她解饞的好去處。
“I love Chinese food(我愛中國菜)。”每次聽帕緹這麽一說,我們總會盡力多炒幾個小菜滿足她。帕緹的要求並不高,簡單的番茄炒蛋就能把她香得合不攏嘴。跟帕緹幾次聚餐後,我注意到,她連一次性刀叉都舍不得扔掉。
帕緹在中國學會的另一件事就是投桃報李的世故人情。每次來我們家“蹭飯”,她總會帶上一些她保留多年的“寶貝”,像舊的嬰兒衣服和至少有20年曆史的兒童小推車。不過這可不是送我們的———帕緹特別囑咐我們,用完以後,這些東西要還給她。我很納悶:帕緹這樣的老美,過得還不如我們這些窮留學生呢。
帕緹節儉度日或是為生活所迫,但有些老美,看上去是不差錢的主,日子過得也很仔細。例如現在我們家的鄰居,他們除了住的這幢大房子,還置下了一間湖邊別墅和一艘價格不菲的遊艇,但居家度日也頗節儉。他們家的獨女喜穿名牌,不過基本都是二手貨。全家添置衣服都坐等商店大減價。用一句廣告語來說,就是“每個美元都在努力為他們效勞”啊。
每年春夏,我們小區經常舉辦“車庫大甩賣”(Garage Sale),就是在周末上午,在車庫擺賣自己不用的二手貨,跟跳蚤市場似的。我們這家鄰居就經常把舊衣服擺出來賣。
“車庫大甩賣”的買家主要也是本地人,有人專門開著大貨車過來,摩拳擦掌來淘便宜貨。嬰兒服飾和舊家具往往最受歡迎。一筆買賣成交後,買家賣家都很高興,好像剛剛做成了一樁大買賣一樣。
在一次“車庫大甩賣”上,我看到一位衣著打扮很有氣質的美國老奶奶對一條舊女童裙愛不釋手,她跟結伴的另一位老奶奶說:“這件裙子買給我孫女,肯定特別合適。”我想,這舊東西怎麽送人啊,給自己的孫女送一件舊衣服,還不如不送呢,這奶奶是不是有點兒摳門啊。
不管怎樣說,我對這些居安思危、量入為出、節儉過日子的美國人,心裏還是很佩服的。在這個被認為是“用明天的錢享受今天的生活”的國度裏,這樣的消費觀念不僅理性也更環保。節儉,並不隻是我們中國人的專利。
我周圍的老美沒有一個如你所描述的這般。
俺是感覺這裏麵有一個經濟承受能力v.s.心理承受能力之間的較量,
對於像筆記本電腦之類的用品,本人可以接受二手貨(or Refurbished),
但對於日常生活用品像衣物餐具等,心理上還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