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ABC欲赴華工作求職遭歧視 理由竟是不夠白

(2009-12-27 13:32:13) 下一個


  招聘:年輕上進的專業人士,願意到遙遠而荒涼的東方——中國工作,服務單位是一家中英雙語媒體。不僅需要漢語流利,而且有一張外國人麵孔。擁有新聞專業學曆、普通話說、讀、寫流利。白人女性優先。月薪700美元,無福利。

  “這不是美國人所說的歧視。”中國一家雙語雜誌的主編對我說,“隻是出版方覺得一個白人看上去更有外國味。”此時,主編手裏拿著兩份簡曆,兩位都是接替我在這家雜誌的英文編輯職位的應聘者。

  有一份簡曆來自一個穿著講究、雄心勃勃的美籍華人女孩,她不久前從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新聞學院畢業,正在找第一份工作。第二份簡曆來自佛羅裏達州的一名美國白人女性,她為一家外國慈善機構工作。

  這位白人不會說中文,但那位美籍華人會說,而且很流利。錄用誰應該是明擺著的事兒。但是,主編要我找時間與那位美籍華人女孩喝咖啡,並通知她被拒絕了,麵試都沒必要。她沒有被錄用,因為她看上去太像中國人了,主編希望辦公室看上去更國際化,而且外表比語言溝通能力更重要。

  “那沒什麽,聽我告訴你一件事。”我的朋友高岩(音譯)說。高是中國人,但擁有美國國籍。他在美國生活了16年,其經營的美國釀酒廠在南京開設分廠時,他回到中國。“我的營銷總監是美籍意大利人,我頭一次帶他去中國時,那些人以為他是老板!他們到飛機上接我們,領著他——我的助手,走過紅地毯!”

  真是可悲,但可以理解。華人看起來往往像是中國人,有時候乍一看,讓人還以為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而白人看上去要“洋氣”得多。但在我所在媒體招聘一事上,以上這種邏輯馬上變得不可接受,原因有幾個:首先,這份雜誌是平麵媒體。金發碧眼的白人又不上電視,而且她也不會說漢語;其次,美籍華人根本不在考慮之列。如果我堅持雇用她,她很有可能麵臨辦公室內歧視,得到一份更低的薪水。

  在經過一場乏味的麵試後,我把那個應聘白人的簡曆塞到了一堆文件底部。接著,第二份美籍華人的簡曆來了,接著第三份、第四份。有一位似乎不錯:擁有紐約大學新聞學學曆,母語是英語,中文流利。我把她的簡曆給主編看。“哦。”她的失望之情溢於言表——又是個“ABC(在美國出生的華人)”。

  我現在麵臨的難題不是錄用誰,而是我是否應該去考慮美籍華人?如果我想雇用一名美籍華人、加拿大籍華人或澳大利亞籍華人,我不得不向來者承認歧視的存在。那誰會受益?

  “很高興認識你。我們辦公室要麽拒絕你的應聘,因為你不夠白;要麽你可以在我們這裏工作,但工資要比不夠條件的白人少。任選。”是給應聘者這個選擇,從而讓他(她)被迫麵對歧視,還是予以拒絕,使其免受歧視?倘若我選擇後者,這不也是為歧視合法化了嗎? (美國《論壇郵報》12月20日,作者:Elizabeth Dilts,譯者:古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