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婦女為帶孫兒穿梭新中歐美四國
(2010-01-04 20:18:44)
下一個
戴德桂(73歲)是中國安徽省馬鞍山大塘村的一名普通農民。她育有兩男兩女。雖然她文化程度不高,以前家境也非常窮困,但她從未犧牲孩子的教育。後來4個孩子全走出山村,其中兩個留學英國,一個留學新加坡。在她家方圓幾十裏內,問起“那家出了好幾個大學生、博士生的”,就沒有人不知道的。
戴德桂4個孩子中的老大,1985年考取公派留學生負笈英國牛津大學,獲博士學位後曾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執教,後受聘於香港中文大學。老二也是牛津博士,後來去了美國,目前已是美國公民。老三在中國,是公務員。最小的女兒先是來新加坡讀書,後隨丈夫到美國矽穀工作,最後又回到獅城定居,目前在一家新加坡本地企業任人事部經理。
戴德桂第一次出國是1997年60歲時,到倫敦給老二帶孩子。她的老伴去世得早,這10多年來,她一個人今年從英國到美國,明年從美國到中國,後年又從中國到新加坡,可說是四處穿梭,“哪裏有需要,就到哪裏去”,辛辛苦苦為4個子女帶大了6個孫子輩。
目前,戴德桂在新加坡幫最小的女兒帶孩子,兩名外孫一個8歲,一個5歲,都是她一手帶大的。
在剛過去的聖誕節假期,老二一家從美國飛來獅城探望她。小時候由她照顧的老二家的大兒子,目前已是康奈爾大學二年級的學生了。
戴德桂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開朗樂觀的心態。她形容自己在新加坡的生活是“好吃好住,完全沒有什麽不習慣的”。她最喜歡的是參加社區主辦的各種活動,尤其是行兼走、爬山和節日聚會等。她已經爬過好多次武吉知馬山,別看已是古稀之年,她爬起山來,連一些小夥子都未必追得上。
平時照看兩個男孫,並不是輕鬆的事。每天上下學都得接送,來來回回得跑四趟。買菜、做飯等家務活,她也幾乎全包了,從早上一直忙到晚上。她說:“女兒女婿都很忙。我呢,是盡力而為。隻要身體能允許,就盡量幫他們多分擔一些。” 與中國老人聊天最開心
對戴德桂來說,每天最開心的莫過於女兒女婿回家後那段屬於她的“放假”時間。吃完晚飯,她會照例到附近組屋樓下去找那些同樣來自中國的老人聊天,家長裏短,大事小事,無所不談。
老人們之間,似乎比跟自己的子女更有共同語言。這些老人來自中國各地,各有不同的方言和口音。戴德桂自己就說著一口濃重的安徽話,很多新加坡人可能完全聽不懂。而老人們之間就有這個本事,盡管聊天時南腔北調,可大家基本上都能聽懂。
戴德桂說,新移民老人的流動性很高,“有的走,有的來,非常不固定。有的一走就不知道何時能再來。幾年前認識的老朋友,如今能見到的已經不多了。”而這也是她非常珍惜社區活動的原因。每次在活動中結識到新來的老人,都令她非常開心。
戴德桂說:“新移民老人的流動性很高,有的走,有的來,非常不固定。有的一走就不知道何時能再來。”
最近,我每天把讀到的感興趣的網絡信息放在這裏收藏一份。本來是留給自己做資料用的。而且,我確實把他們放到信息分類而不是原創分類裏去了。今天看到文學城首頁推薦了一個我收藏的信息,我趕緊把轉載字樣加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